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七十三集 曹操施威
字幕:漢朝末世,因黨錮禍發,公卿門閥竟相衰落,惟袁家異軍突起。

袁逢從兄有子名叫袁閎,少有操行,以耕學為業。袁逢、袁隗因其家貧,數次以金銀饋之,袁閎皆無所受,原璧退還,安貧樂道。

袁閎見時局險亂,而家門富盛,常對諸兄弟嘆道:吾先公福祚,後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競為驕奢,與亂世爭權,此即晉之三郤矣。

及黨事禍起,袁閎欲投跡深林,以母親年老,不宜遠遁,乃築土室四周於外庭,不留門戶,隻自牖內出納飲食。母思袁閎時便往就視,母去便自掩閉,兄弟妻子莫得相見。

潛身十八年之久,終卒於土室之內。

時有南陽名士何顒,素與陳蕃、李膺相善,亦受二次黨錮之禍,名在收捕之列。乃變換名姓,藏匿汝南田野之間,與袁紹結為奔走之交。

何顒常私入洛陽,與袁紹計議,為諸名士罹黨事者尋求救援。因設權計,使諸多名士得以逃隱,仗其得全身免禍者甚眾。

又有太原界休人郭泰,字林宗。少時家貧好學,遊學京師,河南尹李膺與之過往甚密,於是名震京師。後為太學諸生領袖,與太尉陳蕃等人互相推崇,一時清議大起。

延熹九年因黨錮之禍,郭泰閉門教學,有弟子千餘人。建寧二年死於家中,四方之士奔其喪者千餘,共為其刻石立碑。

鈎黨之獄復起之時,李膺下獄而死,妻子被徙邊郡,門生故吏等皆被禁錮。

潁川人杜密字周甫,因司徒胡廣辟舉入仕,歷任代郡太守、泰山太守、北海相、尚書令、河南尹等職,執法嚴明。身列黨人八俊,與李膺齊名,時有「李杜」之稱。

太傅陳蕃輔政,起用杜密為太僕。此番大捕鈎黨,杜密入獄自殺。

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舉孝廉入仕,後遷光祿勛主事、太尉府掾屬,又為汝南太守宗資功曹。清嚴守正,嫉惡如仇,名廁黨人八及。因黨錮之禍被捕下獄,罷歸鄉裡,禁錮終身。

建寧二年,鈎黨之獄再起,縣令郭揖不忍捉拿范滂,欲棄官與其同逃;范滂不肯,與老母訣別,遂入獄死,年僅三十三歲。

范滂等非訐朝政之時,太學生爭慕其風,以為文學將興,處士復用。惟有申屠蟠嘆道: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彗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

乃絕跡於梁、碭之間,因樹為屋。居二年,范滂等果罹黨錮之鍋,唯申屠蟠超然得免。

又有棘陽名士岑晊,字公孝,才高而有大志。五經六藝無不洞貫,遠近聞名,被南陽太守成瑨聘為功曹,掌管文書獄事。在任期間不畏權勢,不避豪強,包攬衙中公事,敢為敢當。

時人便作歌謠傳唱,謂曰: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

意謂成瑨將公務都交給岑晊辦理,而自己隻拱手坐堂,吟詩作嘯而已。岑晊由此得享大名,與劉表、范滂、范康、張儉、孔昱、陳翔、檀敷等人並稱「江夏八俊」。

此番因黨錮之禍,岑晊離家逃亡,親友多肯冒險藏匿,唯獨賈彪閉門不納。

時人究問其故,賈彪答道:《左傳》有雲,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岑公孝以要君致釁,自遺其咎,我不能奮戈相待,反可容隱之乎?

於是鹹服其正。賈彪終以黨錮,卒於家中。

字幕:建寧二年春,漢靈帝迎董貴人於河間,冊立為皇后,賜號孝仁,使居永樂宮。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董貴人既為皇后,其兄董寵遂為執金吾,子董重為五官中郎將。

夏四月,壬辰日,見有青蛇盤於禦坐之上,天子上朝時幾乎驚倒。

癸巳日,大風、雨雹、霹靂齊發,京城內百餘棵大樹拔地而起,甚至飛上人家屋頂,砸毀房室數十間。

靈帝遂問光祿勛楊賜:蛇妖現於禦座之事,卿以為吉凶如何

楊賜乃名臣楊秉之子,遂上密奏:夫善不妄來,災不空發。王者心有所想,雖未形於顏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陰陽為其變度。夫皇極不建,則有龍蛇之孽,《詩》雲:惟虺惟蛇,女子之祥。惟陛下思乾剛之道,別內外之宜,抑皇甫之權,割艷妻之愛,則蛇變可消,禎祥立應。

靈帝覽奏不語,以此示於曹節等中常侍。諸宦大怒,皆都懷恨。

是年中常侍曹節官位特進,俸祿為中二千石,不久又調任大長秋。

鏡頭轉換,漢宮秋月,難耐蕭索。

竇武伏誅之後,竇太后雖繼續保有太后尊榮,卻被幽禁南宮雲台,不得與政。

建寧二年十月,初一日,漢靈帝念及太后援立自己為帝,忽然孝心大發,遂率領群臣到南宮朝拜太后竇妙,親自奉獻祝壽。

黃門令董萌趁機為太后竇妙申訴怨忿,漢靈帝採納,供養資奉比以前有所增加。

中常侍曹節、王甫由此嫉恨董萌,便以誣陷毀謗天子生母董太后為由,將董萌下獄至死。

鏡頭轉換,歲月流轉。

建寧三年春,疏勒國發生政變,舊王被殺,新王和得宣佈叛漢獨立。

涼州刺史孟佗聞報,乃上奏朝廷,使從事任涉率敦煌兵五百人,與戊巳校尉曹寬、西域長史張晏等諸將,會合焉耆、龜茲、車師前、後部兵馬,共三萬餘人進討疏勒。

疏勒王和得率軍堅守楨中域,漢軍連攻四十餘日不下,隻得撤軍還師。

是年八月,橋玄升任司空,位至三公。因謂國勢日衰,自己在朝中沒有用武之地,於是託病上奏,將各種災害歸咎己身,自請免職。一年後復被徵召,任命為尚書令。

當時太中大夫蓋升深得靈帝寵信,曾在南陽太守任上貪汙數億錢。橋玄奏請罷免蓋升,沒收財產,靈帝不聽,反升任蓋升為侍中。橋玄因此託病辭職,又被任命為光祿大夫。

建寧三年冬,濟南百姓聚眾起事,攻打東平陵縣。同時廣西鬱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烏滸蠻十餘萬人,皆內屬歸漢,於是開置七縣。

建寧五年,改元為熹平元年。

當年三月,太傅胡廣病死。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舉孝廉入仕,以章奏評為天下第一,拜尚書郎。後遷尚書僕射,歷任濟陰太守、汝南太守、大司農等官。漢安元年遷司徒,始為三公。此後歷事漢家六帝,一任司空、二任司徒、三為太尉,又為太傅,被譽為一時名臣。

熹平元年以老病而死,年八十二歲。所作詩賦銘箴,傳世者數十篇。

五月,宦官侯覽以專權驕奢之罪被收印綬。因見帝寵已衰,知道難免,遂畏罪自殺。

六月,太后竇妙母親在比景去世。

當初竇母生竇武,同時生下一條蛇,送入山林。此時竇母去世,埋葬時還未下棺,有條大蛇自林中出來,直到喪地,以頭擊柩,涕血雙流,俯仰盤屈,極盡哀泣,良久離去。

時人聞知,都謂是竇氏家族祥瑞,其後必當再次興旺。然而竇妙卻因母親逝世而憂鬱成疾,於本月初十日亦即病逝。

曹節、王甫等宦官懷恨竇氏,車載其屍置於城南市舍數日,欲僅以貴人禮葬之。

靈帝不從,詔命以太后之禮發喪,使配享先帝。

曹節見不能如意,又提出下葬竇妙別處,應由馮貴人配享桓帝。

靈帝為難,詔命公卿會議。太尉李鹹正在病中,見內侍來召,問明事體緣由,遂憤然而起,對妻兒說道: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

乃扶病入宮,參與朝議。

會議開始,廷尉陳球搶先說道: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是無所疑。先帝晏駕,家雖獲罪,事非太后,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且馮貴人塚嘗被發掘,骸骨暴露,與賊並屍,魂靈汙染,且無功於國,何宜上配至尊!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既蒙冤而死,皇太后又無故幽閉,臣常痛心,天下憤嘆!今日言之,退而受罪,宿昔之願也!

李鹹及公卿以下聞之,皆都附議,表示贊同。

曹節、王甫仍舉先前獲罪漢朝皇后為例,爭執竇氏有大罪,不宜與先帝合葬。

李鹹上疏駁斥道:今長樂太后尊號在身,親嘗稱製,且援立聖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為子,陛下豈得不以太后為母!子無黜母,臣無貶君,宜合葬宣陵,一如舊製。

曹節等聞此,啞然無言以對。靈帝準從李鹹所奏,竇妙終得與桓帝合葬,謚號桓思皇后。

太后下葬已畢,天子升坐早朝。尚未處理政務,忽見洛陽令出班上奏:臣啟陛下,昨日晚間,朱雀闕上忽現揭帖,其辭大逆不道,不知是何人所寫。臣職責所在,不敢不奏。

靈帝:揭帖上寫些甚語

洛陽令:道是中常侍專權,曹節、王甫囚害太后,侯覽殺害黨人,以致天下大亂;公卿大臣空受俸祿,竟無一人敢進忠言。如此雲雲。

漢靈帝聞報大怒:詔命司隸校尉劉猛,負責追捕寫此誹謗書者,限十日內破案。

劉猛雖然領命,但認為其揭帖所書內容正直無私,因此不願儘力捕捉。

因每隔十日要求寬限一次,時過月余,仍不能確定是何人所為。

靈帝著惱,詔命將劉猛降職為諫議大夫,復命禦史中丞段熲查案。

段熲奉旨,到處追捕文士,比對筆跡,前後抓到太學生一千多人,皆都關押入獄。

曹節等人於是非常欣賞段熲,引為同類。又因一直怨恨劉猛,便指使段熲尋事陷害,結果劉猛被判去左校勞作,以抵罪責。朝臣都為劉猛講情,其後再被徵用。

字幕:當年十月,由於中常侍之間發生內訌,牽出所謂勃海王謀反案,致滅一國。

鏡頭閃回,建和元年,勃海王劉悝登場。

建和元年,適逢勃海王劉鴻薨逝,因無子嗣,其國遂絕。

當時漢桓帝劉志剛剛登基,乃封胞弟蠡吾侯劉悝為勃海王,以延續劉鴻香火。

延熹八年,劉悝被人彈劾意圖謀反。桓帝不忍心誅殺親弟,僅將其貶為廮陶王。

劉悝失去封邑後悔莫及,於是賄賂中常侍王甫,許諾如果助己復國,答謝五千萬錢。

兩年之後,桓帝劉志駕崩,遺詔命劉悝復為勃海王。劉悝認為這是兄長遺願,並非王甫出力結果,於是拒付五千萬錢,因此王甫懷恨在心。

時逢大將軍竇武策立解瀆亭侯劉宏繼承大統,派人前往河間國迎駕。民間便有流言,說劉悝憤恨兄長未將帝位傳己,欲帶兵搶奪迎駕詔書。

王甫聽聞此言,當時記在心中,並未發作。此後因與中常侍鄭颯、中黃門董騰爭權,產生齟齬,便即望風捉影,欲藉此報復劉悝,並剷除異己。

因知鄭颯、董騰二人均與劉悝交厚,便指使司隸校尉段熲,將鄭颯逮捕,下至北寺獄審訊;復指使尚書令廉忠,誣奏鄭颯、董騰等人陰謀篡位,欲立劉悝為帝。

閃回結束。廉忠奏疏既上,靈帝劉宏聞而大慌。因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由是下詔,命令冀州刺史逮捕皇叔劉悝,查辦案情。

冀州刺史乃是王甫一黨,由是暗中動用酷刑,意欲屈打成招。

劉悝在獄中不堪拷打,被迫自殺,妻子百餘人均死於獄中。

勃海國立國二十五年,自此王死國除。朝野聞之,無不髮指怨恨。

因除去奪位對手,靈帝以為其功甚巨,於是詔命大封有功之臣。凡參與羅織此案者十二人皆都受封者,禍首王甫更被封為冠軍縣侯,曹節增封食邑四千六百戶。曹節父親、兄弟、子侄都為公卿校尉、州牧郡守、縣令縣長職務,家族為官者遍佈天下。

曹節有胞弟名喚曹破石,受封擔任越騎校尉。因見越騎營中有位伍長妻子漂亮,便向伍長強索其妻。雖然伍長不敢違拗,但其妻堅決不肯相從,於是自殺。

字幕:在兩次黨錮之禍中,被曹節所謀害名士,竟大半是為本族前輩曹騰所薦。

鏡頭閃回,按下曹節,敘述曹騰。

漢桓帝即位,曹騰因定策有功,被封為費亭侯,升任大長秋,加位特進。

曹騰在宮廷供職三十餘年,經歷四位皇帝,未曾有過。並向朝廷多薦人才,如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張奐,潁川堂溪、趙典等人,都是天下名士。

蜀郡太守送禮賄賂宦官,被益州刺史種暠上書奏告,因此牽連曹騰。漢桓帝沒有怪罪曹騰,而對於種暠彈劾,曹騰亦並不計較,還時時稱讚其為能吏。曹騰為人胸懷寬廣,可見一斑。

曹騰自幼入宮,與宮女吳氏結為對食夫妻,並收夏侯嵩為養子。

延熹二年,曹騰病死,終年六十歲。漢桓帝念其當年擁立大功,便蔭其養子夏侯嵩,使改名為曹嵩,承襲養父費亭侯封爵。

曹嵩字巨高,沛郡譙縣人。依靠養父曹騰關係,又兼待人處世得體,由此仕途暢達,青雲直上。至桓帝末年,已經官拜司隸校尉。

靈帝即位,擢拜曹嵩為大鴻臚、大司農,先後掌管國家財政禮儀,位列九卿,位高權重。但曹嵩並不似其養父清廉,多年為官,因權導利,以致富甲一方。

畫外音:至曹嵩重孫魏明帝曹睿之時,追尊高祖父曹騰為高皇帝,曾祖曹嵩為太皇帝,祖父曹操為武皇帝,父親曹丕為文皇帝。在中國歷史上,身為宦官而被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者,僅有曹騰一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鏡頭轉換,按下朝堂,復說江湖。

熹平二年春,鮮卑族復又攻擾幽、並二州。自漢靈帝即位之後,檀石槐便引其部眾連年攻掠幽州、並州、涼州邊塞諸郡,漢人每年被殺死及搶掠者,不可勝數。

夏初四月,山東黃縣發生海嘯,載於史冊。此記載曾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並認為是世界最早海嘯之一,發生區域大致與地震帶一致。

同年秋,餘杭縣令陳渾在縣南興建大型蓄水工程,名曰南湖,以攔蓄苕溪溪水。

此後中原無事,四周多為蠻族、妖道叛亂,皆被盧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

鏡頭閃回,盧植、臧旻、朱儁、孫堅四人陸續登場。

字幕:盧植,字子乾,涿郡涿縣人。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能飲酒一石。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志向。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引薦鄭玄為同門。

馬融因是外戚豪族,家中常設絳帳授課,帳後伴有伎女表演歌舞。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其非常敬佩。

盧植學成之後,返回涿縣教學,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公孫瓚及高誘等。

竇武拜為大將軍,掌控朝政,欲為族人封爵,盧植以布衣身份上書勸阻,竇武不聽。後來竇武在辛亥政變時被殺,族人誅戮殆盡,世人始知盧植有先見之明。

此後州郡屢次徵辟盧植,都不應徵。直到建寧年間,被征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字幕:臧旻,廣陵射陽人,富有學識,胸懷大志,有幹事之才。

桓帝時為徐州從事,闢為司徒府掾,後除雍奴令,靈帝時為吳郡太守。

熹平元年,會稽人許昭在句章起兵,自稱大將軍,立其父許生為越王,聚眾數萬。

臧旻時為揚州刺史,與丹陽太守陳夤聯手,打敗許昭,殲其部眾大半。

許昭集合殘部,轉戰郡縣,繼續危害百姓。

臧旻進兵征討,連戰三年,終將叛亂平定,抓獲許昭父子,殺死數千人,因功升任為匈奴中郎將。復又徵拜議郎,轉任長水校尉,其後歷任中山、太原太守,所在之處皆有美名。

字幕:朱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人,出身寒門,以販繒為家業。

朱儁因父早喪,獨自贍養母親,以好義輕財聞名,頗受鄉裡敬重。同郡周規受徵辟時,曾向公府借錢百萬,以整飾衣冠。後家貧不能償還,朱儁於是以母親所積繒帛去為周規還債。

朱母因此憤恨,並怪責其子。朱儁卻以先貧後富道理安慰,終使母親息怒。

縣長度尚深以為奇,將朱儁推薦給郡守韋毅,於是徵召朱儁在郡中任職。後任太守尹端亦甚重其才,用為主薄。

熹平二年,尹端征剿許昭失利,被州刺史舉奏,應問斬刑。朱儁潛至京師,花費數百金,買通主持章奏官員,將刺史奏章加以改動,將尹端斬刑改判為輸作左校。

尹端見罪過減輕,自是大喜過望,但不知其中緣故,也無從問起。朱儁自京師回來之後,始終不曾將此事對人言及。

代替尹端為會稽太守者乃是徐珪,亦喜朱儁才能及俠義為懷,便舉薦其為孝廉,後升任蘭陵縣令。朱儁有過人才能,任職未久,東海國相又上表推薦。

正好交州群盜並起,州牧、郡守軟弱無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梁龍率眾萬人,與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朝廷便任命朱儁為交州刺史。

熹平三年,揚州刺史臧旻與丹陽太守陳夤討伐叛匪許昭,吳郡司馬孫堅募兵千餘人,助州郡破殺許生父子,立下戰功。

字幕: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

孫氏世代在吳地作官,家在富春,祖墳卻在城東。史載孫堅出生之前,孫氏祖墳數有光怪,有五色雲氣上連於天,蔓延數裡遠近。

附近之人都去觀望,並有父老說道:此非一般景象,孫家恐欲強盛矣。

其母又夢見腸子從腹中拖出,環繞吳地閶門,醒來後甚懼,訴於鄰居老太。老婦拍手打腿,嘖嘖稱奇,口中叫道:夢與實反,說不定還是吉兆哉!

孫堅出生,果然容貌不凡。少年時即為縣吏,性情寬廣豁達;十七歲時,已是武勇過人。

有次隨父乘船去錢塘公幹,途中碰上海盜胡玉等人,搶掠完商人財物,正在岸上分贓。

商旅行人見此情景,都嚇得止步不前,過往船隻也不敢向前行駛。

惟有孫堅見之大喜,對父親說道:此倮強盜可以擒拿,待兒前去。

父親喝道:彼有數十人眾,皆都明火執仗,你隻一個少年頑童,豈能為此事耶!

孫堅不答,提刀大步奔向岸邊,一面以手向東西指揮,口中呼喝,好像分派部署人眾,欲對海盜進行包抄圍捕之狀。

海盜遠遠望見,錯謂官兵前來緝捕,驚慌失措,扔掉財貨四散奔逃。

孫堅猶然不肯罷休,直上前追殺一名海盜而回,其父大驚。孫堅因此聲名大振,郡府召其代理校尉。正逢會稽郡人許生與其子許昭在句章興兵作亂,孫堅便以郡司馬身份召募精良勇士,會同州郡官兵協力討伐,並擊潰之。

臧旻向朝廷呈報孫堅功勞,朝廷任命孫堅為鹽瀆縣丞。

閃回結束,鏡頭轉換,字幕滾動:

熹平三年,鮮卑攻掠北地郡,又擾並州邊境。北地太守夏育率屠各等族追擊,大破鮮卑。

靈帝封河間安王劉利之子劉康為濟南王,都於東平,轄東平陵、台縣、於陵、土鼓、管縣、歷城、東朝陽、梁鄒、鄒平諸縣。國傳三世,至曹丕代漢為帝,國被廢除,復為濟南郡。

劉洪字元卓,泰山郡蒙陰縣人,東漢魯王劉興後裔。出任常山國長史,獻上心得之作《七曜術》。漢靈帝下詔,委派太史部官員校驗該術。劉洪因是珠算髮明者,被後世尊為「算聖」。

曹嵩之子曹操二十歲,經人舉薦孝廉,入京都為郎,不久即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鏡頭閃回,敘述曹操來歷。

字幕: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年少時便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能力。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故此時人鄙之。

唯有梁國橋玄及南陽何顒見之,謂其不凡。

橋玄對曹操說道:今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顒亦曾對曹操說道: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另有南陽許劭,素以知人著稱,也對曹操說:君者,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曹操聞而不怒,反而大喜。

曹操自早年之時,就表現出愛好武藝之才能,且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親筆註釋《孫子兵法》,後名為《魏武注孫子》,為其一生軍事生涯張本。

閃回結束,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就此走馬上任。

因洛陽北部皆是皇親貴戚聚居之所,向來以難治著名。曹操到職,先申明禁令、嚴肅法紀,並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揚言凡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宦官蹇碩叔父違禁夜行,被吏役擒執上報。曹操毫不留情,命將其用五色棒活活打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曹操因此得罪不少當朝權貴,但礙於其父曹嵩關係,隻得明升暗降,將曹操調任頓丘令。

在任四年,因堂妹夫濦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曹操受到牽連,免去官職。其後因在洛陽無事可做,便回到家鄉譙縣閑居。

字幕:熹平四年,西域於闐國王安國進攻拘彌國,大敗之,殺拘彌王。

漢靈帝詔命戊巳校尉、西域長史發兵,擊退於闐國軍,輔立拘彌侍子定興為拘彌王。

是年三月,議郎蔡邕上疏:今朝廷所頒三互法規定,凡婚姻親家及二州士人之間,不得交互為官。因避此法,幽州及冀州二地刺史久缺不補。臣以為此法妨礙朝廷選拔賢才,有害無益,請求廢除,伏乞聖允。

奏疏即上,朝廷不許。

字幕: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人。一說為河南尉氏縣、或說杞縣人者。

蔡邕六世祖蔡勛,喜黃老之術,漢平帝時曾任郿縣令;父親蔡棱,死後謚稱貞定公。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太傅胡廣。除喜歡文學、數術、天文,還擅長音樂。

中常侍徐璜、左悺曾勸桓帝公車征之,蔡邕稱病不往。

蔡邕對長輩非常孝順,母親曾經臥病三年,由不論盛夏嚴冬,都衣不解帶,七十日夜不曾安枕。母親去世後,就在墓旁蓋房以守,舉動行止都遵守禮製。

蔡邕居喪期間,時有一隻兔子在其住宅旁馴順跳躍;又有木生連理,遠近都覺奇怪,前來觀看者極多。更與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沒有分家,鄉裡都稱讚其品行端好。

蔡邕不赴朝廷之徵,便在家品玩古董,不與時人來往。因受東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駰設疑自通辭賦寫作手法啟發,又汲取百家之言,肯正糾偏,創作《釋誨》,警惕自勉。

建寧三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徵召為掾屬。後出任河平縣長,又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因當初朝廷為避免州郡諸官相互勾結結夥營私,乃頒發三互法,禁忌嚴密。

由是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士人不能擔任幽、冀兩州官職。蔡邕由此上疏,靈帝不納。

漢靈帝喜愛辭賦,親作《皇羲篇》,多人因會作文才得任用。侍中祭酒樂松、賈護為此引來很多趨炎附勢小人,都在鴻都門學任職,喜講地方風俗、鄉裡小事,皆得提拔。

由此數十個市井小民,謊稱己是宣陵孝子,都被授予郎中、太子舍人官職。

當時常有雷霆疾風,傷樹拔木,地震、冰雹、蝗蟲交互為害。鮮卑族又連年侵犯邊境,天下百姓皆為勞役賦稅所苦。

熹平四年夏,長江以北舉國大旱,多郡顆粒不收。靈帝下詔,令郡國受災者免收一半田租;其受害十分之四以上者,免收全部田租。

是年秋,熹平石經開始篆刻。漢朝博士傳經,各依家法師法,章句互有異同,再加以年深月久,輾轉傳抄,文字多訛,引起各家在文字上歧異爭吵。

蔡邕、楊賜等人上書,奏求正經文字。靈帝允許,遂將儒家經典刻於石上,作為正統。

畫外音:熹平石經亦稱漢石經,由蔡邕等人蔘校各家諸體文字經書,用硃筆以隸書體,將《魯詩》、《尚書》、《儀禮》、《周易》、《春秋》五經,及《公羊》、《論語》兩傳寫於四十六塊石碑之上,經工匠雕刻,樹立於太學門外,成為中國最早官定儒家經本。

因經文全用隸書體書寫,故又稱為一字石經。官立石經有極高權威,一時前往觀看及摹寫者填塞街巷,各家爭吵也告平息。

熹平石經在摹寫過程中,誘發起此後之捶拓複製、雕版印刷之術,意義極其重大。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石經幾次搬遷,損耗殆盡。宋代以來,在東漢太學遺址屢有殘石出土。

盧植因病去官,著成《尚書章名》、《儀禮解詁》、《周官禮注》、《禮記解詁》。

因上書朝廷,自稱家貧無力繕寫,願攜能書學生二人共赴東觀,修訂謄錄;並請重立《毛詩》、《左氏春秋》、《周禮》於學官。靈帝覽疏,皆都準奏。

字幕:熹平五年四月,益州郡諸夷反漢,扣押益州太守雍陟。

漢廷遣禦史中丞朱龜進討,被諸夷打敗,於是以太尉掾屬李顒為益州太守,與益州刺史寵芝發板楯蠻進擊諸夷,大破之,益州郡平定。

五月,太尉陳耽罷職,司空許訓繼為太尉。

閏五月,永昌太守曹鸞上疏:夫黨人者,或耆年淵德,或衣冠英賢,皆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者也;而久被禁錮,辱在塗泥。謀反大逆尚蒙赦宥,黨人何罪,獨不開恕乎!所以災異屢見,水旱薦臻,皆由於斯。宜加沛然,以副天心。

靈帝見是為黨人翻案,且又言辭激烈,不由大怒,即詔命司隸校尉及益州刺史,以檻車收捕曹鸞,送至槐裡獄殺之,然後棄市。

繼又下詔各州郡,命更考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悉皆免官禁錮,爰及五屬。

此次嚴禁與建寧二年鈎黨之獄,合稱第二次黨錮之禍。

此時議郎蔡邕受詔寫成《聖皇篇》,詣鴻都門奏上。時逢鴻都門正在修繕裝飾,見匠人用掃帚醮石灰漿成字,蔡邕大為欣賞,受到啟發,歸而創飛白書。

其字筆畫露白,似枯筆所寫,但意趣盎然。此後漢末魏初宮闕題署,便多用此體。

六月壬戌,以太常劉逸為司空,次月太尉許訓罷職,以光祿勛劉寬為太尉。

冬十月,司徒袁隗罷官。次月丙戌,以光祿大夫楊賜為司徒。

十二月,策試六十歲以上太學生,皆拜郎中、太子舍人、王家郎、郡國文學吏等官。

是歲鮮卑寇掠幽州,州刺史及郡守不能製止,災民徒呼哀號;沛國卻於此時上奏祥瑞,聲言有黃龍見於譙郡。

字幕:熹平六年,靈帝詔令三公上奏州郡貪官酷吏,盡皆罷免。

平原相陽球為官嚴酷,經三公劾奏被征入獄,後以平定九江叛軍有功赦免,拜為議郎。

此後復下詔令,首次將書刻文字稱作「書法」。由此「寫字」與「書法」正式拉開距離,並使後者發展成為一門獨特書法藝術。

劉洪因父去世,辭官在家守孝三年,寫成《九章算術》,是為古代數學經典名著。

秋七月,司空劉逸免官,以衛尉陳球為司空。

八月,鮮卑入塞,抄掠邊郡。護烏桓校尉夏育上奏: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餘發,請征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

護羌校尉田晏坐事論刑,正在監中,欲立功自效,乃請中常侍王甫上奏天子,求得為將。王甫因此進言天子,宜從夏育之請,遣兵出塞,可使田晏與夏育並力討賊。靈帝準奏,乃拜田晏為破鮮卑中郎將。朝臣聞而大嘩,靈帝便召百官,議於朝堂。

議郎蔡邕率先出班,上疏陳辭。其奏略雲:

征討殊類,所由尚矣。然而時有同異,勢有可否,故謀有得失,事有成敗,不可齊也。夫以世宗神武,將帥良猛,財賦充實,所括廣遠,數十年間,官民俱匱,猶有悔焉。況今人財並乏,事劣昔時乎!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據其故地,稱兵十萬,才力勁健,意智益生;加以關塞不嚴,禁網多漏,精金良鐵,皆為賊有,漢人逋逃為之謀主,兵利馬疾,過於匈奴。昔段熲良將,習兵善戰,有事西羌,猶十餘年。今育、晏才策未必過熲,鮮卑種眾不弱曩時,而虛計二載,自許有成,若禍結兵連,豈得中休?當復徵發眾人,轉運無已,是為耗竭諸夏,並力蠻夷。夫邊垂之患,手足之疥搔,中國之困,胸背之瘭疽。方今郡縣盜賊尚不能禁,況此醜虜而可伏乎!昔高祖忍平城之恥,呂後棄慢書之詬,方至於今,何者為甚?天設山河,秦築長城,漢起塞垣,所以別內外,異殊俗也。苟無蹙國內侮之患則可矣,豈與蟲蟻之虜,校往來之數哉!雖或破之,豈可殄盡,而方令本朝為之旰食乎!昔淮南王劉安諫伐南越之時便道:「如使越人蒙死以逆執事,廝輿之卒有一不備而歸者,雖得越王之首,猶為大漢羞之。」而欲以齊民易醜虜,皇威辱外夷,就如其言,猶已危矣,況乎得失不可量邪!

靈帝不從蔡邕之諫,於是下詔:遣夏育兵出高柳,田晏出於雲中,匈奴中郎將臧旻率南匈奴單於兵出雁門。各將萬騎,出擊鮮卑胡寇!

三將領命,於是分路出塞,各深入敵境二千餘裡。

鮮卑王檀石槐因見誘敵成功,遂命三部大人各帥部眾逆戰,還擊漢軍。夏育等三路漢軍皆都大敗,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什之七八。

敗報入京,漢靈帝大悔,此時方悟蔡邕良諫,詔命夏育三將,皆以敗軍之罪免為庶人。

此後鮮卑兵勢更盛,連年進犯漢邊。

蔡邕見諸生能為文賦者待製鴻都,能為尺牘鳥篆者皆加重用,復上封事密奏。其疏略雲:

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於是名臣輩出,文武並興。漢之得人,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治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餘日,觀省篇章,聊以遊意當代博奕,非以為教化取士之本。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徘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詔於盛化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擢。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奉祿,於義已弘,不可復使治民及在州郡。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若乃不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固當志其大者。又,前一切以宣陵孝子為太子舍人,臣聞孝文皇帝製喪服三十六日,雖繼體之君,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之重,皆屈情從製,不敢逾越。今虛偽小人,本非骨肉,既無幸私之恩,又無祿仕之實,惻隱之心,義無所依,至有奸軌之人通容其中。桓思皇后祖載之時,東郡有盜人妻者,亡在孝中,本縣追捕,乃伏其辜。虛偽雜穢,難得勝言。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取丘墓凶醜之人!其為不祥,莫與大焉,宜遣歸田裏,以明詐偽。

靈帝覽奏,乃下詔命:宣陵孝子為舍人者,悉皆改為丞尉。

字幕:冬十月癸醜朔,日食。太尉劉寬由此免官;辛醜,京師地震,司空陳球罷免。十二月甲寅,以太常河南孟彧為太尉;庚辰,司徒楊賜免,以太常陳耽為司空。

鏡頭轉換,按下朝堂,復說江湖。

時有甘陵人趙苞,就任遼西太守,遣使迎母妻到郡;道經柳城,值鮮卑人入塞寇鈔,母妻皆為劫質。趙苞率騎兵二萬與賊對陣,羌人便將趙母推出陣前。(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