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過河卒》第一百三十八章 錯綜複雜
  帕依提提,傳說中的黃金之城。

  正如昆侖,狹義上的昆侖自然就是昆侖山口以西的廣大山脈,廣義上的昆侖則還包括了昆侖洞天。

  帕依提提同樣如此,廣義上的帕依提提包括了那座傳說聖城、遺忘之城、黃金之城,狹義上的帕依提提就是如今的塔萬廷新建都城。西道門和塔萬廷為了區分兩者,將取代了庫斯科的新都城稱為新帕依提提,那座黃金之城被稱為舊帕依提提。

  齊玄素曾經從王教鶴的手中拿到一份地圖,還從男爵的手中得到了一把鑰匙,都與舊帕依提提有關。

  關鍵是如何進入舊帕依提提。

  不過這件事可以暫且放一放,先不著急,關鍵是新帕依提提。

  那個塔萬廷的高層叛徒就在新帕依提提。

  新帕依提提無法與帝京相提並論,也無法與玉京相提並論,甚至無法與聖約克相提並論,這裡的情況是最複雜的。

  玉京是一座道士之城,道門的絕對中樞核心,雖然是三道共同執掌,又有大掌教一脈,但總體上來說,玉京城中只有道門勢力。

  帝京是大玄朝廷的絕對核心,雖然這裡有道門勢力的存在,但帝京道府在眾多道府中排名倒數,本質上還是以大玄朝廷勢力為主,上次五行山一戰,不僅僅是帝京道府的力量,而是薑大真人親自過來坐鎮。

  聖約克較之帝京又弱了一籌,不過也就是兩大勢力,蒸汽福音和市議會,以蒸汽福音為主,市議會為輔,不過市議會的勢力要強於帝京道府,有著更大的獨立性。

  新帕依提提足足有四方勢力:皇室、軍方、祭司、西道門。

  也許有人要說了,玉京同樣有四方勢力,其實全然不同。不管怎麽說,道門三道都有著很多共識,比如認可太上道祖是道門創立之祖,認可玄聖是道門中興之祖,新帕依提提的幾方勢力卻連這種共識都很難凝聚,因為塔萬廷本質上是三個帝國的綜合體。

  這三個帝國的失敗方式各不相同。

  第一個帝國諾赫佩騰原本位於北大陸,是被消滅得最徹底的,軍隊已經全部覆沒,皇室也已經消亡,甚至子民大多都被割了頭皮,不過新大陸的神靈體系主要是起源於他們,以庫庫爾坎為首的古神們輸掉了神戰,被聖廷的使徒們擊敗,不過並未消亡,所以在古神們的保護下,祭司階層得以存活下來,南遷至南大陸,得到西道門的幫助。

  第二個帝國納瓦特爾位於中部,也就是南北交界之地,其失敗則是很有戲劇性。事實上,他們被西洋人完美執行了斬首戰術。當時西洋人以覲見的名義見到了納瓦特爾的皇帝,潛藏在隊伍中的強大神靈突然出手,直接擊殺了皇帝,並屠戮皇室,整個帝國陷入混亂之中,很快便被聖廷全面佔領。這就導致納瓦特爾並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大部分軍隊反而保留了下來,後來被西道門陸續收編。

  第三個帝國便是塔萬廷,位於南大陸,聖廷還未完全佔領南大陸,就開始因為分贓不均而內訌,所以塔萬廷沒有像諾赫佩騰那樣直接覆滅,只是被西洋人打殘,仍舊保留了一個帝國的框架,甚至皇室還十分完整,其皇室自稱是神的子孫,兼具了祭司階層的職能,倒是有些類似於中原王朝的天子,即皇帝兼掌神權。不過塔萬廷信仰的古神帕查卡已經隕落,無法再庇護他的子孫們。

  西道門本著聯合一切可用力量的原則,將三者糅合在一起。在西道門的推動下,塔萬廷皇帝迎娶了納瓦特爾的亡國公主,得到納瓦特爾大部分軍隊的效忠,又改信諾赫佩騰的太陽神庫庫爾坎,接納了諾赫佩騰的祭司力量。

  一般而言,塔萬廷信仰主神帕查卡是魚人的形象,而諾赫佩騰信仰主神庫庫爾坎則是羽蛇神的形象,兩者顯然並非同一神系。只是因為帕查卡已經隕落,塔萬廷皇室這才輕易改信。

  至於納瓦特爾的主神,同樣不是庫庫爾坎,而是威濟洛波特利,不過納瓦特爾的眾神中也存在一位羽蛇神克查爾科阿特爾,是一個擁有人性的神靈。經過西道門的認真“考證”,認為羽蛇神克查爾科阿特爾就是庫庫爾坎,而威濟洛波特利已經隕落,所以納瓦特爾的人也大多改信了庫庫爾坎。

  這其實是西道門與庫庫爾坎達成的交易,西道門為庫庫爾坎擴充信仰,以庫庫爾坎為首的古神們則要為西道門分擔壓力,負責迎戰聖廷的使徒。不過西道門也並非毫無保留,皇室上層大多接受庫庫爾坎的庇護,可下層軍隊,西道門則大力推行中原化,奉道之人不在少數。

  在西道門三巨頭中,宮甫一派與納瓦特爾的關系最為密切,在軍隊中影響力極大;澹台震霄一派與諾赫佩騰的祭司們關系密切,與其背後的古神勢力交好;皇甫家族則與塔萬廷皇室來往密切,皇甫昭就是太子的老師,塔萬廷皇室一邊改信了庫庫爾坎,又一邊接受道門的理念,相信世間存在看不見的“道”,並學習儒門的經典文章。
    這就是塔萬廷的複雜形勢,遠比道門的三大道統更為複雜,最起碼三大道統在信仰上沒有分歧,大家都認可太上道祖和玄聖,只是權力上存在分歧。或者說,祖宗是誰,沒有任何疑問,法統傳承,也沒有任何疑問,只是在誰做大掌教的問題上比較有分歧。

  反觀塔萬廷這邊,祖宗就不是一個祖宗,法統傳承也全靠西道門強行縫合,根本就是一筆亂帳。倒不如全部推倒重來,乾脆全都改信道門,反而乾淨。

  這也是李家三代人的主張,由西道門取代庫庫爾坎等古神,西道門再回歸道門,將塔萬廷納入到道門體系之下,就如葦原國、大虞國一樣。甚至考慮到塔萬廷的體量和地理位置,可以不進入大玄朝廷的朝貢體系。

  只是如此一來,道門就會失去道德大義的名分,未行聖廷之事,卻有聖廷之實,只是吃相比聖廷更好看。所以道門內部也有很多人反對,認為隻應合作,要和諧發展,而不應行征服之舉,為日後埋下禍患。

  這一派的理由也很現實,關鍵就是塔萬廷太遠,隔著萬裡重洋,治理難度直線上升,就算歸順了道門,道門鼎盛時不會如何,可一旦道門衰落,他們是不能共患難的,山高皇帝遠,必然會脫離道門體系,自立門戶,反而會成為婆羅洲和鳳麟洲的榜樣,起一個壞頭,這就是禍患。

  關於這一點,兩派人多次交鋒。

  李家為首的派系認為,中原的廣大疆域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祖先們一點點拓展而來,我們不過是重複祖先們的事業罷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果我們能拿下南大陸,那麽再過二百年,道門也能如日中天。二百年的時間,足夠建立歸屬感和認同感了,我們不是只會殺人的聖廷蠻夷,教化之,引導之,內聖而外王。

  反對的派系認為,疆域大小與治理能力、交通水平息息相關,存在上限。

  一朝之初,吏治清明,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只因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漸漸好轉了,也就漸漸怠惰了,少數變為多數,繼而怠惰成風,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難以補救。又為功業欲所驅使,黨同伐異,到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形勢便複雜起來了。

  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如果只是一味做大餅,而忽視了內部的問題,更大的大餅只會加速腐化和墮落,當年的金帳汗國又如何?最終還不是分崩離析?這就是前車之鑒。二百年的道門,在清明奮進之初,尚且無法完全、徹底同化從大齊時代就開始向中原學習的鳳麟洲,又如何敢說二百年後的道門如何?
  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又因為大敵在側,聖廷內訌的前車之鑒不遠,不好自家先行內鬥,所以這個問題就被擱置。道門內部的共識是,等到趕走了聖廷,或者西道門真正回歸了道門,再來討論這個問題不遲。

  當然,如果塔萬廷主動要求進入道門體系,不損道德大義,不為日後留下隱患。道門也不會拒絕,可以封庫庫爾坎一個真君,享受香火,也是道門神靈,大家都好。

  不過道門內部對於塔萬廷的態度,也進一步加劇了塔萬廷內部的複雜形勢。

  因為道門的態度,塔萬廷和西道門內部又衍生出兩派觀點。

  一派主張全面擁抱道門,成為道門體系下的一分子,西道門方面表現為願意回歸道門。另一派主張保持自主獨立性,與道門只是朋友關系,西道門方面表現為不願意徹底回歸道門,保持現狀。

  這兩派人的成分不好以簡單的所屬帝國或者家族來區分。就拿宮家和澹台家來說,雙方在權力劃分上涇渭分明,可在一些意見想法上,可能就沒有家族的界限了,一部分宮家成員和一部分澹台家成員認為要回歸道門,另一部分宮家成員和另一部分澹台家成員則認為要保持現狀。

  這才是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關鍵道門那邊還沒有一個明確態度。

  面對如此複雜的局勢,齊玄素想要居中調和,豈是一個“難”字了得。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