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四十六集 群雄倒莽
烏雲翔集,空中滾雷。

劉縯聽到舅父這番言語,輕輕一笑,不置可否。忽聽空中雷響,抬頭看看漫天烏雲翻滾,於是飛身上馬,向舅父拱手道:雷雨就要來了,孩兒去也。你也回家,休要淋著。

樊宏望著外甥背影,搖頭自語:腦袋都要搬家了,還怕淋雨?

鏡頭轉換,新野城中。

李軼站立府門之外,拱手作揖,正在送客。

來客解韁上馬,將手一揚:所囑之事,切勿懈怠。

李軼:請還報陛下及二位國公爺,儘管放心,某絕不負所託。

來客點頭,再揮一揮手,縱馬而去。

李軼卻不還府,回首喚馬,翻身騎上馬背,向城南馳去。未及片刻,來到一處朱門大宅,下馬上前叩門。一位官員迎出,與李軼攜手入府。

字幕:大司馬朱鮪。

一人手牽坐騎,立在街角,將此情景全都看在眼中。其後飛馬回至縣衙,報與劉秀:小人奉命前往監視李軼將軍,見其私自接受皇帝密旨,又與大司馬朱鮪常相來往。

劉秀:繼續監視,小心隱蔽行蹤。

那人稱諾,告辭而出。劉秀入內來見劉縯,試探問道:兄長自謂朝廷相待如何?

劉縯:天子乃我本族兄弟,倒也相善。

劉秀:舅父差人來書,說二王大有相忌之意,欲圖不軌,兄長奈何不察?

劉縯:二王既懷鬼胎,又奈我何?

劉秀:常言道,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劉縯:此言何意?

劉秀:弟於暗中觀察,發現李軼行動詭異,常與朱鮪來往,且受宛城密書。外部來攻或許無妨,則內賊之患,實可懼也。我兄常視李軼為心腹,此後當疏遠之。

劉縯:李通與李軼兄弟,本是賢弟薦於為兄;且有共同起事舊誼,又何間焉?

劉秀:世事無常,人心恆變。外人再近,何如你我同胞兄弟?

劉縯:我知之矣,賢弟以後休言此事,致令眾心瓦解,就此不睦。

劉秀聞此,隻得辭出,心中怏怏不樂。

數日過後,天使由宛城到來,向劉縯宣旨:今天子欲巡視昆陽,請大司徒同往。

劉縯:臣遵旨。請天使先回,某隨後即到。

天使告辭而去,劉秀諫勸:兄長不可輕離新野,弟恐其中有詐。

劉縯:昆陽守將,乃是我同宗劉稷,陷陣潰圍,勇冠三軍。有其在彼,何懼有詐?

劉秀:不然。弟聞劉玄被立為帝時,劉稷憤怒異常,曾對其部將道:「當初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邪?」未料此語被人暗報劉玄,劉玄怒不能忍。此去巡視昆陽,莫非乃是王匡及平林軍諸將陰謀,教唆劉玄,圖害我等兄弟?

劉縯:陛下亦我同宗兄弟,賢弟休要多疑。我去去就來,賢弟謹守此城。

於是不聽劉秀勸諫,點起一千兵馬,命李軼、朱鮪隨行,直趨昆陽。

行至半路,只見前面旌旗招展,一隊人馬馳至,傘蓋之下儀仗嚴整,左右遮護,逍遙馬上一人紫袍玉帶,正是劉玄。

劉縯見狀上前,下馬參見。劉玄下馬還禮,故作親熱,並命劉縯率領本部前導。

劉縯坦然不疑,遂與李軼、朱鮪二將,率本部軍為前驅,至昆陽城外叫門。

劉稷聞報大司徒劉縯到來,驚喜不置,下令大開城門,自己親自出城迎接。就馬上看時,見對面果是族兄劉縯,急將兵器掛住,下馬上前,大禮參見。

劉縯見此,心中熱浪翻滾,甩鐙下馬,上前挽住扶起,共話別來衷腸。

正在此時,只聽馬蹄雜遝,劉玄率眾來到。

兄弟二人聞聲,一齊回頭。早見皇帝侍衛官縱馬上前,開口喝斥:大膽劉稷,早知皇帝陛下要來,因何不遠出接駕?又全副戎裝,莫非是要造反?

劉稷聞言怒甚,剛欲回言,侍從官繼又大喝:羽林武士安在?拿下此賊!

此番非但劉稷暴怒,劉縯也驚怒非常,大喝道:哪個大膽,敢動我兄弟!

話猶未落,忽聽耳邊一人冷笑道:我敢!

說時遲,那時快!早見兩條人影從左右撲上,各自仗劍,分別揮向劉縯及劉稷脖頸。剎時之間,兩顆人頭與脖頸分離,落在地上。

劉縯臨死之前看清仗劍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李軼與朱鮪,不由死不瞑目。

鏡頭轉換,新野城中。

劉秀孤坐縣衙之中,毫無來由,隻覺心驚肉跳,遍體不安。

正在此時,門軍引進一個人來,風塵僕僕,跪倒在地,未曾開言,放聲大哭。

劉秀大吃一驚,抬眼看時,見來者卻是歸德侯岑彭心腹隨從岑大。

劉秀問道:你不是岑大?因何這般模樣?莫非你家主人有甚不幸?

岑大:非是家主不幸,實是大司徒已無幸矣。

劉秀:此話怎講?

岑大:這裏有家主密書,將軍自看。

說罷伸手懷中,向劉秀呈上家主密書。劉秀啟書觀看,見其書略雲:

更始帝以閱兵為由,誘騙大司徒劉縯同往。大司馬朱鮪與將軍李軼早奉更始帝密令,乃於陣前暴起,襲殺大司徒及抗威將軍劉稷。愚兄聞此,膽腸寸斷,恐不利賢弟,故派家人報信。弟見此書,須引遁遠逃,尋一安身之地,割據招兵,以圖報仇。切切!

劉秀觀書,心如油煎,熱淚長流。乃強忍悲痛,厚賞岑大使歸,自歸內室飲泣。

來日一早,劉秀身穿縞素,離開新野,匹馬來至宛城,至宮外求見皇帝。

更始帝聞說劉秀在外求見,不由既驚且疑,當殿召見,且看他態度如何。

劉秀上殿,大禮參見,然後免冠謝罪,伏地不起。

劉玄:卿無過錯,何必稱罪?

劉秀:我兄長劉縯依恃戰功,袒護部將,理應斬之。臣為其弟,平時屢諫不從,今兄獲罪被誅,自應連坐,誠請天子責罰。

更始帝察言觀色,見劉秀面容不戚不怒,又知其素常懦弱,便信前番昆陽大戰之時,只不過碰巧激於必死之念,方才拚力作戰而已。

劉玄暗道:我有心斬其首級,以絕後患,又恐舂陵宗室子弟心寒,引發嘩變。

由是出言安慰道:一人有罪,刑不及家人。況卿前有昆陽解圍大功,免罪不究,更賜金銀布帛一車,以作酬勞。卿其下殿,解除軍職休養,為兄守喪去罷。

劉秀大拜八拜,謝過不斬之恩,由此出殿,回到宛城府邸,閉門不出。自此之後深居淺出,對兄長劉縯部將,從不私下接觸。

天下皆知昆陽之功首推劉秀,舂陵宗室子弟更為不平,因常登門,出言寬慰。但劉秀從來不表昆陽之事,並逢人便說,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

劉秀府中自有間諜,便將其一舉一動,皆都暗報朝廷。

更始帝劉玄本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又受新市、下江及平林軍諸將脅迫,故而殺之,聞說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因此復又下詔,加封劉秀為武信侯,隻不許帶兵。

劉秀受封謝恩,大門張燈,二門結綵,喜氣盈盈。

舂陵宗室子弟見此,皆都憤怒私議:此人醉心富貴,毫無心肝!

劉秀聞此,隻作不聞。非但如此,更於兄長之喪未及百日,便即除下孝服,並在宛城迎娶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字幕:陰麗華,新野大戶,春秋名相管仲之後。

畫外音:管仲第七代孫管修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便以封地為姓。秦末漢初,陰家舉族遷到新野,乃是當時南陽新野豪門大戶,車馬奴僕比於諸侯,富甲一方。

鏡頭閃回。劉秀姐夫鄧晨家住新野,與陰氏有親緣關係。藉助於此,劉秀有機會接觸到陰麗華,並為其美貌所迷,念念不忘。

劉秀後來在長安求學,有次看到執金吾率軍出行,不禁連聲發出感嘆。

同學聞聲發問:叔和因何發嘆?

劉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同學聞而諤問:陰麗華是誰?

閃回結束。劉秀閑居宛城,每為兄長劉縯之死悲恨,暗地流涕。雖然當眾不為兄長服喪,飲食、言笑一如往常,但亦常恐被更始帝劉玄得知,遭其謀害。為掩蓋真情流露,乃決定立刻娶陰麗華為妻,藉機離開宛城到新野就親,並完成自己少年時心願。

想到此處,於是寄書姐夫鄧晨,托其往陰家提親。

陰麗華父名陰陸,聞說鄧晨是為劉秀提親,倒也喜歡。但為表豪門矜持,也要裝模作樣,拿莊一番。於是說道:賢契諒必知道,我生有四子,分別名謂識、欣、興、就。膝下止有一女,名喚麗華,年方十九歲,愛若掌上明珠。未知尊舅劉秀,多大年歲。

鄧晨:實不相瞞,我家舅爺今年二十九歲,也是正當少年。

陰陸:休要頑笑。世間焉有二十九歲少年!

鄧晨:我家舅爺與你家令媛雖然相差十歲,但乃漢景帝後裔,且被更始帝封侯,門第之高,貴不可攀。尊翁休要託故拿班,有道是過了此村,再無此店也。

陰陸大笑:卻也難為你這個冰人,生就一張好口,伶牙俐齒。既如此說,老漢再無推託之辭,寧願倒賠妝奩,作合其二人,成就夫婦之美。

鄧晨:如此深謝賢翁厚誼。英雄佳人,真天作之合,人間絕配也。

既定良緣,便以婚期寄報劉秀,劉秀復上奏劉玄,請求到新野就婚。

更始帝見劉秀自解兵權,又落於溫柔鄉內,顯無大志,由是釋其疑忌,立即允準。並厚贈禮金絹帛,賀其大婚,此後不再復以其為意。

劉秀離開宛城之後,更始帝下詔,復以光祿勛劉賜為大司徒,接替劉縯職位。

劉賜亦是漢景帝之後,因不忿劉縯冤死,因而時時心向同宗劉秀。

某年月日,劉賜上奏:臣啟陛下,昆陽之戰,我雖獲空前大捷,擊潰敵百萬之眾,且斃巨毋霸等將,但酋首嚴尤、陳茂脫逃。為防其招集離散,捲土重來,當往征之。

鏡頭轉換,湖湘大道之上。

昆陽大戰,王莽大將嚴尤、陳茂戰敗,率殘部一路南逃,慌慌如破籠之鳥,忙忙似漏網之魚。狂奔終日,缺糧少食,走投無路。

陳茂:嚴公,我等遭此大敗,長安歸不得矣,如其奈何?

嚴尤:公言甚是。喪師百萬,王莽豈肯相饒?莫若前往荊南,投奔劉聖。

陳茂:劉聖何人?

嚴尤:劉聖又名劉望,漢景帝後裔,鍾武侯劉度之孫,父名劉則。王莽篡漢稱帝後,因廢除劉聖侯爵,其便在湘南各地聯絡漢室子弟,待機復仇。因聞劉縯舂陵起事,劉聖亦在承陽一帶起兵。湘南各地聞風歸附,因距中原遙遠,不為王莽所重。

陳茂:既是如此,就依明公。

計議已定,便率數萬殘軍,前往荊南。不則一日,承陽城頭在望,遂遣使前往叫城。劉聖正在衙中閑坐,聞說嚴尤、陳茂來投,不由大喜,親迎出城,厚禮以待。

嚴尤、陳茂心中感激,施以大禮:落敗之將,不值賢侯如此厚待。

劉聖:二公乃莽新柱石,天下誰不知聞?可惜王莽不聽公言,故有昆陽之敗,並非賢公無能也。承蒙二公不棄,前來相投,孤願以軍政大權委之,決不相負。

嚴尤、陳茂聞此,更是感激涕零,立命排擺酒宴,大犒來投官軍。

酒過三巡,嚴尤舉酒稱壽,乘機問道:為臣不才,敢問主公,可有遠圖之意?

劉聖:孤缺兵少將,豈敢與群雄逐鹿?隻偏安一隅足矣。

嚴尤:主公過謙,臣謂不然。明公身為漢景帝閣下玄孫,名望播於天下,登高一呼,何人不從?況莽失其鹿,天下共逐,有德者獲之,無道者失之,屆時豈容殿下偏安?

劉聖:善哉斯論!則卿有何良策教我?

嚴尤:臣願率本部軍馬,替主公攻略衡陽,稱帝於此,再圖謀天下,有何不可?

劉聖聞言大喜:若果如此,孤則必以大司馬付卿,絕不相負。

計議已定,歇兵三日,便即起兵,抵達衡陽。

嚴尤本為朝廷重臣,手握兵符,且部下兵馬皆是現成莽新旗號,衡陽守將豈敢據城不納?眼見是朝廷軍馬來到,自是下令大開城門,親出迎接。

於是兵不血刃,即得衡陽,鵲巢鳩佔。

劉聖於是洋洋入城,在眾臣簇擁下登基坐殿,龍袍加身,自稱大漢嗣元皇帝。

乃分封功臣,話符前言,以嚴尤為大司馬,陳茂為丞相,手下諸將,封賞有差。

嚴尤既有衡陽為基,雄心復起,於是上疏請奏嗣元皇帝,請丞相陳茂留守首都衡陽,親自掛帥,率領三萬精兵北上,一舉佔領汝南。

鏡頭轉換,哨馬平治,將汝南失守信息報至宛城。

更始帝劉玄聞報大怒:叵耐敗軍之將,到處拿你不到,反倒來伐我!

王鳳:此疥癬之疾,陛下何需焦躁?可派大將劉信,亦率三萬軍抵禦,必復汝南。

劉玄:就依卿所奏,命劉信掛帥,點兵南征。

劉信:諾!為臣遵旨,定不負陛下所託。

劉玄:若能擒殺嚴尤,朕必封卿侯爵;部下將領,官升三級。若是不勝,卿即自裁。

劉信:嚴尤屢敗之將,何足為憂。臣此去必奏凱旋,請陛下靜候佳音!

於是擇日祭旗誓師,率三萬大軍南下,迅如狂風。

果然兵貴神速,且劉信又報必死之心,於是一戰獲勝,復奪汝南。

嚴尤心比天高,隻恨命比紙薄,倉促出城應戰,被劉信一刀劈於馬下,就此黃粱一夢,化為塵煙。

嗣元皇帝劉聖聞說汝南得而復失,大驚失色,急遣丞相陳茂領兵去救。未料劉信早有防備,伏兵城外,趁敵軍立足未穩,便即發動攻擊。

陳茂也是時乖運蹇,陷入重圍,左右衝突不出,死於亂箭之下。

劉信下令人不卸甲,馬不去鞍,乘勝追擊,一舉攻破衡陽城,擒殺劉聖。

畫外音:可嘆劉聖,稱帝不足兩月,便即身死;數代王候之家,化作南柯一夢。當地百姓哀其不幸,將其葬於酃湖旁蔣家山,位於今湖南省衡陽市境內。

鏡頭轉換,宛城宮闕。

更始帝劉玄聞說劉信一戰復奪汝南,陣斬嚴尤、陳茂;再戰攻克衡陽,平滅劉聖,不由欣喜若狂,果然話符前言,當即封賜劉信為衡陽侯,從征眾將皆升三級。

劉信謝恩已畢,復又上奏:臣啟陛下,奏請乘勝進擊關中,攻取長安。

劉玄此時亦是信心滿滿,含笑說道:準卿所奏。定國上卿,可議如何派將。

王匡:若依臣計,可兵分兩路,一攻洛陽,一擊武關,使彼首尾不能兼顧。

劉玄:就依卿奏。衡陽侯已建大功,可留守宛城保駕。遣定國上公王匡為左路主帥,率軍五萬,攻打洛陽;命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為右路正副帥,亦率軍五萬,攻打武關。兩城既克,合兵以向關中,合擊長安!

王匡、申屠建、李松:臣等領旨,謝恩!

於是祭旗誓師,六軍齊發。戰報雪片般飛向長安,新莽滿朝文武皆懼,三輔震動。

海內豪傑紛紛響應,殺死牧守,自稱將軍,並用更始年號,以待更始帝詔令。旬月之間,起義部隊遍佈全國。

王匡一路西進,沿途發佈檄文,以王莽鴆殺漢平帝為由,號令天下,為平帝復仇。

檄文傳至長安,王莽感覺大冤,集合公卿到王路堂,打開金櫃,拿出收藏策書,命群臣觀看。眾臣觀之,乃是王莽當年替平帝請求解除疾病、願以身代死之策書也。

王莽臨策號哭道:平帝三歲即位,我輔政十一年,不敢稍怠。帝患病時願以身代,有此策文為證。逆賊誣我弒君,豈不冤哉!

群臣見此,皆知建興帝實在恐懼至甚,於是齊奏:逆賊誣詬檄文,陛下不必當真。

王莽聞奏收淚,遂封第六子王匡為太師,國將哀章為將,引兵前往守衛洛陽。

當日朝散,有道士西門君惠忽入衛將軍府,對王涉說道:貧道手中有符命讖文,上說劉姓應當復興,劉秀起兵以伐無道。國師公劉秀姓名在上,豈非天命耶?

王涉信以為實,遂與國師公劉秀(即劉歆)、大司馬董忠、司中大贅孫暗中商量,欲率本部衛隊劫持王莽,投降更始政權,以保全自己家族。

眾人同心,計議已定。未料司中大贅孫口中應諾,轉身便向朝廷出首告密。

王莽聞報,心中怒極,便以問政為名,召見董忠入宮。

董忠不知已被大贅孫出賣,入宮參見,行禮已畢:未知陛下夤夜召見,有何差遣?

王莽:朕今日若不召卿,則恐待至明日,我頭已不在頸項上矣。

董忠:陛下何出此不吉之言?

王莽:爾等在衛將軍王涉家所議之事,可謂吉利乎!

董忠大驚,知道所謀已泄,再無一言答對。

王莽見狀,便知大贅孫所報是實,拍案叫道:虎賁武士何在?將董忠拖出門外,當場格殺。逮捕其家男女長幼,一個不留,全部誅戮!

一時之間,長安城內血雨腥風。國師劉秀及衛將軍王涉聞變,皆都自殺。

因大臣內叛,王莽以為身邊再無可信任之人,於是召喚王邑回朝,復命為大司馬,以保京師皇城。又命大長秋張邯擔任大司徒,崔發任大司空,司中壽容苗任國師。

王莽憂悶,每閱讀文書通宵達旦。疲倦至極,便靠幾案打盹,不敢再上床睡覺。

鏡頭轉換。更始漢軍兩路進兵關中,風聲鶴唳,三輔震動。

消息傳到隴西,有成紀人隗義聞說王莽連敗,野心發動,就與兄弟隗崔密議道:今天下大亂,誠英雄四起,開創大業之時也。你我何不舉族東進,響應漢兵,攻打長安?

隗崔:兄長之策,正合我意。但我家族兵少,尚須聯絡本地豪傑,共舉大事。

隗義:不知何人可稱豪傑?

隗崔:今有隴西郡上邽人楊廣、冀縣人周宗,皆為英雄,何不與其二人合謀?

隗義:我也曾聞此二人大名。就依賢弟,請楊、周二人來家密議可也。

話音未落,忽聽門外有人叫道:叔父此議不可。

隗義扭頭看時,見侄兒隗囂邁步入室,上前施禮:侄兒見過二位叔父。

隗崔:我等順應大勢,要平滅新莽,恢復漢室,此為義舉,賢倒因何阻止?

隗囂:兵者,凶事也!若一旦其事不成,而獲大罪,則宗族何辜?

隗崔:常言道,富貴險中求。大丈夫立身在世,若不冒些兇險,豈非蹉跎此生?

隗義:此言是也。我侄素有名望,且熟讀兵書,不如便為首將。

隗囂眼見辭讓不得,遂說道:二位叔父賢既然看得起小侄,並命我為將,則必須用我意見,才敢從命。

隗義、隗崔:既尊你為首,自然惟我侄之命是聽。

當下商議已畢,於是聚集宗族數千人,復聯絡楊廣、周宗,就此起事,攻克平襄。鎮戎大尹李育急引軍來迎,不敵隗囂勇猛,被一刀劈於馬下。

隗崔等旗開得勝,於是召開會議,共舉隗囂為上將軍,楊廣為右將軍。

隗囂既為上將,遂親齎重禮拜訪地方名士方望,請其出為軍師,助己創業。

方望欣然允諾,便即出為軍師,並向隗囂提出建議:將軍既以恢復漢室為號,當聚集眾將,先祭漢高祖、漢太宗、漢武帝,再與諸將歃血為盟。祭盟已畢,再向天下各郡國發佈檄文,昭告王莽罪行。如此舉國響應,方可成其大事。

隗囂:先生之言甚善,皆依先生妙計而行。

於是聚集諸將,祭祀西漢列宗,當眾歃血為盟,發佈討莽檄文。

隴西群豪得檄,果然群起響應,皆來投奔隗囂。

旬日之間,隗囂得軍十萬,於是引眾東向雍州,擊殺雍州牧陳慶、安定大尹王向。然後分別派出將領,攻打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諸郡。

只因隗囂義勇,方望多智,故此義軍所向無敵,勢如破竹,陸續攻克隴西諸郡。

鏡頭轉換,隗囂起兵同時,又有南陽人宗成、商縣人王岑起兵響應,奪取漢中,殺死庸部牧宋遵,集結數萬人。

茂陵人公孫述時為導江郡卒正,郡府設於臨邛,以才能幹練聞名於世。因聞宗成佔據漢中,於是主動派人前往聯絡,迎接宗成入蜀,繼克成都。

宗成既得成都,卻縱兵劫奪搶掠,殘暴蠻橫,以致蜀人大恨,皆都懷怨公孫述。

公孫述悔之不及,乃召集郡中豪傑說道:天下人不堪莽新迫害,懷念漢朝久矣。故某聞漢朝將軍來至,迎接入蜀。而今蜀民無罪,妻子兒女卻受彼凌辱,情何以堪!彼傖實乃強盜,而非義軍,諸公當助我平滅之。

成都豪傑聞此,皆都說道:願唯將軍馬首是瞻。

公孫述由是假作接受更始帝任命,選派州縣精兵,親自引軍西擊宗成、王岑,一戰而勝,將二賊殺死,兼並其數萬之眾。

鏡頭轉換。更始漢軍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引兵自南路西進攻打武關。析縣人鄧曄、於匡在南鄉起兵,響應漢軍。

武關都尉朱萌不敢應戰,主動獻關投降。申屠建乘勝直進,進攻右隊,殺大夫宋綱;復向西挺進,攻陷湖縣。

王莽聞報武關已失,更加憂慮,不知所措。

說符侯、五威中城將軍崔發上奏:古時國有大災難,聖王則以哭天告哀勝之。今諸災並至,陛下應禱告上天,祈求救助。

王莽信之,遂率群臣到南郊,陳述自己承受符命經過,仰天大哭,聲嘶氣絕,伏地叩頭。又命儒民每天會集哭天,哭哀者命作郎官,達五千多人。

哭告上天已畢,王莽當即授封九將,都用「虎」作名號,命率禁軍精銳士兵數萬,東出拒賊。又恐九將降賊,皆將其妻子兒女收容到皇宮,作為人質。宮中儲存黃金還有六十餘萬斤,王莽不舍,對九虎將軍部屬,每人僅賜四千錢。

眾軍怨恨,毫無鬥志。九虎將軍到達華陰縣,扼守險要,不敢出戰。

於匡、鄧曄率軍攻擊,九虎將皆都大敗。六位虎將軍戰敗,棄軍逃走,其中二虎將軍回到朝廷,被王莽所殺;四位虎將軍不敢再回長安,就此逃亡無蹤。

還有三位虎將軍倒頗忠義,收集散兵,退保渭口京師倉。

鄧曄攻破華陰,打開武關,迎接漢兵。

更始丞相司直李松率三千人抵達湖縣,與鄧曄會合,共同進攻京師。

鄧曄任命弘農掾王憲為校尉,率數百人北渡渭河,進入左馮翊境內;李松派偏將軍韓臣等,一直向西推進到新豐。

王莽聞報,命波水將軍竇融前往迎敵。

字幕:竇融字周公,扶風郡平陵縣人,西漢孝文竇皇后之弟竇廣國後裔。因胞妹嫁予大司空王邑,全家得以徙居長安,出入貴戚,連結閭裡豪傑,向以任俠為名。

畫外音:經王邑推薦,王莽遂命竇融為波水將軍,引兵至新豐,堵截起義軍西進。竇融雖有雄心壯志,欲將漢軍擋至新豐城外,爭奈部下禁軍皆知王莽素常有功不賞,有罪必罰,皆不願為新朝效命,由是稍觸即退,潰散而走。

韓臣乘勝進擊,直抵長門宮,就此扎住,等候後軍前來合兵,直搗長安。

後續王憲部隊,向前推進到頻陽,沿途地方官府都望風迎降。

李松、鄧曄率軍抵達華陰,長安附近起義部隊已從四方彙集,皆到城下。

諸路義軍首領爭要入城,貪圖建立大功,並搶劫宮中財寶。

此時長安城中,再無兵馬可調。

王莽乃命赦免監獄囚犯,發給武器,殺豬飲血,與眾囚立誓:命史諶為更始將軍,率領眾囚督戰。如有不為新朝效力者,社鬼銘之!

於是眾囚出城,渡過渭橋,都四散逃跑,只剩史諶單騎而回。

當時各路義軍齊集長安城外,挖掘王莽妻、子、父、祖墳墓,焚棺奪寶,復縱火焚毀九廟、明堂、辟雍,火光燭天,映照城中。

地皇四年九月初一,長安城破,義軍從宣平門入城。

新莽丞相張邯欲趁亂出城,死於亂軍之中;王邑、王林、王巡帶兵,在北闕下負隅頑抗,死守不退。戰至天黑,官府及豪門大宅家人除死於亂軍者之外,全都逃跑出城。

初二己酉日,城中少年朱弟、張魚等聚集成群,焚燒尚方工場門,斧劈敬法殿小門,沖裏面叫喊:反賊王莽,怎還不出來投降?

殿內並無人應。大火蔓延,燒到掖庭、承明殿。王莽長女王嬿居住於此。

侍女來報:室主,若再不走,將困於火中矣!

王嬿流淚:我父篡漢,必至於此。我既生離此宮,尚有何臉面再見漢朝人也?

縱身投入火中而死。眾侍女吶一聲喊,眼見相救不及,隻得紛紛逃出。

王莽身穿青色蟒服,手執虞帝當年所用匕首,在未央宮宣室前殿獨坐,望著窗外熊熊火光,說道:上天賦德予我,漢軍則奈我何?

初三庚戌日,天剛放亮,群臣陸續而至,攙扶王莽從前殿前往漸台,公卿等隨從官吏千餘人跟隨。

王邑激戰一晝夜,疲倦至甚,士兵皆死,乃飛馬入宮,輾轉來到漸台。與己子侍中王睦一同上台見駕,分立左右,守衛建興帝王莽。

十月初六日,漢軍兵士進入殿中,包圍漸台數百重。

台上千餘禁軍仍以弓箭與漢軍對射,箭矢用盡,短兵相接。

王邑父子及王巡等皆力戰而死,王莽躲進內室。

竇融見勢不可支,隻得投降更始漢軍。玄漢大司馬趙萌允其投降,命為校尉,並推薦其出任巨鹿太守。

酉時三刻,大批士兵上台,唐尊、王盛等諸臣都死在台上。

商縣人杜吳入內,殺死王莽,東海人公賓砍下首級。眾兵士見狀一齊上前,分割王莽身軀,四肢關節、肌肉被切割分盡,爭上前砍殺者尚有數十人。

公賓手執王莽腦袋,前往王憲處報功。王憲由是進佔皇城,自稱漢朝大將軍,城中數十萬人皆都歸屬之。

王憲大樂,此後便住在長樂宮中,將王莽妃嬪都納為妻妾,使用王莽車馬衣服器物,儼然當今天子,且得自樂。

次日,李松、鄧曄、趙萌、申屠建入城;因聞說王憲私匿禦璽,姦淫宮女,使用天子儀仗,立擒斬之。

李松遂命關閉長樂宮,派兵看守,引眾駐紮長安城外,出榜安民,並傳王莽首級至宛城,向更始帝報捷。

劉玄當時正坐黃堂之中,忽見王莽頭顱獻上,不由取出匣中,細看一番,哈哈大笑。

太師王匡因問:陛下笑者何來?

劉玄:我笑此賊若不竊取帝位,其功當同與霍光也。

寵姬韓夫人在座,起身拜賀道:其若非如此,首級又焉能為陛下所得哉!

更始帝聞奏大樂,命將王莽首級懸掛在宛城鬧市。

百姓見到王莽首級,無不稱快,皆都以石擲擊,又切其舌而食之。

新莽由此一世而絕,國祚十七年。

畫外音:王莽死後,其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遇大火,遂被焚毀。一人頭顱作為標本存放二百七十年之久,可謂獨一無二。

攻克長安同月,更始漢軍又攻下洛陽,活捉新莽太師王匡、國將哀章,以檻車押到宛城,呈獻漢更始天子。劉玄二話不說,都命殺之,斬首示眾。(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