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七十三章:預熱與晚飯
得知禮部耿大人隔日要宴請自己這幫人,在向驛官問清耿大人姓名後,使團眾人在驛館房間開了一個小會。

見眾人沉思不語,蘇南問:「諸位有何顧慮?」

外務部幹員道:「我們是在合計這位耿大人明天要問什麼,該何以作答,如何避免提及舊港等詞語,使人生疑。」

付成勇知道外務部在現世收集了一大堆資料,應該對大明官員都有細數了解,他問道:「你那邊有什麼準備?」

外務部幹員翻開自己的筆記簿,清了清嗓子:「那我先說說耿裕這個人。」

耿裕,字好問,祖籍河南府盧氏縣。其父耿九疇,永樂年間考中進士,為官廉正,耿裕深受其父影響,也是個坦夷諒直,生性節儉,剛正不阿的清官。因與靠勾結宦官與萬貴妃而升為大學士的萬安不合,被其構陷,遭排擠到南京禮部做了一閑官……

也不知宋洲人在何處收集的信息,他們總好像無所不知,或許關於自己的資料也被其整理。見此情況,蘇南有些麻木,開口道:「若是如此,可以看出這位耿大人是位清官能臣,這種人最在乎的是家與國。我們這次去京城主要是為了商定明面上的朝貢貿易,這對大明也是有利的。再者我們上貢的玉米、土豆等農物,關乎百姓生計,想必耿大人定會十分關心。」

外務部幹員不住點頭:「蘇先生言之有理,順著這兩點,咱們先將可能遇到的問題列舉出,再打好草稿。」

或許有人會問,將這些農作物提前引進到大明,就不怕改變歷史進程,讓大明養活更多人口,使其越發強大嗎?

答案顯然是不會。

歷史上,玉米是在1550年左右傳入大明,當時叫番麥。至明末,全國有11個省份的縣誌中出現過栽植玉米的記載。玉米在明末才慢慢滲入大明的糧食界。並且這種滲入異常緩慢,直到清乾隆年間玉米也隻限於一些省份小範圍種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達官貴人只是將玉米作為稀罕物,用以招待貴客。(奇書《XX梅》中有寫玉米食譜)

紅薯又稱番薯,據記載是由福州陳振龍陳家於1593年從呂宋引入大明(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到呂宋)。萬曆二十一年,陳振龍在福州試種成功,在巡撫金學增的支持下推廣。引種第二年,福建大旱,番薯就發揮了救荒的巨大作用。萬曆三十六年,徐光啟最早把番薯帶動了長江流域。但番薯是喜溫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塊、薯苗在冬天無法經受嚴寒。薯塊的保存溫度需要10~15℃,受凍與過熱都容易爛壞。因為薯種越冬問題,番薯栽培技術一直不適用於北方。主張推廣番薯的徐光啟當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提出「欲避冰凍,莫如窖藏」的方法,在《農政全書》中還介紹了五、六種番薯藏種方法。但是合適的方法,在明末動亂中沒有大規模普及,最終導致番薯在這道氣溫線前躊躇不前。直到清乾隆年間,黃可潤借鑒山東農民的窖藏方法,改進了薯種窖藏方法,番薯才終於走向了北方。

其他如土豆最早由荷蘭人帶到大員,當時叫荷蘭豆,而後又從大員傳入內陸。還比如花生,又名番豆,16世紀早期傳入大明。向日葵,有名西番葵,史料最早記載與1621年。辣椒,最早的史料記載是在1591年,由葡萄牙人傳入大明。西紅柿又名番茄,16世紀末17世紀初傳入華夏。

這些農作物傳入華夏的時間都很早,真正推廣卻要等到清乾隆後。出現此狀況,主要原因一是官府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廣,百姓消息閉塞,對新事物普遍持有懷疑態度。比如土豆,因外形不規則、瘤節較多、芽眼較深、不易削皮、顏色欠佳,百姓甚至懷疑它有毒。二是農業技術不達標,物種沒有篩選培育,遇到病蟲害或品種退化,百姓束手無策,承擔不起減產或無產的損失。

由此可以推測,提前被帶到大明的農作物,最終的結局很可能只會種植於大明的某處皇莊,以供皇帝及大臣調劑口味。

將應答之策寫好,眾人核對完畢,由蘇南謄抄了一遍,大夥這才安心休息。

翌日上午,禮部接伴官將使團一行人帶到會同館。

館中,一五十來歲,身著官服,滿臉滄桑的老者已在恭候,此人正是耿裕,在其身旁還有應天府一眾高官。

規格如此之高,讓眾人受寵若驚,付成勇與外務部幹員學著蘇南的樣子,規規矩矩行了一禮。

耿裕還禮,笑道:「諸位外邦貴客不必多禮,請上座。」

宴會是分餐製,所有餐食器皿都為定製,每個人座位兩旁還有侍女服侍。這種腐朽待遇讓付成勇起了一層雞皮疙瘩,他調整攜帶型攝像機的角度,直朝著會館正中位置方止。

待眾人坐定,耿裕道:「本官才疏學淺,但也知曉南洋諸國之名,聽聞宋洲距離大明相隔萬裡,不知貴使如何來到本國?」

蘇南道:「我國海船於去年年末出發,經過滿者伯夷、滿剌加、佔城、安南、最後抵達貴國泉州。」

一官員不經意問:「此季節一路可是逆風,如何航行?」

蘇南從容不迫道:「如何逆風航行,我國自有辦法,說到底不過是一些奇技淫巧,量大人也不會在意。」

一談及奇技淫巧,在眾飽讀詩書的官員眼中,那些不過都是玩物喪志的技藝,他們瞬間沒了深究的心思。

聽對方所報之國不差,耿裕安心道:「貴使不願萬裡,劈風斬浪,來到我大明,由此可見其誠心。我大明素來是禮儀之邦,自當盡地主之誼,本官已將此事上奏於朝廷,貴使先在南京休整幾日,擇日我便派人送貴使進京。」

蘇南感激道:「有勞大人廢心了!」

這時,一小宦官進館呈上一份冊子,冊上登記的是使團帶來的禮品。

耿裕隨意翻開看了看,胡椒蘇木這些並不稀奇,倒是一些從未聽過的農物引起了他的興趣:「敢問貴使,這玉米、土豆、紅薯為何物?」

蘇南不慌不忙地從袖中抽出昨晚寫好的文紙,說道:「這是在下提前寫好的農物詳情,請大人一覽。」

由侍女轉呈,耿裕拿起大致一瞧,字體秀美,以人賞心悅目之感。番邦之人能習得如此書法,定是下過一番苦功,他讚許的點點頭,細緻研讀起來。

沒過一會,耿裕看完,臉上流露欣喜,急忙詢問道:「真如貴使在文中所講,這些農物能如此高產?」

蘇南吃過,但沒見過這些農物是如何種植的,他謹慎道:「在下不敢保證在貴國也是這般,還需因地製宜,試種後才能看到結果。」

「也罷,結果真如貴使這般描述,那將是大功一件,陛下定當重賞。」耿裕知自己剛剛一席話有些唐突。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