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五十八集 五倫治蜀
漢家宮闕,明帝在位。

畫外音:劉莊即位後遵奉光武制度,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嚴令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諸舅父都位不過九卿。

皇姊館陶公主私入皇宮,欲向弟弟漢明帝替其子求任郎官。劉莊聞此,寧可送給外甥一千萬錢,也不答應姐姐請求。

大臣閻章才學出眾,才能突出,但因其胞妹為后宮嬪妃,劉莊為不破壞外戚不封侯參政之規,硬是不肯提拔閻章。

對於開國元勛鄧禹、同母弟東平王劉蒼、光武朝太尉趙憙等人,漢明帝皆都予以重用,以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團勢力相對平衡。同時對生母陰太后、異母郭聖通都非常尊重,平等對待。至此,外戚及勛臣無不欽服。

外戚大司空竇融年老精疲,無力管束子孫,族中後輩便多有放縱胡為,橫行不法者。長子竇穆依仗權勢,矯稱陰太后詔旨,逼令六安侯劉盱休去結髮之婦,復以己女妻之。

劉盱被棄之妻羞憤難當,上書告發竇穆仗勢欺人,逼人休妻。漢明帝聞知大怒,立即下詔,命將竇穆等免官,家屬徙歸故郡,隻留竇融居於京師。

永平二年,竇融從兄之子護羌校尉竇林被捕,以欺君罔上、貪贓枉法之罪下獄。滿朝大臣及勛戚皆知天子威嚴,並無敢於為其求情者,竇林終被處死。

漢明帝以竇融管教子弟不嚴,數次下詔嚴責,並以西漢竇嬰、田蚡先例告誡。

竇融惶恐,再次上書求乞骸骨致仕,劉莊遂命其在家中養病,不必上朝。年余以後,竇融主動上繳衛尉印綬,明帝準之,賜以養牛、上樽酒。

其後不久,竇融逝世,終年七十八歲,詔賜謚號曰戴。

畫外音:自竇融罷官之後,皇弟楚王劉英、廣陵王劉荊、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獲罪自殺;河東尹薛昭、司隸校尉王康、駙馬都尉韓光等也都先後坐事論死。因見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諸王一旦犯法,從嚴治罪,於是群臣震恐,朝廷肅然。

劉莊禦下雖嚴,但對百姓十分憫愛。其在位期間,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徭役,減輕刑罰;又令官吏勸督農桑,以公田賜賦與貧民,並大力興修水利,徹底治理黃河。

禦史上奏:黃河年久失修,為患益甚,兗、豫等沿岸百姓皆都怨嘆。

劉莊:河患無情,黎民何辜。詔命徵發兵卒,令水利專家王景、王吳,率領治水。

王景、王吳奉旨,立即走馬上任,徵調各地兵卒數十萬眾,根治黃河。乃自滎陽往東直至千乘海口,千餘裡河道,每十裡立一水門,令更桐洄注,無復潰漏之患,由是萬民稱頌。

為治理河患,漢明帝提倡節儉,自我做起,宮廷生活不尚奢侈,一時之間上行下效。數年之內,民安其業,戶口滋殖,戶口激增至三千四百餘萬。

永平三年,漢明帝詔立伏波將軍馬援幼女貴人馬氏為皇后,皇五子劉炟為皇太子。

字幕:此後劉莊及其子章帝劉炟共締繁榮盛世,史稱「明章之治」。

鏡頭轉換,西域風雲。

漢永平三年,莎車國大將君得在於闐橫施暴虐,於闐大人都末兄弟怒殺君得。

大人休莫霸與漢人韓融等聯手,復殺都末兄弟,休莫霸自立為於闐王。稱王之後,便與拘彌國人結成聯盟,發兵進攻莎車王軍,列陣於皮山。

莎車王賢聞報大怒,遂派太子、國相為將,率諸國聯軍二萬餘人,進擊休莫霸叛軍。

數戰過後,諸國聯軍皆被休莫霸打敗,損折萬餘人馬。

莎車王賢大怒,親率諸國兵數萬來攻,又被休莫霸打敗,軍隊死傷大半,王賢率殘部倖免於難,脫身回國。

休莫霸乘勝追擊,進圍莎車國王城。卻不料樂極生悲,在激戰時身中流矢而死。

王屍運回於闐,國相蘇榆勒等立休莫霸兄子廣德為王,發誓欲為先王報仇。

廣德繼立,為報叔父大仇,遂派弟仁為將,舉全國兵馬進攻莎車。

莎車王賢驚懼,遣使至於闐國講和,答應釋放於闐王廣德之父。

廣德因思父親已拘留在莎國多年,格於孝道,於是允和撤軍。既得父親還歸故國,未及一年,再次發兵三萬,攻打莎車國,復報叔父之仇。

兩軍對壘交鋒,廣德善用兵法,以少勝多,並設計將莎車王賢誘捕,擒回於闐。

王賢被囚禁一年之後,終於被殺,莎車國就此滅亡。

匈奴單於聞訊,以為莎車報仇為名,派五將率十五國兵圍攻於闐。

廣德見寡不敵眾,倒也能屈能伸,乃以太子為質乞降,與匈奴定約願為屬國,每年貢給牛馬罽絮。匈奴既得其利,便訂盟以歸。

鏡頭轉換,漢家宮闕。

博士曹充上奏:臣聞自五帝三王以來,禮樂不相沿襲。今大漢承受天命,當自製禮樂,以示百世。據緯書《尚書璿璣鈐》雲:「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故又建議為新製之樂,定名為太予。特此上奏,望乞伏允。

明帝:準卿所奏,詔改太樂官為太予樂,歌詞曲操待定。

禮樂既成,漢明帝思念建武朝中興功臣,乃命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

字幕:雲台二十八將,乃以鄧禹為首,其次為馬成、吳漢、王梁、賈復、陳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堅鐔、馮異、王霸、朱祐、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蓋延、邳肜、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其後,復又加上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全部共計功臣勛將三十二人。因馬援為皇后生父,乃椒房之親,故未有圖畫。

圖畫功臣已畢,復下詔旨:命郭丹代李訢為司徒,以南陽太守虞延代替趙熹為太尉。

公元60年,漢明帝永平三年春。

有司官員上奏:請立長秋宮,確定皇后人選,以正后宮尊卑名位。

漢明帝覽奏,沉吟不答。

這一日,明帝行至內宮,定省皇太后生母陰麗華。施禮已畢,太后說道:我聞朝臣請立皇后,當其時矣。馬貴人自入侍皇帝以來,德行冠於后宮,我兒立之可也。

明帝遵從母命,於是詔立馬氏為後,擇成舉行冊立大典,史稱為明德皇后。

畫外音:明德皇后馬氏,伏波將軍馬援之女,藺夫人所生,在史冊中名字失載。

鏡頭閃回,光武帝末年,馬援得勢之時。

馬援老年得女,愛如掌上明珠。每逢出征之時,必再三叮嚀藺夫人,須對幼女委為照顧。馬氏生來先天不足,長時患病,藺夫人恐其難養,就請筮者入府,為女佔卜。

卜筮者說道:此女雖然病弱,但將來必將大貴,其兆不可言說。

藺氏不信,又叫相士入府,命給諸女佔卜。相者每見馬氏,皆必大驚,嘖嘖稱奇。

夫人問道:先生稱奇者為何?

相士:我觀此女之相,貴不可言。若待來日,我等必將對此女稱臣也。

夫人:你休說誑言哄我。

相士:小人怎敢!此女然雖尊貴,卻少有子息,若養育別子得力,比親生子更佳。

夫人聞此,暗記在心,待丈夫馬援出征歸來,便以相士之言告之。

馬援聞說大喜,遂托媒人,將小女馬氏許配竇融家子侄,締結秦晉之盟。

其後五溪蠻人反叛,馬援奉旨出征,不幸患疾,死在軍中。虎賁中郎將梁松、黃門侍郎竇固等人趁機誣陷,由此馬家日益衰落,又屢被權貴所欺。

馬援從子馬嚴十分憤怒,便勸說嬸母藺夫人:何不斷絕與竇氏婚約,將小妹進納掖庭?

藺夫人:倒也是個良策,即可擇機行之。

馬嚴見嬸母並不反對,於是便上書朝廷:臣叔父馬援先逝,辜負皇恩未報,而妻子受朝廷特殊恩惠得以保全,對陛下愛戴尊仰,如對天父。叔父遺有三女,長者十五歲,次者十四歲,幼者十三歲。儀容身材髮膚,皆稱上選;且都孝謹,溫靜有禮。臣聞皇子諸王妃匹配尚未齊備,敢請派相工來察,從中選拔入侍諸王。如萬一有幸入選,叔父在黃泉之下亦可得安慰矣。另伏波將軍姑姐妹都是成帝之妃,陪葬延陵。臣馬嚴有幸蒙恩重獲此生,望借先姑餘蔭,請堂妹充入后宮。

光武帝準奏,於是將馬援幼女選入太子宮,時年十三歲。

馬氏入宮之後,殷勤侍奉皇后陰麗華,與諸嬪妃和睦相處,禮法完備,上下皆都稱讚。並受到太子劉莊寵愛,常居太子寢宮後堂。

光武帝劉秀駕崩,皇太子劉莊即位,立馬氏為貴人。

馬氏異母姐之女賈氏也被選人后宮,生下皇子劉炟。漢明帝因為馬氏無子,命其帶養劉炟,馬氏精心撫育,超過親生。而劉炟天性孝順淳厚,所以母慈子愛,絕無矛盾隔閡。

馬貴人常因明帝子嗣不多,每薦引左右宮女侍奉皇帝,惟恐不及,並無絲毫妒嫉。在被立為皇后前日,忽夢見有無數飛蟲落在身上,鑽入皮膚,復又飛出。

閃回結束。馬氏被立為皇后,對太后陰麗華及光武帝諸妃愈加謙恭。

明德皇后身高七尺二寸,方口美髮,極有才華。能背誦《易經》,喜讀《春秋》、《楚辭》,最喜《周禮》以及董仲舒著作。時常身穿粗帛,衣裙都不加邊飾。

每至朔望之日,眾妃公主前來朝見,遠望馬皇后袍衣粗疏,靠近看罷皆笑。

馬皇后見狀笑道:你等笑者為何?我因此布特別適宜染色,故而穿用。

諸嬪妃聞此,無不讚歎。

漢明帝每出宮到苑囿遊獵,馬皇后總提醒注意風雲變化,誠懇周備,多被明帝採納。

天子至濯龍園中,眾才人齊集,奏請喚出皇后一同遊樂。明帝笑道:皇后生性不喜遊樂,即使來此,也無興趣。

因此出遊娛樂之事,馬後很少隨從。

永平七年正月,太后陰麗華薨逝,年六十歲。

漢明帝哀毀逾恆,詔命將生母與父親劉秀合葬於原陵,謚號光烈太后。

字幕:陰麗華生有五子,除劉衡早死,劉莊是開創「明章之治」明君,劉蒼是傳頌千古賢王。當然也有不讓其省心之子劉荊,屢次三番謀反,又以巫妖詛咒明帝,終被檢舉自殺。幼子劉京,建武十五年封琅邪公,十七年進爵為王。

劉京本性恭孝,愛好經學,明帝劉莊尤其喜愛與之交往,對其賞賜恩寵殊於諸王。

光烈皇后陰麗華駕崩之後,明帝悉以太后所遺金寶財物,盡賜劉京。

劉京將琅邪國都設在莒城,所修宮室窮極伎巧,殿館壁帶皆飾以金銀。又酷愛文學,多次上獻詩賦,對兄長劉莊歌功頌德。明帝嘉獎其美,命錄於史官。

鏡頭轉換,西域大漠。

永平八年,漢明帝派越騎司馬鄭眾,率團出使北匈奴。

字幕:鄭眾,字仲師,河南開封人。隨父鄭興習《左氏春秋》,明《三統曆》,作《春秋難記條例》,兼通《易》、《詩》。

正當鄭眾辭帝離京,出使西域之際,北匈奴汗廷風雲突變。

南匈奴須卜骨都侯得知漢朝與北匈奴通使往來,十分不滿,欲叛漢朝。就此派出使者,密告北匈奴,請其派兵呼應。北匈奴單於猶豫不定,遣回來使,聲言來日答覆。

鄭眾率眾出塞,發覺南匈奴諸部異動,遂命隊伍緩緩前行,沿途派出士兵,四齣偵察。

數日之後,士兵果然抓獲須卜等人派往北匈奴使者,擒來複命。鄭眾詳審使者,遂知南北匈奴相互勾結反謀,於是暗地做好準備。

鄭眾率團到至北單於王庭,以上邦使節之禮與單於相見,拒絕離行叩拜大禮。

北單於大怒,派兵包圍鄭眾住所,斷其水火,逼使鄭眾就範。

鄭眾拔刀自誓,寧死不屈。北單於隻好撤除包圍,並派使者隨同入朝東漢。

明帝接見北匈奴使者,受其朝拜投附,再派鄭眾出使北匈奴,締結盟約。

鄭眾知道北匈奴單於居心叵測,連續上書勸阻。

明帝不聽,下詔切責鄭眾,宣佈撤其職務,令其回家為民。副使聞此,與使團成員聯名上書,告以鄭眾與北單於爭禮之事。明帝於是知其冤枉,復召鄭眾為軍司馬。

鄭眾復被重用,再次上疏,建議重置度遼將軍,以防南北匈奴勾結。

明帝準奏,遂下詔命:設置遼營,以中郎吳棠行度遼將軍事,副校尉來苗、左校尉閻章、右校尉張國率黎陽虎牙營士屯五原曼析;騎都尉秦彭率兵屯美稷。鄭眾隨軍進攻車師國,至敦煌拜為中郎將,使護西域。後遷武威太守,再遷左馮翊。

永平八年秋,北匈奴果派二千騎侯至朔方,欲接應南匈奴叛軍,見漢朝早有防備,隻得撤兵。但自此寇掠邊郡不止,棼燒城邑,殺略甚眾,河西城門白日關閉。

漢明帝深以為患,立即下詔:為加強度遼營防禦力量,令三公募郡國中都官死罪,繫囚減罪一等,詣度遼將軍營,屯朔方、五遙郡縣;妻子自隨,聽便佔籍;有罪逃亡者令贖罪各有差。凡從者皆賜弓弩、衣糧。

及至次年,明帝又再下詔:命郡國死囚減罪,與妻子詣五原、朔方,聽便佔籍。所在死者,免其妻子之父兄一人終身征役;如妻無父兄,賜其母錢六萬,並免其口算。

永平九年,天下太平,四海晏平。

漢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為「佛」,遂派郎中蔡愔等人到天竺求道。

蔡愔一行遂遠赴西域,歷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終於到達大月氏,遇見印度高僧竺法蘭與迦葉摩騰。在蔡愔力邀之下,竺法蘭與迦葉摩騰便隨蔡愔一行,用白馬馱佛經四十二章,以及釋迦牟尼佛像,歷時二年,回到洛陽。

漢明帝接見兩位胡僧,並問蔡愔:卿所帶來佛經,所論如何?

蔡愔:臣等所帶回經書,大抵提倡虛無為宗,慈悲不殺;認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行為善惡,皆有報應,故佛道尊崇修鍊,以至成佛。善講宏闊勝大言論,以勸誘人心而精於此道者,號為沙門。

明帝大喜,敕命在洛陽雍關之西敕建佛寺,命名為白馬寺,以紀念佛教進入中國。白馬寺由此便為中國早期佛教傳播中心,並為中國佛教祖庭釋源。

於是中國始傳佛教,圖畫諸佛形象。此後各地都建有寺院,皆以白馬為名。

楚王劉英奉黃縑、白紈詣見國相,要求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上奏天子,劉莊詔令還其縑帛,以助伊蒲塞、沙門盛饌。此為中國人崇信佛教,著錄之始。

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漢明帝下詔,升遷第五倫為蜀郡太守。

字幕: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郡長陵縣人,齊國田氏後代。個性耿介,重視義氣。新莽末年,盜賊四起,宗族鄉親爭附第五倫。

鏡頭閃回,新莽末年。

第五倫因見天下大亂,於是聚集宗族鄉親,在長陵縣險要之處修築堡壘。賊人來後,便率眾引弓持矛,堅守自衛。

此後有銅馬、赤眉軍數十部陸續前來圍攻,俱都無法攻克。郡尹鮮於褒欣賞第五倫才幹過人,於是徵聘入郡,命為屬吏。

第五倫後任鄉裡嗇夫,均平徭役,調解怨忿,甚得鄉裡歡心。因自卑嗇夫職微,其後便帶家人遷居河東郡,改名變姓,自稱王伯齊,意謂祖上曾為齊王,並為春秋之霸之意。

遷居河東之後,王伯齊為宗族生計,常以駝馬載鹽,販於太原、上黨等地。商團所過之處,凡離開宿營之地,都將畜糞打掃乾淨方去,人都稱為有道之士。

鮮於褒聞之,乃親筆作書,將王伯齊推薦給京兆尹閻興,盛稱其才。

當時長安鑄錢官吏多耍奸弄巧,閻興遂命王伯齊為督鑄錢掾,管理長安市場。

王伯齊統一衡器,糾正鬥斛,市場弄虛作假欺騙買主之事遂絕,百姓歡悅嘆服。因每讀光武帝詔書,常嘆息道:此乃聖明君主,我若得能拜見一面,便可為本郡解決大事。

同僚聞而笑道:先生連州將都無法說服,怎能說動萬乘君王哉?

王伯齊嘆道:是因未遇知己,道不同不相為謀之故也。

彈指一揮間,二十餘年光陰已過。建武二十七年,王伯齊被郡中舉為孝廉。

光武帝親自召見諸孝廉,深感王伯齊與眾不同;聞說其便是當年據塢自保,屢敗赤眉及銅馬軍之第五倫,由是命復原名,補任淮陽國醫工長,隨淮陽王劉延到其封國。

兩年之後,第五倫隨從淮陽王至京,趁天子接見之機,對奏為政之道。

劉秀大悅,與第五倫一直談到天黑。因見第五倫稟性耿介,出言無忌,便與其玩笑道:我聞愛卿年輕時曾毆打嶽父,且不讓兄長一起吃飯,可有此事乎?

第五倫正色答道:此乃謬傳,陛下休信。臣三次娶妻,皆無嶽父在世。少年時曾遭飢荒之苦,實在不敢隨便請人吃飯,並非不容於兄長也。

劉秀大笑,幾乎噴飯。翌日便任命第五倫為扶夷縣長,還未到任,又升為會稽太守。

第五倫身為二千石高級官員,仍親自鋤草喂馬,妻子亦親自下炊作飯。所得俸祿,隻留下一個月口糧,其餘都低價賣給貧苦百姓。

會稽風俗,多濫設祀廟,喜歡佔卜,民眾常殺牛祭神,百姓財產因此睏乏。彼地凡有食用祭祀牛肉者,發病將死時,必先作牛鳴之聲;先後幾任郡守,都不敢禁止殺牛祭祀。

第五倫到任以後,給各屬縣發佈文書,曉諭百姓:凡巫祝依託鬼神,以詐術恐嚇愚民者,都要捉拿問罪;胡亂殺牛者,所屬官吏都須處罰。

由是民眾恐懼,巫祝詛咒。但以後巫祝及殺牛祭神之事便逐漸絕滅,百姓得以安定。

永平五年,第五倫因觸犯法令,被徵召入朝問罪。

郡中老少百姓攀住車轅,拉扯馬轡,啼哭跟隨,至車駕每天只能前行數裡,無法趕路。第五倫便佯住亭舍,暗中乘船離去。眾人知道後,又都前來追趕。

及至京師洛陽,第五倫被送到廷尉,官民到京城上書求情者有千餘人。

當時漢明帝正審理梁松飛書誹謗朝廷之案,朝中權貴也有多人為梁松申冤。明帝深為不安,遂下詔給公車司馬令,命休再接收為梁松及第五倫申訴上書。

其後梁松下獄死,明帝巡查廷尉監獄,審錄囚犯,第五倫方才得以免罪,放歸田裏。

第五倫得脫大難,回鄉為民,乃親自下田耕種,不與官宦來往。數年之後,又為宕渠縣令,任職四年。至永平十二年,升任蜀郡太守。

閃回結束,第五倫奉旨趕赴成都,就任蜀郡太守。

字幕: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向稱天府之國。東漢初年,郡中既是普通掾史家中,資財亦多至千萬,都乘坐華車,以高頭大馬為駕。豪強世族之家,又大都以錢買官。

第五倫到任,立即整頓吏治,並下命令:將家境豐足官吏全部精簡,遣送回家;改選孤弱貧寒有節操者,簡拔擔任屬吏。

畫外音:從此之後,郡中爭相賄賂之風禁絕,官員職守得以整飭。而經第五倫所薦拔者,此後大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官,朝野上下,皆謂第五倫善於識才。

鏡頭轉換。當第五倫治蜀之時,有哀牢王賢栗柳貌,派其子扈栗率屬下王者部落,到京都洛陽朝拜漢家天子,請求內附,並自請除國。

明帝大喜,於是詔命:將西漢王朝在怒江以東哀牢國所置不韋、嶲唐、比蘇、葉榆、邪龍、雲南六縣析出,另置永昌郡。命將怒江以西騰衝、龍陵、德宏等哀牢國領土,設為哀牢縣;加之瀾滄江以東未被西漢王朝佔居之博南一帶,設置博南縣,與不韋等六縣共計八縣,皆歸屬永昌郡管轄。

字幕:永昌郡位於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要衝,也是中國通向東南亞、南亞重要驛站,及中緬印重要貿易集散地,自此便為全國第二大郡,僅次於龍興之地南陽郡。

永平十二年夏,水利專家王景受命,主持大修水運交通命脈汴渠及黃河堤防,功效卓著。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凡千餘裡,從此無復潰漏之患。

王景由是知名於天下,倍受朝廷重用,三遷為侍禦史,並時加賞賜。後為廬江太守,因當地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蕪廢,用犁耕田,由是境內豐給。

當時朝議欲遷都長安,王景作《金人論》,頌揚洛邑之美,以阻遷都。又集各書所載卜筮堪與日相之屬,適於事用者,作《大衍玄基》。

畫外音:永平十五年,明帝拜王景為河堤謁者;建初七年,遷任徐州刺史;次年又遷廬江太守,最終卒於任上。

永平十三年,楚王劉英與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為符瑞,意圖謀反。

鏡頭閃回。楚王母親許美人,因當初不受光武帝寵愛,故劃分封國之時,給予其子劉英封地較小。但當時楚彭城,坐落於絲綢之路從洛陽向東延伸中樞,因此商業繁華,文化開放。

劉英在建武十五年為王,二十八年才赴國就任,年輕時喜好交接遊俠之士,到晚年時轉為嗜好黃老之學。當佛教東傳之際,楚王劉英府內就養有僧人、居士僧團,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僧團。

佛教傳入中國前期,為易於傳播,與神仙思想、祭祀方術混雜一處,漸被民眾接受。楚王劉英更將黃老學說與佛教扯到一處,為佛老浮屠建祠,並供老子與釋迦牟尼。

當時漢明帝詔許各郡國犯死罪者,繳納生絹即可贖罪。

劉英不打自招,備黃白絹各三十匹繳納京師。

漢明帝因此下詔: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今還其贖,以助伊蒲塞、沙門之盛饌。

楚王劉英收到漢明帝詔書,就以此為本,愈加廣泛結交迎納方士,還作金龜玉鶴,並刻文字元瑞,屢犯朝廷大忌。

閃回結束。永平十三年,楚國中尉燕廣密奏朝廷,告發楚王劉英與漁陽王平、顏忠等造作讖緯圖書,有謀逆行跡。

朝廷派人調查,主查官參劾劉英招聚姦猾,造作圖讖,擅自增減官秩,設置諸侯王公兩千石,大逆不道,奏請誅殺。

漢明帝以手足之親不忍殺之,乃廢其王位,遷徙到丹陽郡。

劉英不久自殺,楚國存三十三年而除。

皇室遣光祿大夫給劉英弔唁祠祭,賜贈喪物,又加賜列侯印綬,以諸侯禮葬於涇縣。

明帝藉此大興獄事,窮治累年。自京師洛陽親戚、諸侯,州郡豪傑及官吏,被株連判處死刑及遷徙者千餘人,系獄者又有數千人,冤者過半。

官吏惶恐,凡與此案稍有牽連者,一律查辦;明知其冤,也不敢寬恕。

只因劉英抄錄名單上有吳郡太守尹興名字,致尹興與諸吏五百餘人均被捕受審,死者大半。尹興後雖赦免死罪,仍被禁錮終身。

侍禦史寒朗冒死切諫,又經馬皇后規勸,明帝才有所感悟,乃平理冤案千餘人。但直至章帝即位之初,此案受牽連者不少仍未被寬宥。

畫外音:楚王劉英及漢明帝都未曾想到,一百年後,佛教竟發展到皇宮之中。漢桓帝在宮中為黃老、佛陀同時立祠,加以祭拜,佛教由是在中土大興。

永平十五年,漢明帝查案地圖,封國給諸皇子,封地只有建武朝所封諸侯國一半。

馬皇后說道:諸位皇子封地才只有數縣,陛下得無過分節儉乎?

明帝答道:我之諸子,怎能與先帝諸子相等?每年所得供賦二千萬錢,就足夠矣。

馬皇后聞罷,拜服稱頌。

當時諸將上言奏事,或公卿大臣廷議難以評定者,明帝多次試讓馬皇后評論,則分析其中旨趣道理,對各種意見都能推其實情。

由此每當服侍天子,馬後總要談到國政,對明帝決策多有補益,而不曾以自家私事請求天子。明帝對皇后寵愛尊敬日益加深,始終不衰。

鏡頭轉換,遼東半島。

永平十五年,高句麗太祖王遣貫那部沛者達賈征伐藻那,俘虜其王以歸;兩年後,復遣桓那部沛者薛儒征伐朱那,虜其王子乙音,降黜為古鄒加職。

畫外音:高句麗太祖王由此統一朝鮮半島,內部王權經過整合,因而大大增強,並於公元二世紀時時常騷擾東漢邊境。至公元146年,太祖王在位九十一年,傳位於胞弟次大王,自己又活近二十年,方才壽終正寢。其壽命之長,在古今中外國君中實屬罕見。

鏡頭轉換。永平十五年,張陵第三次來到京城洛陽,準備在此修鍊。

字幕:張陵亦名張道陵,字輔漢,徐州豐縣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第八世孫,父名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子取名為「陵」,望其將來能追隨先祖,登陵成仙。

鏡頭閃回,敘述張道陵由來。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受父親熏陶影響,七歲時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又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多達千餘人眾。

但隨學問日深,張道陵常嘆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二十六歲時曾官拜江州令,但不久就辭官來至洛陽,隱居北邙山中,精思學道。

閃回結束。自此之後,張道陵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先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江西貴溪縣雲錦山。

此處山清水秀,景色清幽,據傳是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相中此間風水奇絕,就在雲錦山上結廬而居,築壇煉丹。傳說三年後神丹煉成,龍虎出現,故將此山又稱龍虎山。

張道陵六十歲時,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且聞巴蜀疹氣害人,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欲用符丹為人治病,便率眾徒入川。

入川之後,張道陵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先後曾到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中,精思煉志。

畫外音:此後直至永和六年,張道陵著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收徒設教。奉其道者,須納五鬥米為贄,時稱五鬥米道。相傳至漢順帝漢安元年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張道陵就此創立正一道教,尊老子為教祖。漢永壽二年,張道陵升仙而去,時年一百二十三歲。

鏡頭轉換,永平十六年,洛陽漢宮王城。

漢明帝因見國富民強,府庫充盈,便一改父親光武帝對西域羈糜之策,詔命徵發四萬五千精騎出塞,進攻北匈奴。

詔令兵分四路:派祭肜率一萬一千騎出高闕塞,竇固、耿忠率一萬二千騎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一萬騎出張掖居延塞,來苗、文穆率一萬一千騎出平城塞,分進合擊。

諸將奉旨,祭旗誓師,分路出征。按下其餘三路,專說竇固一路,與副將耿忠引一萬二千騎前往天山,命弟班超為假司馬,引領前部先鋒軍馬,攻擊匈奴呼衍王。

鏡頭閃回。班固,字孟堅,班彪之子,出身儒學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熏陶,九歲便能文誦賦。因受父親朋友輩學者影響,學業大有長進。

班彪晚年潛心續寫《史記後傳》,受父親影響,班固也開始留意漢朝史事。

班固於十六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用功苦學,貫通各種經書典籍,對百家學說都能深入鑽研,同時注重見識,並不拘守一師之說,務求貫通經籍大義。

班彪死時,班固年僅二十三歲,因生計困難,隻好從京城洛陽遷回扶風安陵老家居住。雖從京城官宦之家降為鄉裡平民,班固毫不氣餒,立志繼承父親未盡之業,完成漢史。遂在父親已經撰成《史記後傳》基礎上,正式開始撰寫《漢書》,同時積極尋求出仕機會。

永平元年,漢明帝命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許其選用輔吏。班固認為出仕機會已至,遂上《奏記東平王蒼》。此番雖未能出仕,但其舉薦人才建議卻大都被劉蒼採納。

永平五年,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明帝下詔扶風郡收捕班固,關進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

班超擔心班固被郡署考逼,騎快馬趕赴京城,意欲詣闕上書,替兄申冤。

明帝聞說班超策馬穿華陰、過潼關,趕到京城上疏,甚感驚奇,特旨召見。

班超乃將父兄兩代,數十年修史辛勞,以及宣揚漢德意向奏訴,伏地大哭。

明帝聞奏,遂命扶風郡守,將查抄書稿送至京師。經過仔細閱讀,甚感驚異,贊其書稿確是奇作。遂下令釋放班固,召進皇家校書部,拜為蘭台令史,負責掌管校定皇家圖書。

班固受任,與前睢陽縣令陳宗、長陵縣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等人,共同編撰光武帝《世祖本紀》。書稿呈上,得到明帝讚揚,遂命晉陞班固為校書郎。

班超解救兄長之困,與母親隨至洛陽。但因家境貧寒,靠替官府抄寫文書維持生計。

班固被命為郎官,文才顯露,逐漸得到天子寵愛。忽一日,明帝問及班超為救班固冒險上疏之事,班固據實以告,明帝大喜,便授班超為蘭台令史。

漢明帝希望通過班固宣揚漢德,特下明詔,命其繼續完成《漢書》。從此班固奉旨著史,再也不用擔驚受怕,開始全身心撰史,進度大大加快。

當時東漢雖然定都洛陽已久,但關中籍士紳仍懷戀西都長安熱鬧場面,力諫朝廷遷回長安。班固認為洛陽更宜為都,於是作《兩都賦》,盛讚東都洛陽規模建制之美,並歌頌光武帝遷都洛陽、中興漢室功績,以駁斥關中人士不切時宜議論。

漢明帝大為讚賞,其後復召集班固、賈逵、郗萌等人到皇宮雲龍門,討論《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贊語有無不當之處。班固乃上《秦紀論》,揭示秦朝滅亡之必然。

班固之弟班超字仲升,素有大志,不修細節。因久作勞苦,嘗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閃回結束,竇固受天子任命,為四路主將之一,進攻北匈奴。

竇固因知小弟班超志向,遂奏請隨征,拜為假司馬,以償其投筆從戎心願。

班超奉命,便自請為先鋒,率兵進攻伊吾盧。因戰於蒲類烸,大敗北匈奴,多斬賊首;繼又攻佔伊吾盧,初戰告捷立功。

班固大勝,奏請設置宜禾都尉,留官兵屯田伊吾盧城。明帝復詔準奏,並予重賞。祭肜、耿秉、來苗等三路大軍,因未曾遇敵,皆都無功而還。(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