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星辰大遠航》第160章 塵埃的痕跡
  第160章 天象之地
  說起來,畢宿五的西方傳統名稱其實叫Aldebaran,源自於阿拉伯語al Dabaian,意思是追隨者,因為它總是追隨在昴星團之後出現,所以在201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恆星命名小組核定畢宿五的轉悠名稱是Aldebaran。

  即金牛座α,是地球全天第14亮星,也是金牛座最亮的星,平均視星等0.85,屬於不規則變星,變化值於0.75~0.95之間,絕對星等-0.64,其光譜與亮度分屬於K5 III型,呈橙色,表面溫度3900開爾文。

  不過現在人類習慣將其稱之為畢宿五。

  能有中文名的恆星,一般都比較出名,而且還有豐厚的歷史底蘊,這顆恆星也一樣。

  古語有言:於五車之南,有亮星焉,色緹茶,其外有群星若樹枝狀,乃畢宿也。

  這兒說的是畢宿星團,畢宿星團由畢宿一、畢宿二、畢宿三、畢宿四、畢宿五、畢宿六、畢宿七組成,從地球上看畢宿星團眾星組成了一個Y型。

  “畢”的繁體字形上端像一張網,下端是柄,乃是一種用於捕捉鳥獸或者老鼠的器具,所以其本義是一種打獵的有長柄的網。

  由於這些恆星的連接線先跟這個工具的外形很相似,所以得名‘畢宿’,在西安交大漢墓之中,畢宿就如同一張正在抓兔子的畢網,在中國星座體系中,昴宿到畢宿這一片星區是胡漢交兵的古戰場,所以畢宿常用與預測狩獵和邊境地區的戰時。

  除了預測戰事,畢宿還有其節氣功能。

  《詩經》有言曰:“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字面意思:“滿月靠近畢宿,大雨滂沱成河。”

  在這一點上,卻不同於預測戰爭這種牽強附會,也非封建迷信。

  當然,地球天氣變化跟畢宿確實是半毛錢關系沒有的,但所謂觀天象並非看天上星星昏暗後者明亮之類的就可以得出地球會不會下雨,而是古人的一種經驗總結與記錄方式。

  古時候,人們將天氣變化看做是上天的力量,在加上皇權的因素,故而預測天氣這種事基本上都用所謂的‘天象’來記錄。

  科學依據當然是有的。

  因為“滿月合畢宿”的天象出現於處暑前後,按照華夏大地所處的地區,這段時間恰好是雨下的特別多,這就是‘畢星好雨’的由來,正因如此,古人將畢宿看做‘雨神’。

  東漢蔡邕增加曰過:“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

  華夏的氣象學自女媧開始就有了,女媧造人就是女媧教會人們觀天象以判定節氣,用以指導人們的農作物種植。根據女媧的方法觀星、按照女媧的指導適時種農作物,自然就風調雨順了,風調雨順了糧食就多了,糧食多了能養活的人就多了,所以叫女媧造人。

  所以古代天象學其實就是一門氣象學。

  演義之中也有這麽一段相關的描述。

  卻說建興八年秋,魏軍興兵四十萬詐稱八十萬過長安、走劍閣以攻漢中。當時蜀漢成都方面軍軍事為諸葛亮,他在得知此事之後,派遣張巍、王平領兵一千守陳倉古道,以攔截魏軍。
    兩千人去堵四十萬,這不是送人頭嘛。當時張巍、王平也是這麽認為的,於是他們便問諸葛亮,為何只派兩千人去,去到了之後怎麽能攔截下來?
  諸葛亮的解釋是,“吾昨夜仰觀天象,見畢星廛於太陰之分,料此月內必有大雨傾盆,魏軍雖有四十萬眾,安敢深入山險之地?故不用多軍,絕不受害。吾將大軍皆在漢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是再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勞,吾十萬之眾可勝魏兵四十萬也。”

  聽完諸葛亮的話,張巍、王平二人便帶著部隊向陳倉進發了。

  當時魏軍到達陳倉之後,發現周圍房屋皆無,問之於路人方知屋舍盡皆為諸葛亮所焚。

  於是曹真要求攻打陳倉古道,卻被司馬懿拒絕,理由是:“我夜觀天象,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若深入重地,常勝則可,倘有疏虞,人馬受苦,要退則難。且宜在城中搭起窩鋪駐扎,以防陰雨。”

  曹真照辦,結果沒過半個月,天降傾盆大雨,淋漓不止,陳倉城外,平地之水深三尺,軍器盡濕,人不得睡,晝夜不安,大雨連降三十日,馬無草料,死者無數,軍士怨聲不絕,不得已魏軍隻得退去。

  這一場戰爭,其實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一場‘天文之戰’,比的就是誰對立法和氣候的掌握程度更高,兩人都神機妙算,但司馬懿對雨量的估計不足,故而無功而返。

  而畢宿的天象,就是那個用來記載古人智慧的星座。

  新人類都學歷史,所以他們喜歡用畢宿五這個充滿歷史底蘊與古人智慧的結晶稱呼這顆恆星,而不是Aldebaran。

  諸葛亮與司馬懿大概想不到,三千多年後的後世,人類竟能有一天來到這個他們多次仰望星辰的地方,還用他們的字命名了畢宿五之中巨型氣態行星的兩顆衛星。

  也許,人們在看到數據庫中這兩顆衛星名字之後,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氣象對決’吧。

  很神奇,科技與歷史就這麽結合了起來。

  然而造化弄人,人類來了觀天象之所,但地球連同它上面那些觀天象的人卻都沒有了。

  艦隊停靠之前,畢宿五-孔明星與畢宿五-仲達星的數據就已經被傳輸到各個戰艦、飛船的指揮中心處。

  在其他艦船上,艦長或者行政長官也如同嶽淵一般,仔細地看著這兩顆岩質衛星的參數。

  與之前人類航行過程停留補給的星球一樣,這兩顆星球一樣沒有生命跡象,甚至連大氣都近乎於無,平靜溫度也在零下百攝氏度以下。

  一路走來多次停靠,所見的星球也不少了,所以人類也明白,這種環境的星球才是宇宙岩質行星的常態,並未有多少驚訝,反倒是很安心。

  沒有特別之處,就意味著至少是安全的。

  那麽,人類便可以利用這兩顆岩質行星的資源,繼續發展壯大。在這裡,更多的居住飛船、更多的戰艦將會被建造出來,然後組成更龐大的人類艦隊。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