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七十二集 曹節誅武
鏡頭轉換,青州平原郡。

平原相史弼獨坐衙中,手中持觀朝廷邸報,目含憤懣之色。

郡丞登堂,小心問道:朝廷詔命天下,舉告鈎連黨人,催迫甚急。今聞各郡國所奏黨人相連及者多至百數,唯我平原獨無所奏。天子震怒,已遣欽差特使,前來問罪矣。

史弼:此非天子震怒,是閹豎震怒也。我郡並無黨人,豈可誣奏

郡丞:然則欽差從事今已坐於傳舍,立召本郡諸吏前去問話,大人將如何答對

史弼:他有來言,我有去語,問便問罷,怕他不成!

於是便即召集闔衙諸吏,前往傳舍,來見天使,登堂施禮:參見從事大人。

天使橫掃平原郡諸吏一眼,最後盯住史弼,陰惻惻問道:天子明下詔書,疾惡黨人,旨意懇惻。青州六郡,其五郡皆有黨人,你平原以何治郡,而得獨無?

史弼不卑不亢,施禮答道:先王疆理天下,畫界分境,水土異齊,風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無,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誣陷良善,淫刑濫罰,以逞非理,則平原之人,戶可為黨。我為平原相,職責所在,有死而已,欲我構陷良善,所不能也!

天使聞言大怒,立即命令盡收平原郡僚屬下獄,並具折上奏,說史弼不遵帝旨。

來日聖旨詔復:既逢黨禁中解,可即釋放平原郡僚屬,隻命史弼罰俸贖罪可也。

平原諸吏獲釋,因此遍傳郡相史弼恩德。因其違旨不舉,郡中士人得脫此難者甚眾,也將史弼視為聖賢,感戴不已。

鏡頭轉換,京城洛陽。

黨錮既解,竇武遂向朝廷推薦四位名士,分別乃是沛人朱寓、勃海人苑康、會稽人楊喬、陳留人邊韶。桓帝召集四士廷對,對四人才華稱讚不絕,甚為滿意,皆都委以官職。

又見楊喬容儀偉麗,桓帝愛其才貌,欲以公主妻之。楊喬固辭不得,絕食七日而死。

鏡頭轉換,蜀中巴郡。

雖然已至八月仲秋,巴郡依舊酷暑不減,熱浪逼人。

有郡人為避暑熱,欲就村頭池塘洗浴。因見池水混濁,便戲言相恐:此池中必有黃龍!

由是訛語相傳,不一日便即傳遍全郡。

太守聞之,信以為真,便欲以為祥瑞,上報朝廷。

郡吏傅堅諫阻:此鄙夫走卒戲語,焉能當真,以此戲弄朝廷?

太守不聽,終於呈表上報。不料奏表發出未久,便聞桓帝駕崩噩耗。

鏡頭轉換,延熹十年冬十二月,洛陽皇宮。

桓帝因為荒淫過度,忽至病篤,駕崩於德陽前殿。享年三十六歲,在位二十二年。

因是突發暴疾而崩,又無繼嗣太子,由是天下無首,朝野大慌。

皇后竇妙執掌朝政,下詔書道:夫民生樹君,使司牧之,必須良佐,以固王業。前太尉陳蕃,忠清直亮。其以蕃為太傅,錄尚書事。

當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胃懼權宦,俱都託病不朝。

陳蕃見此,便以私書遞送諸部尚書,責以大義:古人立節,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於義不足,焉得仁乎!

諸尚書惶怖,於是皆起而視事。眾請皇后竇妙臨朝稱製,將大行皇帝劉志葬於宣陵。

因桓帝無嗣,皇后之父竇武議立新帝,乃召侍禦史劉鰷問道:卿觀宗室之中,可有賢德能繼帝位者否?

劉鰷答道:章帝第五世孫、解瀆亭侯劉萇之子劉宏,少年老成,聰明睿智,堪為皇嗣。

竇武聞罷,入見女兒,將劉鰷之薦說之。父女決策,確定迎立劉宏。竇武遂與中常侍曹節率中黃門、虎賁、羽林千人,將劉宏自封國迎至京師即位,是為漢靈帝,年僅十二歲。

因皇帝年幼,竇皇后臨朝聽政,稱皇太后;以父竇武為大將軍輔政,效竇憲、梁冀故事。

字幕:竇武,字遊平,名臣竇融玄孫,定襄太守竇奉之子。

鏡頭閃回,敘述竇武來歷。

竇武出身豪門,年輕時以善習經術有德著名,曾在大澤中教授門生,名聲著於關西。

延熹八年,竇武長女竇妙被選進宮中,封為貴人,竇武因此升為郎中。同年冬,桓帝立竇妙為皇后,竇武隨之升任越騎校尉,封槐裡侯,食邑五千戶。

延熹九年,竇武拜為城門校尉。期間徵召名士,廉潔奉公,妻子衣食僅夠吃穿而已。

當時朝廷對西羌連年用兵,糧食歉收,人民飢餓。竇武將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太學生,又用車載糧食飯菜,在道路上施給貧民。

竇武侄子竇紹,任虎賁中郎將,性情疏懶奢侈。竇武經常嚴厲訓誡,但見其不肯覺悟,於是上書請求撤職,又自責不能訓導竇紹,應首先獲罪。

從此竇紹遵守節製,事情不論大小,凡非法之行都不敢做。

當名士李膺、杜密等人因黨事被逮捕審訊,竇武上書切諫,為李、杜等黨人伸冤。因其高風亮節,被太學生及清流之士標號,與劉淑、陳蕃合稱「三君」。

閃回結束,靈帝即位,竇武就任大將軍輔政。社稷得安,竇太后下詔表彰陳蕃:

蓋褒功以勸善,表義以厲俗,無德不報,《大雅》所嘆。太傅陳蕃輔弼先帝,出內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華首彌固。今封蕃高陽鄉侯,食邑三百戶。

陳蕃上疏辭讓:使者即臣廬,授高陽鄉侯印綬,臣誠悼心,不知所裁。臣聞讓,身之文,德之昭也,然不敢盜以為名。竊惟割地之封,功德是為。臣孰自思省,前後歷職,無他異能,合亦食祿,不合亦食祿。臣雖無素潔之行,竊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若受爵不讓,掩面就之,使皇天震怒,災流下民,於臣之身,亦何所寄?顧惟陛下哀臣朽老,戒之在得。

竇太后不許,陳蕃固讓,竟不受侯爵之封。

劉宏即位為帝,詔改元次年為建寧元年。竇武因功被任為大將軍,封聞喜侯;與太傅陳蕃、司徒胡廣,共錄尚書事。子竇機封渭陽侯,任侍中;侄竇紹封雩侯,遷步兵校尉,掌管北營五軍中一軍;竇紹之弟竇靖封西鄉侯,為侍中,監羽林左騎;由此竇氏掌權。

陳蕃常有翦除宦官之意,朝會時悄對竇武說道:中常侍曹節、王甫等操弄權柄,實為罪禍魁首。今不誅殺,後必成患。

竇武聞言,點頭稱是。陳蕃見與己志同道合,不由大喜,推席而起,自去上書太后。

二人計議既定,竇武於是大聚同黨。遂招引親信尹勛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徵召李膺、劉猛、杜密、朱寓等一班君子黨名士,齊集朝廷;復邀請越巂太守荀翌為從事中郎,徵召潁川陳寔為掾屬,共同商定計策。天下士人聞風,無不振奮。

不料竇、陳之謀,早被宦官集團探知,由此引起警覺。

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因知桓帝乳母趙嬈早晚侍候太后,便與趙嬈勾結,以討好太后。竇太后由此信任曹節等人,引為心腹,並多次封爵授官。

曹節及其爪牙大都貪婪暴虐,素為朝野臣民痛恨。陳蕃認為譾除其黨,乃是順從民心之舉;又自忖對太后昔有擁立之恩,此事必成,於是便向太后上疏。其疏略雲:

臣聞言不直而行不正,則為欺乎天而負乎人。危言極意,則群凶側目,禍不旋踵。鈞此二者,臣寧得禍,不敢欺天也。今京師囂囂,道路喧嘩,言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等與趙夫人諸女尚書並亂天下。附從者升進,忤逆者中傷。方今一朝群臣,如河中木耳,泛泛東西,耽祿畏害。陛下前始攝位,順天行誅,蘇康、管霸並伏其辜。是時,天地清明,人鬼歡喜,奈何數月復縱左右?元惡大奸,莫此之甚。今不急誅,必生變亂,傾危社稷,其禍難量。願出臣章宣示左右,並令天下諸奸知臣疾之。

竇太后覽奏不悅,說道:此翁老矣,因何容不得幾個宦豎!

百官聞說此奏,則無不震驚。

鏡頭轉換,靈帝即位當年五月,京師發生日食。

竇武便借天象生變為由,認為群陰剝陽之兆,先下手誅殺中常侍管霸、蘇康;還要誅除曹節等人,乃奏請太后允準,竇太后猶豫未決。

遲至八月,劉瑜寄書大將軍竇武、太尉陳蕃,提醒立即動手,以防意外之變。

竇武警醒,遂罷免黃門令魏彪,以小黃門山冰代之,並將長樂尚書鄭颯關進北寺獄。

陳蕃建議立殺鄭颯,竇武不從,命山冰等人審之,供辭連及曹節、王甫等宦官。竇武大喜,欲再加追審,將其餘黨一併上奏收捕。

是夜竇武歸府住宿,將奏疏草稿遺落宮內省中。宦官朱瑀暗探消息,見到案上所寫奏章,不由大驚失色,破口罵道:宦官放縱非法,當然該殺。我等何罪,何以非要一起族滅?

因此回到內宮,立即召集親信長樂從官史共普、張亮,並強壯宦官十七人,揚言大呼:陳蕃、竇武奏請太后廢帝,大逆不道!

曹節聽說,驚慌失措,於是挾持靈帝,關閉宮門,脅迫尚書官屬寫詔,任命王甫為黃門令,持節到北寺獄收捕尹勛、山冰等人。

山冰不受詔旨,欲要反抗,王甫乃殺山冰、尹勛,並釋放鄭颯。接又劫持竇太后,奪去璽書,並使鄭颯等持節帶兵,前去收捕竇武等人。

竇武見事不妙,急馳入步兵營,射殺使者,召集北軍數千人,屯於都亭,對軍士下令道:黃門宦官反叛,挾持帝後。爾等隻管儘力誅殺叛賊,皆有封侯重賞。

王甫既然奪到璽印丹書,便即矯詔,令少府周靖行車騎將軍,假節。復聞當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剛剛率軍回師,便命其與周靖率五營軍士,討伐竇武。

張奐見有天子符節及太后璽書,因不明真相,便為宦官所用。

當天深夜,王甫率領虎賁、羽林、廄馬芻、都侯、劍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門,與張奐部隊會合。次日早晨,兩軍對陣於禁闕之下。

王甫見手下軍士逐漸增多,信心大增,命周靖對竇武部下軍士喊道:竇武造反,是屬滅族之罪。你等都是禁兵,應當保衛宮省,為何隨其反叛?念你等被騙無知,先投降者有賞!

營府軍士素畏宦官,又不明真相,於是聞聲而降。未到中午,竇武手下軍兵幾乎散光。

最後竇武被圍,眼見求生無望,隻得自殺,被梟首於都亭。由是王甫揮兵大索,將竇武宗親、賓客、姻屬全都殺害,家屬流放日南郡。

竇太后此時權柄盡失,也被軟禁於雲台。回想此事皆因自己遲疑不決引起,後悔不及。

竇武暴屍街頭,群臣避之不及。只有胡騰曾任大將軍府掾屬,獨為竇武殯斂行喪,因此也被禁錮。竇武之孫竇輔,後經胡騰與令史張敞竭力幫助,終於得以生還。

曹節聞說既殺竇武,又發太后矯詔,明定其謀逆大罪。

陳蕃聽說變亂陡生,率領屬官及學生八十餘人,一起拔刀衝進承明門,振臂高呼:大將軍忠誠衛國,宦官造亂,怎反說竇氏不守臣道?

王甫時從宮裏出來,聽到此語,斥責陳蕃:先帝剛剛去世,陵墓還未修成,竇武有何功勞,兄弟父子三人封侯?另私納宮女多人,飲酒作樂,一月之內搜括財富億計。大臣如此,是謂臣道乎?公乃國家棟樑,帶頭徇私枉法,結成朋黨,擾亂朝綱,有何面目在此賊喊捉賊?

於是命令禁軍,立刻逮捕陳蕃。

陳蕃拔劍大喝:我乃三世老臣,三公首輔,哪個敢來拿我?

兵士聞此,不敢靠近。王甫於是再調禁衛,盡捉陳蕃徒眾,關進北寺獄中。

宦官隨從騎士對陳蕃又踢又踩,罵道:死老鬼,你今自身難保,還能裁減我部眾,剝奪我額外收入乎?

陳蕃滿臉流血,一聲不響。由是當天殺害,家屬流放比景,宗族、門生、部屬免職禁錮。

陳留人朱震時為銍縣令,聽到消息,棄官前往洛陽,收葬陳蕃屍體,並將其子陳逸藏在甘陵境內。事情被人發覺,朱震被捕入獄,全家皆被關押。

朱震受盡嚴刑拷打,寧死不說逸的去向,陳逸因而得以逃脫。

畫外音:陳蕃幼時所發「大丈夫當掃除天下」雄心壯志,由此悲壯結局。後世亦有人雲:「一屋不掃,則何以掃天下?」恐此翁地下有知,亦當無言可對。

字幕:便在陳蕃、竇武悲壯謝幕之際,正有一顆軍政新星冉冉升起。

鏡頭閃回,董卓登場。

字幕: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人。父名董君雅,曾擔任豫州潁川郡輪氏縣尉。

董君雅在潁川任期間,生下董卓、董旻二子,故此分別取表字為仲穎、叔穎。

董卓隨父離職返回家鄉,喜愛行俠仗義,曾到羌人部落遊玩,與諸多羌人首領結交。在家耕種期間,羌人首領前來看望,董卓則殺耕牛款待。

羌人首領非常感動,回去後湊集上千頭各種牲畜,贈給董卓,以為報答。

董卓成年之後,就在隴西郡府擔任官吏,負責地方治安。

匈奴人經常騷擾邊境,劫掠百姓,涼州刺史成就徵辟董卓為從事,使其禦敵。

董卓武藝超絕,力大無雙,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左右射擊。由是便領涼州刺史之命,領兵大破匈奴,斬獲千計。就此聲名雀起,始為世人所知。

並州刺史段熲聽聞董卓之名,將其薦入朝廷公府,擔任羽林郎。因董卓粗猛有謀,屢建戰功,其後歷任廣武縣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然而花無長開,月無長圓,正當董卓仕途通暢之時,卻因公事出錯,免職還鄉。

閃回結束,鏡頭復轉,張奐班師回到洛陽,當日遭遇政變。

只因不明真相,張奐便被宦官曹節利用,信其矯詔,率軍士圍攻竇武,迫使竇武自殺。

其後陳蕃被誅,竇太后幽禁南宮,曹節、王甫等宦官得勢掌權,挾天子以威令天下。事變之後論功,張奐便被升任少府,又拜大司農,以功封侯。

張奐深恨己為曹節所騙,堅決辭讓封侯。

建寧二年夏,災異屢現於京師。有青蛇見於禦坐軒前,又大風雨雹,霹靂拔樹,不一而足。靈帝下詔,使百僚各言災應。張奐為贖前罪,乘機上疏。其疏略雲:

臣聞風為號令,動物通氣。木生於火,相須乃明。蛇能屈伸,配龍騰蟄。順至為休徵,逆來為殃咎。陰氣專用,則凝精為雹。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或志寧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讒勝,並伏誅戮,海內默默,人懷震憤。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錮,一切蠲除。又皇太后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宜思大義,顧復之報。

天子覽奏,不敢自專,因問黃門常侍。中常侍皆都極力阻止,奏請轉任張奐為太常卿。

張奐又與尚書劉猛、刁韙、衛良聯名上奏,同薦王暢、李膺可參三公之選。曹節等愈加痛惡,遂迫天子下詔切責。張奐等自囚於廷尉待罪,數日得出,以三月俸祿贖罪。

司隸校尉王寓是宦官黨羽,欲借公卿薦舉自己,百僚畏憚,莫不許諾,唯張奐獨拒。王寓大怒,遂誣陷張奐以黨人之罪,奏請禁錮罷歸田裏。

從此之後,張奐結束仕宦生涯,回到弘農,閉門不出。後收弟子千人,講誦儒經,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字。

董卓此時免官回鄉,在家賦閑,因羨慕張奐威名,欲與其交好,遂委其兄前往弘農,贈送張奐縑帛百匹。張奐討厭董卓為人,拒而不受。

畫外音:至漢靈帝光和四年,張奐罷官十餘年後,在家中去世,終年七十八歲。張奐死後,武威郡官民思念其生時功勛好處,為其在多地都立祠堂,世世祭拜不絕。

鏡頭轉換,按下朝中黨爭,復說邊關戰事。

漢靈帝建寧元年春,東羌復又入侵北部邊境。護羌校尉段熲奏請出擊,朝廷準奏,乃發騎兵五千、步兵一萬、戰車三千輛,命其討伐東羌。

於是段熲命帶十五日糧,從彭陽進軍,直指高平,與先零諸羌大戰於逢義山。

兩軍對圓,漢軍見羌人兵勢甚盛,皆有懼意。

段熲命軍士持長鏃利刃、各張勁弩,又列輕騎於兩翼,高聲激勵將士:我等皆離家數千裡,前有勁敵,後無援兵。進則事可成功,退則必死!大家何不趁此努力向前,爭取功名!

眾將皆道:願隨將軍死戰!

段熲遂命擂鼓吹號,自己身先士卒,大呼沖入敵陣。士卒隨後衝擊,大敗諸羌,斬首八千餘級,獲牛、馬、羊二十八萬頭。敗羌逃遁,不敢復來擾邊。

漢軍大勝,捷報至京。朝廷以破羌之功,拜段熲為護羌將軍,調金錢、彩物為其軍費。

當年夏,段熲再以輕騎追擊先零羌,日夜兼行,於奢延水、落川、令鮮水等地連破羌軍。隨後一路追尋,又與羌軍大戰於靈武谷,終於大破先零羌,乘勝進軍涇陽。

先零羌基本平定,殘餘四千餘落散入漢陽郡山谷之間。

次年七月,段熲繼續進軍,向漢陽東羌發動進攻,連戰連勝,終將羌人包圍於山谷之中。

段熲見合圍已成,於是下達軍令:命騎司馬田晏、假司馬夏育率兵七千,司馬張愷率兵三千,兵分二路,乘夜上山襲擊羌人;某親率步騎,正面進攻。

眾將領命,依計而行,遂再次大破羌軍,斬羌人渠帥以下一萬九千餘人,獲牛馬牲畜、帳篷等物不計其數,於是東羌就此平定。

漢靈帝聞說段熲連連獲勝,屢立大功,乃遣使持節,加封其為親豐縣侯,食邑萬戶。

畫外音:段熲身為高級將領,每次作戰必定身先士卒,且與士兵同甘共苦,常深入軍中慰問病傷士卒,有時親自裹傷敷藥,故此深受將士擁戴,士兵樂為死戰。自此之後,朝廷每有重大軍事行動,選拔將帥,亦非段熲莫屬。

建寧三年春,段熲奉詔回京,被拜為侍中,不久又轉執金吾、河南尹。又先後累任太尉、司隸校尉、穎川太守、太中大夫等職。因為宦官專權,段熲為保全富貴,隻得曲意逢迎。

字幕:漢靈帝光和年間,司隸校尉陽球揭發段熲勾結宦官王甫,枉殺大臣,段熲因被撤職查辦。段熲感到罪責難逃,終在獄中飲鴆自殺,家屬也受到牽連。此為後話,就此表過。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復說江湖。

建寧年間,烏桓諸部大人紛紛稱王。上谷郡難樓大人有眾九千餘落,遼西郡且力居大人有眾五千餘落,遼東郡蘇仆延大人有眾千餘落,右北平郡烏延大人有眾八百餘落,皆自稱王。

與此同時,疏勒國貴族和得殺害疏勒王臣磐,亦自立為王。

此間西域高僧安世高在洛陽譯經結束,開始遊歷天下。

因到江西境內,夜宿古廟,卻在廟中遇到一條蟒蛇,搖頭擺尾,不肯離去。安世高睜開慧眼,仔細看時,認出那蟒蛇原來竟是少年同學轉世化身。

原來當年二人同在西域學法,那同學只因生性好嗔,故遭報應,轉為蛇身。安世高見此,便為其念經超度,那巨蟒遂脫蛇身,化為少年。

安世高此後遍遊江南等地,最後在會稽郡被鬥毆者誤殺而死。

畫外音:安世高本為安息國太子,東渡中土之後,在中國活動時間約計四十年左右,並使小乘禪法在中國起始奠基。其晚年蹤跡不詳,但種種神異傳說廣為流布,反映出安世高在民間具有廣泛影響。安世高譯經傳道,對漢末佛教迅速傳播起到很大作用,居功甚偉。

字幕:漢靈帝建寧元年,夏四月,鬼谷門第十七代掌門周景病重。

周景自代替劉寵為司空,初登三公之位,便與太尉楊秉奏免貪官五十餘人,為天下稱頌。後代陳蕃為太尉,因見宦官專政,憂慮國事不已,因而得疾。

周景自知壽數將近,遂於臨終之前,命家人請來舊部橋玄,托以鬼谷門後事。

鏡頭閃回,敘述橋玄近況由來。

自從前番向周景請命,核查羊昌罪名,最終將其用囚車押解進京,橋玄因此出名。此後不久,就被舉薦為孝廉,任命為洛陽左尉。

當時大將軍梁冀之弟梁不疑為河南尹,橋玄恥於為其下屬,於是辭官回鄉。

其後復被郡中徵聘,經過四次升遷,任齊國國相,因犯過失被罰服兵役。服刑完畢,橋玄重被朝廷徵辟,出任上谷太守、漢陽太守等職。

上邽令皇甫禎犯貪汙罪,橋玄抓捕拷問,施以髡笞刑罰。皇甫禎最後死在集市,一郡皆驚。其後橋玄託病免職,又被公車署征為司徒長史,遷任將作大匠。

桓帝晚期,鮮卑、南匈奴及高句麗國王伯固一同叛亂,在邊境搶劫掠奪。四府共薦橋玄為度遼將軍,特賜使用黃鉞。

橋玄到任,修養兵士,後引諸將領討伐胡虜,將其全部擊潰。橋玄用兵之道,全部學自於老上司周景,鬼谷子秘籍中皮毛之術而已。因在職三年,邊境安定無事。

漢靈帝即位初年,橋玄入朝,先任河南尹,又轉任少府、大鴻臚。由此得以與周景朝夕相見,更得授鬼谷秘要,受益良深。

閃回結束。只因十九代掌門陳蕃被殺,周景隻得隔代傳位,將第二十代掌門授予橋玄。

橋玄聞召,飛馬趕至,見恩師這般模樣,不由失聲痛哭:弟子來遲矣!

周景溫言慰道:不遲,不遲;莫哭,莫哭。你我學道之人,何必將生死之事恁樣看重!你且拭淚,我去時無多,須將門戶大事相托,休負我願。

橋玄隻得拭淚,跪於榻前,接受遺囑。周景於是便將自陳蕃府中尋回之鬼谷子秘籍、伏龍令牌及掌門譜系授予,殷殷叮囑,就此撒手西去。

自此之後,橋玄便為鬼谷門第二十代掌門祖師,挑起暗中興扶漢室江山大任。

鏡頭轉換,按下江湖,復說朝廷。建寧元年八月,司空王暢以災異免官。

字幕:王暢,字叔茂,山陽高平人。

王暢少舉孝廉不就,後應大將軍梁商辟舉,四遷升至尚書令,出為齊國相,征拜司隸校尉,轉漁陽太守。任職以嚴明著稱,後因事免官。復拜尚書,又為南陽太守。

南陽因為東漢帝鄉,素為貴戚聚居之地,號稱難治,歷任太守多不稱職。王暢到職,嚴正威猛,貴戚有劣跡者皆依法懲治。郡中豪族奢靡成風,王暢布衣敝車,以正清廉之風。

王暢因在南陽政績顯著,被朝廷征拜為長樂衛尉,建寧元年遷為司空,位列三公。然而隻上任數月,便受黨錮之禍牽累免官。由是憂憤成疾,於次年死於家中。

由是朝中忠正大臣俱都凋零,門人弟子又被黨錮,朝廷成為以侯覽、曹節為首宦官天下。

鏡頭閃回,敘述曹節來歷。

曹節,魏郡人,後移居南陽新野,家族世代擔任俸祿二千石官職。

漢順帝初年,曹節以西園騎升任小黃門;桓帝時期,升任中常侍、奉車都尉。

漢桓帝去世,曹節因率領中黃門、虎賁、羽林軍迎接劉宏繼位,有迎立漢靈帝大功,便被封為長安鄉侯,食邑六百戶。

其後又為主謀,與長樂五官史朱瑀、從官史共普、張亮、中黃門王尊、長樂謁者騰是等十七人,誅殺竇武、陳蕃,以及尚書令尹勛、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並將其全部滅族。

閃回結束。曹節因此功勞,升任為長樂衛尉,改封育陽侯,便為宦官之首。

建寧二年,侯覽指使山陽人朱並上書,誣告前黨人張儉與其同鄉共二十四人,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危及社稷。靈帝聽信讒言,下詔速捕張儉等人。

鏡頭閃回,敘說張儉與朱並結怨經過。

張儉字元節,山陽郡高平縣人。乃當世名士,自稱趙王張耳後代;父親張成,曾任江夏太守。初被鄉裡推舉為茂才,但不滿意刺史,於是託病不去。

延熹八年,山陽太守翟超徵聘張儉入仕,使任東部督郵。

當時中常侍侯覽家在防東,其家屬殘暴百姓,無法無天。張儉揭露侯覽母親罪惡,奏請朝廷從嚴懲處。不料奏章落入侯覽之手,就此扣壓,並深恨張儉,結下仇怨。

朱並乃與張儉同鄉,本性諂媚,卑鄙齷齪,向來阿附侯覽家族,因被張儉蔑視,每次見面必加嘲諷。朱並非常嫉恨,故此接受侯覽指使,上書誣告張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共為朋黨。

閃回結束。張儉聞說朝廷來拿,不肯束手就縛,就此離家,狼狽出走。

於是一路流亡,到至山東北海郡。因思與曲阜孔褒有舊,便即投奔其家。恰逢孔褒外出,只見其弟孔融。孔融當時年僅十六歲,甘冒奇險,將張儉匿於府中。

其後不久事泄,官府來拿。孔融提前聞訊,復冒險將張儉送走出城。國相引軍前來搜府,因見走了張儉,遂收孔褒、孔融兄弟二人下獄。

孔融說道:保納舍藏者,融也,自當坐我之罪。我兄不知此事,與其無乾。

孔褒爭道:張儉乃是我友,與我弟並不相識,誤留府中。彼來求我,非弟之過。

獄吏不決,又至孔府問其母親實情。孔母答道:家事任長,妾當其辜,與我二子無乾。

於是親至府衙,自投監獄。一門三口爭相赴死,郡縣因事關孔聖人後裔,疑不能決,乃書其詳情上讞。朝廷詔命下達,坐罪孔褒,釋放孔母及孔融。

張儉逃出北海郡,因形勢危急,不能擇人,隻好望門投止。所到之處,因重其名德品行,儒生士子皆冒破家之險相留。

後輾轉逃至東萊郡,便投好友李篤家中,李篤冒險相留。

正好外黃縣令毛欽率兵搜捕張儉,人報曾有生人進入李府,於是至門相詢。

李篤從容將毛飲迎入府內,摒退眾人,私下說道:張儉負罪亡命,篤豈得藏之!但張公知名天下,乃四海士子楷模。雖被迫四處逃命,卻並無罪過,何人不知!公亦為儒者,若審張公在此,明公寧宜執之歸獄,而身背四海罵名,遺臭於千年之後乎!

毛欽因奮然而起,撫李篤之背嘆道:昔有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專取仁義!

李篤答道:今欲分之,明公可載其半,去之可矣。

毛欽便知張儉必在李府,遂嘆息而去。

李篤暗載張儉到北海郡戲子然家中,托其將張儉送走,終於經由漁陽出塞,倖免於難。

然而侯覽窮追其蹤,將張儉宗族親戚全都殺害;其所經過借住人家,處死者數以十計。

陳留郡圉縣人夏馥字子治,因言行質直,為宦官所畏,亦被誣為鈎黨,索拿甚急。

夏馥聞說張儉之事,嘆道:自己作孽,空汙良善;一人逃死,禍及萬家。何以生為!

乃自翦須變形,入於林慮山中,隱姓埋名,為冶鐵人家傭僕,親突煙炭,形貌毀瘁。積二三年之後,再入城市,故人無有能認識者。

弟名夏靜,車載縑帛追入山中,欲饋其兄。夏馥推辭道:弟奈何載禍相餉乎!

於是轉身即走,堅決不受其弟之贈。其後數年,黨禁未解,夏馥含恨而卒。

畫外音:黨禁解除之後,張儉乃自塞外還歸鄉裡,後為衛尉,卒年八十四歲。然而張儉雖然終得壽終正寢,但連累多人為其枉死,後世評價,其不如夏馥高潔多矣。

建寧二年十月,曹節上書劾奏:原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寓、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昱、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等,皆為鈎黨。

靈帝信以為然,下令照單緝捕,又令州郡大舉鈎黨。

於是虞放等百餘人皆下獄死,妻子流徙邊地,附從鈎黨士人禁錮終身。

宦黨趁機大索,天下名士及儒學有行義者皆被舉為黨人。加之挾怨相惡者官報私仇,處死、流徙、罷免及禁錮者又六、七百人。

此次鈎黨之獄,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讀書人遭此橫劫,遠超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

鏡頭閃回,陳寔登場。

字幕:陳寔,字仲躬,潁川許縣人,出身寒微。

陳寔幼年老成,有志好學,坐立誦讀不輟。又頗具機智,每當頑耍之時,也為眾童擁護。年輕時曾作縣吏,後為都亭佐。

縣令鄧邵欣賞其才,命去太學遊歷。陳寔後作督郵,再作郡西門亭長,不久調為功曹。

元嘉元年,司空黃瓊徵召能治煩劇人才,以陳寔補聞喜長,再升授太丘長。在任期間講求德化,清靜無為,百姓安居樂業。

中常侍張讓父死,歸葬潁川;雖一郡豪強畢至,而名士並無前往送葬者,只有陳寔臨吊。張讓由此大為感激,及誅戮黨人之時,便對陳寔多所全宥。

永壽四年,陳寔任司空府掾屬。第一次黨錮之禍爆發,被囚一年,遇赦得免,被大將軍竇武徵辟為大將軍府掾屬,謀誅宦官。

不久竇武反被宦官所殺,第二次黨錮之禍陳寔又遭株連,但僅罷官還家,未受重懲。

陳寔由是居於鄉裡,平心率物,德冠當時,為遠近宗師。乃與其子陳紀、陳諶名重於世,父子三人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命,率皆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城皆圖畫父子三人形象。又與同郡名士鍾皓、荀淑、韓韶齊名,被譽為潁川四長。

第二次黨錮之時,陳寔遂隱邶山,自我禁錮二十年,樂天知命,淡然自逸。

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屢辟授官,陳寔堅辭不就。此後光祿大夫楊賜、司徒陳耽每拜公卿,輒必對眾僚嘆曰:陳寔未登此大位,我等實實有愧於先。

及至後世,皆尊陳寔為潁川陳氏始祖。

鏡頭轉換,按下潁川陳氏,復說汝南袁家。

字幕:汝南袁氏自袁安官至司徒,二世袁敞、三世袁湯、四世袁逢、袁隗皆都位列三公,故稱四世三公,家世顯赫,只有弘農楊氏可與比肩。

故太尉袁湯生有三子,分別名為袁成、袁逢、袁隗。袁成生子袁紹,袁逢生子袁術。

當時中常侍袁赦正受靈帝寵信,以為袁逢、袁隗乃是宰相家子弟,又與自己同姓,便推崇以為外援。故此袁氏貴寵於世,富奢至甚,大不同與本朝其他公卿家族。

袁紹字本初,體格壯健,頗有威容,愛士養名,賓客皆都輻湊歸之,輜井柴轂,填接街陌。袁術亦以俠氣豪放,聞名於當世。(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