快點來登入喔~!!
《年代:從陝北窯洞開始》第181章 準備宣布合並消息
   第181章 準備宣布合並消息
  關於研究所的事情,孫向陽最先想到的還是康明遠。

  當初兩人交談的時候,或多或少也談及了一些外資的事情,用康明遠的話說,這都是遲早的事情,甚至隱隱已經有了風聲。

  畢竟一項政策的制定,從來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勢必要經過詳細的調查跟研究,然後再推動。

  而康明遠當初之所以回國,並想要拉攏孫向陽,便是因為他自己就有這種想法,所以才會去友誼商店當經理,一方面是鍛煉,一方面就是利用供銷社的資源,以待時機。

  這次給康明遠打電話,對方並沒有談及太多,只是隱晦的告訴他:可行。

  雖然聽到了對方的答案,但孫向陽還是又給蘇衛國,陳書婷的大舅,蘇慧晚的父親打去電話,詳細的詢問了一番。

  相比康明遠遮遮掩掩,對方直接告訴他,放心大膽的去做。

  孫向陽搞的僅僅只是一個研究所,投資一百多萬,雖然在這會,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百多萬仍舊是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

  但蘇衛國是什麽人?

  又豈會將這點‘小錢’放在眼裡?
  那些引進的外資,那個不是幾千萬?
  而且單位還是美元。

  只是相比這些,孫向陽更願意在碳纖維這塊上發力。

  如今,孫向陽的手裡雖然有不少小黃魚,也有一些銀元,珠寶首飾,但以眼下的價格,相對於研究所來說,仍舊遠遠不夠。

  就算不提國外,國內的機會也數不勝數,八十年代提著麻袋去深城撿破爛都能輕輕松松成為百萬富翁,然後多買點房子,一波肥。

  如果沒有系統,光指望雙水灣,還有陳書垣那幫人,就算投資再多,打水漂的可能性也會居多。

  所以他現在最好的賺錢途徑就是香江。

  而且,孫向陽所在的雙水灣,可是俞林,距離神木不遠。

  如果他心黑一點還好說,化集體為私人,很多大佬都是這麽走過來的。

  盡管蘇衛國也覺得孫向陽想搞碳纖維研究所有些不切實際,但他卻沒有打擊孫向陽的積極性,而是鼓勵居多。

  如果能夠掌握關鍵性技術,那就更牛逼了。

  這家研究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它的屬性,指望上面撥款,或者雙水灣真金白銀的投入,都是不可能的。

  搞金融證券的億萬富翁,甚至不如一個搞實業的千萬富翁更有影響力。

  研究所厘定清楚歸屬,也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布局,絕非孫向陽貪錢。

  在這會,香江那邊對風水很是推崇,甚至可以說是風水師最好的時代。

  畢竟這玩意要是真有這麽容易,國內也不會直到他重生那會,才堪堪趕上國際主流。

  所以,雙水灣這點事情,在對方眼裡就是小打小鬧,成功了,對國內碳纖維事業能夠起到推動的作用,失敗了,也不會影響什麽,畢竟這錢是孫向陽從香江‘拉’來的,而不是上面的撥款。

  孫向陽現在肯定沒法跟對方比,但在尋龍點穴上面,卻是半點都不虛。

  對方不僅僅在香江出名,在整個東南亞一帶,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有系統的幫助,僅僅只是在工藝方面的突破,他還是頗有信心的。

  尤其是後者,就算再過兩年,雙水灣兩架機器開足馬力賺錢,的確能撐起研究所來,而且他相信,以自己的威望,只要說投資,絕對不會有人反對。

  而且一下子出手那麽多東西,也容易引起麻煩。

  這裡最不缺的就是煤礦。

  這點可以參考某巴巴跟某為。

  只要他願意,完全可以依托雙水灣的黑壚煤礦進行一系列的投資整合,同樣不會缺錢。

  甚至在給人相面,算命方面,也有著很深的造詣。

  只是雙水灣作為他的根據地,不能本末倒置。

  這才是他一心發展碳纖維,想建研究所的真正目的。

  就算多浪費個幾年,他也願意。

  等到了九十年代,可供選擇的就更多了。

  有一位姓陳的大師,更是被香江各大豪門,各路富豪競相追捧。

  而那位陳大師,也一直都是對方的座上賓。

  即便一開始無比困難,但至少他敢於去嘗試,敢於邁出第一步。

  那個時候,孫向陽一言一語,都能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也能收割到足夠的經驗點。

  研究所的成立不會有任何問題後,孫向陽便開始琢磨最關鍵的事情:錢。

  因為他要是真想賺錢,壓根就不需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在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他有無數的機會,哪怕他對股票不怎麽精通,可米國八十年代,也有幾支閉著眼睛投資的股票,比如可口可樂,比如蘋果。

  賺錢不是目的,收割經驗點才是。

  但孫向陽很清楚,當錢多到一定程度後,只是一個數字。

  哪怕賺的錢不如投資股票,不如投資房地產,不如投資礦產這些賺的多,但它能給雙水灣帶來更好的發展,可以為雙水灣奠定工業基礎。

  甚至黃德發說了個小道消息,一位姓李的大亨,早年便是得到這位陳大師的指點,才一發不可收拾。

  可那樣一來,這家研究所的成分就會變得複雜起來。

  它可以讓雙水灣變成一座碳纖維之城。

  對此,孫向陽也沒有說什麽,因為事實勝於雄辯。

  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他都能大體知道對方未來的人生。

  熟知未來一些行業的發展前景,同樣可以在這方面給對方指點。

  不懂經濟沒關系,說不出道理也沒關系,只要掐指一算,對方八字跟那個行業匹配,適合去搞那些就可以了。

  等過個幾年,隨著他的指點一點點得到確認,成為現實,不管當初信不信他的人,都會變成他的‘粉絲’。

  這地位,也就能提升起來了。

  可以說,這個風水師的身份,足以完美的將孫向陽上輩子的記憶給利用起來。

  但孫向陽想要去香江,卻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去的。

  最好是有個領路人,這樣也能省去他不少的麻煩。

  而黃德發,已經用自身的經歷,切身體會,認定了孫向陽風水師,乃至風水大師的身份。

  雖然他在香江只是個小人物,但卻深得黃氏掌舵人,他的叔叔,也是康明遠那位好友的信任。

  有這個引子,孫向陽只要接觸到對方,就能夠用鐵一般的事實說服對方幫忙。

  賺個一百多萬,絕對不算困難。

  所以之前在給康明遠打電話的時候,他順便問了問黃德發的消息,得知對方還在京城,就住在友誼賓館,接著他就給對方打去電話,知曉對方已有回香江的計劃,便告訴對方,自己也要去香江一趟,讓其等他幾天。

  電話那頭的黃德發聽到孫向陽也要去香江,自然是無比熱情。

  實際上他之前就邀請過孫向陽,但對方卻以時機未到拒絕,這讓黃德發心中充滿了遺憾。
    沒想到,時機這麽快就到來了。

  聽聞孫向陽要去香江,甚至先去京城跟他匯合,他直接表示,就留在京城那邊等他。

  只要他一天沒去,對方就一天不走。

  可見誠意。

  而黃德發之所以有這種態度,除了孫向陽送給他五帝錢,‘治’好了他失眠,易驚醒的毛病,更因為他看到了孫向陽身上潛在的價值。

  實際上,他之前在給叔叔香江的叔叔打電話時,便提起了孫向陽,他叔叔聽聞後,也對孫向陽充滿了好奇,並且讓他維系好跟孫向陽的關系,如果有機會,就邀請對方去香江做客。

  現在別說讓他在京城多等幾天,就算等個半年,他都願意。

  決定了接下來的行程後,孫向陽便耐心等待著陳書垣歸來。

  這天,孫向陽從煤礦那邊返回,半路就遇到了沙宏成,對方眼睛一亮,急急的拉住孫向陽說了起來。

  “向陽,已經有人偷摸的問我沙坪壩往雙水灣遷的事情了,你看是不是也到公布的時機了?”

  “地區那邊的結果如何了?”

  孫向陽問道。

  對於消息傳開,他一點都不意外,沙坪壩想要搬遷到雙水灣,可不是沙宏成拍著屁股就能決定的事情,雖然在沙坪壩他的確有這個威信,但想要合情合法,就必須一級級的審批。

  先由社裡同意,然後再上報縣裡,等縣裡也開會討論,同意後,才會上報到地區。

  等地區那邊審核,並且同意後,才會上報到省裡,得到最後的確認。

  其實,兩個村子的合並,只要地區那邊同意後,省裡幾乎不會出什麽問題。

  而公社那邊,因為當初丁江明棋差一著,不但吐出了不少好處,對於兩村合並的事情,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

  至於縣裡,同樣也是因為那件事情,導致某一位黯然離開,剩下的人,對雙水灣基本也是門清,也不會反對。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公社跟縣裡都以最快的速度開會討論,並同意了沙坪壩的搬遷,最後申請遞交到了地區那邊。

  現在還在等待消息中。

  不過按沙宏成的話說,當初送給他鋼筆的那位,就在地區,絕對十拿九穩。

  所以剩下的無非就是等待。

  當公社跟縣裡,都近乎明牌後,就意味著消息不可能再得到保密。

  也就如今消息傳播受限制,比較慢,再加上雙水灣的特殊,讓人諱莫如深,否則當初公社跟縣裡開完會,加上有手機電話,用不了五分鍾,該知道的就都知道了。

  “地區那邊肯定沒問題,之所以還沒消息,估計對方也在調查吧。”

  沙宏成想了想說道。

  他實在想不出,地區那邊能拒絕的理由。

  “那就不等了,事已至此,繼續瞞著也沒什麽意思,與其讓雙水灣跟沙坪壩的人互相猜忌,不如直接把消息公布。”

  孫向陽想了想說道。

  “好,什麽時候開會?我現在就去下通知。”

  沙宏成已經迫不及待了。

  “擇日不如撞日,就中午吃完飯,趁著大家休息的工夫,咱們開個大會。”

  孫向陽對這次大會,同樣充滿期待。

  他很想知道,這個消息宣布以後,雙水灣+沙坪壩,能給他提供多少點經驗。

  哪怕沙坪壩還沒有正式搬遷,加入雙水灣。

  可有了之前的經驗,只要沙坪壩的人在雙水灣,並且從心裡接受屬於雙水灣的臨時隊員,同樣可以給孫向陽提供經驗,哪怕這份經驗打了折扣,但仍舊不是個小數字。

  挖窯洞,也是一門技術活,好在大家都有足夠的經驗,從年初四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天。

  這十天,兩邊的人雖然沒加班加點的乾,但也沒人偷奸撒滑,所以進度也不慢。

  基本上,各個挖窯洞小組的工作,已經到了快收尾的階段。

  這些均勻分布的窯洞,基本都是三孔,但也有因為地形限制,隻挖了兩孔。

  內部最高處差不多三米半,頂部半圓形,寬兩米半,長七米。

  一孔窯洞內部實際面積不到二十平米。

  好在這個面積是實打實的,沒有公攤這玩意。

  而三孔窯洞,基本可以滿足一家七八口人所需。

  像那種兩口子住一孔窯洞,父母一孔窯洞,兄弟姐妹住單獨的窯洞,在這會,壓根就不現實,誰家的窯洞都不會富裕到這個份上。

  如果有子女,年紀小,直接睡一個大炕。

  等大點,頂多就是中間拉一道簾子。

  甚至不少未婚子女都是跟著父母睡一張大炕。

  如此一來,三孔窯洞足夠一家居住了。

  哪怕沙坪壩的人要搬遷來,孫向陽也沒有搞什麽特殊對待,畢竟雙水灣的人也都是這麽住,憑啥沙坪壩的人一來,就能住上條件更好的窯洞,就能一人一孔?
  這不是故意激化矛盾是什麽?
  如今,因為窯洞還沒有徹底建好,哪怕已經挖的差不多,但一沒有壘炕,再一個裡面沒有烤火或者晾曬,陰冷的厲害,壓根沒法住人。

  所以沙坪壩的人下午乾完活,還會回到沙坪壩居住。

  但中午,卻在這邊留下吃飯。

  那邊大鍋一架,裡面熱湯滾滾,並且用蒸籠給熱乾糧。

  就在大家排隊的時候,沙宏成跟沙坪壩的幹部一一開始通知大家,趕緊吃完開大會。

  同樣,雙水灣那邊也在挨家挨戶的通知。

  就連煤礦那邊也是如此。

  雖然大家都有些納悶,好端端的開什麽會,但依舊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不過也有一些人湊在一塊,竊竊私語。

  很快,當大家吃了飯後,紛紛聚集到雙水灣大隊所在地。

  以前只是雙水灣的人開會,這邊還能裝得下,但這會,因為多了沙坪壩的人,而新的大隊也沒有平整好,所以只能將就一下,基本相當於人擠人,甚至還有不少人只能站在遠處地勢略高的坡上。

  等人都聚集齊,孫向陽乾脆直接的站了出來。

  這一刻的孫向陽,不說萬眾矚目,但也差不多。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