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謀亂帝國》楔子 人物的前事
「嗚呼!陛下駕崩,眾臣盈朝」隨著宮人一聲長嘯,象著著國喪的鐘聲響徹長安,陳國公、大司馬李儒率領文武百官經玄武門步入正陽殿。此時,永安帝的遺體身著正裝,安靜的躺在大殿中央,戚皇后跪坐在側,諸嬪妃依次成列,太子彤及親王公主與嬪妃相對跪坐。見到一班重臣,皇后起身道:「天子崩逝,山河破碎,太子年幼,望諸大臣齊心協力,輔佐新君扶持社稷。」隨後示意身旁心腹宦官兼中宮校尉夏讓,夏讓遂取出遺詔。

「眾臣接詔!」李儒遂領百官伏拜。「帝王治天下,莫不敬天法祖、舉賢任能、富國安民、教化四海。然朕所慨天命難定,內有江河禍亂,傷萬畝農桑,外有匈奴犯境,民生不安,再有刁民作亂,害國家法度,留國疾如此,朕夙夜憂嘆,未能功成此朕之過失。嫡子彤,深知忠孝之道,人品貴重,深肖朕躬,著繼朕皇帝位,大司馬李儒、大將軍石城共同輔佐,念及君臣之義,共保大漢河山。永安二十三年五月初四。」眾臣領旨,皇后走到李儒身旁「大司馬請起,如今大將軍尚在幽州,朝中大事需要大司馬裁處,還望不負先帝重託。」李儒流涕道:「臣必當忠貞一世,以報陛下。」

永安年間,帝國情況急轉直下。先是永安二年四月黃河泛濫,水淹豫州二十五縣,隨後三年七月,長江成災,荊、揚二州五郡二十七縣受害,兼之官吏腐敗,救濟不足,百姓流竄,造成永安四年至六年間糧食產量減半,且匈奴南犯,賦役嚴重。永安九年三月,徐州沛人呂茂率領民眾起義,起初起義軍不過隻佔領沛縣,軍不過五千,誰想討寇將軍戚榮率軍平叛,因剋扣軍糧導致部眾嘩變,一萬餘官軍加入起義,旬日間佔據徐州,呂茂自稱楚王。戚榮逃回長安後,漢帝問罪,結果戚榮獻上妹妹戚菱,戚菱有閉月羞花之色,漢帝納入后宮,遂免了戚榮死罪。

此後楚軍東征西討,佔據徐州、兗州,青州,染指豫州、冀州,兵威大盛。漢帝多次征討,官軍無功而返,朝中肉食者碌碌無為,漢帝憂慮,下詔地方,凡有破敵之策,無論官職大小盡可上奏。於是時任洛陽守備的石城與洛陽縣令李儒聯名上書,由時任光祿大夫的陳仁壽代為轉交。奏疏中指出:叛軍雖然勢大,然無大略,隻知攻城略地,胡亂進攻且無善後之舉,民心未附;漢軍之敗,敗於士氣不振,三軍畏戰;敗於後勤不力,糧草不足;敗於攻無重心,勞而無功。機要之處在於厲兵秣馬,選任賢將,招安勝於攻軍,攻軍勝於攻城。

此奏疏傳達至禦案,帝觀閱甚喜,招二人入朝。按照二人方略,封李儒平寇經略,總督冀州、並州、豫州軍政,封石城為平西將軍,總督冀州、並州、豫州兵馬。二人都屬於臨時性職權,一人主政,一人主兵,但又相互交錯權力,相互製約。李儒收集兵馬,強要各方精銳,收縮邊防力量,用三個月籌劃積攢,在滎陽聚攏大軍一十三萬,馬匹四萬六千匹。永安十年五月,楚將葛楠率兵攻打新鄉,石城一心藉此重塑軍心士氣,遂率兵迎戰,以眾擊寡,斬葛楠,破敵萬人。石城傳報大捷,漢軍士氣大振。李儒乘此機會發放招安空扎,凡是歸順楚將,按歸順兵馬多少,城池大小進行封賞。消息一出,僅僅半個月,豫州全境收復。

楚將蘭昭與長子蘭亭向石城獻降,要交出重鎮定陶。不料消息泄露,楚王呂茂率兵五萬進軍定陶,蘭昭派蘭亭向石城求救,石城遂命兒子石勒為先鋒,蘭亭為副先鋒兼嚮導,率騎兵五千先行,自己佈置兵力,兵分三路,自己領主力六萬人前往定陶,鎮軍校尉楊度、揚武校尉王平各率萬人進軍徐州,楊度往彭城、王平向下邳。戰報傳到呂茂手中,呂茂進退躊躇,六神無主,最後強行催軍與石城戰於定陶,石勒率兵燒毀楚軍糧草,楚軍在進退失據的情況下崩潰,各自逃亡,呂茂不能阻止。石城驅兵大進,一舉掃蕩定陶、陳留、山陽三個郡。此戰楚軍受到重創,黃河以北楚軍紛紛派遣使者前往石城大營,接受石城號令,重新歸正。同時楊度、王平也加速收復徐州。

眼見著楚軍勢弱,李儒擔心自己沒有軍功,平叛之後位居石城之下,於是自己也率領一萬五千人前往東海郡,李儒自以為楚軍破膽,進取容易。結果陰溝裏翻船,在蘭陵遭遇連續三天暴雨,軍隊遲滯,被楚軍擊敗圍追,幸好楊度救援及時,李儒得以安全。因此李儒不再輕言兵事,專門宣傳招安,同樣有不少楚軍將領歸順,接受調度。

永安十年十一月,石城大軍進駐高鄉,楚王呂茂被手下所殺,首級被送往長安。同時,漢帝第三子生,取名彤,雙喜臨門,漢帝大赦天下,隨後正式拜李儒為上卿,官賜尚書侍郎,拜石城為右都督,官封伏波將軍,為漢帝舉薦李儒、石城的陳仁壽,也官升司徒。永安十一年正月,漢軍徹底平定叛亂,漢帝下詔宣佈天道勝利,同時獨寵戚菱,立戚菱為後。叛軍雖然平定,但禍患根源依舊沒有解決。何況大部分叛軍都是招安歸順,其實山東地界並不安穩,陸續皆有小型叛軍。

李儒、石城等在平亂中迅速崛起,二人的確才冠當朝,為漢帝所依仗,李儒主政,石城主軍。包括陳仁壽很快遭受冷遇,唯一的幸運是次子陳塘,與太子彤同齡,長太子彤四個月,且生的伶俐聰慧,漢帝留居宮中為太子侍讀。僅僅五年,至永安十六年七月,李儒已經爵封陳國公,官拜大司馬,石城爵封趙國公,官拜大將軍,二人有權勢有黨羽,下屬部眾暗流湧動,而漢帝也懶得處置。

永安二十三年正月,幽州兵變,勾結匈奴裏外成禍。二月,漢帝帶病送石城出征,接著病情加重,不得不商議後事,和皇后商議後國家重任交給李儒、石勒二人,又封宦官夏讓為中宮校尉,戚榮為驍騎校尉,從禁軍劃出三千人交付保管,用來增強外戚實力,來牽製李儒、石城。

永安二十三年五月初一,漢帝病情愈加嚴重,趕快召集眾臣叮囑後事。之後的時間,朝政基本由李儒處置,太子代替漢帝坐朝。五月十四,漢帝崩。隨著永安崩逝,天漢帝國短暫的寧靜也隨之崩逝,一場謀亂大戲隨之開場。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