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五百七十八章:小島遊記(中)
朱厚熜雖不務正業,但亦不是個傻子。他贊同了徐階的說法,並向眾臣詢問該如何回復俺答的書信。

徐階道:「今虜駐兵近郊,而我戰守之備一無所有,此事宜權許以款虜,第恐將來要求無厭耳。」

朱厚熜違心道:「苟利社稷,皮幣珠玉非朕所愛。」

徐階建議道:「無底線應允俺答的條件太失朝廷顏面(其實也沒有啥面子了),應先勸俺答撤兵,再由大同方面就通貢問題與其周旋。」

朱厚熜思來想去,最終採納了徐階的建議。

得到明廷答覆,俺答汗信守承諾,開始準備撤退。

這個時候,明軍發揮了「衝鋒陷陣,其徐如林;撤退逃跑,其疾如風;劫掠物質,侵略如火;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特長,想趁著俺答汗大軍不備,襲擊落單的韃靼騎兵邀功。

卻不料俺答汗中途折返,明軍不戰而潰,死傷千餘人,仇鸞本人險些被俘。

能力比野心大的俺答汗並未藉此發難,他於九月初一撤走全部軍隊,京城的危機終於解除。

夷州台南郡這邊通過佈局於明朝境內的商業網,在九月十三日收到了此次明廷北方戰事的大致內容。

按外務部堅持長期輿論戰的指導要求,駐夷州新聞署立即讓人撰寫文章,將此戰中明朝武將的畏敵如虎、文官的碌碌無為、皇帝的昏庸無道,大書特書。

加印售賣的《朝聞天下》經走私商人之手,迅速傳遍東南泉州府、福州府、杭州府等地。

讀完報紙,各府讀書人極為憤慨,大罵嚴嵩奸臣誤果,仇鸞貪戾險狼。有士子做詩諷刺,更有士子結伴去找老父母或賢士上書朝廷,力求除奸強兵。

由於輿論鬧得太凶,甚至驚動了金陵城。金陵官員一面讓各府州縣嚴查違禁文章,一面將此事上奏給了京城。

~~

朱厚熜接到奏報,怒不可遏,北虜欺負到自家頭上也就算了,東夷亦敢蹬鼻子上臉。

就在這時,遼東送來了緊急軍情,佔據九連城的宋洲夷人先克險山堡,北近鳳凰城,後又克蕭家島關,西逼金州衛。

朱厚熜再次召集群臣磋商,並將錦衣衛收集來的報紙,送到了嚴嵩與仇鸞面前。

「外域之臣,敢於朕前帶信坐觀城池,可歟?不一征誅,何以示懲!」朱厚熜厲聲說道。

殿下群臣噤如寒蟬,不敢言語。

嚴嵩看完報紙上的內容,臉上不怒不惱,而仇鸞卻是一副惶惶不安的神情。

兵部尚書丁汝夔、謝蘭與戶工部尚書李士翱、胡松等人主動上前請罪。

氣頭上的朱厚熜下令革去李士翱官職,停發胡松薪俸,皆讓他們戴罪辦事,侍郎每人停發薪俸五個月,並將丁汝夔下獄。

隨後,朱厚熜指示兵、戶二部「先集兵聚糧」,準備出征;改十二團營為三大營,總三營為戎正府;修建京城外城;置薊遼總督大臣,轄薊州﹑保定﹑遼東三鎮,募山東、山西﹑河南諸道兵歲集京師防秋,秋後散去,以為定製;又選各邊鎮銳卒入衛京師,以京營將分練邊兵。

安排好這些,朱厚熜才道:「鹹寧侯!」

「臣……臣在!」仇鸞急忙出班,應道。

「朕還是信任卿的,卿勿怠此戎務,必如皇祖時長驅胡虜三千裡乃可!」朱厚熜寄於厚望道。

仇鸞道:「臣遵旨,必當效死命,不負聖上所託!」

散朝後,禮部尚書徐階看了眼嚴閣老,見其神色如常,心中不由得佩服。

~~

回到嚴宅。

其子嚴世蕃通過收買的宮中宦官,早已對宮中近幾日的事,洞若觀火。

他向嚴嵩道:「父親,這一次的流言蜚語,事關重大,需儘早想出應對之策。」

「現在正處風口浪尖,我若申辯,豈不落人口實!」嚴嵩嘆氣道。

嚴世蕃老神在在道:「父親申辯又有何用,現在陛下與您要的只是一個台階罷了!」

「慶兒,你有何主意?」嚴嵩問。

嚴世蕃道:「此次韃靼進兵京師,朝廷顏面盡失,這份罪責誰也承擔不起,總得有人掉腦袋,給天下士子一個說法,丁汝夔不是已經下獄了嗎,父親為何不借他人頭一用?」

嚴嵩無奈道:「天下悠悠,眾人之口難堵,也只能如此了!」

沉思片刻,嚴嵩轉過話題,囑咐道:「海外宋夷對我朝之事了如指掌,只怕這京城內外遍佈其耳目。這些時日,家中奴僕雜役,你親自過眼一番,不可留下隱患。」

「孩兒明白!」嚴世蕃應道。

僅過了兩日,被打入監牢的丁汝夔遣家人向嚴嵩傳話:俺答汗率軍進犯大同時,陛下正齋戒居住在西苑內,不理兵事,真正處理這些事務的是你嚴閣老,那些邊關將帥都是因賄賂你嚴閣老而得到提拔,我可一直沒說。

聽到此言,嚴嵩殺心愈盛,面上卻信誓旦旦道:「有我在,一定不會讓丁大人出事。」

得到嚴嵩的保證,丁汝夔沒在牢裏鬧騰。

在嚴嵩的授意下,給事禦史彈劾丁汝夔防禦敵寇沒有計策。

找到台階下的朱厚熜斥責禦史不早說,相應減少了他們的薪俸,並催促三司早點定罪。

都禦史屠僑、刑部侍郎彭黯、大理卿沈良才因法司緩刑之奏,各領了四十杖,並降三人薪俸五等。刑科張侃等人遵循舊例將事復奏,被各打五十大杖,張侃更是被貶斥為民。

這番雷霆舉動,眾臣都瞧明白,朱厚熜急於找人背鍋,丁汝夔的罪名因此很快確定。其本人以不設守備之罪,即日斬於市,並割下腦袋懸城示眾,其妻流放三千裡,其子貶戍鐵嶺。

丁汝夔臨近受刑,才清楚自己已被嚴嵩出賣。

俺答汗帶兵回到大同,等得望眼欲穿,明朝官員拖拖拉拉,一直到次年(1551年)才允許大同開通馬市。《朝聞天下》繼續追評此事,稱其為「只顧面子,不顧裏子」。

儘管《朝聞天下》遭到了明廷的官方封禁,但因名聲響亮,依然在讀書人之間私下流傳,而且還有影響愈來愈廣的趨勢,這恐怕是明廷也始料未及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