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華夏真相集》第四十一集 四處出擊
長安未央宮中,新帝舊臣,改天換地。

王莽大集百官,接受孺子嬰禪讓。

再入漢高祖廟中,拜受帝號,更禦王冠龍袍,即天子之位。

復回未央宮中登基,接受百官眾卿朝賀,宣佈改國號為新,自稱新朝始祖。遂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

畫外音:在中國歷史上,自從秦朝嬴政自稱始皇帝以來,王莽就此開啟通過符命禪讓為帝先河。從安漢公至宰衡,再至假皇帝,直至登皇帝大位,共計八年,時年五十四歲。由是中國曆朝,除貴族政變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政權之例。

王莽登基稱帝,頒佈詔旨,令殿頭官唱喝:自即日起,既然漢朝已滅,改原太皇太后王政君稱號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毀漢元帝廟,改為「文母篹食堂」,又名長壽宮。

上封號已罷,新始祖王莽便於長壽宮設置盛宴,請姑母王政君移駕。

王政君無奈侍前往,抬頭見元帝廟匾額已換成「長壽宮」,乃大驚失色,放聲痛哭。

王莽不悅:開天闢地,大喜之日,姑母哭者何來?

王政君痛罵:此是漢家宗廟,皆有神靈存在。列祖列宗其犯何罪,讓你毀掉!假設鬼神無知,修廟何用?如果有知,我原是劉家妃妾,怎能辱沒先帝之廟,以為用食之地!

王莽聞言戰慄,懼不能答,隻得唯唯,入席就坐。

安座已畢,鐘磬齊奏,水陸畢陳。眾官接受新帝旨意,齊向文母太皇太后舉酒稱壽。

太皇太后手指王莽,咬牙切齒道:此人侮慢神靈,狂悖如此,豈能久得上天保祐!

眾官聞此,皆都變色。偷窺王莽,見其慚愧無地,手足無措。

於是酒會草草了事,不歡而散。

王莽知道太皇太后怨恨自己,不敢得罪,常刻意討好,王政君卻愈加不快。

畫外音:始建國五年二月初三,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歲。王莽命將姑母與漢元帝劉奭合葬渭陵,王政君平生之事敘罷,就此不提。

鏡頭轉換,酒宴既散,王莽率領群臣返回皇宮,正式登基坐殿。

傳旨官:始建國元年正月,新始祖建興帝詔曰,冊立宜春侯王鹹之女為皇后。皇后曾生四男:長子王宇、次子王獲,此前相繼獲罪自殺,三子王安荒忽不正,乃以四子王臨為皇太子。王安封為新嘉辟王,王宇之子六人,皆封為公爵。

太子以及子孫王公:臣等領旨謝恩!

傳旨官:建興帝策命,封孺子劉嬰為定安公,封以萬戶,地方百裡;立漢祖宗之廟於其國,與周後並行漢朝正朔、服色;以孝平皇后為定安太后。改明光宮為定安館,定安太后居之;以大鴻臚府為定安公第,置門衛使者監領。

孺子嬰:臣領旨謝恩!

讀策已畢,王莽離座下階,親執廢帝孺子嬰之手,流涕歔欷:昔周公攝位,終得復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王莽醜態百出,哀嘆良久,劉嬰隻作發獃之狀,一語不答。中傅由是引領孺子嬰下殿,北面稱臣。百僚陪侍,莫不感慨萬千。

於是朝拜新君完畢,王莽使人簇擁定安公下殿歸府,並敕令定安公府僕從乃至乳母等人,皆不得與劉嬰私語,更不得使其接觸外人,日常隻許在其宮中四壁之間活動而已。

畫外音:自此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宮牆之內不知歲月。至孺子嬰長大之後,不能辨別六畜,亦不知世間萬物其名為何,便成呆傻之人。王莽復恐世人議論自己監禁禪位於己之恩公,待孺子嬰稍長,便以長子王宇之女嫁其為妻。王莽為其自己聲名,先逼殺二子,復將孫女嫁給傻子,為人涼薄如此。

安頓定安公已畢,建興帝王莽又依哀章所上金匱中名單,封拜輔政大臣。

傳旨官:奉天承運,建興帝詔曰,任命太傅左輔、驃騎將軍王舜為太師,封安新公;大司徒平晏為太傅,就新公;京兆尹劉歆為國師,嘉新公;哀章為國將,美新公。是為四輔,位列上公。命太保甄邯為大司馬,承新公;王尋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將軍王邑為大司空,隆新公。是為三公。命衛將軍甄豐為更始將軍,廣新公;輕車將軍孫建為立國將軍,成新公;王興為衛將軍,奉新公;王盛為前將軍,崇新公。是為四將。

被封眾官依序叩拜:臣等謝主隆恩!

衛將軍王興原為城門令史,前將軍王盛本是賣餅商販,隻依照金匱冊中所謂符命,因其兩人相貌符合卜相,故從平民提拔為大臣,一步登天。

因其二人不懂朝典,進退失儀,跌跌撞撞,朝中眾臣無不掩口失笑。

金匱冊中所書眾人名字,因有些是憑空杜撰,朝中並無其人,於是便命在京師及近郊尋找符合姓名者,七長八短,皆都宣進宮來,皆都授任郎官。

於是朝堂上猶如集市,擾擾攘攘,亂馬交槍。同日授任卿大夫、侍中、尚書官職者,共有數百人眾。但凡劉姓宗族擔任郡太守者,一律調任為諫大夫。又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等官,位皆孤卿,下不置大夫;又貶劉漢諸侯王三十二人為公,王子侯一百八十一人為子,四夷稱王者皆更為侯。

封罷眾卿群臣,便始托古改製。

因謂「劉」字為卯金刀,為示除舊布新之意,王莽遂下詔旨,禁止臣民佩帶鋼卯飾品,亦不許使用金刀貨幣。於是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更作一銖小錢,前大錢五十者為兩,同時流通。為防止民間私鑄錢,又禁令不準民間私藏銅炭。

始建國二年二月,開始實行鹽、鐵、酒專賣,官府鑄錢,山澤收稅,以及五均賒貸。此六種管制措施,稱為五均六筦。

其法本為抑製豪強,利於百姓而立,原是一番美意。怎奈推行上述政策官員大多出身工商業主,其與地方豪富吏民狼狽為奸,操縱物價,強取百姓貨物。又收稅十分繁苛,至使中小工商業者乃至居民深受其害。五均六筦之製,反成對百姓暴政。

時隔未久,王莽再次詔令改變幣製,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共二十八種貨幣,稱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由於貨幣品類繁雜,比值極不合理,加以屢鑄屢廢,變更頻繁,故民皆棄用,仍私下流通五銖錢。致使貨幣流通陷於停滯,一年後被迫廢除。

由於幣製混亂,民間盜鑄錢者風起雲湧,屢禁不止。王莽聞奏,乃重申嚴法,凡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為奴婢。由是上自諸侯、卿大夫,下至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涕泣於市道。

王莽謀篡之時,重賞獻祥瑞符命者,至此新朝建立,舉國吏民依然爭相假作符命,進京納獻,皆望封侯。以致天下百姓見面,皆都出言相戲:你家獨無天帝除書乎?

司命陳崇見此,遂上書奏道:民間皆爭獻符命祥瑞,不務正業,希圖一步登天,陡然富貴。此開奸臣作福之路而亂天命,取亂之道,不可縱容,宜絕其源。

王莽此時既為皇帝,亦深厭此道,覽奏頗以為然,於是下詔:準卿所奏。立使尚書大夫趙並,專門驗治此案,凡發現有呈獻假符者,皆命下獄。

於是爭獻符命之風,漸漸止息。

鏡頭閃回。當初甄豐、劉歆、王舜為王莽腹心,皆稱符命以助王莽篡位成功。

甄豐本為大司空,資格地位不亞於王舜、劉歆,就連其子甄尋也被封為茂德侯,官居侍中,兼京兆大尹。到王莽分封功臣,依照金匱符命,隻封甄豐為更始將軍,與賣餅兒王盛平級,與王舜、劉歆等人相差甚遠,甄豐父子由是不樂。

究其根源,實因甄豐生性剛強,平時常冒犯王莽,故此王莽便借符命排序,將甄豐貶謫。甄豐子甄尋欲娶王莽女漢平帝皇后為妻,以為王莽真相信符命,遂決定以此施計。

閃回結束。甄尋出於謹慎,先借別事試之,乃假造符命,說新室當仿效周公、召公舊例,在陝地設立二伯,甄豐為右伯,太傅平晏為左伯。

符命呈進,王莽不敢斥其為非,隻得當即詔準,其實心中已然大怒,便起殺心。

甄尋見符命有效,以為果將天子哄住,就再接再厲,又寫一篇符命。其內容略雲:

漢平帝皇后,應為甄尋妻子。

符命呈入內宮,甄尋滿心期望王莽見到上天符命,再次批準,將主下嫁過來,自己好為駙馬都尉,就此成為皇親國戚。

未料王莽見此符命,勃然大怒,當眾叫罵:我女黃皇室主,乃是天下之母,怎能做甄尋妻子?此必假作符命,欺君之詭計也!

甄尋聞說天子發怒,這才知道弄巧成拙,恐被殺頭,就取些金銀,一溜煙逃出家門。

不到半日,果有吏卒包圍甄府,聲言奉旨抓捕甄尋。

甄豐尚還不知甄尋所犯何罪,等問明情況,直嚇得魂飛天外,急忙四處尋找,欲綁子入朝,為自己免罪。偏偏這甄尋懼罪,藏匿甚秘,尋之不果。

朝使在前院等得不耐煩,屢次登入內堂逼迫,漸漸無禮。甄豐眼見無法對付,隻好服毒自盡。朝使見甄豐已死,遂派人入府挨屋搜捕,終未找到甄尋,隻得回去復命。

王莽聽說甄豐自盡,不肯罷休,便下令通緝甄尋,並追究黨羽。

廷尉及禦史大夫聞風而動,數日內搜尋不果,隻得具疏上奏:臣等遍查朝中勛貴子弟,得知國師劉歆之子侍中劉棻、長水校尉劉泳,劉歆門人騎都尉丁隆,大司空王邑弟左關將軍王奇等,都是甄尋素日好友,往來交厚。故請逐個問訊,望乞允準。

王莽:準奏。無論何等皇親貴戚,若有包庇,一旦查實,皆屬同罪!

廷尉領旨,於是照方抓藥,將上述人員一股腦兒擒入獄中,逐一審問。

劉棻等幾人因甄尋在逃,無從對質,自然不肯承認。因此數人皆是重臣親屬,勛貴子弟,故此事件迅速蔓延發酵,以致朝野大嘩,沸反盈天。

數日之後,甄尋被擒回京。

甄尋到案,聞說父親因受自己連累而死,不由大慟。因不欲再牽累朋友,遂對自己所犯罪行供認不諱,並說假作符命之事,與劉棻等人並未通謀,毫無關係。

偏偏主審官吏已得天子暗示,有心除掉這些知道天子當初假造符命篡位知情者,便不聽甄尋所說,繼續嚴刑逼供,非將劉棻等人牽扯在內。

甄尋無力自保,劉棻等人更是百口莫辯,隻得聽天由命,都被定成死罪。不但如此,又有劉棻授業老師揚雄,也成此案嫌疑犯,遭到傳訊。

鏡頭閃回,楊雄出場,敘其平生。

揚雄字子雲,蜀郡郫縣人,與司馬相如同郡,廬江太守揚季五世孫。先人是有姬伯僑後代,食邑晉國揚城,並以此為氏。揚雄五世祖揚季官至廬江太守,因避仇遷居郫都。

從揚季到揚雄,五代只有一子單傳,家族世代以耕種養蠶為業。

揚雄幼時好學,為人平易寬和,口吃不能快語,愛靜默沉思。博覽群書,無所不讀。因無嗜欲,不逐富貴,不憂貧賤,家產不過十金,並無一石餘糧,卻處之安然。胸懷博大,非聖哲書不喜;不合己意,既富貴不為,最喜辭賦。

郡中時有名士嚴君平,本姓莊,名遵,崇尚老莊,隱居於唐昌鎮西南十裡橫山。通讀《老子》《莊子》《易經》等典籍,深入鑽研周易數理,皆融會貫通,得真知灼見。蜀人稱其知天文,認星象,善佔卜,通玄學,博學多才,無所不通。

嚴君平在山上開辦橫山讀書台,平日一邊教課,一邊整理著作。

揚雄聞其大名,便上山拜師,行跪拜之禮,奉師儀十條臘肉以獻。

經過一番談論,嚴君平對揚雄頗為滿意,收其為徒,授業八年。嚴君平知足常樂,一生收徒無算,揚雄是乃眾徒中之姣姣者也。

漢成帝時,經蜀人楊莊推薦,揚雄得以入朝為官,隨侍天子。

揚雄曾與成帝前往甘泉宮,眼見依仗恢宏,供奉奢侈,便作《甘泉賦》,以諷刺天子鋪張。又作《羽獵賦》,仍以勸諫為主題。

漢成帝喜其文才,非但不怒,反而封其為黃門郎,使與王莽、劉歆等同僚。揚雄又作《長楊賦》,繼續對成帝鋪張奢侈提出諷諫。

漢哀帝時,揚雄認為辭賦是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遂仿《論語》著作《法言》,又模仿《易經》以作《太玄》,提出以玄為宇宙萬物根源學說。

有人見其妄撰經典,出言笑之,楊雄於是又作《解嘲》以自辯。因家道貧寒,為自我寬慰,又寫《逐貧賦》。其後在京師設館收徒,劉棻即是其眾徒之一。

閃回結束。甄尋、劉棻因獻符瑞之事獲罪,甄豐自殺,王莽不肯罷休,由是下詔。

傳旨官:建興天子詔命,甄尋偽造符命,罪不可赦,梟首棄市;同犯劉棻流放四裔,非遇特赦不得返京。復命收系諸犯供辭中所牽連到者,不必奏請。

廷尉:諾,臣等遵旨。

當即領旨,召集獄吏吩咐:劉棻供狀中牽涉楊雄,與我當即拿來。

獄吏聲喏,立即出動,如狼似虎,直奔當時揚雄所在天祿閣上校書之處。

早有楊雄學生聽說此事,立即飛跑直上天祿閣,向老師報告:恩師,大事不妙!

楊雄:何事如此驚慌?

學生:甄尋假造符命事發,牽累劉棻。天子下令廷尉嚴查,一個不許漏網,復又涉及恩師。今辦案使者即將到來,恩師可立即出京,無論到哪個偏僻郡縣,避上一避。

揚雄: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何處可避?我乃天下名儒,豈肯受小吏刑訊折辱!

說畢,將衣袖將臉面一蒙,便從閣上跳下。學生失驚,急下樓救起,見師父正在地上掙扎,隻摔折一條左腿,差幸未死。

獄吏趕來,見楊雄墜樓受傷,於是以擔架抬回,報知廷尉。廷尉不敢隱瞞,復又具本上奏,將此事報與天子。

王莽大奇,當即查問楊雄跳樓自殺原因。

便有楊雄在朝弟子,趁此上前跪倒,替老師折辯:究其原由,乃是劉棻曾跟揚雄學寫奇字,故拜其為師。這些奇字被用於符命,揚雄並不知情,實是重刑之下,何求不得,胡亂攀誣而已。陛下聖明,尚請開恩。

王莽:既是如此,可以不必追究。恩準釋放楊雄,令其還家養傷,所費由官家給付。

楊雄學生:陛下明鑒,臣等謝恩。

京師太學生聞此,作歌評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靜,作符命。

揚雄雖被無罪釋放,但因斷腿致殘,由是免職,後又召為大夫。其家境一向貧寒,抑鬱無聊時便借筆墨消遣,著成《太玄經》及《法言》,語句難以理解。

劉歆看完笑謂:空自受苦!今學者有利祿,尚不能通《易》,何況《太玄》?我恐後人將用其為醬瓿蓋矣。

揚雄聽罷,笑而不答。

時有钜鹿人名叫侯芭,常帶酒菜前來,向楊雄求學,與其同室而居,專門學習《太玄》、《法言》二經。世人聞此,無不驚訝詫異。

新莽天鳳五年,揚雄病死長安家中,壽止七十一歲。

侯芭為其師建墳以葬,並為守喪三年,世人皆都讚歎。

畫外音:揚雄死後,其所著《法言》大行於世,併名列漢賦大家,世所稱道。漢賦四大家者,武帝時司馬相如,新莽時揚雄,東漢明帝時班固,和帝時張衡。揚雄生不逢時,死後亦為世人所詬,皆為其曾侍奉篡漢逆賊王莽之故。

始建國二年冬,建興帝王莽始興神仙之事。採納方士蘇樂妄言,起造八風台,巨費萬金。又種五粱禾於殿中,先以寶玉漬種,計其得粟,每斛成本不下於一斤黃金。

五梁禾既然種植成功,蘇樂得意非常,立即上奏:天降祥瑞,大新朝當興!

王莽覽奏大喜,於是當即下令:大新既興,四夷賓服。詔命將匈奴單於改作降奴服於,並將匈奴分為十五國,立呼韓邪單於十五個子孫皆作單於。

大司徒王尋:以何人為使?

王莽:派遣中郎將藺苞、戴級前往邊境,於都護府中召集賜封單於者。

大司空王邑:匈奴若是不從天命聖旨,則以何應對?

王莽:可派立國將軍孫建等統率士兵、壯丁、犯人,計三十萬人,分道出擊匈奴。

王邑:何時出擊?

王莽:命令先期到達部隊在邊郡駐紮,待各路人馬到齊後,同時出擊。

王尋、王邑:諾!臣等遵旨。

始建國三年,大軍未及發動,忽然天災陡降。此年春夏之交,黃河在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衝進漯川故道,經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谷、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山東臨惠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繼而黃河又在魏郡決口,改道東流,造成洪水泛濫。

始建國四年春二月,建興帝王莽詔赦天下。

邊境飛馬入報,匈奴果然不肯聽從新朝詔命,反對分裂為十五個小國。王莽大怒,於是重頒去歲詔命,下令立國將軍孫建,立發三十萬大軍,西征匈奴。

匈奴單於得知新朝大軍壓境,大為震驚;即派王弟鹹齎持重禮前往長安,朝見建興帝王莽,表示願意臣服於新朝,並將自己二子助、登,留在長安為質。

王莽見兵不血刃,恫嚇奏效,就此得意忘形,遂當即下達恩詔:接受匈奴降書順表,加封鹹為孝單於,助為順單於,詔令撤回西征大軍,息兵停戰。

單於弟鹹跪叩謝恩,迴轉匈奴,還報兄長:新帝王莽胸無大志,實不可懼也。單於聞此,遂不以新朝為意,此後經常派軍侵擾新朝,邊地就此長期不寧。

新朝厭難將軍陳欽、震狄將軍王巡不耐其擾,聯名上表,飛報長安。其表略雲:

匈奴雖曰臣服,但卻又屢次興兵犯我邊境,乾戈不息反烈。據臣等所悉,皆乃孝單於鹹子角唆使為之。今鹹子登在長安為質,恐為其內應,望乞陛下速作決斷。

王莽覽表大怒,立即命將登斬首於長安。

新朝與匈奴關係,由此交惡。

字幕:始建國四年夏,大司馬甄邯病故。

畫外音:甄氏家族因對王莽有擁立大功,故在甄邯時期鼎盛一時。甄邯後代甄逸,在東漢時任上蔡令,其女就是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甄家因此再次顯貴。甄逸嫡孫甄像襲封安城鄉侯,死後追贈衛將軍,改封魏昌侯,謚號貞侯。甄後兄甄儼孫女,又為齊王曹芳皇后。甄氏因此在三國時復又興起,此乃後話,按下不提。

當時建興帝王莽已在位四年,因其性格躁擾,不能無為而治,故常醉心於改革興造。每有興造,動輒便欲慕古,不度時宜,制度頒佈之後又更迭不定;由是舉國吏緣為奸,天下謷謷,陷於刑法者極眾。

王莽自己亦知萬民愁怨,乃下詔復改其前令:諸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一切勿治。

雖改前令,但卻諸政並行,相互悖亂,刑罰深刻,賦斂重數,復猶如故。

對內如此朝令夕改,對外也是莫名其妙。

為顯示天朝威儀,王莽在得罪匈奴之後,又派五威將帥出使西南夷,改封句町王為侯國。句町王邯由此怨怒,再不肯歸附新朝。王莽大怒,便令牂柯大尹周歆誘殺王邯。

句町王邯胞弟名承,由是起兵誅殺周歆,以為兄長報仇。

周歆被殺,朝野震驚。王莽雖命西南沿邊州郡發兵討伐叛軍,但終不能復使句町降服,以至西北邊事未寧,西南復又兵連禍結,無有寧日。

西南之事未了,王莽復下詔命:盡發高句驪兵,使助新朝出擊匈奴!

高句驪軍民雖接新朝詔命,但明知匈奴善戰,皆不欲行,左推右擋。新朝遼東郡守屢下嚴令強迫從征,高句驪兵民便皆逃亡出塞,甚至反與匈奴勾結為寇,對抗新朝。

新帝王莽聞奏愈怒,詔命遼西大尹田譚,帶兵出塞追擊高句驪亡民。田譚奉命率軍出塞,但因不諳地理,一戰而敗,自己反為亂民所殺。

遼西大尹戰死,遼東州郡刺史無由脫罪,由此上疏朝廷,歸咎於高句驪侯騶。

王莽覽奏,召集群臣計議,將欲治罪高句驪侯。

大司馬嚴尤不以為然,因此出班上奏:貉人犯法,不從高句驪侯騶起;此時受刺史郡守脅迫,正有貳心,陛下宜令州郡撫慰安之,而不宜於此時加罪於彼。今若猥彼以大罪,恐其就此率國以叛,則其周邊夫餘之屬,必有附和者。今匈奴未克,句町猶亂,若夫餘、濊貉復起,此乃朝廷大憂,誠望陛下思之。

奏表既上,王莽不聽,更不遣使安撫高句驪王騶。

於是在遼東州郡刺史逼迫之下,濊貉族人遂反,東北邊境復又陷入混亂。

邊報入京,王莽覽奏大怒,立下詔書,命令大司馬嚴尤發兵擊之。

嚴尤不敢抗命,卻又不願就此大動乾戈,遂施巧計,命遼東郡守以商議招撫濊貉族人為名,誘騙高句驪侯騶前至郡衙,埋伏刀斧手斬之,然後傳首長安。

王莽見到首級大悅,遂下詔書,更名高句驪為下句驪,以此辱之。

貉人見首領受騙被誅,朝廷復加折辱,不由大忿,愈加聚眾犯邊,播亂遼東之地。

凈鞭三響,景鍾長鳴,建興帝王莽洋洋升殿。

殿頭官:諸卿有事早奏,無事散朝。

大司馬嚴尤:臣有本奏。

字幕:嚴尤,字伯石,蜀郡名士嚴君平遠房玄孫,曾與王莽共讀於長安敦學坊,著有《三將》。因熟知兵法,又多謀略,常自比於戰國名將樂毅、白起。

王莽:有本奏來。

嚴尤:自去歲以來,期年之間,兵災四起,動搖大新國本,臣忝為司馬,不得不奏。

王莽:卿休作此危言。何謂兵災四起?

嚴尤:除中原之外,天下東、北全境,與西南夷皆亂,豈是危言聳聽!

王莽:此乃疥癬之疾,何足為憂;今我國勢方盛,四夷不足吞滅。

嚴尤:外來兵災雖不可懼,臣恐變生肘腋,則噬臍不及矣。

王莽:這卻不是胡說!天下太平,又何謂噬臍之憂?

嚴尤:陛下容奏。因陛下連年用兵於邊境諸國,各地百姓苦於頻繁徵發,相繼棄其城郭鄉邑,流亡為盜賊,其中並州等地尤甚。此為京畿肘腋之地,是謂噬臍之憂也。

王莽:是何言也。卿既誘斬高句驪侯,遼東已平,西域自也不在話下。朕即令趁熱打鐵,厲兵秣馬,集各郡精兵及邊鎮守軍,再征匈奴,有何不可?

嚴尤:臣奉陛下詔旨,雖然施計誘斬高句驪侯騶,但濊貉族人元氣未失,反致其暴怒反叛,何功之有?若再西征匈奴,必致四境紛擾,此為國之大患,惟陛下明鑒。

王莽:遼東蠻夷,何足為慮!自秦漢以來,匈奴為禍西域數百載,方為巨患。此番出兵征伐匈奴,務必一戰而定,至滅其國,永靖天下。你我君臣建此不世之功,不亦樂乎?

嚴尤:陛下!匈奴為害久矣,未聞上世有必征之者。後世周、秦、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

王莽:此言何解?

嚴尤:周宣王時,獫狁內侵,命將征之,盡境而還。其視戎狄之侵,譬猶蚊虻之螫,驅之而已,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漢武帝選將練兵,約賁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是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延袤萬裡,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今天下比年饑饉,西北邊猶甚。若徵集大軍征伐,臣謂有五難,故曰不可。

王莽:何謂五難?

嚴尤:兵發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東援海岱,南取江淮,然後乃備。計其道裡,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弊,勢不可用,此一難也。邊既空虛,不能奉軍糧,內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計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勝;牛又當自齎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鹵,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餘糧尚多,人不能負,此三難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多齎釜鍑薪炭,重不可勝,食糒飲水,以歷四時,師有疾疫之憂,是故前世伐胡,不過百日,非不欲久,勢力不能,此四難也。輜重自隨,則輕銳者少,不得疾行,虜徐遁逃,勢不能及,幸而逢虜,又累輜重,如遇險阻,銜尾相隨,虜要遮前後,危殆不測,此五難也。

王莽:卿謂五難,其實只是一難,惟恐糧草不濟耳。我大用民力,斯不為難。

嚴尤:大用民力,雖足供應轉輸,但軍功不可必立,臣伏憂之。

王莽:朕決計發兵,卿謂奈何?

嚴尤見天子著惱,臉上殺機已現,知道無力阻攔出兵,隻得奏道:陛下既要發兵,臣不敢違拗。但依臣所見,陛下宜縱其先至者,令臣等深入霆擊,且以創艾胡虜。

王莽:卿過於謹慎膽怯,如此何能勝敵!

乃不聽嚴尤之奏,詔命轉運天下兵谷皆至西域,預備征戰如故。

鏡頭轉換,徵兵詔命下達各州郡縣,張榜衙署四門。

百姓讀罷,各懷不忿之色,皆有逃避之心。由此天下騷動,饑民紛起為盜;豪強為避征役,亦各懷反意。

始建國五年,烏孫國大、小昆彌部落同時遣使,至長安貢獻方物,表示投誠歸附。

王莽大喜,命設國宴以待,百官齊集,皆都列座。

排擺座次之時,王莽因謂烏孫國人多數親附小昆彌部落,又見匈奴諸邊並侵,自己欲得烏孫為援,便暗示引謁使者,先引小昆彌使者坐於上首,再引大昆彌使者坐於次位。

師友祭酒滿昌見而不悅,遂大步上前,當眾劾奏引謁使者。

滿昌:陛下,臣有本上奏。

王莽:奏來。

滿昌:四方夷狄之所奉陛下為主者,是以中國向有禮儀,故詘而服從也。大昆彌向為匈奴諸部之君,今序臣使小昆彌坐於其國君使節之上,此我中國無禮,非所以有夷狄也。奉使有大不敬罪,惟請陛下付予有司!

王莽:此賊,怎敢當眾忤我!傳朕詔命,即免滿昌官職,驅出殿外。

當日酒宴不歡而散。大昆彌使者既歸烏孫,還報國君,說知新朝皇帝如此無禮。

烏孫國王聞而不悅,遣使傳言西域諸國,以為王莽累失恩信,皆都大怒。由是焉耆國率先反叛,襲殺都護但欽,宣佈脫離中原王朝;其後諸國繼之,皆叛莽新。西域與中原王朝結盟近二百載,至此遂告瓦解。

始建國五年十一月,彗星出現,當空二十餘日,方才消失不見。

王莽聞報以為不吉,愀然不樂。

太史令:天象變異,亦為常事,陛下固體不樂?

王莽:漢哀帝時,只因彗星出現,由此漢室中衰,方為朕所乘,禪其天下。此番彗星當空,非謂新朝不永乎?朕故厭之。

太史令:臣有一策,可禳其禍。

王莽:卿有何策?速速奏來。

太史令:陛下不聞漢武帝因見彗星,改元元光之事乎?

王莽:改元其能避禍乎?

太史令:改元即為改運,必能避禍。

王莽:卿既如此上奏,則必有成竹在胸。

太史令:然也。依為臣之計,莫若改元為「天鳳」。

王莽:天鳳何意?

太史令:陛下天縱聰睿,必早知之矣。臣所謂天鳳者,其意甚明,是將此彗星臨照,喻為天降祥瑞,猶如鳳鳴岐山故事,以說明新朝會更加昌盛也。

王莽:善哉是解。即依卿奏,明歲改元為天鳳元年。

於是次日臨朝,宣佈次年改元天鳳。

然而未待來年,是歲已為多事之秋。

當時多處州郡入報:雖然朝廷早已頒佈禁鑄私錢嚴令,但卻屢禁不止,各轄區內挾銅燒炭、私鑄銅錢者多不可製。官府若派兵緝拿,則揭竿持械,與官兵對抗。

王莽聞奏,無可奈何,遂下詔廢除其法。

當年西域入報:匈奴烏珠留單於死,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執政用事。

王莽:須卜當卻系何人?

信使:啟奏陛下,須卜當即是伊墨居次雲之婿。

王莽:伊墨居次雲又是何人?

信使:啟奏陛下,伊墨居次雲者,即是王昭君之女也。

王莽:烏珠留死,須卜當執政,便又如何?

信使:伊墨居次雲常欲與中國和親,又素與於粟置支侯鹹厚善。因見匈奴王子鹹為陛下拜為孝單於,故遂立王子鹹為烏累若鞮單於。烏累單於得立,便命己弟輿為左谷蠡王。烏珠留單於之子蘇屠胡本為左賢王,其後更謂之護於,欲傳以國。烏累單恨怨烏珠留單於當初曾貶己封號,此番以牙還牙,乃貶護於為左屠耆王。(本集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