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一集 特殊使命
奸賊亂政,漢室傾頹。

初平二年六月二十三日,長安發生地震。董卓以為天降凶兆,因向蔡邕詢問應對之策。

蔡邕趁機勸說董卓放棄乘坐青蓋金華車,董卓聽從,改成皂蓋車。

董卓非常看重蔡邕才學,十分厚待,每次宴會,都會令蔡邕主持,並彈琴以助酒興。蔡邕努力匡正董卓言行,董卓卻很少採納,蔡邕便生辭官歸鄉之意。

時有車師王侍子在京,與董卓相厚,仗太師之勢多次犯法。司隸校尉趙謙抓來判罪,將侍子斬殺。董卓非常生氣,但一直敬畏趙謙,便將都官從事抓來殺害,以此報復。

二年十月,太史令望氣,報說不久會有大臣被誅。

董卓害怕預言應驗己身,想起衛尉張溫曾與自己不和,便指使黨羽誣陷張溫與袁術勾結,將張溫押送集市,活活鞭死。

張溫冤死,何顒、鄭泰等痛恨,採用荀攸意見,遣越騎校尉伍孚刺殺董卓。伍孚慨然應允,乃在衣底藏刀,去見董卓。

董卓親切接見,談畢政事親送伍孚出府,在閣道中手撫伍孚肩膀,十分親密。

伍孚突然抽刀,刺向董卓。未料董卓武功卓絕,當即退步避開,疾呼衛兵將伍孚執下。

董卓大罵道:你欲造反耶?

伍孚厲聲說道: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是吾死日,故來誅奸賊耳,恨不車裂汝於市朝,以謝天下!

董卓大怒,立命砍為肉醬,查辦同黨。結果何顒、荀攸入獄,鄭泰、華歆逃奔袁術。

司徒王允本是董卓心腹,此時亦轉向對立,並同司隸校尉黃琬、尚書僕射士孫瑞、尚書楊瓚密謀,要殺死董卓。

諸臣在王允府中連日商議,因聞董卓部下騎都尉李肅因未升職懷怨,便使其出面,連絡中郎將呂布,以為殺董內應。李肅奉命往說呂布,呂布從之。

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晨,獻帝祭天,使人至郿塢相請董卓前來主祭。

董卓不疑有他,乘車前往皇宮,呂布隨從護衛。

當車隊行至北掖門外,李肅等持長戟衝出,刺向董卓,傷其手臂,跌下車來。

董卓身上甲重,掙扎不起,便回頭疾呼:呂布何在?

呂布上前,掏出詔書,沖董卓隨從喊道:有詔討賊,棄械歸降者不殺!

董卓方知呂布背叛,大罵道:庸狗敢如是邪!

呂布不答,率眾上前,將董卓當場斬殺。太師府隨從眾軍不敢反抗,就此繳械。王允即發信使往各有司,送達殄滅國賊詔書。

董卓死訊傳出,滿城高呼萬歲,百姓載歌載舞;富戶則將珠寶換成酒肉,闔家慶祝。

鏡頭轉換,按下長安兵變,復說關東諸郡。

初平二年,青州黃巾軍復又大起,聚三十萬之眾攻打渤海郡,準備與黑山軍會合。降虜校尉公孫瓚率步騎二萬人,從駐地幽州迎擊黃巾,於東光展開激戰。

公孫瓚白馬銀槍,奮其神勇,大破黃巾賊眾,斬首三萬餘級。

黃巾軍大潰,由是盡棄輜重,南渡黃河。公孫瓚又於黃河邊設伏,待黃巾半渡之時突然出擊。黃巾軍被殺及溺於水中死者又數萬,血流成河。

經過此戰,公孫瓚俘虜黃巾人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計其數,由此聲勢大壯。

渤海太守袁紹見冀州牧韓馥才具平庸,起意謀取冀州。乃從謀士逢紀之議,唆使公孫瓚攻打冀州,自己卻又充作調解之人,便於從中取利。

公孫瓚亦早對冀州垂涎,欣然引軍往擊。韓馥出戰不利,惶恐不安。

袁紹乘機使外甥高幹,及韓馥素為親近謀士辛評、荀諶、郭圖等人,向韓馥陳說利害,勸將冀州讓與自己,以保平安。

韓馥為人懦弱,欲託庇袁紹自保,乃不顧部下極力反對,將冀州牧讓與袁紹。

袁紹以詭計詐取冀州,由是自領冀州牧,以韓馥為奮威將軍。又招引冀州名士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以許攸、荀諶等為謀士。從此南據黃河,北依燕代,虎視中原,勢力大振。

韓馥讓掉冀州,並未因此得安,不久逃至陳留太守張邈處。袁紹使人至張邈處議事,韓馥以為將要圖己,驚懼自殺而死。

公孫瓚派從弟公孫越往討冀州,被袁紹暗遣部下周昂殺死。公孫瓚大怒,隨即出兵進攻打冀州。公孫瓚因曾大破黃巾,威名正盛,冀州郡縣紛紛反叛袁紹歸附。

袁紹畏其兵威,授公孫瓚從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公孫范至郡,反以渤海郡兵進攻袁紹。

公孫瓚以部將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又改置冀州治內郡縣守令,兵鋒極盛。次年春,因與袁紹大戰於界橋南二十裡處。

袁紹命大將麴義領精兵八百,強駑千張為前鋒。

公孫瓚輕其兵少,縱騎衝擊。麴義之兵伏於盾下,弓矢齊發,遂大敗公孫瓚軍,斬其大將嚴綱,獲首級千餘。袁紹軍乘勢追至界橋,公孫瓚回身再戰,復又大敗,隻得引軍而回。

當年十月,兩軍大戰於龍湊。公孫瓚軍又被袁紹擊敗,由是退回幽州,再無力發動進攻。

鏡頭閃回,便在兩軍大戰之時,劉備登場。

字幕:劉備,字玄德,涿郡人,漢室宗親。祖父劉雄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范令;父親劉弘早亡,無有官職。只因家道敗落,劉備自少年時便與母親以織席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

劉備家屋舍東南角籬上有一桑樹,高五丈余,遠望幢幢彷彿車蓋。劉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時,便指其桑樹道:我若來日發跡,定乘此羽葆蓋車。

叔父劉子敬從此路過,正好聽到耳中,於是喝道:休要亂言,使我一家枉遭滅門之罪。

劉備十五歲時,母親命外出遊學。便與同宗劉德然、遼西人公孫瓚同拜同郡盧植為師。

劉德然父劉元起常常資助劉備,並對妻子說道:族中有此子,定能光大我門。

劉備與公孫瓚結為好友,視其為兄。因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又喜結交豪傑,故此當地豪俠都來爭附。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見到劉備,給其資助,劉備得以集結數百人眾。

二十四歲時,劉備在鎮壓黃巾起義中立下戰功,又於中平五年參與鎮壓張純叛亂,以前後軍功被封為安喜縣尉。因鞭打督郵,與部將關羽、張飛棄官逃亡。

大將軍何進派毌丘毅到丹楊募兵,劉備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時與盜賊力戰立功,任為下密縣丞,後任高唐令。不久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劉備於是往奔舊是同窗好友公孫瓚。

閃回結束,兩位同窗就此重聚。

公孫瓚剛被袁紹擊敗,得劉、關、張三人來投大喜,便表奏劉備為別部司馬。當時孫堅已死,劉備方才做到其當年初破黃巾時所任職務。

初平二年,劉備奉公孫瓚之命,與青州刺史田楷聯手,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因累次建立功勛,公孫瓚表奏劉備為試守平原縣令,後領平原國相。

在平原縣任內,劉備外禦賊寇,在內樂善好施,與普通百姓同席而坐,由此深得人心。

郡民富豪劉平不服劉備,唆使刺客前去暗殺。刺客登堂入室,劉備毫不知情,對其十分禮遇。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坦露實情離去。

劉備因好結交豪傑,少與河東關羽、涿郡張飛友善。為平原相時,便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使二人分統部曲。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時有常山趙雲字子龍,乃兵家門掌門左慈弟子,引本郡吏兵來投公孫瓚,並道:今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故不為乎袁公,私明將軍也。

劉備時在座中,見而奇之,深加接納。趙雲遂從劉備前至平原,為劉備招募訓練騎兵。

此時袁術佔據天下第一大郡南陽,奢淫肆欲,征斂無度。因與袁紹有隙,便連結公孫瓚為盟,意欲圖之。而袁紹連接劉表,天下豪桀亦多附於袁紹。

袁術自恃嫡出,怒道: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袁紹生母微賤,其亦非袁氏之子。

長沙人桓階前往襄陽來見劉表,請討孫堅屍骸歸葬原籍,劉表感其忠義許之。孫堅兄子孫賁遂為叔父下葬發喪,然後率其士眾歸附袁術,被袁術表奏為豫州刺史。

鏡頭轉換,按下中原群雄,復說朝堂之事。

董卓被誅,王允召集闔朝文武置酒慶賀。席間說起計殺董卓之事,眾官無不讚歎稱賀。

侍中蔡邕時在座中,想起董卓對自己禮遇好處,不由發出一聲嘆息,臉現悲戚之色。

王允見此情狀勃然大怒,起身離座呵斥道: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蔡邕本來暗自嘆息,未料被王允識破行藏,由是並無一語可答。

王允怒氣更熾,遂命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蔡邕深知王允當初阿附董卓,此時是要殺人滅口。於是深自後悔,便在獄中遞上辭表,卑辭向王允道歉,甘受刑罰,以求完成漢史。

朝野士大夫聞知,大多皆懷同情,欲圖共同營救蔡邕,王允皆都不許。

太尉馬日磾對王允說道:蔡伯喈乃是曠世奇才,清楚漢朝故事,當使其續寫《漢史》所未載後漢之事,成為國之重典。且其忠誠仁孝,名聲素著於天下,獲罪也無緣由,不過於座中一聲嘆息而已,又無幾人聽見。公無罪而殺之,豈非自墮威望乎?

王允被問得面紅耳赤,過半晌方才答道:昔漢武帝不殺司馬遷,使其成毀謗之書,流傳後世。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固,不能使奸諂之臣舞文弄墨於幼主之側。若使其完成漢史,則既不能增益聖上之德,又令我等蒙受毀謗議論。

馬日磾憤然告辭離去,回府後對門客嘆道:王允其無後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王允其能久乎!

其後不久,蔡邕遂死於獄中,時年六十歲。群臣及天下士子聞之,無有不為其哭泣者。

當時少帝劉辯化名諸葛亮,正在隆中以躬耕隴畝為名,日夜研習水鏡先生司馬徽所授鬼谷子秘籍,以及假嶽父黃承彥所傳匠門機巧之能。忽聞龐德公說到蔡邕已亡,不由放聲大哭,數日不食;復思少年時夥伴蔡琰,更是不能自已。

鄭玄聽聞蔡邕死訊,亦仰天嘆道: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兗州、陳留郡間儒生文士,都畫蔡邕遺像以悼之。

司隸校尉黃琬曾與王允同謀誅殺董卓,此番聞其害死蔡邕,不由恨極,由是再不與王允私下有任何往來。因暗嘆道:此人心胸狹隘如此,以一己之私圖害天下文魁,上天豈無報應!

畫外音:其後不久,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殺返長安,呂布敗走山東。王允果被李、郭二人逼死,且被誅全家,隻落得香煙不存,後嗣滅絕,果應黃琬之言。而在李傕、郭汜等攻破長安之後,亦收捕黃琬下獄,不久遇害,時年五十二歲。

鏡頭閃回,按下王允,復說朱儁。

當初董卓入關之時,留下朱儁把守雒陽,而朱儁潛與山東諸將通謀,欲作內應。其後關東聯軍相互攻殺離散,朱儁懼為董卓所襲,由此出奔荊州。

董卓深以為恨,乃命弘農楊懿為河南尹,以為長安東部屏藩。

朱儁聞說董卓已至長安,復引兵還歸洛陽,進擊楊懿。隻交手一合,楊懿不敵戰神朱儁,敗逃關中。朱儁向東屯駐中牟,移書河南州郡,向各處郡守州牧請借兵馬以討董卓。

徐州刺史陶謙率先響應,遣精兵三千助之;其餘州郡,亦有所給。

董卓聞說聯軍又來,遂命李傕、郭汜屯駐河南拒之。朱儁自知眾寡不敵,於是停留不進。

初平三年,李傕、郭汜攻破長安。

百官多數逃避躲死,惟有司空種拂引數百禁軍揮劍而出,與李傕交鋒,戰死陣前。

李傕、郭汜入朝,先殺王允及其全家,繼而大力清除異己,就此掌握朝廷軍政大權。

閃回結束,朱儁駐軍中牟,兵指關中。

陶謙同諸豪共舉朱儁為太師,並傳檄各州牧伯,相邀一同討伐李傕,奉迎天子。

李傕聞說大驚,聽從太尉周忠、尚書賈詡計策,派人用天子詔書,徵召朱儁入朝。

詔書下達,中牟軍吏將士都不願入關,皆勸與陶謙聯合。朱儁卻道:今天子在李傕等手中,彼便假天子命令召喚臣子,為臣者尚應不俟駕而往,況是天子親手詔命乎?且李傕、郭汜乃是奸亂小人,樊稠、張濟亦是平庸無用之輩,皆無遠謀,又勢力相等,變亂必生。我應打入其內部,乘其不備突然行動,則大事可成矣。

當下辭謝陶謙,奉詔入京,任為太僕。

漢獻帝見朱儁入朝,知其忠貞無二,由是心下大定,便即依為柱石,欲靠其剷除國賊。不久便借天降災異之故,罷免周忠太尉之職,使太僕朱儁接替太尉之職,並使錄尚書事。

興平元年秋,朱儁因日食免職,奉命代理驃騎將軍職務,持節鎮撫關東。

獻帝不動聲色,將部分軍權交到朱儁手中,又借故山東道路不通,不使其離京出行。

興平二年二月,朱儁用計挑撥,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之間生隙內鬥。

西涼軍由是內訌,先是李傕殺死樊稠,郭汜由此自疑。朱儁因知郭妻善妒,又施妙計,通過郭妻離間其夫,使與李傕相互攻殺,長安由此大亂。

李傕天生無賴兼且膽大,竟劫持漢獻帝到營。郭汜隨即劫持文武百官到營,與李傕對峙。

獻帝傳命朱儁與太尉楊彪等重臣至營說服郭汜,使其與李傕和解。但郭汜不肯,反而扣留朱儁、楊彪等為人質。朱儁性格剛猛,當日憤怒發病而死。

鏡頭轉換,按下朝堂,復說江湖。

自朱儁應徵入朝之後,黃巾餘黨以為再無對手,便在首領管亥率領下攻打北海。

北海相孔融被大軍所圍,情勢危急,便派本郡勇將太史慈突圍,到平原去向劉備求救。

劉備驚對關、張、趙三人道:孔融乃天下名士,聖人之後,居然知道世上有我劉備耶!

便即點齊三千精兵,隨太史慈去北海救援。黃巾軍聞知援軍來至,又兼關羽、張飛、趙雲皆都是萬人之敵,稍被衝突便都四散而逃,北海就此得以解圍。

此後袁紹攻打公孫瓚,劉備與田楷屯兵齊郡,以為公孫瓚聲援。

復說呂布,當初敗給李傕、郭汜,單戟匹馬奔出武關,來南陽投奔袁術。

袁術以為得此天下第一猛將,必可成就霸業,於是非常厚待。其後並州部眾漸漸來投,呂布重新得勢,並仗對袁氏有功,縱兵劫掠,袁術以之為患。

南陽眾將皆怒,呂布由此不安,遂棄袁術,去投並州張楊。後因李傕等通緝急迫,呂布因怕被張楊出賣,復又投奔袁紹。

揚州刺史陳溫病死,袁紹派袁遺領揚州刺史,被袁術派兵截擊打敗。袁遺逃到沛國,被士兵所殺,袁術便以下邳陳瑀為揚州刺史。

徐州牧陶謙呼應袁術於聊城之西,反為曹操、袁紹夾擊,以至大敗。

興平元年,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再度攻打徐州。陶謙不能抵擋,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便約劉備,率關、張、趙三將,前往救援徐州。

劉備自有兵千餘,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稍具氣勢。到達徐州之後,陶謙又給其增撥丹楊兵四千,劉備於是兵精馬壯,就此歸屬陶謙,以禦曹操。

正當此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進入兗州,自背後攻打曹操。兗州諸縣皆降呂布,隻夏侯惇與程昱等固守東阿、郯城、范縣三城,保其不失。

曹操聞報根據地失陷,於是回兵兗州。陶謙遂表封劉備為豫州刺史,命其駐軍小沛。

同年十二月,陶謙病重,對別駕麋竺說道:非劉玄德不能安徐州。

囑罷身亡。麋竺乃率徐州吏民前往小沛,迎接劉備,請至徐州繼承太守之位。劉備不敢接受,在陳登、孔融再三勸說之下,遂領徐州。

按下中原,復說西蜀。

當朝中李、郭之亂時,益州牧劉焉在綿竹已立穩腳跟,便陰圖異計,有割據自立之念。

其部將沛人張魯,自祖父張道陵以來世為五鬥米道教首,此時正客居蜀中。張魯之母常以傳播鬼道往來劉焉家中,因與劉焉交好,趁機為子求職。

劉焉乃以張魯為督義司馬,命與別部司馬張修合兵北伐,攻殺漢中太守蘇國。

張魯就而火併張修,斷絕褒斜道,並殺駐漢中朝廷使臣,自此亦不再聽命益州。

劉焉未料反為他人所乘,隻得承認張魯獨霸漢中即成事實,乃順勢上書朝廷,奏道:臣雖入益川,心向朝廷,無時或望。但被米賊斷絕北道,乃與陛下不得復通,其實無可奈何。

米賊者,是當時朝野士人對張道陵所創之「五鬥米道」蔑稱也。

此後不久,劉焉又託辭誅殺州中大族王鹹、李權等十餘人,盡奪其家財,藉此以立威刑。犍為太守任岐與校尉賈龍不服,起兵攻打劉焉,皆因兵敗被殺。

劉焉氣勢更盛,更作乘輿車具千餘乘,皆都效仿天子規製。

荊州牧劉表聞知,乃上書朝廷:劉焉據蜀,祭祀出行,皆擬同天子之製。則有似子夏在西河之時,疑比聖人之論,不料重復得見於今日也。

當時劉焉有三子在朝侍奉天子,長子劉范為左中郎將,次子劉誕為治書禦史,三子劉璋為奉車都尉。惟幼子劉瑁素隨其父,拜為別部車馬。

獻帝覽奏,遂使奉車都尉劉璋迴轉益州,向其父劉焉曉喻得失利害,勸父復降朝廷。

劉焉卻趁機將劉璋留在益州,不再遣返長安,也不再顧其二子劉范、劉涎死活。

按下西蜀,復說遼東。

當時雖然關中凋弊,中原戰亂,但公孫度割據遼東,卻是一片太平世界。且又威行海外,由此中原人士避亂者多浮海北上歸之。北海管寧、邴原、王烈等一眾名士,皆往依附。

公孫度聞說賢人畢至,虛其館舍以候之。管寧自願廬於山谷,不居城市朝堂。避難者漸來從之,旬月成邑。

邴原卻稟性剛直,清議格物,公孫度部下臣僚皆不自安,欲相謀害。管寧料知其事,便謂邴原:潛龍以不見其首尾而成大德。公言非其時,皆招禍之道也。

乃密遣邴原逃歸北海。公孫度聞之,亦不派人追趕。

王烈字彥方,器業過人,名聲甚至在邴原、管寧之上。因善於教誘,人皆敬仰。

鄉裡有盜牛者,被失主得之,盜牛者請罪認罰,並再三懇求:任何刑戮都甘願認領,只求休使王彥方知道此事是我所為也!

王烈聞之,使人謝那盜賊,並贈送布帛一端。

有人問其緣故,王烈答道:此盜既懼吾聞其過失,是有恥惡之心;既知恥惡,則善心將生。其冒死盜牛,必是因家貧。故某與布,以勸為善者也。

其後經年,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之人見而守之,靜待失主來尋。至暮,老父還歸尋劍,得彼路人還劍,不留姓名而去。老父深以為怪,以其事告知王烈。

王烈使人推求尋查,那守劍終日者,便是先前盜牛之人。

此後凡鄉中諸人有爭訟曲直者,將要對質之於王烈面前,或至半路而反,或望見其廬舍而還,皆相推讓以正直之道,不敢使王烈聞之。

公孫度聞其賢名,欲以為長史。王烈寧為商賈以自穢,乃得免征。

字幕: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孫瓚與袁紹戰於龍湊,又被袁紹擊敗,退還幽州。

袁紹派崔巨業領兵包圍故安,久攻不下。後因糧盡撤退,被公孫瓚率三萬人馬追擊,在巨馬水大破袁紹軍,殺七八千人。

公孫瓚乘勝追至平原,以田楷為守將。袁紹復遣兵數萬,在平原之地與公孫瓚連戰兩年,田楷屢屢敗於袁紹長子袁譚手下。

最後雙方互相耗盡兵糧,漢廷派使臣趙岐至關東,為袁與公孫兩家講和。於是兩軍罷兵休戰,袁紹勢力由此進入青州。

字幕:初平四年初,袁術盡收黑山軍余部,並聯合南匈奴於扶羅,進軍陳留,欲攻兗州。

荊州劉表由是向北進逼南陽,切斷袁術糧道。兗州曹操乘機進攻陳留,袁術軍不戰而潰,連連敗退,直退至九江郡淮水流域一帶,方才住腳。

袁術由此痛失南陽,而曹操軍兗州南面威脅得解。

當年三月,袁術進攻壽春,驅逐揚州刺史陳瑀,自稱揚州刺史,兼領徐州牧,遂據淮南。朝廷拜袁術為左將軍、假節,封陽翟侯,實際承認其揚州刺史職位。

南陽郡就此歸入荊州,劉表勢力至此達到最盛。

字幕:初平四年冬,幽州牧劉虞進攻冀州公孫瓚,兵敗被殺。

幽州地接鮮卑、烏桓,劉虞安撫異族,以德化民,烏桓、鮮卑等族隨時朝賀,不來犯境,當地百姓皆感其德。但正因幽州地處邊界,故此軍備費用甚巨。

百餘年來,皆是漢廷常以青、徐兩州賦稅,每年抽調二億多錢以資補幽州。劉虞為幽州牧時正值戰亂大起,運路不通,朝廷對青、徐二州亦失去有效控制,以至租調不入。

劉虞勸農墾植,又於上谷與胡族互市,開漁陽鹽鐵之利,幽州於是富足。青徐士庶避亂至幽州者百餘萬口,劉虞皆收留撫恤,使其安居樂業。及被公孫瓚殺害,百姓便莫不痛惜。

鏡頭轉換,按下中原,復說關中。

初平四年冬,司空趙溫以災異免官;皇甫嵩亦被策免太尉,又任光祿大夫、太常等職。

征西將軍馬騰久居涼州,於興平元年三月入長安朝見獻帝,駐軍於霸橋。

字幕: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人,伏波將軍馬援之後。父馬肅,母為羌女。

鏡頭閃回,敘述馬騰來歷。

馬騰少時貧窮無業,常入彰山砍伐木材,換米為生。身長八尺余,雄異賢厚,人皆敬佩。

中平四年四月,漢陽人王國及氐、羌等族造反。州郡徵集勇士討伐叛亂,馬騰應徵,被州郡官任命為軍從事,統領部隊。征戰有功,提升為軍司馬,遷偏將軍。

其後不久,涼州刺史耿鄙被部下李相如殺死。馬騰則聯合韓遂,與王國合兵,推舉王國為主帥,率領部眾寇掠三輔,被漢王朝稱為三輔之亂。

董卓退入長安之時,曾邀請韓遂、馬騰共同策劃進攻山東諸將。二人見天下大亂,也正欲依靠董卓起兵,便應邀東來關中。到達長安之時,董卓已死。

適逢李傕專權,便拜韓遂為鎮西將軍,遣還金城;馬騰為征西將軍,屯於郿塢。

閃回結束。興平元年春,馬騰入長安參見獻帝,並以私事求於李傕,未得其允。

馬騰於是大怒,返回霸橋軍營,便即率兵相攻。李傕出城應戰,長安城外又是一場大亂。

漢獻帝派使者勸解,二人皆都不聽;韓遂率兵前來勸解,又不聽。韓遂亦怒,由此便與馬騰聯合,一起進攻李傕。

朝臣種邵、馬宇、劉范欲誅殺李傕,秘與馬騰聯繫,願為內應。但因事情敗露,隻得逃奔槐裡。李傕使樊稠、郭汜及侄李利出擊,馬騰、韓遂敗走,退回涼州。

李傕繼又進攻槐裡,種邵、劉范等人都被殺死。劉范者,便是劉焉之子也。

李傕畢竟忌憚西涼鐵騎,又與馬、韓講和,改任馬騰為安狄將軍,韓遂為安降將軍。

興平二年,馬騰上表稱軍隊補給不足,請求就谷池陽,於是率軍改屯長平岸頭。池陽守將王承恐馬騰圖謀自己,於是率兵偷襲,馬騰不備,向西敗走。

不久李傕與郭汜相攻,三輔動亂。馬騰放棄東行,就與韓遂聯合,結為異姓兄弟。

於是關中亦成軍閥割據態勢,擁兵佔地者有十餘股之多,其中以馬騰、韓遂勢力最強。

鏡頭轉換,按下關中,復說中原。

興平元年夏,陳留太守張邈受陳宮蠱惑,乘曹操進攻徐州之機,迎立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世名將,陳宮、張邈又久在兗州,影響極大,二人既反,各郡縣紛紛響應。

留守兗州司馬荀彧見此,急令駐東郡守將夏侯惇回軍,固守州治鄄城;又使壽張令程昱出鎮范、東阿二縣,拒城堅守,等待曹操回軍。

曹操聞變急回。途中聞報,呂布駐軍濮陽,乃大為放心,對部將說道:呂布盡得兗州之地,不能拒守東平,切斷元父、泰山之路,拒險截擊我回援之軍;卻屯於濮陽,必無甚作為者。

遂命兼程通過險道,進軍濮陽。

呂布聞說曹操回軍,遂使濮陽大姓田氏施行反間計,賺曹操入城。

曹操急於復奪兗州,既中其計,親率軍進城,激勵將士前進。呂布伏兵大出,曹軍潰亂。曹操身邊侍衛皆散,當時不辨方向,竟然單騎跑入呂布軍中。

呂布部下將士不識曹操,見有人縱馬奔來,因執戟相問:曹操何在?

曹操心中恐懼,卻不形於色,順口詐言道:前乘黃馬跑者是也!

呂軍將士信以為然,順其所指方向疾追,曹操卻撥馬反向而逃,以此脫險。終於尋到城門所在,因此冒火而出,左臂被火柱燒傷。

歷史真相:曹操大戰濮陽,誤入呂布軍中,迎頭遇到呂布部將,幸虧急中生智,方得脫身。小說家言說是呂布迎頭見到曹操,因不認識縱其逃走,其實非也。須知曹、呂二人皆曾在董卓帳下共事,且又皆得董卓重用,豈有見面不識之理哉!

曹操初戰敗於呂布,遂反覆進攻濮陽,百餘日不克。

其後蝗災大起,呂布、曹操軍糧不繼,各引兵退去。曹操還於鄄城,呂布屯於山陽。

袁紹聞說曹操新失兗州,軍無所食,遣使勸說曹操引軍北上鄴城,歸附自己,共謀天下。曹操聽從謀士程昱之議,斷然拒絕。

興平二年春,曹操再攻呂布,首戰獲勝於定陶;次年復擊巨野,殺呂布部將薛蘭、李封。

呂布聞報大怒,率兵萬餘反攻。當時曹操部下諸將各率兵馬四齣打麥,營中不足千人。

曹操便使空營之計,卻於營外設伏,由此大敗呂布,反而直追擊到其營。呂布不明虛實,乘夜逃走;曹操繼續進兵,收復定陶,又分兵平定其餘兗州郡縣。

歷史真相:漢末三國之際,交戰諸方多曾使用空城(營)計,趙雲、滿寵、文聘皆曾施用。其中以諸葛亮在隴右西城空城計最為著名,但卻是小說家言,子虛烏有。孰不知曹操在兗州大戰呂布之時所用空營計,乃是原版首創,可謂前無古人。

曹操復奪兗州,張邈無處可去,便隨呂布逃至徐州,投奔豫州牧劉備。曹操就此收復兗州,並被漢廷正式拜為兗州牧。

鏡頭轉換,按下中原,再說江南。

興平二年,袁術歸還孫堅舊部千餘於孫策,使攻略廬江,言明攻克此城,便表其為太守。

當時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關東,在壽春徵召孫策,表奏其為懷義校尉。

孫策攻克廬江,袁術卻封自己親信為太守,其後更對孫策屢次食言。

當時侍禦史劉繇為揚州刺史,因州治為袁術所據,遂移治吳郡曲阿。聞說孫策攻破廬江,劉繇乃驅逐孫策母舅丹楊太守吳景,以及孫策堂兄丹楊都尉孫賁;並以將領樊能、於糜、張英等分屯要道,以防備袁術勢力侵入境內。

吳景、孫賁退至歷陽,袁術復使二人反攻丹楊,屢戰不克。孫策正伺機擺脫袁術控制,發展自己勢力,此時乃說服袁術,請率本部軍前往相助舅父吳景。

袁術樂得借刀殺人,於是表封孫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命率所部進擊劉繇。

孫策帶領父親舊部千餘人向歷陽進發,沿途不斷吸收新兵,至歷陽時已有部眾五六千人。此後便即擺脫袁術控制,開始平定江東事業。

孫策軍至歷陽,立即進攻橫江、當利渡口,樊能、張英敗走。孫策隨即東渡長江,攻下牛渚山劉繇軍營,盡得其糧谷、兵器等輜重。

因當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以劉繇為盟主,孫策便先破薛禮於穆陵,繼克笮融於下邳,又連破梅陵、湖熟、江乘等地,直搗吳郡曲阿。

劉繇出戰大敗,退至丹徒。孫策率軍進入曲阿,安撫諸縣,曉喻百姓,凡劉繇部下歸降者概不問罪,百姓樂從軍者,家中免除賦役。

旬日之間,孫策收兵二萬人,馬千餘匹,進據丹陽郡、吳郡,就此威鎮江東。因每戰皆都身先士卒,臨陣無敵,人皆稱孫策為江東小霸王。

鏡頭轉換,按下江南,復說長安。

李傕自封為大司馬,與郭汜相互攻殺,連月不斷,雙方士兵死者萬計。

興平二年六月,張濟自陝縣引本部軍至長安,為李、郭二人和解,並請獻帝移居弘農。

獻帝此時亦想東歸洛陽,遣使敦請李傕,使者往返十次,方得準許。

李傕麾下羌、胡之兵最多,因漢廷許以封賞各自散去;更兼部將楊奉倒戈,轉投朝廷,由此兵勢大減。李傕見此,隻得聽從張濟之議,與郭汜各以女為質,就此罷兵講和。

李傕引兵,退往池陽駐守;郭汜自稱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公。

獻帝見這兩個煞神退去,猶如盡去背上芒刺。於是詔拜張濟為驃騎將軍、楊定為後將軍、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隨從扈駕,踏上東歸之路。

當年八月,帝駕進至新豐。郭汜忽然反悔,引軍來追,欲脅迫獻帝還都郿城。後因謀泄,被張濟等嚴陣以防,隻得棄軍逃走,還依李傕,二人復又聯合。

於是張濟、楊定斷後,楊奉、董承等人繼續護駕東行。郭汜部將伍習夜燒獻帝住所,意欲劫持獻帝,被楊奉等擊敗,奉駕進至華陰。

後將軍楊定因與寧輯將軍段煨素有嫌怨,遂與楊奉、董承夾攻段煨,相持十餘日。獻帝使侍中、尚書等官持節勸諭,雙方終又罷兵言和。

李傕、郭汜自知罪惡深重,恐天子東歸後檄令諸侯討伐,於是復與張濟聯兵,自後飛騎追趕。十二月,李傕等在弘農追上車駕,大敗楊奉、董承於東澗,百官士卒死者不計其數。

楊奉、董承偽與李傕等講和,儘力拖延時間,同時暗中遣使前往河東,向黃巾軍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卑辭求救。

李樂見漢天子竟然求助於己,大奇之下,復以為漢天子奇貨可居,乃應請率兵趕來,與楊奉等聯手大破李傕追軍,斬首數千級。(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