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大宋:拯救趙氏》第七十六章對抗
公元979年,也就是太平興國四年,趙德芳的二哥趙德昭被趙匡義陷害致死,對外宣稱自盡身亡。

公元981年,即太平興國六年,趙楠穿越過來的第二年,趙廷美奉旨前往遼國媾和,卻被趙匡義構陷罪名,遺棄在大遼。

人盡皆知之事,竟然也能在朝堂上,指鹿為馬,公然侮辱眾臣智商,可見趙匡義有多荒唐。

「一日早朝,聖上自揭家醜,說自己的父親趙弘殷與乳母耿氏私通,才生下魏王!指責魏王急於篡奪皇位,曾多次與朝中重臣密謀刺駕。只因皇城司奉旨緝拿兇犯,風聲日緊,魏王怕事情敗***死並嫁禍燕王做替罪羊,以蒙蔽世人雙眼,逃避罪責。」

在座的魏王,更是驚詫萬分。他與哥哥早已恩斷義絕,只是不曾想,趙匡義竟毫無廉恥之心,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居然連父母都不放過,拿到朝堂之上隨意羞辱。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儒家文化的一個準則,宋太宗熟讀詩書,難道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嗎?

趙匡義呀趙匡義,我趙廷美今生今世與你勢不兩立,有你無我,有我無你。

魏王拳頭緊握,青筋暴起,牙齒咬得咯咯作響,恨不得馬上將其碎屍萬段,剁成肉泥,以報雙親被辱之恨。

寇準側目,視線落在魏王的臉上,見他隱忍不發,停頓片刻道:「聖上說,皇城司查到了蛛絲馬跡,證據直指魏王,魏王不得已鋌而走險,謊稱願以闔府老少身家性命為質,換得與大遼的和平相處。」

「聖上一時被魏王的滿腔熱血所惑,同意魏王攜闔府出使遼國。不料,魏王剛越過邊境,皇城司便坐實了魏王刺駕謀反的罪證,聖上仁慈,連發幾道聖旨,促魏王返回大宋自證清白,而魏王心中有鬼,不敢返回,便三番五次抗旨不遵,攜闔府趁機逃脫,亡命天涯。聖上不得已而為之,令朝廷下發海捕文書,通緝魏王趙廷美。」

「而楚王趙德芳失德,參與魏王政變,欲圖謀不軌,證據確鑿。聖上下旨,查封楚王府,囚禁趙德芳於西苑,由禦林軍看守。」

「魏王叛逃,不敢自證清白,純屬咎由自取。然,楚王誤以為魏王一日不回,證據就一日不完善,形不成證據鏈,朝廷就一日不能將其定罪,楚王以此為念,拒不交代罪行。楚王不除,聖上顏面何在?朝廷顏面何在?因此聖上下旨,封西苑,而是不得已而為之,望諸臣不要以訛傳訛,理解聖上的苦心才是。」

寇準說到此處,趙楠知道趙匡義要下黑手了。

趙楠揶揄道:「這是賊喊捉賊啊!典型的顛倒黑白。先向魏王潑髒水,而後借悠悠眾口,倒打一耙,抹黑魏王乃亂臣賊子。趙匡義自己則扮作一副受害者的模樣,引朝臣宗室的輿論一邊倒,再令天下不明真相的百姓討伐魏王。」

「此計果然毒辣,一箭雙鵰,既除掉了楚王,又逼魏王只能終身漂泊,客死他鄉。」穆桂英分析道。

「以我對那個畜生的了解,他安有計出?無非是聽信讒言,任趙普那個爪牙定下此傷天害理之計。」魏王頗有些激動,大罵道,「趙普這個殘害忠良、手上沾滿鮮血的佞臣,一日不除,大宋永無寧日!」

趙楠點點頭,表示贊同。

他站起身來,沿著聚義廳的幾根水泥柱礎走了幾圈,大夥知道他陷入了沉思,都默坐靜候,連茶涼了也沒有去喝一口,唯恐不小心打斷了公子的思路。

良久,趙楠迴轉到座位上,開言道:「既然趙普如此兇殘,瘋狗似的咬住趙氏宗室不放,那我們就故意露出破綻,讓他嗅到一絲血腥的氣味,興風作浪起來。而後,我們黃雀在後,拔掉他的狗牙,再順藤摸瓜,將這群瘋狗一網打盡。」

「展昭,你令錦衣衛放出風去,」趙楠一向反感欺壓良善、濫殺無辜之人,他面無表情道,「隻說魏王與郡主不知何時,喬裝打扮潛入汴梁,他們看到城門各處皆張貼著緝拿他的畫像,走投無路,隻得到朱仙鎮尋求一個安身之所。」

說完,又交代身邊的寇準道:「平仲啊,若我所料不錯,近期早朝之上,定然會有人故意給你設套,問你來朱仙鎮拜訪恩師,可曾耳聞有關魏王的消息,你一口咬定絕無此事即可。」

「恩師!」寇準不明所以,猶豫了一下,問:「既然您故意放風出去,告訴朝廷,魏王正身處朱仙鎮的消息,那學生理應配合,回答他們見過魏王,似乎效果更好,何以要矢口否認……」

「你的問題很好!」趙楠起身,踱了幾步,為寇準解惑道,「其一,你越是斬釘截鐵否認風傳之事,他們越是相信魏王就在朱仙鎮。這會給他們造成一種錯覺:覺得你在竭力幫我掩飾過錯,開脫罪責。明知我窩藏人犯,卻知情不報。他們會朝你發難,火力全開,這種情形之下,他們很難保持理智,我們的機會就來了。」

「妙啊!我懂了。」寇準拍手稱讚,「趙普瘋狂攻擊我們,屆時難免露出破綻,我們抓住其把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妙!妙極了!」

「其二,」趙楠點點頭,意味深長道,「這是一場殊死搏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把你摘出來,免受波及。」

「……」

寇準又有些想不通了,不過沒好意思再問。

趙楠當然明白寇準的困惑,笑道:「你若說真話,趙普反而會認為你是我埋伏在朝堂的眼線,定會找個借口先把你拔掉,不管下入大獄,還是軟禁皆有可能。而你堅決否認,趙普知道我們同屬一個陣營,為了不打草驚蛇,他會想方設法穩住你,與你周旋。攤牌之前,你是安全的。」

寇準忽然通透起來,恭聲道:「恩師,趙普頗忌憚您的手段,比如,皇城司與錦衣衛的情報爭奪戰;您用計使潘仁美歸隱山林;蕭燕燕嚇退皇帝等等,他也在許多場合說過,南宋西宋相繼立國,這裏也有恩師您的影子。」

「是啊!」趙楠依舊笑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趙普深知我的手段,所以他一向不招惹朱仙鎮。而這次有所不同,涉及到皇帝和魏王的帝位,換句話說,涉及到了趙普的切身利益。若魏王稱帝,他的榮華富貴就到頭了不說,必然死無葬身之地,因此他不得不背水一戰。既然朝堂之上,趙匡義已以魏王的身世為借口發起挑戰,說明他已有萬全之策,且想好了退路。所以我們才要等,等他露出破綻,給他致命一擊。」

眾人點頭,深以為然。

趙楠走到近前的一根水泥柱礎前,停下腳步,拍了一下它,回頭道,「萬物皆有根基,根基倒,則萬物散。以魏王為首的宗親,就是矗立在趙匡義面前的一根柱礎,擋住了他兒子繼承皇位的去路。這當然就成了趙匡義的一塊心病,他們除掉魏王的決心不會改變。」

魏王給他自己面前的茶盞續滿了水,默默低頭品茗,味道一定很苦吧?

趙楠看了一眼魏王,眼神裡滿是憐憫,沉聲道:「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乃大宋懸案,『斧聲燭影』的發生,也成為千古之謎。趙匡義得位不正,朝野上下,人盡皆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他面對悠悠眾口,面對大宋宗室,斷不敢再惹惱民意,強行傳位給他的兒子趙恆。唯一的辦法,就是混淆黑白,栽贓陷害,除掉所有排名靠前的皇位繼承人。只有不擇手段毀掉這根柱礎,才能為他的兒子將來順利繼承帝位鋪平道路。這是不可調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

魏王慢慢品茗,默默點頭,也默默流淚。

魏王沉浸於手足相殘的悲痛,這種刻肌刻骨的剜心之痛,常人自是難以理解。

趙楠不忍他沉淪下去,沉聲道:「魏王,你說一下大宋皇位傳襲的規則。」

魏王推開茶盞,揉了揉雙眼,調整了一下情緒,嗓音有些嘶啞,低沉道:「皇位弟襲,則理所當然本王是第一繼位人;若皇位子承,太祖之子,也就是本王的侄子趙德昭、趙德芳也同樣排在趙恆之前,趙德昭乃是第一繼位人。」

魏王幾近哽咽,悲聲道:「趙匡義深知皇位不可能傳給他的後人,就默許趙普搞大清洗,先是逼死了侄子趙德昭,而後趕走本王,緊接著就軟禁了趙德芳。若不是公子即時回到朱仙鎮,吾侄德芳命休矣!」

言罷,魏王風木含悲,憂憤難當,竟然止不住慟哭起來。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穆桂英、展昭、管家等在座的各位,素來不聞帝王之家,竟會如此黑暗,如此骯髒不堪。

最是涼薄帝王人,最是無情帝王心,魏王身世顯赫,卻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一直活在帝王的陰影裡。寒蟬哀鳴,其聲也悲,聞之不無落淚。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