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八十三章:陶先章的野望
兩人結伴走出偏殿,瞧見遊廊一幫僕役進進出出,忙著搬裝貨物,派人詢問之下,才知是烏思藏的僧人使團準備返程了。

從去年年末到現在,僧人們延期逗留了半年時間,會同館每日好吃好喝的招待。逢春節、元宵等佳節,朝廷的賞賜也一件不落,說得上禮遇備至。

離開時,烏思藏使團所帶回的茶葉、綢緞、麻棉織品,金、銀、紙鈔等,足足有百輛馬車。

臨走,禮部還特別賜予了僧人袈裟與帽靴,可謂照顧得無微不至。

付成勇忍不住感嘆:「如此禮遇,有些勞民傷財了。」

外務部幹員卻道:「這是筆政/治帳,有些錢不得不花。」

碰巧這時,一朝鮮使者從東廂路過。外務部幹員現學現賣,向其行了一個作揖禮。

傳統禮儀由儒家讀書人做來,有板有眼,使人賞心悅目,但外務部幹員顯然不在其列,倒有些東施效顰的意味。

孔子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留髠發乃不孝之舉。再者,對襟窄袖、上下短衣的著裝不倫不類,實在有辱斯文。

觀兩人留髠發,著奇裝異服,舉止輕佻。朝鮮使者面露鄙夷之色,隨意拱了拱手,目不斜視的快步離開。

朝鮮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與大明來往密切。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就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係。在李氏朝鮮官員眼中,自國便是個「小中華」,除明國『天朝上國』外,其他外邦皆是蠻夷,他們與大明文人持同樣普遍的心態。

嘉靖年間,來到中國的葡萄牙人克魯茲寫下一本《中國情況記》,書中這樣記載:「因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明人認為所有各國中只有大明值得稱羨。就國家的偉大、政治制度和學術的名氣而論,他們不僅把別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蠻人,而且看成是沒有理性的動物。在他們看來,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的國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誇耀的;這種無知使他們越驕傲,一旦真相大白,他們就越自卑。「

以外人的眼光看大明的癥結,往往切中要害。儒家的故步自封,已經埋下禍根,即使明中後期有人嘗試改良或重新解讀,但依然改變不了社會主體。

對此傲慢態度,外務部幹員不以為意,和付成勇一起返回了自己的住處。

~~

如此度過三日,到第三天下午,禮部遣人傳話,皇太子與朝中大臣將在明日申時於皇宮接見宋洲使臣。

蘇南遺憾的問:「此次覲見,為何不能目睹陛下龍顏?」

禮部官員道:「陛下龍體欠安,不宜接見番邦使臣。」

待禮部官員離去,外務部幹員對眾人道:「我們此次北上的目的,是為了拿到勘合貿易的批文,其他都是其次。趕緊檢查一下所帶的貢品是否有破損,別在明天出現差錯。」

眾人聽言,各自忙碌起來。

在南京時,所帶的蘇木、胡椒等香料,還有佔重的玉米、土豆、紅薯糧種已交給內帑的太監登記(香料貿易只能由官府經營)。如今隨人帶到京城的,只有一些玻璃工藝品。

贈送給皇帝的禮物,除了一批銅製單筒望遠鏡外,還有一個等人高的試衣鏡。為了保護好鏡子,眾人沒少花心思,在大木箱中,又是包海綿,又是墊稻草,走運河的一路,更是提心弔膽。

費了這番功夫,眾人心中萬分期待,當試衣鏡出現在大明官員面前時,會是怎樣一副場景。

獵奇是人類的天性,外務部幹員對試衣鏡這件貢品能不能使明人感到震撼,他一點也不擔心。

說到貢品,不得不岔開話題講一講一些趣事。

大明皇帝特別喜歡瑞獸。永樂年,鄭和下西洋,到達非洲看到了長頸鹿,他將其視作麒麟,不辭辛苦,隨船萬裡,帶回國獻給永樂帝。

來大明朝貢的番邦使者,為了獲得豐厚賞賜,更是投其所好。在得知皇帝喜歡獅子,可大明又沒有獅子的情況後,他們既走海路,也走西北陸路,經常向明朝進貢獅子。

例如帖木兒王朝曾經向明朝進貢了一頭獅子,得到了三十箱禮物的回報。

由於受益太過豐厚,各國熱衷於進貢獅子,甚至出現了假冒的「獅子」。成化二十年,撒爾馬罕進貢了兩頭獅子,卻「狀隻如黃狗」,只不過頭大一點,尾巴長一點而已,用今天的眼光看,也許就是藏獒一類的大型犬。

翌日。

在侍女的服侍下,眾人早早換上朝服,耐心等待。為了不失禮節,一行人水都不敢多喝,就怕尿急在紫禁城裏找不到廁所。

剛過未時,便有禮部官員前來引路。

來到午門外,聽到一陣鼓聲響起,眾人隨大明官員站直身軀,稍稍整了整儀錶。

又一陣鼓聲響,宮裏派出接伴舍人,引班舍人領著使團眾人,從西門入奉天西門,至奉天殿一處等待,朝中文武官員也都陸續入殿。

過了片刻,鼓樂聲起,皇太子車輦駕到,侍從奉迎。

待皇太子入定,鼓樂聲這才停止,忽見殿外鳴鞭,禦前一太監上前,通報時辰。

隨後禮部官人引導,眾人按照在會同館學得禮儀,向禦座空位行叩拜之禮,其中繁瑣細節,不必一一詳說。

禮畢後,鳴鞭,奏樂。

皇太子坐於禦座下位,眾人又按禮儀,朝皇太子行禮。

皇太子朱祐樘生於成化六年(西元1470年),現今不過十三歲,犀顱玉頰,看上去要比同年孩子身材瘦弱。

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六歲之前,在深宮中吃百家飯長大。因此,一直身弱多病,以致於十八歲登基,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其在位的十八年裏,勵精圖治,大力整頓朝綱,將一個朝政紊亂,國力凋敝的大明江山挽回,算得上明朝的中興之主。

對一個少年人行叩拜大禮,眾人心裏有些膈應,但想到這位弘治皇帝的所作所為,倒也能坦然接受。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