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二集 上古之戰
書童:家主爺,盤瓠與公主逃至南荒之後,卻又如何?

徐整:不是盤瓠,而是盤古。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女媧娘娘便創人類。

書童:女媧娘娘怎樣創造人類?

徐整:你且聽我講來。

宇宙之中,黃河之畔。女媧喚來師弟陸壓,命其靜坐對面,自河邊掏出一塊泥來,捏成陸壓之形,復吹一口仙氣,那泥人便具生命靈氣,歡呼跳躍而去。

陸壓見狀,兩手捫腹,前仰後合大笑。繼又交手疊腳,埋頭苦思,面現憂慮之狀。

女媧:你這個大羅金仙,好不穩重!我造人類,乃是天地造化,蓋世奇功,有甚好笑,便將你樂成這樣?又有甚可憂,又將你愁成這般?

陸壓:休怪小弟直言。阿姐創造人類,有些不大穩便。

女媧:何不穩便?

陸壓:世間萬物,皆分陰陽。師姊以小弟為范,所造皆為男人;卻以何為范以造女人?又師姊摶土為人,雖靠仙氣能活,但懼金屬克傷,洪水淹沒。且土性不能繁衍,待其消亡,師姊再復捏造,豈不麻煩?

女媧聽他說得有理,沉吟不語。陸壓不耐久坐,站起身來,伸展手腳,便欲逃走。左顧右盼之際,忽見盤古之妹華胥氏形單影隻,在林中大澤之畔徜徉,滿懷孤寂。

陸壓:咦!這可不是現成萬靈之長,人類始祖?

女媧:此乃應龍老母所孵陰陽二卵,陽者盤古,陰者華胥。自應龍舍其兄妹上天,二人相依為命,甚是可憐。自其兄開天闢地,二十一萬六千年之久,隻余小妹在這寰宇之間,果是寂寞。賢弟說其為人類始祖,卻是何意?

陸壓向天際深處將手一招,只見眼前突見一個神怪,人首龍身,乃是雷神。

雷神:上仙有何吩咐?

女媧:你喚他來為何?

陸壓不答,在雷神耳畔低語數句。雷神不住點頭,復向女媧拜了幾拜,作揖而去。

雷神在宇宙中走猶未遠,便以雙手擊打腹部,嗵嗵作響。復從雲端裡向下面伸足一蹬,澤畔便留下一個偌大腳印,狀如栲栳,自雲端裡看去,異常清晰。

女媧:你搞甚麼鬼花活?

陸壓:說得好,說得妙!正是鬼花活也。師姊欲創萬物之靈,便著落在此腳印上。

女媧:什麼意思?

陸壓:師姊何不便借華胥之腹,成此造人宏願?

女媧:師弟,你真是個鬼精靈。

女媧伸手撮起盤古魂靈,念個咒語,拋落雷神腳印之內。

女媧:賢弟回報二位師兄,我便去也!

女媧搖身一變,化作一股清風,投向雷澤,落入巨足印底。

陽光明媚,春色旖旎。華胥來至雷澤漫步,忽聞空中巨雷響亮,不由恐懼,急忙逃入林中。忽見前面一隻巨大腳印,其大無朋。

華胥女孩脾性,好奇心起,由是上前,先用己足比量一番,其後雙腳相併,跳進跳出,如跳橡皮筋一般,頑皮半日。

玩耍良久,華胥便覺精疲神倦,抬頭看時,見日頭西斜,林中已然昏黑,漸不辨物。

由是便乘雲駕霧,回至藍田華胥鎮,卻已懷身孕。

畫外音:十二年後,華胥生下三胞胎,一男二女。長男取名伏羲,次女取名女媧,然而皆是人首蛇身;三女卻是個人形,取名驪姬。

《春秋世譜》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

《國語》所注《世本》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曾祖母華胥氏。

逾一萬八千年,華胥氏將長子伏羲及長女女媧留在中皇山中,命其兄妹二人繁衍人類,創立部落;自帶幼女進入驪山,就此隱居不出,不問世事。幼女驪姬便是世人所稱驪山老母,亦有人訛傳為黎山老母者。由是宇宙間女神,惟驪山老母為長為尊。

伏羲與女媧謹遵母命,在中皇山中商議造人。

女媧:兄長,母親命我兄妹造人,卻不知怎生造法?

伏羲:隻你我二人陰陽交合,便可造人。

女媧:我兄妹一奶同胞而生,若要成婚,未知是否有悖人倫?

伏羲:既奉母命,有何不可?

女媧:人倫無妨,卻不知天意如何?

伏羲:我聞離地三尺有神靈,咱們不如望天膜拜,請問天意。

女媧同意,二人便望空中叩首,祈求天意。

陸壓當時正在空中睡覺,忽聞其二人祈禱之詞,激動玩耍之心,便託夢給予指示。

陸壓:我乃開天闢地、獨一無二,陸壓道君是也。你兄妹可以各打一扇石磨,自對影峰上滾入補天谷。若石磨相合,你二人便可婚配,繁衍後嗣。若不能合,隻索罷啦。

女媧、伏羲:謹遵上仙法旨!

二人便各打一扇石磨,分別登上兩座對立山峰,同時滾下石磨。

那兩扇石磨滾過河流平地,在補天谷中合在一處,不偏不倚,再也分拆不得。

兄妹二人見天意允許,於是順承天意,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就此繁衍人類。

陸壓見此,哈哈大笑,一個筋鬥翻出三十三天之外,就此無影無蹤。

畫外音:後世為紀念伏羲、女媧繁衍人類功勞,便將其所登之山喚作磨合山,並在山上修建人種廟。後因人種廟名字不雅,復改稱仁宗廟。

伏羲既與女媧成婚,就此繁衍後代,由是便為華夏民族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一,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正神。

後據楚墓出土帛書記載,伏羲是為華夏族創世神,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羲氏為伏犧。

書童:如此說來,伏羲與女媧兄妹成婚,然後衍生華夏民族。則伏羲氏其父為誰?

徐整:伏羲乃是燧人氏之子。

書童:奇哉怪也!燧人氏卻又是誰?

徐整:燧人氏便是雷澤之神,燧明國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五氏之一。

書童:燧人氏對人類有何貢獻?

徐整:燧人氏鑽木取火,被後世奉為火祖,道教則稱其為人皇。

書童:燧人氏之前呢?

徐整:沒有了。

書童:什麼沒有了?

徐整:沒有了就是沒有了。燧人氏就是應龍,也是老天爺。

書童:也就是說,後世再也不可能編出,比燧人氏更早的神仙了?

徐整:當然。燧人氏就是應龍,應龍孵出盤古和華胥氏,盤古開天闢地,華胥誕生伏羲、女媧,伏羲和女媧繁衍人類,是為華族部落。

書童:華族部落位於何處?

徐整:位於華山腳下。

書童:家主爺,你可真能胡編亂造。

徐整:咄!你這個狗頭,省得什麼?你看,東方已經破曉,我要上朝復命去了。

上古時期,華山腳下,涇渭平原。人類迅速繁衍,遍於華中各地,逐水草以居。

伏羲氏既為族祖,又為部落共主,便將統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員。

伏羲:爾等部民,須以素常所養動物,或常見植物、居所、官職,分姓為氏,以防止亂婚及近親結婚。

女媧:世間動物分為四類,稱為四靈,分別命名。天上飛者稱禽,地上奔者作獸,有腳爬行者喚蟲,無腳爬行者名豸。人類為其總長,又曰百靈之首。

伏羲:宇宙星象有規,是為天道;山川百物循律,稱曰地道;區分人獸之別,確定人類倫理,名曰人道。天道生地道,天地之道復生人道。天、地、人始於無名,成於有名;無名則天地混沌,有名則乾坤始化。由此總結天道,建立人類文明。

女媧:以右樞太乙天龍座第一星為北極星,以定八極方位。立氏族圖騰及徽銘制度,以風為姓,以昊為氏。

伏羲:以大山榑木太陽曆為準,紀年論歲。

女媧:命柯約耶勞創立《河圖》,柯諾耶勞創製《洛書》,並創星象曆法。

伏羲:以天綱、天紀、太極印遵循天道,以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奉行地道,創「十天乾」以行人道。十天乾乃人之十指,是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創「十二地支」,以掌農時。十二地支是指太陰星運行十二周天,是謂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女媧: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分掌十天乾。

伏羲:歲陽,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分掌十二地支。

女媧:混沌既開,天地分明。故天地之道自有定數,乃是: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

畫外音:乾支及數字的發明,是謂人類文明史上裡程碑式大事件。此後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個領域,影響深遠,首發中華文明之端。至今中國人民,仍在使用。

伏羲既創氏族圖騰,復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取飛鳥走獸之紋,據陰陽變化之理,創造八卦。以「一」比擬太極,是謂一畫開天。又見蜘蛛結網,遂製漁網,用於捕魚打獵。更創造文字,替代結繩記事。又制定人類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成婚之製,男子皆以鹿皮為聘禮。又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以音樂教化人類。

伏羲與女媧生有四子,長名青乾,次名朱四單,三名白大柟,四名墨乾。命為四神,分掌春夏秋冬四時,以陰陽參化開闢大地。其直系後裔,乃有風姓、衣姓、允姓、依姓、殷姓、嬴姓、子姓、婼姓;族系分支,有華胥氏、赫胥氏、讎夷氏、雷澤氏等。其後族系漸漸四散,西起敦煌,南至湟中,北抵秦嶺,東至大海,幾乎遍布中華大地。

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後駕崩去世,稱為太昊上帝。據傳伏羲生日為農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區至今仍有在此日祭祀伏羲風俗。太昊上帝與女媧娘娘生育四子之後,復生幼子少典,繼承其嶽父之位,便為有蟜氏部落首領。

伏羲氏因對中華文明史巨大貢獻,故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文始祖。甘肅天水是伏羲誕生地,位於中國版圖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裡」之稱。天水因此便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且自古以來就有祭祀伏羲傳統,自秦至清祭祀不斷,相沿成習。

九曲黃河繞經太昊陵墓,自天水奔騰而下,蜿蜒行至姬水(今河南新鄭),再向東去。

姬水之畔,大隗山腳下,夏族部落居此。大隗山又稱具茨山,覆壓禹、密、新三縣。

太昊上帝幼子名曰少典,系無懷氏所生,被父王伏羲氏賜封於此。

這一日秋高氣爽,草茂獸肥。少典進入具茨山打獵,徒步逐獸,興趣盎然。

日頭偏西,少典略顯疲累,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不知不覺睡著。

朦朧之中,一隻大熊走近,用左掌輕輕推搡少典手臂。

少典睜開眼來,見到大熊,猛地驚醒,睡意全無。

大熊見少典醒來,忙跪在地上叩頭,繼而臥伏腳邊,輕聲吼叫。少典大約明白大熊用意,於是騎上其背。

少典:你想帶我去哪裡?那就去吧。

大熊搖頭擺尾,於是背馱少典,進入一條大峽谷,巨木森森,兩側山勢險惡。

只聽兩聲怒吼,腥風過處,一頭巨獸出現,攔住去路。

巨獸再次怒吼,吼聲未落,便從峽谷中走出群熊,一齊趴在巨獸面前,呈拜舞之狀。

巨獸撲入熊群,撲殺兩隻吃掉,群熊不敢稍有反抗。

大熊將少典放下地來,低聲嘶鳴,有似哀求。

少典目睹此景,終於領悟大熊之意。

少典:你將我馱來,是欲請我射殺此獸,為族群除害麽?

大熊點頭,並立刻躲在少典身後。

少典摘下肩上硬弓,又從肋下抽出利矢,搭在弦上,拉弓如同滿月,對準巨獸喉嚨,就是一箭。那巨獸吞吃兩熊,正在得意,昂首發威,立時咽喉中箭,翻身而死。

群熊見此,皆都踴躍歡呼,環列羅拜,撲俯在少典身前。

自此之後,少典便成群熊首領,可以任意役使熊群。

歲月流轉,花開花落。夏族人與熊群和平共處,民居河畔,熊居山林,不斷壯大。

又到深秋時節,落葉繽紛,朔風吹起。夏族人收藏獵物,熊群回歸洞穴,準備過冬。

入夜。月光如水,狼族部落悄悄竄出箕山,向北突進,沖入夏族部落。

一時矢石交加,石刀石矛飛舞,婦孺哭叫,部落營寨陷入血雨腥風。

少典率領部族奮起反擊,但因事起倉促,且又寡不敵眾,部落很快便被狼部打敗,漸漸不支,損失慘重,面臨潰散。

正在危急時刻,只聽天搖地動,吼聲陣陣,大熊率領熊群自山林中衝出,前來增援。

少典大喜,於是指揮部族,與群熊裡外夾擊,經過一夜激戰,終於擊潰入侵狼部落。

晨曦發動,夜幕消退,戰鬥結束。少典與族人奪回土地,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

少典:自此之後,我夏族部落改名為有熊部落,族人皆稱有熊氏!

部眾歡呼,群熊手舞足蹈。於是有熊國就此建立,大熊圖騰旗幟隨風飄揚。

少典登殿高坐,大巫及典農率領部眾朝拜,祝賀有熊國首任國君。

大巫:自伏羲、女媧以來,文明初始。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且與麋鹿共處。今首領既稱國君,當立父繫世脈,封妻蔭子。

少典:卿言甚是。我有二妻,皆出於有蟜氏,長妻女登,次妃附寶。女登生長子榆岡,三天能言,五日能走,七天長全牙齒,五歲便會多種莊稼。但其相貌醜陋,牛首人身,脾氣暴躁,不類於我,可封於薑水之畔,烈山之麓,稱烈山氏;次妃附寶生子名雲,河目龍顏,落地能語,性情和善,可承我有熊氏之嗣,使居姬水。

眾臣:喏!

榆岡受封烈山(今湖北隨州),率領族人前往封地,並在輾轉遷徙中長大成人。

榆岡勇武智慧過人,命氏族部落以牛為圖騰,標記於旗幟之上。

榆岡:巫師,可擇吉辭,為我部落命名。

巫師:我部落以農為本,可稱神農氏;因受封於中原之南,以火德而旺,頭人可稱炎帝。

炎帝:甚佳。我部族飲此薑水為生,故可以薑為姓。

巫師:頭人既雲姓薑,我等便都姓薑。

炎帝大喜,將手往空中一招,一條神鞭自天而降,落於手中,名謂赭鞭。

炎帝以赭鞭抽打野草,草木便皆可顯出藥性。為驗證藥草寒熱毒性,於人損益,炎帝親嘗百草,試其效用,以為氏族百姓防疾治病。

神農部落皆食藥草五穀,因而族人個個身強力壯,迅速繁衍壯大。

因薑水之境過於荒蕪,不利生存,炎帝便率部族北上,並沿淮水東遷。沿途打敗不少弱小部落,最後定都於陳,即伏羲故都淮陽。

姬水之畔,有熊部落興旺發達,日見壯大。

少典在位,不知多少歲月,無疾而終。

次子姬雲長大成人,繼承部落首領之位。

姬雲身高九尺開外,為人敦厚樸實,又好仁義,極受部族尊崇。於是利用姬河地理優勢,鼓勵部族發展農牧,親教百姓播種五穀,種植草木,馴養牲畜。

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強盛,周圍部落紛紛前來投奔,部族逐漸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部族。巫師說其以土德王於天下,故稱黃帝。

姬雲:巫師,聞說我兄榆岡號其氏族為神農氏,自號炎帝,可有此事?

巫師:果有此事。

姬雲:則我有熊部落,亦應正名。

巫師:神農氏居於淮水之畔,我處於大河之濱。中原其德尚黃,故首領可稱黃帝。

黃帝:此議甚好。我部族皆飲姬水為生,因此可指姬為姓。

巫師:頭人既雲姓姬,我等族人便都姓姬。

黃帝大喜,於是率領族人伐木,親自畫出圖樣,先造屋宇,後創舟車。

巫師:此所造之物,屋宇用於居住,可名為軒;舟車用於遷徙,可命曰轅,未知可否?

黃帝:善哉,此議也。我有熊部族,此後便可更名為軒轅氏。

巫師:喏。我等部族,便曰姬姓,軒轅氏!

自此以後,炎帝與黃帝兄弟南北分治,快樂和平,自在生活。

數十年後,在南方長江流域湧現出一個部族,喚叫九黎,以牛、鳥為圖騰。

九黎部族首領名叫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個個能征善戰,強悍兇猛。部眾皆善使刀、戟、弓、弩,以遊獵耕種為生。

蚩尤本性殘暴,且喜搏鬥,便率部族北上,與炎帝爭搶地盤,大戰於陳州。

炎帝力不能敵,敗走山東曲阜;蚩尤率眾追至,炎帝又敗退河北阪泉。

蚩尤繼續追擊,炎帝又逃往涿鹿,進入黃帝軒轅氏部族勢力範圍。

烽火連天,斥候飛報黃帝。

斥候:報!神農氏舉族北來,侵入我姬水地界,請令定奪。

黃帝:巫師,炎帝乃是我兄,不可訴諸武力。你可前往涿鹿,勸說我兄來降。

巫師:喏。

巫師乘軒轅之車前往涿鹿,來見炎帝,傳達黃帝旨意。

炎帝:咄!軒轅氏領地,止於姬水。涿鹿之地,天下共有,有德者居之。且我為兄長,姬雲是為幼弟,世間之理,焉有長兄歸降於幼弟者?速退!

巫師無奈,以此還報黃帝。

黃帝大怒,當即傳下檄令,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圖騰聯盟大軍,來戰兄長炎帝,兩軍遇於阪泉之野。

六部軍隊各持圖騰大旗,分作兩翼;黃帝親持龍騰大纛,居中列陣。

三通鼓罷,炎帝先發製人,命部將祝融出戰,施放烈火,攻擊軒轅部落。

祝融本是掌火正神,既奉炎帝之命,遂施展渾身解數,躍起空中,口噴烈焰。隻一剎那之間,軒轅城外濃煙滾滾,遮天蔽日。六部聯盟之軍大亂,將近崩潰。

黃帝大慌,急召六軍首領計議。

黃帝:南軍火猛,我當以何敵之?

熊師酋長:五行之道,水能滅火。今有創世龍神,名曰應龍,其名為吉,亦名庚辰。應龍生有一對子女,女名鳳凰,乃百禽之首;子名麒麟,是萬獸之宗。部下更有一員大將,是北方正神,名喚共工,善於用水,最能克火。首領何不求其相助?

黃帝:便依卿議。

黃帝遂派特使,前往天界求見應龍,請其相助,以伐神農。

特使奉黃帝之命,登上東崑崙太山(即今泰山)之頂,自此騰雲上天,至中鬥七宿之宮,到軒轅殿來見女王星,亦即「老天爺」應龍。應龍此時執掌中鬥七宿之神,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並列為五星天官;又司掌風雷雨電,天下水仙、水神、河伯之屬,同時司掌四季,專門衛護黃帝子孫。

應龍自前番孵化出盤古、華胥之後上天,復生鳳凰、建馬、麒麟,而鳳凰生一切鳥,麒麟生一切獸。於是又稱天元應龍、元始黃龍,以軒轅、鉤陳二星作為宮殿。應龍雖然居於天上,猶念念不忘自己在混沌世界所育二卵,更加掛念華胥後代,由是數次下凡,為伏羲送上河圖,又教導炎帝神農。當其授課之時,九天之上所有仙靈都都來聽道。

黃帝特使來至軒轅宮,三拜九叩,見過祖龍。

應龍:黃帝遣你來見我何事?

特使:今有炎帝神農氏入侵中原,黃帝命下臣來請祖龍出兵助戰。

應龍:你那黃帝與炎帝本是兄弟,與我不分軒輊。今彼兄弟相爭,我何能厚此薄彼,相助一個,打煞一個?況以尊卑而言,炎帝是為老大,黃帝屈居老二,我自然不能助弟伐兄。你且回去,休要再言!

特使:奶奶,你不知道,那神農氏若以力相爭,倒也罷咧。但他慫恿祝融用火相攻,並說待打敗我六部聯軍之後,還要打上三十三天之外,來火燒祖龍奶奶的軒轅宮哩!

應龍:我掌管天下水府,平生最恨烈火,神農此兒無理!

特使:正是,正是。他便依仗是少典長子,將奶奶也不放在眼裡。

應龍中了激將之計,當下將雙翅一扇,便離軒轅宮,到至黃帝之都軒轅城,前來助戰。

那特使見狀,捂著嘴巴暗笑,在後面一溜筋鬥,跟下天庭。

應龍乃為五龍之祖,當其含怒飛下九天之時,一切雲氣星宿皆隨其後,同時有大雷霆響起,震撼天地四極,充斥九垓;四方汪洋海水,也皆如龍捲風一般升往天空。

應龍乘風挾雨,隻一展翅,便到軒轅城頭。只見祝融氏正在施威,滿城烈焰飛騰,黃帝士卒及部民無處藏身,皆都帶傷。應龍大怒,乃喚過共工、雨師、河伯,調漳河及大澤之水,隻一下澆滅祝融之火。然後也不與黃帝、炎帝見面,復展翅返回天廷。

祝融雖然怒火滿腔,但不敢與祖龍爭競,隻得暗氣暗憋,收了火鴿火鴉,濕淋淋返回江南。黃帝見應龍熄滅火焰,不由大喜,趁勢聚集六部聯軍首領,安排反攻。

黃帝:眾將聽命,今此一戰,定將炎帝趕回河南。

諸將:敬喏!

黃帝:炎帝畢竟是我兄長,此戰隻許鬥智鬥勇,不可傷其性命。

諸將:謹遵帝命!

於是六軍進發,前至阪泉河谷,豎起七面大旗,擺開星鬥七旗戰法,再與炎帝對壘。

炎帝火戰失利,對星鬥七旗戰法更是無計可使;由是躲回營內不敢應戰,更不許部將出營挑釁。黃帝仰慕炎帝醫藥農耕技術,且又出於同族一脈,故此不肯全力剿殺。

星鬥七旗陣法千變萬化,層出不窮,炎帝部族士兵眼花繚亂,不敢出來交鋒。

花開花落,炎帝部落被困三年,一籌莫展。

黃帝六部聯軍以星鬥七旗做掩護,暗派人馬日夜不停掘地道以進,三年間已將洞穴挖到炎帝大營後方。

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自地底竄出,襲入神農氏部族陣營。炎帝毫無防備,逃走不及,便被六部聯軍生擒,回營來見黃帝。

黃帝:兄長,今日之事若何?

炎帝:某三戰三敗,不是賢弟對手,情願率領部族歸順。

黃帝:好!既如此,我就放兄長回去。來呀,備宴,置酒!

炎帝:賢弟仁義雅量,小兄慚愧。

這一日風和日麗,炎帝率領部眾來至邙山,與黃帝立台訂盟。

黃帝:兄長,今我兄弟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可聯手共討蚩尤,天神必祐。

炎帝:戰爭殘酷,若殺傷過重,則有傷天和。依我之意,不如先禮後兵。

黃帝:兄長之言甚善。

炎黃二帝商議已定,便各派出使節,前至九黎部大營,面見蚩尤。

蚩尤:神農與軒轅二氏,差你等前來見我為何?

使節:我炎黃二帝,欲與大王約定三分天下。

蚩尤:如何分法?

使節:黃帝率軒轅部族佔據冀、兗、青三州,炎帝率神農部族棲息於徐、梁、雍三州,請大王率九黎部族退回淮河以南,以江淮為繁衍之所。三家各守本土,共享和平。

蚩尤:你隻知某是九黎之君,卻未知九黎即是九夷。九夷之地西起太行,東至大海,北逾黃河,南至江淮,皆屬我之舊地。炎黃二帝乃屬華胥之後,伏羲之子,隻應在華山、渭河一帶。今沿大河東下,入侵某之領地。今日你正話反說,卻要我撤往淮南?豈有此理!

使節:若依大王之意,欲待如何?

蚩尤:你轉回去,說與炎、黃,退回大河上遊還罷,如若不然,便是拚力一戰!

使者被說得啞口無言,便歸軒轅之城,將蚩尤之言逐字逐句,還報兩位首領。

黃帝聞言皺眉,便問炎帝,蚩尤九黎部族實力底細。

黃帝:大哥,你與那蚩尤打過幾仗,必知其底細。其人究竟是何來歷,戰力如何?

炎帝:要實說起來,這廝也是我近支宗親,乃神農氏部族分支。昔日太昊帝伏羲氏,與女媧娘娘所生四子,名曰伯仲叔季,使其分掌四時。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龍氏,生子朱襄。朱襄任飛龍氏之官,後繼位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於株。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稱烈山氏。其子始植百穀,有大功於天下,謂曰後稷。這個蚩尤,便是烈山氏之後,東炎帝薑黎之子。因以父字為氏,故此號稱姓黎。

黃帝:其家族實力,比你我兄弟如何?

炎帝:比我兄弟只在以上,不在以下。黎氏同母兄弟九人,分別名曰黎貪、黎巨、黎祿、黎文、黎廣、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合稱九黎。又本族孽生兄弟七十二個,共有八十一人。並皆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以金作冶,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因東征西討,奪取伏羲後裔領地,共佔九國。黎貪為首,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黃帝:蚩尤其意若何?

炎帝:蚩尤是指寄生在人體內蛔蟲,並非善物。但九黎國皆奉此物為宗祖圖騰神像,故其國人即以蚩尤為國君之名。

黃帝:九條寄生蟲子而已,有何懼哉!兄長號為神農,熟知草藥毒性,何不對症抓藥,將其打出腹外?哈哈,派人前往下書,來日決戰可也!

炎帝:既然兄弟信心十足,愚兄奉命,惟馬首是瞻。

草長鶯飛,長風獵獵。

炎黃向南,蚩尤往北,兩軍皆出,對陣於阪泉之野。

蚩尤部族掌握冶金技術,上陣時所用武器都是銅刀銅槍,戰力驚人。

炎黃部族以農耕為本,皆以石斧木棒對陣,故此激鬥三年,九戰不勝,無計可施。蚩尤部族一路逐北而進,包圍有熊氏發跡之地涿鹿。

便在此時,原屬炎帝神農氏部落聯盟出現危機,一些部落開始派出使節,暗與蚩尤勾結串通,欲做內奸,倒賣炎、黃二帝。

其中共工、誇父二族,乾脆陣前倒戈,投向蚩尤,轉而攻打炎黃。

黃帝眼見炎黃聯盟欲散,甚為憂急,乃至茶飯不思。

炎帝因自己部族叛變,心下不安,來見黃帝,進言獻策。

炎帝:九黎勢大,我兄弟不能坐以待斃。

黃帝:兄長有何妙計勝敵?

炎帝:賢弟何不派人前往東海鳥夷部落,求少昊氏來前相助?

(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