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七集 寒國遺夢
特使北還,來至禹都,面見夏禹,宣布帝舜駕崩噩耗,並遞上遺囑石匣。

大禹拜受,見匣上刻有「舜封禹啟」四字。

大禹當眾啟封,便命特使宣讀帝舜遺旨。特使捧旨,面南而立,禹率眾臣跪聽。

特使:三十年前,卿鑿龍門之時,有條蛟龍東逃,潛入天湖池清水岩中,角上長有綠毛,是為記認。朕率將士守候三年,不曾得見。此蛟為害極大,卿必除之,至囑,至囑!

大禹聽罷遺書,氣憤填膺,再拜而起,升座傳令。

夏禹:即令火神伯益為先鋒,帶兵前往天湖池清水岩,布下天羅地網;復請太古祖神應龍下界,相助擒蛟。卿等眾臣,隨我出征!

眾臣:喏!

旌旗獵獵,人馬南征。鼓角長鳴,驚天動地。

伯益率眾軍圍山,布下天羅地網;應龍展開雙翼,飛臨洞口挑戰。

綠角蛟龍出洞應戰,伯益揮令眾將上前,輪番攻擊,皆戰蛟龍不下。

應龍在空中觀戰,漸漸不耐,忽一個俯衝下來,展動雙翅,將蛟龍掃一個跟頭。

蛟龍知道應龍厲害,翻身爬起,逃入洞中,關門閉戶,不敢出來。

大禹率領大軍來到,聞說蛟龍閉門不出,於是命令祝融出馬,用火燒洞。祝融氏復使出當年與共工惡戰時神通,縱起火龍,猛燒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之後,天湖池水終被烤乾,湖中水族盡成焦炭。青石岩也被燒成紫紅色,陽光照射之下燦若晚霞,因此便改名為紫霞岩。

激戰過後,伯益下令,收回天羅地網,誰知繩子打成死結,再解不開。於是天河、北鬥、遊龍、獅子、麒麟等參戰眾神無法掙脫,都留在洞壁之上,成為化石。

故此紫霞岩石壁之上,便有金龍戲水、玉鳳朝陽、七星布鬥、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各種奇觀異景,保留至今。

應龍見戰事已畢,遂展翅騰空,向大禹點一點頭,迴轉軒轅宮而去。

大禹下令打破洞門,率領諸將入內。放眼望去,洞內皆是水族死屍,其味臭不可聞。

洞口石壁之上,見有一條綠角龍頭探出,口裡不斷傾瀉出天河泉水。

伯益:陛下,此便是那綠毛角老蛟。

大禹:想是洞中被祝融用火烤乾,彼欲出洞逃走,未料跑到洞口,終被燒死在壁上。

伯益:陛下請看!那蛟龍腸子掉到紫霞洞底,盤旋九轉,竟成一條地下陰河。河中五棱六角石子,便是龍骨所化。

大禹:果然如此。此河可稱九曲黃河,龍骨極似楊梅之狀,可稱楊梅石。命水師降雨,打掃戰場,清洗山巒湖池,就此班師回國!

大禹班師,升朝坐殿,眾臣朝賀。令師官敘論戰功,乃列伯益為首功之臣。

傳旨官:敘論伯益功績,一曰輔佐夏禹賓士水土,教給民眾種植稻穀,水中得食。其二發明鑿井技術,方便萬民取水。其三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其四文教德治,三苗歸順。帝禹有旨,譽為百官楷模,群臣之首,並致誠賀。

伯益:臣謝陛下天恩。微功厚賞,無以答報,今獻奇書,以呈禦覽。

傳旨官自伯益手中接過書簡,轉呈大禹。

大禹:自古以來,未聞有撰字成書者,可謂開天闢地以來盛事。未知此書所敘何事?

伯益:臣隨陛下治水十三年,其後又遠征四方,共歷三十餘載。期間經歷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臣都於臨睡前記錄下來,便成素材。近年來天下太平,臣得空閑,便將素日所積抄錄成書。可別九州之異,類萬物善惡,以傳後世。

大禹:善哉!伯益此書所記,凡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裡數,海外山表,無所不至,可名為《山海經》。

伯益:謝陛下賜名。

大禹:今蛟龍已除,我當退回夏國,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子商均,爾眾卿議之。

伯益:陛下不可。商均雖為帝舜嫡子,應承大統,但其隻知唱歌跳舞,不會治理朝政。陛下必欲讓之,臣恐天下諸侯不服商均,必生禍亂。昔日共工之叛,可為前車之鑒。

眾臣:益言甚是,乞陛下納之!

大禹見此,便在諸侯擁戴之下,即天子之位,建都陽城,國號為夏。

傳旨官:奉天子之詔,封堯子丹朱於唐,舜子商均於虞。

眾臣:喏!

傳旨官:定曆日為夏曆,建寅正月;將天下劃為九州,天子所居為帝畿,以外五百裡叫甸服,再外五百裡謂侯服,再外五百裡稱綏服,再外五百裡名要服,最外五百裡號為荒服。兩千裡內,皆歸王化。

眾臣:喏!

傳旨官:天子有旨,著即塗山大會,會盟諸侯。

眾臣:喏!

塗山之巔,會盟台高聳,威勢赫赫。衛士層層布列,手執儀仗肅立。

大禹自穿法服,執玄圭拾級而上,站在台頂,面南而立。四方諸侯按國土方向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禮。

夏禹: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此會,為請諸公對我所行不到之處,明白懇切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改過。如我有驕傲矜伐,請諸公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

塗山大會,諸侯獻金。大禹命將諸侯進獻之金鑄成九鼎。是為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豫州鼎位於中央,是為最大之鼎。

鼎鑄各州山川名物及珍禽異獸,象徵九州之地,合則喻示天下。

九鼎鑄成,便集中陳列夏都陽城,顯示夏王大禹成為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所在,是至高王權象徵。

大禹還都,升朝理政,文武列班。

殿頭官:諸臣有事早奏,無事散班退朝。

大司戎:南方徐州侯及揚州侯先後來報,說在淮河之中,新近興起一位水怪,自稱無支祁大王,復又興波翻浪,淹沒城莊,殘食百姓。

大禹:諸位愛卿,可知此怪來歷?

伯益:回奏陛下,巫支祁出生在桐柏山中,花果嶺下,形如猿猴,塌鼻凸額,白頭青身,火眼金睛。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象,常在水中興風作浪。後娶龍女為妻,生有三子,都是神通廣大。巫支祁因娶龍女,便自封為淮渦水神,勢力極盛,遍及黃河、長江。

大禹:我想起來了。可是前番向帝舜主動提出,要疏理天下水患者?

伯益:正是。那怪因見水災大興,便向帝舜提出,願平息水患;但要求大功告成後,自己需為人類之主。大舜一口拒絕,並選定由陛下治水,巫支祁由此懷恨在心,欲要報復,因怕帝舜有祖神應龍為援,隻得隱忍。此時聞說帝舜崩於蒼梧,且祝融火燒其親娘舅九嶷山老蛟,又添新恨,因此與陛下為敵,逆溯淮水而上,擾亂揚、徐二州。

大禹:既是如此,非我親征不可。大司戎,點將發兵!

大司戎:喏!

自旗獵獵,天子離都,軍馬在途。大禹出離陽城,親征淮水,來除水怪巫支祁。

巫支祁聞說大禹率兵來伐,便率十萬山精水怪,在淮源大戰禹王。巫支祁作怪,風雷齊作,木石俱鳴,白浪滔天,夏後氏等部落聯軍被淹死無數,諸將皆都不能靠近。

禹王大為惱怒,發出伏羲令召集群神,並請祖神應龍下界相助。

巫支祁雖然神通廣大,但如何抵得過五龍之祖?隻戰有十餘個回合,便被應龍擒獲,交給禹王。應龍既擒無支祁,不敢久耽塵世,迅即反回九天之上。無支祁見應龍飛走,便奮力擊搏跳騰,屢次將要脫縛。諸神各施法力神通,不能完全壓服。

正在此時,天上祥雲藹藹,卻是太上老君來至。

大禹率眾迎出帳外,躬身施禮。

大禹:老君何來?禹迎接來遲,望乞恕罪。

老君:豈敢。我在三十三天之外,因見祖龍助陛下擒住巫支祁,恐其不服約束,故來獻三寶,防其逃脫。

大禹:是何三寶?

老君:此三寶皆是我自八卦爐中煉成,一曰縛龍鐵索、次雲定海神針、三謂紫金鈴。鐵索可長可短,神針可大可小,紫金鈴遇風生火,專伏三界神魔。

大禹:如此盛情大恩,何以克當?

老君:陛下不必客套。三寶既獻,貧道不能流連人世,就此造退,重返天界。

大禹:恭送老君!

帝禹還營,命大司戎齎持三寶,來降巫支祁。

巫支祁見到三寶,魂飛魄散,倒地哀鳴。

巫支祁:是我思慮不周,惹錯了人也!不想這個夏禹,竟比虞舜還要厲害。不但龍祖幫他,就連道祖太上老君也肯幫襯,藉此三寶給他。如此一來,我命休矣!

大禹:失道寡助。你向我報仇,因何禍害淮水沿岸百姓?此番須饒你不得。

遂命大司戎,以縛龍索鎖住巫支祁頸脖,紫金鈴穿其鼻孔,將巫支祁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囚在淮井之中。

諸事已畢,便在營帳中設宴,與諸神眾將慶功。

正在諸神痛飲,眾臣歌功頌德之際,東海龍王連滾帶爬進入帳中。

龍王:禹王陛下,禍事了,祝事了!

大禹:有何禍事?

龍王:巫支祁雖被縛住,爭奈善走,適才自淮井通過淮水,到我東海,攪擾龍宮!

大禹:叵耐這個水怪,如此可惡。也是我失了計較,未曾用上定海神針。伯益,你持定海神針,速隨龍王到至東海,以此針鎮住縛龍索,巫支祁便再不能亂走矣。

伯益:喏,臣遵命。

龍王謝恩,引伯益駕雲東去。

畫外音:此後又過兩千餘年,直到天產石猴孫悟空,大鬧東海,拔走定海神針;觀音菩薩又取走紫金鈴,巫支祁方得自由,拖著鐵索遊走江海,隻不能上岸而已。

大禹在位四十五年,東巡海上,到會稽去世,享年一百歲左右。

禹去世後,其子啟繼夏後氏天子位,正式建立統一王朝,國名大夏。將父禹安葬於會稽山,並建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前來禹陵祭祀。

在道教之中,大禹被追贈為水官大帝,誕日定為十月十五日下元節。大禹既死,其子啟立夏朝,中國有史記載之第一個世襲朝代,便即開始。

夏代諸氏,出自姒姓。共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部落,以夏後為首,因以部名為國號。

夏啟為宣示開闢之功,遂棄姒姓,改稱「夏」氏,自此便稱「夏後啟」。

啟乃在禹州大會諸侯伯,於鈞台舉行盛宴,史稱鈞台之享。啟能歌善舞,在天穆之野親自表演歌舞,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中國古老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稱其原創作者乃為夏後啟。

啟為夏後,季子武觀不服,率領部族時常作亂,害國傷民敗法。夏後啟大怒,派軍隊前往征伐,將武觀放逐西河之地。

內部糾紛未平,東夷各族又起兵叛亂。夏後啟為樹立部落聯盟權威,又發兵與東夷作戰,經年累月戰火不息。

有扈氏為夏後聯盟中第二大部族,對夏啟破壞禪讓制度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台之會,並對其他部族發表反對言論。夏啟發兵討伐,併發誓文於諸伯侯,名曰《尚書·甘誓》。

夏啟: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

誓師已畢,夏啟乃召六卿,大戰於甘。

有扈氏奮起反抗,兩軍擺開戰場,就此對壘交鋒。

激戰三合,夏啟不勝,鎩羽而歸。乃召集諸伯眾臣,總結戰敗原因。

夏啟:吾地不淺,民亦不寡,然屢戰而不勝者,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宣布罷戰,解散兵馬,轉而勵精圖治,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之後,有扈氏見夏啟為政仁德,善待諸伯,反而主動遣使入於啟都,貢獻方物,表示臣服。

由此夏啟終得天下諸侯方伯擁戴,就而平定九州,垂拱而治。

夏啟所生五子,長曰太康,次曰元康,三曰伯康,四曰仲康,最少季子名曰武觀。

自後啟在位十六年時,因患重病,諸子以為父命不保,由此爭立嗣位。

季子武觀起兵於西河,發動叛亂。

夏啟急派彭伯壽率師出征西河。迭經三戰,終於平定武觀叛亂,將其斬殺。

既誅逆子,夏啟心情激蕩,嘔血盈盆,反而重病得愈,只是身體再不如以往健壯。

自此以後,夏啟逐漸拋棄其父夏禹節儉傳統,淫逸康樂,管磬並作,湛濁於酒。

帝夏啟在位三十九年,終年七十八歲,就此駕崩,傳位於長子太康。

夏朝創建四十年之久,且有大禹治水之德,天下皆都歸心,諸侯方伯並無異議,皆願奉太康為主,盡心擁戴輔佐。

怎奈太康失德,在位期間只顧遊玩淫亂,不理政事。

由此夏後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

東夷族首領,喚作窮羿。因其善射,比之上古大羿,故稱后羿。

后羿因見太康失政,夏民大怨,由此決心奪取夏朝政權。

這一日有人來報,說太康遠離都城,出外田獵。

后羿聞報大喜,由是聚集部眾,領兵五千,提前作好埋伏,攔截太康歸路。太康遊獵歸來,后羿攔路,拔箭張弓,將太康射殺於十裡之外。

后羿引兵進入夏都,就此控制朝政。

后羿雖然殺了太康,但恐民心不附,不敢公然稱王。乃立太康三弟仲康為傀儡王,自己則回到有窮國,遙控夏朝國政,儼然以太上王自居。

其後天長日久,后羿自持善射無對,以為天下無人不服,於是陷入驕奢淫逸。

夏王仲康七年,寒浞出生於寒邑(今山東濰坊寒亭區)。三歲之時,寒浞問其父。

寒浞:父親,我家因何以寒為氏?

寒父:我族人乃是伯明氏後代,祖先寒哀,是為黃帝車正。當初曾為黃帝駕車,與蚩尤大戰,因而立有戰功,被封於寒地,後來便以寒為姓。

寒浞:我祖先既為黃帝功臣,如何後人受此貧苦生活,受人欺負?

寒父:你父母無能,家道中落,我兒當自強自勉,重振家業。

自此之後,父母便對寒浞驕生慣養,任由胡作非為。寒浞長至十三歲,便即搶人東西,打鄰罵舍,視為家常便飯,且又仗著體壯力大,攪得四鄰不安。

族人紛紛狀告其父母,父母責之,寒浞竟將父母捆綁起來,照樣出去為非做歹。

鄰居告到侯國,國君族長聞而大怒,令將寒浞驅逐出境,永遠不準其再回寒國。

寒浞被逐之後並無絲毫悔意,也不與父母作別,走出寒國,頭也不回。寒浞離開故土,聽說后羿攻佔夏朝國都,現為太上王之尊,便覺后羿是個英雄,決定前去投奔。

途中借宿於山林,那柴院主家卻是一位奇人,因喜愛寒浞聰明伶俐,便收他為徒。

經過年余,寒浞倚仗絕頂聰明,學會一身高超武藝,甚至青出於藍。寒浞武藝既成,便辭別師父上路。但又恐師父再收別人為徒,便在進山打獵時尋到毒草,回家後下在鍋中,將師父全家毒死。然後搜刮師父家中財物,將房舍燒掉,踏上浪蕩江湖之路。

數年之後,寒浞輾轉來到夏都斟鄩,在城裡露宿十幾日,終於找到機會,見到后羿出獵歸城。寒浞便以自己聰明才智及伶牙俐齒上前自薦,很快贏得后羿青睞。

后羿見寒浞武藝高強,又乖巧伶俐,便將寒浞留在朝中,並認為義子。

寒浞知道,若想在此長久立足,必須改掉以前惡習,於是處處謹慎小心,施展各種手段,博取后羿信任。又廣交朝中權貴,努力減少對立之敵。於是此前反對者皆都轉向,反說寒浞勇武過人,是為乾國忠良。

后羿大喜,便命寒浞在軍中為將。

寒浞多次參加對外作戰,屢立戰功受獎。從軍不到一年,就為國中大將,遠近聞名。

有窮屬國方夷反叛,后羿派寒浞領兵征討,大獲全勝,方夷重新歸順。后羿乃拔寒浞為左司馬,並賜以宗室之女。此後寒浞多次升遷,隻二十餘歲,便成朝中主政大臣。

寒浞趁機結黨營私,發展勢力。因知后羿好色,便從各地挑選能歌善舞美女,入宮陪伴作樂;又見后羿好酒,便讓各地進獻美酒,以供義父享用;更知后羿喜歡打獵,便從各地挑選數十匹良馬,供義父出獵時騎乘。還培訓上百名打獵高手,以供義父調用。

后羿:天賜寒浞,是我有窮之福也。

大臣武羅、伯因、熊髠、尨圉:寒浞是將大王引向亡國之路,請將寒浞免職治罪。

后羿:卿等此言謬矣。我待寒浞,勝過親生之子,其怎會害我?

眾臣:有窮國休矣!我等未知死所也。

后羿拜寒浞為相,命其總攬朝政,自己則放心淫樂,每日出城遊獵。

諸侯後夔之妻,名叫純狐,長得天香國色,天下無雙。

這日后羿乘坐馬車外出巡遊,忽在野外看見純狐,正在林中採摘野果。

純狐見大王車駕駛過,急躲入林中,自小道逃回家中。

后羿見之垂涎三尺,立刻命人誅殺後夔,強行將純狐搶入宮中,納為少妃。

純狐雖對后羿十分不滿,卻不露聲色,表面對其百依百順,卻暗地勾引私通寒浞,以圖報仇。寒浞此時有妻有妾,並生二子,但為篡權奪位,便與純狐通謀。

純狐乃與寒浞合謀,在三年之內,陸續害死后羿親信大臣武羅、伯因、熊髠、尨圉等人,朝中大臣幾乎都成寒浞死黨。

寒浞由此膽壯,出入后宮,毫無顧忌。不久在與純狐通姦之時,卻被后羿突然回宮,捉姦在床。后羿盛怒之下,拔劍欲殺寒浞,繞床追逐。

后羿雖系戰神,但因常年耽於淫樂,又兼當時大醉,三轉兩繞,反被寒浞奪過寶劍,將后羿殺死在寢宮榻上。

寒浞既殺后羿,便即升殿,宣布后羿諸項罪狀,自立為王,國號為寒。更立純狐為正妃,改年號為寒浞元年。

歷史真相:民間傳說中嫦娥,實以純狐為原型,就與寒浞合謀弒殺后羿之事,因而被塑造成背叛丈夫、偷吃仙藥奔月形象。因純狐先嫁後夔、再嫁后羿,最後嫁給寒浞,不符合民間審美觀點,故此隻說嫦娥乃為后羿之妻,隱去其他兩樁婚史。寒浞奪權之後,定都寒亭,又在雲台山上建造宮殿,與純狐雙宿雙飛。取「寒浞之宮」之意,因名其宮為廣寒宮。

每當月圓之夜,純狐就在雲台山上觀星佔月,並依據天象,為寒浞佔卜天下大事。

寒浞即位,將后羿屍體剁成肉泥,又加入劇毒藥物,烹製成肉餅,賜於有窮氏族人。凡吃下此餅者,立即便被毒死;若是拒絕不食,便命士兵用亂刀砍死,其狀慘不忍睹。

有窮族人恐遭殺害,紛紛逃往邊遠地區,留居國中者也都隱姓埋名,投靠諸侯門下。從此中原地區,有窮族人遂絕。

當時仲康已死,夏後相在位。寒浞殺死后羿稱王,一邊清除有窮族勢力,一面對外做好防範,以禦夏後相聯合諸侯來伐。

夏後相聯合斟鄩、斟灌二氏,兵分三路攻打寒國。

夏後相陸續征服淮夷、風夷、黃夷等東夷部族,重組部落聯盟,再振雄風。寒浞徵招青壯年入伍,對國內平民實行削富濟貧、減輕賦稅系列政策,使部族人民生活逐漸得到改善,國勢也逐漸富強。寒浞原配夫人薑蠡,乃是九黎蚩尤氏後人,魁梧健壯,武藝絕倫。薑蠡生有二子,長名寒澆,次名寒戲,都具天生神力,勇猛善戰。

寒浞十一年,夏後相十九年。

春正月建寅,寒浞發兵西征,命二子為先鋒,向夏朝領地發動突然襲擊。

夏後氏族民毫無防備,寒國一戰獲勝,不僅掠奪大批財物,還捉獲許多百姓牛羊以歸。寒浞班師,將俘虜全都賜給大臣為奴,更加堅定滅夏決心。

十二年秋,寒浞命長子寒澆率主力攻打斟灌氏弋邑,自與次子寒戲佯攻夏都帝丘及斟鄩氏,使其各不相顧,不能救援。

斟灌氏被寒澆軍擊敗,弋邑陷落,首領姒開甲帶領殘部,退守斟灌都城。

寒國雖然獲勝,但也損傷慘重,許多青壯年都死在戰場。

寒浞封長子寒澆為過王,鎮守過邑;封次子寒戲為弋王,鎮守弋邑。

夏後相被寒國強大攻勢嚇住,不敢組織進攻,下令加強邊境城邑防守,給寒國留下休養生息良機。寒浞經過六年休整,勢力再舉。

寒浞再次調集軍隊,仍命寒澆為將,率主力部隊攻打諸夏。

斟灌氏姒開甲率軍迎敵,誤中寒澆埋伏,與部眾全部戰死,寒軍由此攻佔斟灌城。

寒澆乘勝進軍攻打斟鄩氏,斟鄩氏首領姒木丁率軍出迎,雙方乘船戰於濰河。

濰河水深流急,寒澆派出數十名水手潛入水下,鑿穿姒木丁戰船,乘亂上前攻殺,夏軍大部落水淹死,姒木丁也在混戰中被寒軍所殺。由是斟鄩氏滅亡,部民大部淪為奴隸。

寒浞便兵分三路,圍攻夏都帝丘。夏後相率城中軍民拚死抵抗,終因勢單力薄,被寒軍攻破帝丘。寒浞下令屠城,無論城中臣民還是夏後相及其族人,皆被寒軍殺死,宮室內外血流成河。至此夏朝滅亡,國祚中斷。

夏後相妃後緡是有仍氏之女,正懷身孕,乘亂從城牆下水洞爬出,逃出生天。

後緡扮成農婦,逃回母家有仍(今山東濟寧),在有仍生下一男,取名少康。

少康長大,被外祖父封在杜邑,並為有仍國牧正,管理畜牧倉廒。

這一日,春意盎然,艷陽高照。少康帶領兩個侍從,巡視倉廩。微風吹來,一股醉人香氣撲面而至。

侍從甲:好香,好香!

少康:是啊。這是哪裡來的香味?

侍從乙:似是從那邊倉廩中飄來。

少康:走,快去看看。

主僕三人順其香風來處,尋找香味來源,坐從甲眼尖,忽然發現倉廩底部,流出一股黃色漿水,在草叢中形成一汪小小池塘。

侍從甲:主公請看!香味就是此汪漿水發出。

少康甚為驚異,上前蹲下,以手掬而就口嘗之,仔細品味之下,甚為甘美。

少康:你們兩個,也過來嘗嘗。

侍從甲:咦?此應是糧米發潮,發生霉變而致,怎生汁液卻如此甘美?

侍從乙:莫非這倉廩之中,藏有仙人?

少康:豈有此理!此非糧米發生霉變,倒恐是酵變。打開倉廩!

侍從奉命,打開倉廩,掏出底部糟谷,果然都已發酵,香味撲鼻。少康大喜,令將糟谷裝在陶缸之內,抬回居舍,反覆鑽研試驗。

九日九夜之後,糟谷中滲出更多漿水。少康以瓢掬飲,其味令人沉醉。

少康:成功了,成功了!

侍從:主公,什麼成功了?

少康:我所研製神水,今日大功告成!

侍從:此水何名?

少康:今當酉時,是為酉時之水,可名為酒。

侍從:好酒,好酒。恭喜主公,賀喜主公!

主僕二人正在歡呼,後緡由屋中走出。

後緡:康兒,何事如此高興?

少康:母親,我造成了酒水,你來嘗嘗!

後緡接過少康手中葫蘆瓢,喝了一口,閉目品味,面現沉醉之色。

少康:母親,怎樣?

後緡:果是神水,其味妙不可言。但為母者以為,取名為酒,尚不夠響亮。

少康:如此,則請母親賜名。

後緡:此地為杜邑,此水又是由康兒釀出,我看不如喚作杜康。

少康:妙哉,杜康!多謝母親賜名。

後緡:我兒便多釀一些,我有大用。

少康:孩兒遵命。但不知母親有何大用?

後緡:我兒今十八歲矣。待到秋後,母親要以此杜康為聘,幫我兒娶妻為用。

當年暮秋,有仍國君以酒為聘,替外孫少康聘娶有虞國君之女。有虞國君虞思飲杜康酒後大喜,便招少康為婿。選定吉日良辰,兩國結成姻親,杜康與虞女成就美眷。

虞思自有仍國婚使口中得知少康身份來歷,更是大喜,於是賜給少康虞城倫邑,以為立足之地,又賞良田十頃,士兵五百名,以為女兒陪嫁。

少康不忘亡國之恨,自此刻苦習文練武,廣交勇士賢臣,為復國積極準備力量。

寒浞五十五年,少康三十五歲。夏朝老臣伯靡逃亡有鬲,得知少主消息,乃暗中聯絡殘存斟灌、斟鄩氏族人,率眾投奔少康。

有仍、有虞兩國聞知,亦各出部眾相助,少康由此組成一支復國大軍,公開向寒國宣戰。激戰兩年之後,少康復國大軍攻打寒澆封國,攻佔過城,殺死寒澆。

再過兩年,少康三十九歲,命長子姒杼領兵攻打弋邑,打敗並殺死寒浞次子寒戲,收復弋邑。兩大封國既克,繼又乘勝而進,勢如破竹,收復中原大部地區。

寒浞六十年,少康集合夏後氏舊部諸侯,進軍攻打寒浞老巢鄩都城。

此時寒浞已年近八十,無力征戰廝殺,隻好躲在深宮之內,苟延殘喘。

寒國部將見大勢已去,為求自保,突然反叛倒戈,殺入宮中,生擒寒浞,開城投降,將寒浞獻給少康。少康下令將寒浞處以極刑,命令誅滅其族。

畫外音:在父親被殺四十年後,少康再復夏後氏社稷,史稱「少康復國」。寒浞自二十歲推倒暴君后羿,成為華夏大地共主,君臨天下長達六十年之久,亦可謂一代雄主。因後世史家不肯承認這位弒主之臣,故對寒國之事未入正史,記載不詳。

歷史真相:縱觀寒浞一生,從被部族拋棄流亡,憑其過人智慧,博取霸主后羿信任;十七歲為相,二十歲奪取國君之位,四十歲攻滅強敵,成為天下之主。為君六十年,天子四十載,並修築海防大堤,造福後世。寒浞此生,可謂比曹操還要傳奇。後世史家不肯承認寒浞政權,而寧謂「天下四十載無王」,實在是掩耳盜鈴,令讀史者無語。

只因后羿已成射日英雄,妻嫦娥亦成家喻戶曉神話人物,寒浞便只能扮演反派,成為迫害英雄美女之卑鄙小人。卻不知后羿之妻純狐,亦便是嫦娥原型,本是被后羿強搶,且有殺親之仇,這才與寒浞聯手,誅仇殺恨。

寒國滅亡之後,族人幸免於難者就此一路南遷,分散至徐州寒山,蘇州寒山,江西贛江、余乾,在東海之濱各地都曾留下蹤跡。上古之時,「寒」又寫作「乾」,此也是江西余乾等地得名由來。至殷商時期,寒國遺民在江蘇臨淮一帶建立乾國;周朝建立,又南遷揚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再次建立乾國,囊括今江西東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可謂泱泱大國。乾國並為爭奪江南霸權,與吳國百年爭戰,留下一頁極為慘烈歷史。

當時春秋各國皆有規定,男子非成年不得從軍。而乾國特有風俗,男女一旦成年,便需鑿下門齒,相互交換,以為定情信物。故當吳、乾兩國戰爭進行到最激烈時,乾國人既是幼年童子,也鑿下門牙以示成年,從軍投入戰爭。無奈乾國軍力人才,皆遠不是吳國敵手,百餘年後,終於被其吞滅。吳國自夫差為王,短暫奪取春秋霸權,又被越國吞滅,乾國遺民遂成為越國子民,混居融合,成為「乾越」一支。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原,南征百越,乾越正式被納入華夏民族。而其先祖,卻可一直上溯到夏朝之初,便是寒浞這位傳奇英雄。

少康光復夏朝,重登天子之位,被史家大書特書,並被譽為「少康中興」。

時隔數千年,雖然斟灌故城及寒浞之塚已不復存在,但當地百姓耳口相傳不絕,仍將此地稱為寒王墳。今山東濰坊寒亭區塚子後村以南,還能看到另一個寒浞塚,墓塚高有六七米。而傳說在清朝乾隆年間,還曾高三四丈,廣數百尺規模,甚是巍峨壯觀。在今煙台萊州境內,並有一條浞河,俗名濁河。浞河兩岸,有五個村子緊挨在一起,分別稱為小浞河村、浞東村、浞西村、浞南村、浞李村。寒浞之名,可稱不朽。(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