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八十一章:貢品
官船過了淮安與清江(淮陰),和江浙的距離越來越遠,文化差異逐步增大,江南江北之分愈發明顯。

明弘治元年(1488年),有位名叫崔溥的朝鮮文官,因父親去世,急匆匆回家奔喪,卻不料路上遭遇暴風,整個船被風浪打的桅杆粉碎,孤零零在海上漂了十四天,歷經多次死裏逃生,終於被大明台州軍民所救。

這位朝鮮文官曆經了一場跨時135天,行程8000餘裡的大明「奇幻漂流」,最終安全返回了朝鮮,還寫下一本名為《漂海錄》的日記式見聞錄。

見聞錄中有提到「大抵百裡之間,尚且風俗殊異,況乎天下風俗不可以一概論也。然其大概以揚子一江分南北而觀,其人煙盛衰:則江以南,諸府城縣衛之中,繁華壯麗,言不可悉……江以北,若揚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濟寧、臨清,繁華豐阜,無異江南。」

民居方面,江南房子蓋以瓦,鋪以磚,階砌皆用鍊石,亦或有建石柱者,皆宏壯華麗,江北則多為草屋,矮小者殆居其半;服飾方面,江南人皆穿寬大黑襦袴,做以綾、羅、絹、綃、匹緞者多,或戴羊毛帽、黑匹緞帽、馬尾帽,或以巾帕裹頭,或無角黑巾、有角黑巾、官人紗帽,而江北服飾大概與江南一般,但江北好著短窄白衣。

江南江北的女子也有顯著差異,江南婦女皆不出門庭,或登朱樓卷珠簾以觀望耳,無行路服役於外;江北則若治田,棹周等事,皆自服勞。

一路行來,付成勇見到的情形大抵如此。

產生此般差距,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因素。江南地區擁有蘇東淮南鹽場,出現了雇傭勞動力的手工業,著名的絲織業中心在蘇杭,棉紡織業中心為松江,再加上較為先進的焦炭冶鐵技術與鬥彩、五彩製瓷技術,使江南成大明兩京十三省最富裕的地區。

富裕的經濟條件使達官顯宦開始追求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發達的手工業催生了自封建王朝以來不曾有過的城市「市民階層」,這無一不彰顯著江南地區的特殊性。

聽完外務部幹員的一番分析,付成勇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

從揚州到南旺的一路都是逆風航行,到了山東地界,進入會通河,由於河水狹窄、水淺,官船不得不小心行駛。

使團眾人在此河段親眼目睹了一起漕船翻船事故,滿載稻米的船隻被河水淹沒,船夫在水面噗通了兩下就沒動靜。沿途經過的漕船與河岸上的百姓見此情形,全都只是冷冰冰的觀望,未有一人出手相救。

外務部幹員瞧見付成勇眉頭緊皺,勸道:「每年經過會通河的漕糧達400餘萬石,其中翻船沉沒的漕船不知凡幾,你又何必自添苦惱。」

付成勇十分不解:「既然如此耗費人力物力,為何不走海運?」

外務部幹員苦笑:「這事說來,實屬無奈之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決口,地點是在原武縣(今河南原陽縣西北)黑陽山,淤泥阻塞了會通河。

永樂四年(1406年),遷都京城後,朱棣命令平江伯陳瑄監督漕運,一路走海上,而另一路走水運,從淮河進入黃河,走黃河到陽武,在陸地上牽引170餘裡到達衛輝,沿著衛河到達順天府(京城)。但是因為海運道路不明顯,運送糧食的船隻經常有觸礁沉沒的,有時候還有倭寇侵略。而在陸地上水路、陸路都用,因為繞過了已經淤塞不通的會通河,所以運程更加曲折繞遠,從山西、河南等地徵調民夫,百姓都不堪其苦。再加上陸路運輸耗時費資,也不經濟。

總的來說,陸運、海運都不是解決南北方向三千裡長漕運的長久之計。所以,在諸位大臣的建議之下,永樂帝就把南北大運河的疏通和治理放在了心上。

永樂九年(1411年)開始重新修整會通河。採取在堽(gāng)城及戴村修築堤壩,讓汶水向西流,最後到達汶上的南旺口,在南旺口分流的辦法。南旺口在泗水、衛河中間,是地勢最高的一部分。水流到南旺口的時候,通過兩個閘門的控制,讓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往南,一部分往北。經過一系列工程,使水向北流到臨清。整條運河修築閘門一百多個,又設置積水、進水、平水等閘門五十餘處,還修建了二十座堤壩,防止河水外泄。

這項工程修整了四年才完成,徵用山東以及應天、鎮江等地民夫三十餘萬人。重新開鑿後的會通河,深一丈三尺,寬三丈二尺。載重八百斛的船隻都可以自由行駛,南北運河暢通,從此海運便被放棄,明朝專門使用漕運來運送糧食。

在此後,清朝繼承了大明的傳統,即使海陸探通,沒有了海盜的襲擾,因百萬漕工衣食之所系,清朝也並未更改。

官船已每天45公裡的速度北上(明代驛站平均相距60-80裡),按南京禮部的要求要在35天抵達目的地,護送官兵不敢擔擱行程,經臨清、德州、滄州、天津、通州,最後過通惠河,如期在5月下旬到達京城。

《大明會典·兵部·會同館》記載:「永樂初,設會同館於北京,三年,並烏蠻驛入本館。正統六年,定為南北二館,北館六所,南館三所」。北會同館在澄清坊大街東,南會同館在東江米巷玉河橋西街北,皆為正統六年蓋造。

因有南京禮部的官文,宋洲使團直接入住京城的北會同館。

將宋洲國書與南京禮部官文交給兵部官員。不要感到奇怪,明朝時期,會同館在當時主要作為郵傳機構,隸屬於兵部管理。直到嘉靖十年,明世宗才下旨:會同館內所有的一應事務,包括工作的分配、人員的賞罰等一切事宜均由禮部管理,兵部不能再插手。

官員見是新的外邦使團,不敢怠慢,急忙讓人安排住處。

此時,會同館中還住著來自朝鮮的使者與烏思藏的僧人。前者,因與大明關係密切,情同父子,得到大明準許,一年可以數次朝貢。後者,因朝貢類型多樣、次數頻繁、規模龐大,讓大明不勝其擾。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