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新三國終結者》九、中國異族及其國家(二)
??大月氏

古西北民族族名。公元一世紀曾建立貴霜王國。最初遊牧於敦煌、祁連山之間。後敗於匈奴,遷新疆伊犁河流域以西,再後曹匈奴烏孫攻擊又遷大夏(今阿姆河上遊),大夏統治者南逃,大月氏建國,以藍氏城為王庭(今阿富汗瓦齊拉巴德),封五翖(xi)候國。五翖(xi)候國為貴霜、休密、雙靡、翖(音西)頓、都密,後貴霜兼並共他四部建立貴霜王國、首領丘卻就。二世紀初成為北起花剌子模南至文迪亞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的一個大國,首都在布路沙布羅(即富樓沙今名白沙瓦)。迦賦色迦王在位時,崇尚佛教、商業發達,遠與西漢羅馬帝國相交通。漢王朝仍稱之為大月氏。三世紀時分裂,五世紀時為(口厭)噠所滅。其族屬眾說不一,未定,貴霜王朝滅亡後,大月氏人逐漸與本地土著融合,成為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一個民族。

小月氏

古西北民族名。是未西遷進入祁連山南山的一部份大月氏人。漢武帝時出山與漢人雜居,分為七個大種,住在湟中令居一帶的稱「湟中月氏胡」,另有一部居張掖的稱「義從胡」,後融入羌族,語言服飾均與羌人相似。五代十國時曾建立仲雲國,後為西州回鶻統管,北宋時又稱大眾熨小眾熨。

烏孫

古西域族名,國名,其民多為大月氏種和塞種,最初活動在敦煌、祁連山之間,後被大月氏逐至匈奴。匈奴破月氏後,月氏又西擊塞種、塞王南遷,烏孫又聯匈奴攻月氏,月氏又西遷大夏,掠月氏餘眾遂居月氏地,後強盛不再服屬匈奴。漢文帝後元三年(前一六一年),西遷至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之間,都赤谷城(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伊塞克湖東南伊什提克)。據《漢書?西域傳》載:烏孫東去長安八千九百裡,有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千八百人。相、太祿左右大將二人,候三人,大將、都尉各一人,大監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騎君一人。地蕎平、多雨、寒……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大宛接,南與城郭諸國接。居民以遊牧為生。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張騫使烏孫,說服烏孫與漢攻匈奴,匈奴聞烏孫與漢通怒欲擊之。烏孫聞漢與大宛、月氏往來不絕,亦恐,乃遣使獻馬向漢通好,並求婚,武帝允之。先後遣宗室女細君,解憂公主嫁烏孫王,宣帝本始二年至三年(公元前七十二年至七十一年),雙方共同出兵二十萬大破匈奴,更立其外孫(解憂公主之子)元貴靡為大昆莫(彌),派長樂候常惠屯赤谷,屬西域都護府統管。東漢衰落後,烏孫與漢關係日漸疏遠。南北朝時,受柔然攻擊被迫西遷蔥嶺北,與北魏關係密切。遼太宗會同元年(公元九三八年),遣使入貢,後漸與鄰族融合。近代哈薩克民族中尚有烏孫部落。烏孫本是匈奴的一支,有說是遷入西域之白種人,民皆深目高鼻,青眼赤須,其實是烏孫民眾中多為大月氏和塞種人,而其統治層可能仍屬北狄系統以狼為圖騰的民族,不然烏孫被大月氏攻擊,逃匈奴,匈奴也不會收留烏孫,更不會助烏孫反擊大月氏。

秦漢時的西域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西域指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亞、南亞、西亞等地。就狹義說,則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我國新疆地區。

從公元前三至二世紀起,東方各族——匈奴人、塞種人、大月氏人以及烏孫人陸續向西方大規模遷移,都是通過西域去的,西域是歷史上與中西文化交通的走廊,又是各遊牧民族角逐的場所,並先後出現了許多獨立的大小王國。

就狹義西域的地理形勢而言,天山以南是四周高山環繞的一個大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崙山,東有祁連山,西有蔥嶺。只有在東北有一個缺口,通過蒙古高原和甘肅西北部。這個盆地,東西約長二千八百多裡,南北一千多裡,漢時,這個地區已變成一望無際的沙漠。發源於四周高山的許多河流,都注於大沙漠之中,於闐河與蔥嶺河匯合成一條自西向東的塔裡木河,注入蒲昌海(今羅布淖爾)由於有塔裡木河無數支流的灌溉,因此,沙漠中又有許多肥美的綠州,適宜於畜牧和農耕。

秦漢時代居住在這裏的一些原始部落,zhan有沙漠中一塊塊綠洲,他們在這裏建築城廓,逐漸形成了許多號稱「國」的小城邦。在大沙漠以南,自樓蘭沿昆崙山北麓西行有條通道至莎車,約有十八「國」,總稱「南道諸國」。自莎車向西南至帕米爾高原山間間,也有一些小「國」,總稱「蔥嶺諸國」。在沙漠以北,自疏勒沿天山南路東行至狐胡,亦有十幾個小「國」,總稱「北道諸國」。沙漠南北諸國均以種植、畜牧為主,有城廓廬舍,故統稱「城廓諸國」。「蔥嶺諸國」,由於耕種面積小,一般都過著隨畜遷徙的遊牧生活,天山以北,一直延展到西北利亞的極南邊,都是高山深谷,其間有些小河和湖泊,是山嶽地帶。在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有塊很大的平原,即準葛爾盆地,氣候濕潤,水草肥美,最適宜於畜牧。漢初,分佈在這裏的小「國」,統稱「山後諸國」。一個時期,天山南北諸國均為匈奴征服受其奴役。

大體上,自樓蘭沿昆崙山北麓西行至莎車,自莎車向西南至帕米爾高原的各小國如西夜蒲犁、依耐、無雷……等。居民大都屬羌、氐種;而疏勒以之北基本上為塞種、塞種人被大月氏逐出後一部南下建立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其餘殘部逃至疏勒西北建立休循,捐毒……等小國。而烏孫居民中,既有塞種又有大月氏種。在大沙漠以北的「北道諸國」,其居民多系原始的蒙古種。至於天山以北的諸國,既有原始的蒙古種,也有塞種人,也有羌族,其中大者如車師、烏孫。車師地肥美,有城廓田畜,烏孫地莽平,不田作,隨畜逐水草,俗與匈奴同。

漢時,西域(指狹義的兩域),大小共有五十餘國,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西域至孝武時(漢武帝)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到哀帝,平帝時又分割為五十五國,實際上康居、大月氏、罽賓、烏弋等國是不在內的。

現分別記述如下:

南道十國

婼羌

古西域族名,國名。是西域南道中離漢族最近的一個遊牧民族國。《漢書?西域傳》載:「出陽關(今甘肅敦煌縣西南湖鎮破城子),自近者始,曰婼羌。王號去胡來,去陽關千八百裡,去長安六千三百裡。辟在西南,不當道。有戶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勝兵五百人。西與且末接。隨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西北至鄯善,乃當道」。

羌是羌族之一部分,分佈區為今可可西裡山以北和阿爾金山以南的阿其克勒和阿雅格庫木庫勒地區,這一地區有兩個大湖和眾多河流,便於遊牧。

鄯善

古西域國名。《漢書?鄯善國》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圩泥城(今新疆羅布泊西若羌縣)。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輔國候,卻胡候、鄯善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且渠、擊車師君各一人、譯長二人。西北去都護治所千七百八十裡,至山國千三百六十五裡,西北至車師千八百九十裡。地沙鹵,少田,寄田仰谷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民隨畜逐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能作兵,與婼羌同。鄯善即樓蘭,樓蘭的歷史最早見於公元前冒頓單於遺漢朝書,受漢文化影響較大,故已經有了完備的官製《史記?大宛列傳》中有樓蘭,而《漢書?西域傳》有鄯善無樓蘭,也可證明鄯善早期是稱樓蘭的。漢元封三年(公元前一0八年),樓蘭內附,元鳳四年(前七十七年)立尉屠耆為王,改樓蘭為鄯善。東漢時其王多次遣子入侍。三國時屬魏,西晉時封其王為歸義侯。東晉時先屬前涼,後屬前秦,南北朝時,屬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四四八年),北魏任韓拔為「西戎校尉鄯善王」鎮守其地。隋大業五年(公元六0九年)設鄯其郡。

鄯善(樓蘭)的族屬與婼羌不同,其中還有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民族。近代在樓蘭古遺址發現的樓蘭女屍,深目高鼻,被稱為「樓蘭美女」進一步證明樓蘭國中有白種,樓蘭、鄯善也是以遊牧為主的民族。

且末

古西域國名。《漢書?西域傳?且末國》載:且末國王治且末城,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裡。戶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勝兵三百二十。輔國侯,左右將,譯長各一人。西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五十八裡,北接尉犁(今博斯騰湖西岸),南至小宛(今喀喇米蘭河東北部地區),可三日行,有葡萄諸果,西通精絕二千裡。且末國在今婼羌縣西南之且末縣,縣末城在今且末縣城西南。

在西域南道十國中,從且末國開始,便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國,故《漢書?西域傳》又載:「鄯善當漢道要衝,西通且末七百二十裡自且末以往,皆種五穀,土地草木、畜產、作兵略與漢同。」可見受漢文化影響很大,在城廓諸國中只有譯長一職。像龜茲那樣地處交通要道的國家,竟設有譯長四人。

小宛

古西域國名。《漢書?小宛國傳》載:王治圩零城。去長安七千二百一十裡。戶百五十,口千五十,勝兵二百人。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裡,東與婼羌接,辟南不當道。小宛國在今且末正南,喀拉米蘭河北岸一帶,由於其南為可可西裡山,所以比較偏僻。居民從事農業生產,為古塞種人,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之民族。

精絕

古西域國名。《漢書?精絕國傳》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裡,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有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各一人。」精絕也是以定居農耕為本的國家、同為塞種,位於龜茲,渠犁之南,東接且末,西界扜彌。東漢明帝間(公元五十八——七十五年),為鄯善所並。

代表精絕文化的遺址是民豐遺址(在今新疆民豐縣北三百裡的塔克拉馬乾大沙漠中),遺址中發現的諸多文物證明,精絕國為塞種定居民族。自西漢至兩晉先後屬西域都護和西域長史府管轄。大約在三世紀後期,因流沙南移其國不久消失。

戎盧

古西域國名。《漢書?戎盧國傳》載:「戎盧國,王治卑品城。去長安八千三百裡,戶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勝兵三百人。東北至都護府治所二千八百五十裡。東與小宛、南與婼羌(此處有誤,應再東與婼羌)接,西與渠勒接,辟南不當道。」戎盧的分佈地在今新疆民豐縣正南,尼雅河上遊地區,為定居農業民族,屬塞種。

扜彌

古西域國名。又名枸彌,扜罕、寧彌。《漢書?迂彌國傳》載:「扜彌國,王治扜彌城。去長安九千二百八十裡,戶三千三百四十,口二萬四千,勝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各一人,譯長二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裡,南與渠勒,東北與龜茲,西北與姑墨接,西通於闐三百九十裡。」扜彌國在西域南道十國中人數最多,對外交往也較多,故有譯長兩人。其分佈地在今民豐縣正西的於田縣,而扜彌城又在於田東北。西漢時先後屬西域都護和西域長史管轄,東漢陽嘉四年(公元一三二年),敦煌太守立前王宗族成國為拘彌王,嘉平四年(一七五年),戊已校尉西域長史輔立拘彌侍子定興為王。三國時屬魏,後附於寘。

渠勒

古西域國名。《漢書?渠勒國》載:「渠勒國,王治鞬都城,去長安九千四百五十裡。戶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勝兵三百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裡,東與戎盧北與扜彌接。渠勒在今於田南地在克裡雅河上遊,昆倉山麓,文中提到、西與婼羌接有誤。婼羌地處最東,不可能接。

於闐

古西域國名。《漢書?於闐國傳》載:「於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裡,戶三千三百,口萬九千三百,勝兵二千四百人。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騎群君、東西城長,譯長各一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裡,南與婼羌接,北與姑墨接。於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今羅布泊),河源出焉。多玉石。」西城在今和田縣南,於田河上遊的喀拉喀什河和玉龍喀什河之間。東城在今和田正東的玉龍喀什河東岸。南與婼羌接也有誤。於闐地域較廣,南至昆崙山,北至塔裡木盆地中部,東於田、西皮山,於田河從中流過。於闐漢時在扜彌國境內。為扜彌屬國,後強盛,並扜彌。居民從事農牧,多桑麻,產美玉,絲綢、地毯。有文字。西漢時傳入佛教,北宋時改信伊斯蘭教。張騫通西域後,屬西域都護。東漢初為莎車所並。至廣德王時擊滅莎車,勢力強大。和帝永元六年(九十四年),班超聯合於闐等國,擊敗焉耆,後又滅東黑汗。西晉時封其王為親晉於闐王。南北朝時屬北魏,唐時在其地置毗沙都督府,歸安西都護管轄。後晉天福三年(公元九三八年),封其王李聖天為「大寶於闐王」。北宋時為回鶻黑汗所並。舊名於闐縣,今名和田縣。於田為白種和突厥之混合種。有說其先仍為塞種,操伊朗語之「胡人」。於闐有自己的文字。

莎車

古西域國名。《漢書?莎車國傳》載:「莎車國,王治莎車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裡,戶二千三百三十九,口萬六千三百七十三,勝兵三千四十九人。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騎君備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譯長四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裡,西至疏勒五百六十裡,西南至蒲犁七百四十裡。有鐵山,出青玉。」莎車國在今葉爾羌河中遊地區,莎車城即今莎車。是西域南道最西的一個國家,是要衝之地,相比之下,國力較強盛,對外交往也較多,莎東與漢朝關係十分密切,曾以王子質於漢。三國時屬魏。附於疏勒,南北朝時稱渠莎。

北道十二國

狐胡

古西域國名。《漢書?狐胡國傳》載:「狐胡國,王治車師柳谷。去長安八千二百裡,戶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勝兵四十五人。輔國候,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到都護治所千一百四十七裡,至焉耆七百七十裡。」是西域城廓諸國人數較少的一個小國。柳谷在今烏魯木齊東南,吐魯番西北。文中說西至都護府有誤,應為西南至都護府。因為西域都護治烏壘城(在今輪台縣東部野雲溝)。

山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山國傳》載:「山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裡。戶四百五十,口五千。到焉耆百六十裡,西到危須二百六十裡,東南與鄯善、且末接。」山國的地域範圍,在今博斯騰湖東南,王城所在不詳。故顏師古注曰:「常在山下居,不為城治也。」因名山國。文中載西至危須二百六十裡有誤,應為西北至危須二百六十裡。因為危須在博斯騰湖以北。其國所需穀物均依賴危須和焉耆。

危須

古西域國名。《漢書?危須國傳》載:「危須國?王治危須城。去長安七千二百九十裡,戶七百,口四千九百,勝兵二千人。擊胡候、擊胡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擊胡君、譯長各一人。西至都護治所五百裡,至焉耆百裡。」危須地域在博斯騰湖北岸,治所在今焉耆*自治縣東北之和頤。

焉耆

古西域國名。《漢書?焉耆國傳》載:「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裡,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擊胡候,卻胡候、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裡,南至尉犁百裡,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焉耆的分佈區較為集中。在博斯騰湖西北岸,今焉耆*自治縣為其治所。由於緊*博斯騰湖,故多魚。文中提到北與烏孫接有誤,當為西北與烏孫接。焉耆原名焉支(屬大日氏烏繹部)、作烏耆,烏纏、阿耆尼。《西遊記》中稱烏雞國。國內有九城。轄地包括今焉耆、庫爾勒,和顧、尉犁一帶。居民從事農業、漁業、畜牧。有文字。初屬匈奴,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屬西漢西域都護府。西漢末又屬匈奴,東漢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班超擊破之,又內附。北魏時,一度屬北魏與北周亦有往來。唐初附西突厥,後屬唐,為唐羈縻都督府,屬安西都護府管轄,現為新疆焉耆*自治縣。

尉犁

古西域國名。《漢書?尉犁國傳》載:「尉犁國,王治尉犁城。去長安六千七百五十裡。戶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尉犁候、安世候、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君各一人,譯長二人,西至都護治所三百裡,南也鄯善、且末接。」尉犁在今博斯騰湖西南。文中說南與鄯善接有誤,應為東南與鄯善接。

渠犁

古西域國名。《漢書?渠犁傳》載:「犁國,王治渠犁城。都尉一人,戶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勝兵百五十人,東北與渠犁、東南與且末,南與精絕接,西有河、至龜茲五百八十裡。」渠犁,在今庫爾勒市,孔雀河從其西流過。文中的東南與且末,南與精絕接有誤,應為南與且末,西南與精絕接。

烏壘

古西域國名。《漢書?烏壘傳》載:「烏壘,戶一十,口千二百,勝兵三百。城都尉、譯長各一人。與都護府同治。其南三百三十裡至渠犁。」烏壘在今輪台縣東北,是當時漢西域都護的治所。人口很少,戶口有誤,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處在西域的中心,其南至渠犁有誤,應為東南至渠犁。戶一十,也有誤。

龜茲

古西域國名。《漢書?龜茲傳》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裡。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輔國候、安國候、擊胡候、卻胡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左右力輔君各一人,東西南北部千長各二人,卻胡君三人,譯長四人。南通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扜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能鑄鐵,鑄鉛。」

龜茲是西域城廓諸國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所建大國。從政權建設角度看,職官制度較完備。其治所在今庫車。北有天山流下的雪水,南有塔裡木河,農業相當發達。龜茲又名鳩茲、屈茨、歸茲、屈支、丘茲等。梵名蘇伐勃駃,意為金花。其民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冶鍊、釀酒業也比較發達。有文字,擅長音樂舞蹈。東漢初傳入佛教。魏晉後盛行。漢時屬西域都護府。宣帝時其王降賓娶漢宗室解優公主女,與公主同入朝,學習漢製,行於轄境。東漢班超任西域都護時,立龜茲侍子白霸為王,三國時屬魏,晉太康中,其王遣子入侍。東晉時,前秦將呂光伐龜茲立王弟帛震為王。其時,高僧鳩摩羅什和聲振長安的琴師蘇祗婆均為龜茲人。至北周時,其王仍遣使向北周朝貢。

姑墨

古西域國名。《漢書?姑墨國傳》載:「姑墨國,王治南城。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裡,戶三千五百,口二萬四千五百,勝兵四千五百人。姑墨候、輔國候、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各一人,譯長二人。東至都護府治所千二百一十裡,南至於闐馬行十五日,北與烏孫接。出銅、鐵、雌黃。東通龜茲六百七十裡。」姑墨的分佈地區為今葉爾羌河以北,天山騰格裡峰以南地區,治所在今新疆阿克蘇。漢時屬西域長史府。南北朝時屬魏,附於龜茲。稱姑墨,又稱亟墨,唐時稱跋祿迦,於其地置姑墨州,屬龜茲都督府。

溫宿

古西域國名。《漢書?溫宿國傳》載:「溫宿國?王治溫宿城。去長安八千三百五十裡,戶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勝兵千五百人。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譯長各二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三百八十裡,西至尉頭三百裡,北至鳥孫赤谷城六百一十裡。土地物產與鄯善諸國同。」溫宿的分佈地區在今托什乾河東南,治所即今之烏什。王莽時西域動蕩,姑墨王殺溫宿王,兼並了溫宿。

尉頭

古西域國名。《漢書?尉頭國傳》載:「尉頭國?王治尉頭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五十裡,戶三百,口二千三百,勝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騎君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千四百一十一裡,南與疏勒接,山道不通。……田畜水草、衣服類烏孫」。尉頭是西域北道十二國中的遊牧民族。與烏孫,匈奴有近親關係。由於是遊牧民族,故王治也無定處。其分佈地在今托什乾河中遊以南地區。

疏勒

古西域國名。《漢書?疏勒國傳》載:「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裡,戶千五百一十,口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疏勒候、擊胡候、輔國候、都尉、左右將、左右騎君、左右譯長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一十裡,南至莎車五百六十裡,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疏勒的分佈地為今喀什噶爾河中遊,治所即今日之喀什市,經濟較為發達,是一個商業城市,地處西域北道之交通要衝,國內有大城十二,小城數十。文中說南至莎車有誤,應為東南至莎車。魏晉時受突厥控制。疏勒,唐稱佉沙、又稱迦師祗離。居民從事農業、精工藝、開採銅鐵,有文字、城廓。漢時屬西域都護府。其後為莎車於闐所並。

疏勒在西域南北道的城廓諸國中,除尉頭婼羌幾個國家外,大都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的塞種,與匈奴烏孫有別。故《漢書?西域傳》載:「西域諸國大率土著,有城廓田畜,與匈奴、烏孫異俗。」

天山以北諸國

蒲類

古西域國名。《漢書?蒲類國傳》載:「蒲類國,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長安八千三百六十裡,戶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勝兵七百九十九人。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三百八十七裡。」蒲類為山北諸行國最東邊之國,東北面與匈奴接,其地域範圍略當今巴裡坤湖東南的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蒲類初受匈奴奴役匈奴徙其民六千餘口至匈奴右部阿惡地,國號阿惡國。餘眾逃亡大山間,才得保存了蒲類國的稱號。以後阿惡屬姑師,漢破姑師後,分置車師前,後國,蒲類前,後國等八國。東漢時,蒲類國尚存,當時還有一些移支國人入居蒲類。後來,先後屬鮮卑、突厥。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十四年)竇固追擊匈奴王呼衍至蒲類海。

蒲類後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蒲類後國傳》載:「蒲類後國,王去長安八千六百三十裡,戶一百,口千七十,勝兵三百三十人。輔國候、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蒲類後國人數較少,且遊牧無定居之所,故王無治所。其地域範圍為今巴裡坤湖西至木壘哈薩克自治州之間。北面與匈奴為鄰。

車師前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車師前國傳》載:「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裡。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千八百六十五人。輔國候、安國候、左右將、都尉、歸漢都尉、車師君、通善君、鄉善君各一人,譯長二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千八百七十裡,至焉耆八百三十五裡。」車師前國的分佈地區為今吐魯番地區,交河城在吐魯番東南。車師原名姑師。漢元初元年(公元前四十八年),分其地為前、後兩部,皆屬西域都護府。前部治交河城(今吐魯番縣西交河城遺址),後部治務塗谷(今新疆吉木薩縣南山中)。漢設戊已校尉屯車師前王庭,東漢班勇任西域長史時,屯前部柳中(今新疆鄯善縣西南魯克沁)。三國時魏戊已校尉居前部高昌(今吐魯番縣東南高昌古城遺址),車師後部王治賴城,受魏封號「大都尉」。晉代皆屬西域戊已校尉。南北朝時,前部屬北魏,因遭北涼攻擊,公元四五0年西遷焉耆東部地區。漢初,匈奴的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塔裡木盆地北緣諸國,匈奴大單於置「僮僕都尉」於北道的焉耆、危須、尉犁之間,把被征服各國人民視為僮、仆、百般虐待,榨取他們的財富,統治非常嚴格。這些小國,在匈奴的策動下,車師、樓蘭,常常劫掠漢使,遮斷道路,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將王懨率輕騎破樓蘭,趙破奴破姑師。以後漢軍在車師一帶與匈奴交戰,匈奴在宣帝時分裂,日逐王於神爵二年歸漢。匈奴設在西域的「僮僕都尉」遂廢。漢於其地設「西域都護」治烏壘城,諸國完全臣屬於漢,天山南北「絲綢之路」完全打通。

車師後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車師後國傳》載:「車師後國,王治務塗谷。去長安八千九百五十裡,戶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勝兵千八百六十五人。擊胡候、左右將、左右都尉、道民君、譯長各一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二百三十七裡。」車師後國的地域,在今博格多山脈北麓至奇台西南,務塗谷在二者之間。

車師都尉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車師都尉國傳》載:「車師都尉國,戶四十,口三百三十三、勝兵八十四人。」看來車師都尉國是西域中人口較少的國家。但由於其地理位置重要,東漢戎已校尉曾居於此,治所在高昌壁(今吐魯番東南,戈丁湖北、鄯善西)。

車師後城長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車師後城長國傳》載:「車師後城長國,戶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勝兵二百六十人。」車師後城長國的分佈地區在今準噶爾盆地東南緣的綠洲,治所在今奇台縣西北。

鬱立師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鬱立師國傳》載:「鬱立師國,王治內咄谷。去長安八千八百三十裡。戶百九十,口千四百四十五,勝兵三百三十一人。輔國候、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東與車師後城長國,西與卑陸、北與匈奴接。」鬱立師在今準噶爾盆地東南邊緣,與匈奴有密切關係。

卑陸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卑陸國傳》載:「卑陸國,王治在天山東乾當國。去長安八千六百八十裡。戶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勝兵四百二十二人。輔國候、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譯長各一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千二百八十七裡。」卑陸國分佈地區為今準噶爾盆地南緣,至烏魯木齊市東南一帶。治所乾當國,在今甘河子一帶。

卑陸後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卑陸後國傳》載:「卑陸後國,王治番渠類谷。去長安八千七百一十裡,戶四百六十二,口一千一百三十七,勝兵四百二十二人。輔國候、都尉、譯長各一人,將二人。東與鬱立師、北與匈奴、西與劫國、南與車師接。」卑陸後國在卑陸西,準噶爾盆地東南緣,番渠類谷可能在今九運街附近。

劫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劫國傳》載:「劫國、王治天山東丹渠谷,去長安八千五百七十裡。戶九十九,口五百,勝兵百一十五人。輔國候、都尉、譯長各一人。」劫國在卑陸後國西,治所丹渠谷在今烏魯木齊市東北的阜康縣境。

單桓國

古西域國名。《漢書?單桓國傳》載:「單桓國,去長安八千七百七十裡,戶二十七,口百九十四,勝兵四十五人。輔國候、將、左右都尉、譯長各一人。」單桓國人口最少,分佈在劫國西南,今烏魯木齊市西北郊。

東且彌

古西域國名。《漢書?東且彌國傳》載:「東且彌國,王治天山東兌虛谷。去長安八千二百五十裡。戶百九十一,口千九百四十八,勝兵五百七十二人。東且彌候、左右都尉各一人。」東且彌國地在今烏魯木齊市市內。

西且彌

古西域國名。《漢書?西且彌國傳》載:「西且彌國,王治天山東於大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七十裡,戶三百三十二,口千九百二十六,勝兵七百三十八人。西且彌候、左右將、左右騎君各一人。」西且彌國在今烏魯木齊市西北昌吉縣一帶。

烏貪訾離

古西域國名。《漢書?烏貪訾離國傳》載:「烏貪訾離國、王治於婁谷。去長安萬三百八十裡。戶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勝兵五十七人。輔國候、左右都尉各一人。東與單桓、南與且彌、西與烏孫接。」烏貪訾離是天山北諸國中除烏孫外最北邊的一個小國,分佈在今烏魯木齊西北的瑪納斯。

天山北道諸國的族屬,歷史典籍中無明確記載。但其生產、生活方式,與匈奴、烏孫大體相同,可能與匈奴、烏孫有近親關係,但也不排除夾雜一些塞種、大月氏人在內。這些小國都是以遊牧為主的行國。

西域蔥嶺諸國

皮山

古西域國名。《漢書?皮山國傳》載:「皮山國,王治皮山城。去長安萬五十裡,戶五百,口二千五百,勝兵五百,左右將、左右都尉、騎君、譯長各一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裡,西南至烏秅(音茶)國三千三百四十裡,南與天篤(竺)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裡,西南當罽賓、烏弋山離道,西北通莎車三百八十裡。」皮山治所即今皮山縣城。越昆崙山即至古印度。

烏秅

古西域國名。《漢書?烏秅國傳》載:「烏秅國,王治烏秅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裡,戶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裡,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烏秅地望在今葉爾羌河上遊和喀喇昆崙山之間,多山,飲水大部來自雪山。地勢十分險峻。《漢書?西域傳》載:「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烏秅在東晉十六國時名權於摩、於麾。隋、唐時名喝盤陀,蔥嶺國。

西夜

古西域國名。《漢書?西夜國傳》載:「西夜國、王號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長安萬二百五十裡,戶三百五十,口四千,勝兵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五千四十六裡,東與皮山西南與烏秅、北與莎車、西與蒲犁接。蒲犁、依耐、無雷國皆西夜類也。西夜與胡異,其類羌氐行國,隨畜逐水草往來。」西夜的分佈區在今提孜那甫河東岸一帶。屬氐羌族。

蒲犁

古西域國名。《漢書?蒲犁國傳》載:「蒲犁國,王治蒲犁谷。去長安九千五百五十裡,戶六百五十,口五千,勝兵二千人。……候、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車,俗與子合同。」蒲犁分佈區在今塔克拉馬附近。亦為氐羌族屬之國。

依耐

古西域國名。《漢書?依耐國傳》載:「依耐國,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裡。戶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勝兵三百五十人。……少谷,寄田疏勒,莎車。」依耐分佈區在今塔什庫爾乾。氐羌族屬。

無雷

古西域國名。《漢書?無雷國傳》載:「無雷,王治盧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裡,戶千,口七千,勝兵三千人。……衣服類烏孫,俗與子合同。」無雷分佈區在今帕米爾高原,盧城即今塔什庫爾乾。氐羌族屬。

難兜

古西域國名。《漢書?難兜國傳》載:「難兜國,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裡,戶五千,口三萬一千,勝兵八千人。……種五穀,蒲陶諸果。」難兜的分佈區在帕米爾以南,為農耕定居民族,族屬不詳。

西域蔥嶺諸國大部為氐、羌族的遊牧行國。其西*塞種,故不排除有塞種人分佈在這一地區。

西域蔥嶺西諸國

大宛

古西域國名。《漢書?大宛國傳》載:「大宛國,王治貴山城。去長安二千二百五十裡,戶六萬,口三十萬,勝兵六萬人。副王、輔國王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四千三十一裡,北至康居卑闐城千五百一十裡,西南至大月支六百九十裡,北與康居,南與大月氏接,土地、風氣物類,民俗與大月氏、安息同。」由此可見大宛已為塞種。其經濟特點是「有麥田」而且善釀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年不敗。俗嗜酒,以苜蓿喂馬,故有良馬。國內有別邑七十餘。汗血馬傳為先天之馬。大宛的分佈區在今吉爾斯坦共和國西北,伊塞克湖西南,費爾乾納盆地。貴山城即今之中亞卡散賽,漢遣李廣利伐大宛到貳師城取馬(今吉爾吉斯西南馬爾馬哈特),因拜貳師將軍。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大宛降漢,進一步密切了經濟文化交流。東漢初,曾附屬於莎軍,西晉時,仍繼續遣使貢汗血馬。南北朝時,稱破洛耶。唐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改其國為寧元,封宗室女為和義公主,妻其王。大宛原名拔汗那。

桃槐

古西域國名。《漢書?桃槐國傳》載:「桃槐國,王去長安一萬一千八十裡。戶七百,口五千,勝兵千人。」其分佈地不詳,或謂在今新疆阿賴山北。

休循

古西域國名。《漢書?休循國傳》載:「休循國,王治鳥飛谷。在蔥嶺西,去長安萬二百一十裡,戶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勝兵四百八十人。東至都護治所三千一百二十裡,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裡。民俗衣服同烏孫,因畜隨水草,本故塞種也。」休循的分佈區在今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坦三國交界處。

捐毒

古西域國名:《漢書?捐毒國傳》載:「捐毒國,王治衍敦谷。去長安九千八百六十裡,戶三百八十,口千一百,勝兵五百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裡,至疏勒、南與蔥嶺聯,無人民。西上蔥嶺,則休循也。西北至大宛三百裡,北與烏孫接。衣服類烏孫,隨水草,依蔥嶺,本塞種也。」捐毒的分佈區在今新疆喀什以西至吉爾吉斯坦和塔吉克連接地帶。文中無人民有誤,應為無人跡。衍敦谷在休循鳥飛谷之東南。

以上五十國在兩漢期間都受漢朝羈靡治之,屬西域都護府統轄,《漢書?西域傳》載:「最(應為舉)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緩,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戈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

前面記述的大月氏,小月氏,烏孫三國亦均不在五十國之內。

在蒲類國的記述中有「大量移支國人遷入」一句,移支國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東漢圖說中均未標明。又有墨山國今新疆塔裡木農場六場境內。捍國(在今新疆策勒縣北古且未國東)也未標明。不知《漢書?西域傳》中有無移支國、墨山國。

捍國。在王文光先生著《中國古代民族識別》(一九九七雲南大學出版社版)一書中亦有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西域各族亦不例外,西漢時的五十餘國已並為五、六個大國。且末、小宛、精絕、樓蘭等國已併入鄯善,戎盧、扜彌、疏勒。皮山同時已併入於闐;尉犁、危須、山國等皆屬焉耆;姑墨、溫宿,尉頭等併入龜茲;莎車,西夜,依耐、蒲犁、捐毒、體循等併入疏勒;車師,後被北涼進入西域之沮渠無諱兄弟攻滅。後為高昌。高昌又為地名,國名,族名,高昌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高昌族是一個胡華混合的新的民族。

高昌

古西域族名地名、國名。漢時為車師前國都城。又為戊已校尉屯田地。公元四四二年,北涼沮渠無諱率餘眾佔高昌稱王。四六0年柔然滅沮渠立漢族大姓闞伯周為王。四九七年改立張孟明為王。後為國人所殺,改立馬儒為王,又被殺,改立麴嘉為王,傳九世十王為唐所滅,改稱西州。高昌曾服屬於柔然、高車、突厥。回鶻西遷後,為回鶻佔領、稱高昌回鶻,唐時曾與之聯姻。

高昌地處吐魯番盆地中心,經濟十分發達。是一個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兼而有之的民族群體。《北史?高昌國傳》載:「高昌,地多石磧,氣候溫暖、土地良沃,谷麥一歲再熟。宜蠶,多五果,又饒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灌田,出赤鹽,白鹽。赤鹽味美,白鹽形如玉。國人取以為枕,貢之中國,又多蒲桃(葡萄)酒。」高昌很早以前就知道種棉和織棉布(當時叫白氈布)。後周廣順元年(九五一年),一次運到開封的棉布就有一千三百二十九段。高昌人還掌握了鍊鋼術,鋼鐵製品非常之多。

由於有大量華人進入高昌,在文化,習俗上表現為胡、華混合。《北史》又載:「服飾,丈夫從胡法,婦人裙襦,頭上作髻,其風俗政令,與華夏略同,文字亦華夏,兼用胡書,又置館教弟子,有《毛詩》、《論語》、《孝經》雖習讀之,而皆用胡語」。強盛時,曾統有南、北突厥餘眾及大、小眾熨以及樣磨,葛羅祿、黠夏斯等族。

宗教信仰方面既信從波斯傳來的原始宗教(摩尼教),又信佛教,史書稱之為「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朱俱波

古西域國名。又名朱居半,北涼詛渠之後,王為疏勒人。都葉城。漢時為西夜國地。唐時,屬西突厥五俟斤哥舒部,後屬於寘。其時,朱俱波下仍有西夜,蒲犁、依耐、烏秅等小國,於寘之下仍有戎盧,拘彌、渠勒、皮山,精絕諸小國。

西域外一度內附或和我國有密切關係的諸國。

康國

古西域國名。西漢時名康居。隋唐時對今中亞阿姆、錫爾河流域九姓政權總稱為康國。據《新唐書》載:「九姓為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縣境內),祖先為月氏人,西遷後支庶分居各地,故稱昭武九姓。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六世紀後屬西突厥。唐高宗記徽年間(公元六五0——六五五),康等皆內附,唐於其他分置康居,大宛都督府和南謐,佉沙,貴霜、安息等州,又設康居羈縻都督府(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城)統管,到八世紀中葉後,因大食勢力進入而廢,康國以後也不在唐版圖之內。玄藏《大唐西域記》稱康國為颯秣建,北魏時稱悉萬斤。

護密

古西域國名。在吐火羅境內,又名縛和,缽和、護偘(音侃)。王居塞迦審城(今阿富漢巴爾赫?巴爾赫又為大食東面將軍呼羅珊駐地)。北臨烏滸河。東西長千餘裡,南北不過四、五裡。原屬大食。唐顯慶時內附。信佛教國人眼多碧綠,異於諸國,唐以其地為鳥飛州,封其王為沙缽羅頡利發為都督,刺史。地當安西四鎮入吐火羅要道。肅宗時賜姓李。《大唐西域記》名達摩悉鐵帝國。慧超至護蜜時,其王聞漢使至曾贈五言詩如下:「君恨西蕃遠,余嗟東路長。道荒宏雪嶺,險澗賊途倡。鳥飛驚峭嶷,人去偏(缺一字)梁。平生不捫淚,今日灑千行」。

俱密

古西域國名。公元六*二年朝唐,高宗於其地置至拔州都督府,任國王為都督。

吐火羅

古中亞國名。漢時為大廈?地在今烏茲別克和塔吉共和國之南,阿富汗東北的阿姆河上遊。《大唐西域記》作賭貨邏。公元二世紀起先後臣服大月氏、秅(口厭)噠,突厥。後一度附唐,唐於其地置吐火羅道月氏都督府。八世紀後期,為阿拉伯所並。又傳大夏為吐火羅人所滅,吐火羅並非大夏。

識匿

古西域國名。又名屍棄尼、瑟匿。傳為烏孫之後,分九部(又說為五部)。其中一部屬護蜜。其餘八部或四部各自為政。在護蜜北山中,王城在今新疆塔什乾塔吉克族自治縣境內,唐封其王為大將軍,受蔥嶺守捉所管轄。

喝盤陀

古西域國名?又名蔥嶺國,渴飯檀,原為西突厥屬國。背*徙多河(葉爾羌河西源)俗同佉沙。傳其先母為漢人,父為天神,自稱是中國之後。王住蔥嶺鎮,是吐蕃,西突厥爭奪之要道。後投吐蕃,國荒無人。

烏鎩

古西域國名。在喝盤陀之東,南臨徙多河,語言文字稱同佉沙。役屬喝盤陀。

漕矩吒

古西域國名。隋時名漕國。原名謝。唐時稱訶達羅支,武後時改名漕矩。王都鶴悉那(今阿富汗加茲尼),唐於此設條支都督府。

弓月部

古粟特族的一支。活動中心在伊犁九城之地的固爾扎(今新疆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塔拉奇城北之阿裡馬破城)。是一個專門為西突厥各部從事襖教祭祀活動,同時來往於女國與咽麫(西突厥可汗經常駐蹕地)從事經商活動(販賣鹽、黃金、硃砂、麝香等)的部落,阿裡馬破城、隋唐時叫弓月城。

塞種

古中亞西域族名,公元前二世紀以前分佈於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二世紀初因大月氏西遷侵入其地,部族分散,一部南下征服罽(音計)賓等地,留居故地的與以後入侵的烏孫人混合,其餘部眾與當地各族建立許多小國,我國史藉稱為塞族的人即斯基泰人。大約與西方和印度記載的塞西安人,薩爾瑪西安人和釋迦人為同族,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斯基泰人在滇國時期曾有二支進入雲南,後與滇東大、小涼山彝族融合。

(口厭)噠

古西域國名。又名挹怛,挹寘,初名滑國,一般認為是和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東羅馬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公元四八四年擊敗波斯建國,都拔延底城(今阿富汗北伐濟納巴德)。居民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後又征服康居、疏勒、於寘等國。公元五一六——五五八年與中國梁、北魏、西魏、北周均有友好往來,後為西突厥所滅。

隋、唐時,西域蔥嶺內外,仍有數十小國,均受西突厥,大食統治,唐滅西突厥後,中國版圖比漢時還要大,勢力到達蔥嶺以外中亞地區。除西突厥余部,原西域各國均屬唐管轄外連同吐火羅境內諸小國,突厥大食原來統轄三國亦皆內附,現將昭武九姓再分述如下:

康國

唐稱颯秣建國。玄藏《大唐西域記》載:「周千六七百裡,東西長,南北狹?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裡(今撒馬爾罕)。」極險固,多居人。異方寶貨,多聚於此。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鬱,花果滋茂,多出善馬。機巧之技,特工諸國。氣序和暢,風俗猛烈。凡諸胡國,此為其中,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兵馬強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猛烈,視死如歸,戰無前敵(「赭羯」突厥語「戰士」之意)」。

石國

石國又名者舌、赭石、柘支。王都在今塔什乾地界,周千餘裡。西臨葉河(即葯殺水),有城邑數十,各有君長,無總主。原屬突厥。

米國

米國?唐言弭秣賀國。周四五百裡,據川中,東西狹,南北長,土宜風俗,同颯秣建國。地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朱馬巴扎爾。

東安國

東安國?又名喝捍。土宜風俗,同颯抹健。地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北。

西安國

西安國,又名伐地國。地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西。

中安國

中安國,又名捕喝,地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

何國

何國,又名屈霜你迦國,地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

史國

史國,又名羯霜那,又名利。地在今烏茲別克沙赫裡夏勃茲,又為粟特國活動地。

火尋國

火尋國,地在布哈拉西北,阿姆河下遊,王都在希瓦,元時稱花刺子模。

曹國

東曹國,在今烏拉秋別,西曹國在今撒馬爾罕、西北伊什特罕。曹國又名劫布咀那國。東曹又名率都沙那。

以上,風俗習慣均同康國。

漢、唐時,中國的疆界已擴展到西域外並和當地諸國保持著友好往來,為什麼後來又失掉了西域,教訓是玄宗時,高仙芝聽信吐火羅讒言,將石國國王,及其宗室押至長安玄宗不問是非盡皆誅之,引起公憤,石國王子與九姓遂反,並引大食兵謀攻四鎮,公元七五一年高仙芝率漢,蕃兵三萬出擊,途中到怛邏斯城迂黑衣大食兵相持五日後葛邏祿部叛變合攻唐軍,高仙芝大敗逃回長安。

公元七一九年,玄宗封突騎施酋長蘇錄為忠順可汗,同時又封阿史那懷道之女為交河公主命嫁蘇錄。七二六年,交河公主派人驅馬千匹到安西互市,同時宣讀公主教書,受到安西都護杜邏的侮辱,並仗責使者。以後蘇祿大怒,發兵攻四鎮,以後突騎施也內亂,互相攻擊,七五六年後,唐無力過問突騎施之事,最後,盡失西域。

從公元前一二七年至一一九年,經過對匈奴的三次戰爭,漢王朝鞏固了對西域的統治,南北絲綢之路完全打通,不僅打敗了匈奴,還打敗了親匈奴的樓蘭、姑師,還降服了大宛,公元前一一九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組織一個三百的人探險隊,每人各備馬兩匹,帶牛羊一萬頭,和價值一億的金帛貨物出使烏孫國。張騫到烏孫後又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此後又連年派出許多使官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裏海之間)、條支(安息屬國)、黎軒(即大秦)諸國去,漢文化也隨之廣泛地傳播到遙遠的西方。

絲綢之路通了一個世紀之後到東漢光武帝至安帝時出現了三絕三通的局面;

第一次絕——公元一六年至七三年,原因是王莽亂後,西域怨叛,各國又役屬於匈奴,國內元氣未復,避免與北匈奴接觸。

第一次通——公元七三年至七七年漢明帝使竇固等,擊走北匈奴,取伊吾(今喀密)隔絕五十八年之後的西域交通恢復。漢置屯田都尉後,又設宜禾都尉,建立起玉門關外的立足點,同年,班超帶領三十六名使士出使西域,殺鄯善國匈奴使官,於寘國殺匈奴監督官,鄯善、於寘國王都遣子入侍。

第二次絕——公元七七年至七九年,原因是不願引起對北匈奴的戰爭,放棄伊吾。

第二次通——公元九一年至一0七年,竇憲大破北匈奴,斑超經營西域完全成功。

第三次絕——公元九一年至一0七年至一二四年,原因是漢官腐敗、庸劣,被北匈奴及一部分西域國家攻擊,朝廷召回漢官。

第三次通——公元一二四年以後班超第三子班勇又擊走北匈奴,漸成半通狀態。

班超奉召將回國時,從漢諸國大為震動。疏勒國大官黎弇(音yan)怕龜茲又來報復,撥刀自殺,於寘國王、侯大臣抱住班超的馬腳,號泣不讓走。班超與所率三十六人見狀隻好留了下來。公元八0年漢章帝派徐韓率兵一千人支援班超,超率西域諸國兵二萬五千人,大破龜茲等國五萬人。公元九0年,班超率龜茲等國八國兵七萬人連同漢吏士商賈一千四百人破焉耆,蔥嶺東西路通,西域五十餘國全部內屬。一0二年,班超奉召回國,不久病逝,時年七十一歲。後來北匈奴殘部又征服西域諸國,連年寇邊,威脅河西四鎮,事實教訓朝官們「棄西域則河西不能自存。」公元一二三年,漢安帝使班勇率將士五百人出關經營西域。一二六年班勇大破北匈奴呼衍王,北匈奴向西逃遁,蔥嶺以東諸國又來歸附。一二七年黑暗、昏庸的朝廷又說班勇有罪、召還下獄。此後漢在西域的政治勢力逐削弱,班勇的後任任尚更不聽班勇的意見,任意胡來,無所作為,漢遂盡失西域。班超率三十六人,班勇率五百人出關,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也建立了卓越的功勛,他們的成功不單是*他們的智勇。主要是有漢王朝通西域以及西域諸國有脫離北匈奴統治與漢交通的願望,兩個願望結合起來,就表現出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就是歷史的趨勢。

西域是漢與匈奴關係本身安危,勢所必爭的地區。漢置河西四郡割斷匈奴與西羌的聯繫,關中形勢穩定了。西域諸國內附,割斷匈奴的右臂,河西形勢穩定了。與漢相反,匈奴失去西羌的援助,由強變弱,失去西域的賦稅,由富變貧,匈奴貧弱,漢才有可能擊敗匈奴,取得北方邊境的安寧。從自衛觀點來看,漢通西域是完全必要的,匈奴奴役西域諸國「斂財重刻,諸國不堪命」,諸國人民和大部分統治者都盼望得到漢的保護,從西域人民的要求來看,漢通西域也是完全合理的,由於通西域,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經濟也繁榮起來,西域的許多農作物和家畜傳到中國內地,如汗血馬、萄桃、胡桃、苜蓿、蠶豆、石榴等十多種增加了中國的財富,張騫還傳來《摩珂兜勤》一曲,樂府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樂。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通過大月氏傳入中國。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公元一世紀中傳到天山一帶,而中原的穿井、開渠法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

絲綢、陶瓷、漆器、鋼鐵製品以及冶鍊技術,打井、作兵器技術……等,同時也傳到西方和印度。公元前四、五世紀時希臘人就稱中國為塞裡斯(意為「絲國」)。通西域後,絲的輸出更多,主要是*安息商人傳輸到歐洲。

但是漢在征服匈奴過程中殺人過多,也是不對的。從漢失西域和唐失西域來看:原因大致都是相同的。朝廷和官吏皆昏庸、腐敗、聽信讒言,濫殺無辜,驕傲自大,重賦厚欲,最後不僅失去西域民心,連自己也走向亡國之路,這也是大勢所趨,教訓十分深刻。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