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八百一十九章:農業發展(下)
【大年初三,婚柬接到了不少,:-D】

本土棉花種植主要分佈在魯河上遊,地跨東角郡東南部及珊瑚郡北部地區,其中,珊瑚郡佔本土產棉量的大頭。

兩郡交界地帶處溫暖、炎熱區域,終年無霜凍,平均年日照總時數多達3000小時,光熱資源極為豐富。而棉花恰好是喜溫喜陽作物,最適宜的發育溫度為25-30℃,與當地的氣候條件高度匹配。當地棉種一年一熟,全年發育期約150-180天,一茬結束後即實施輪作休耕,休耕時間多為一年。

隨著本土紡織業的大發展,對棉花的需求旺盛,使得棉花種植利潤遠高於穀物,近些年棉田種植面積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某部電視劇裡有改稻為桑的橋段,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嚴謹,百姓又不是傻子,祖祖輩輩種地的人能不知道種什麼收益最大?現實中,官府往往是為改桑為稻而頭疼,畢竟周邊地區一旦歉收,就會引發大規模的飢荒。

任元勇一行人結束對四春城與臨川城(後世悉尼)的視察後,繼續北上,抵達了有本土「棉花之鄉」美稱的白絨鄉(後世貢迪溫迪),受到了當地官員的濃重接待。

白絨鄉看似風光,其實當地官員心裡早存著一肚子苦水,當著農相任元勇的面,這些人一股腦的傾吐了出來。

「棉花種植離不開水,可本地哪有那麼多上好的臨水土地。旱地也不是不能種植棉花,但得靠人工澆灌給水,不僅辛苦不說,但凡遇到乾旱年份,收成簡直慘不忍睹。」

臨水田棉花產量能達到畝產220斤,而旱地頂多在160斤左右,一畝地就相差60斤,那若是100畝、1000畝呢?差距就在那擺著,百姓們自然都想分到臨水田,為此找門路、托關係之事層出不窮,讓鄉裡不勝其煩。

另外,農場與個體之間因水源產生的矛盾、災害年份的救濟,亦是讓鄉裡頭疼不已。

「除了本地矛盾,我們還得承受上面的壓力。首府寧海城(後世布裡斯班)現在也在搞紡織業,可我們早就與臨川城那邊簽訂了棉貨協議,郡裡多次派人下來,雖沒明說,但話裡話外都是希望我們能優先供應本郡。」

臨川城是中樞首批扶持的重點紡織城市,其毛紡、(蠶)絲紡、棉紡、混合紡技術優勢明顯。不過近些年,隨著中樞正策的放開,寧海城靠著錢多,在舊港、安平等地大肆挖人,其紡織技術逐漸追趕了上來。

白絨鄉與寧海城兩地相距不到300公裡,本身又在其轄內,而與臨川城相隔800公裡,不把棉花賣給寧海城,確實有些說不過去。

安靜聽完下面人的述苦,任元勇才說道:「土地分配,你們能遵守準則,這做得對。在重點經營經濟作物地區,我的意見是盡量以農場模式為主,這一點,我回去後會向中樞提交建議,屆時,轉移到此地的新移民會以農場單位落/籍。對於棉花該出售給誰,這應該交給市場來決定,待我前往了寧海城,會與郡裡溝通此事。」

得到這番答覆,當地官員大大鬆了一口氣。

其實任元勇有句話並沒有對本地官員講,他心裡還有一個計劃——打算限制本地與附近幾個鄉鎮的棉花種植,其目的:一是為了保護魯河上遊的水資源;二是配合外務部,對印杜棉花的戰略。

棉花是較耐旱怕澇的作物,但並不是說棉花種植就不需要水。實際上棉花不同發育時期需水量不同,對土壤適宜含水量的要求也不同。其需水規律是:棉花生長發育期間,棉田土壤含水量宜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棉花一生平均需水200-300立方米每畝。棉花田需通過田間灌溉,保證棉花正常生長發育,防止因旱減產。高產棉田每畝需水量能達到400-600立方米。

本土80%的地區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魯河上遊的水資源在眼下棉花播種的時節,大部分都要被農戶截留,將來不加限制,必然會引起區域內的生態危機。

~~

離開白絨鄉,抵達寧海城,與珊瑚郡郡委長談了郡裡的農業規劃與發展,點明了一些存在的問題,隨後一行人繼續北上。

東角郡北部為熱帶氣候,南部為亞熱帶氣候,內陸為大陸性氣候,常年多晴天。年平均降水量4500毫米(東北部沿海)至125毫米(西南部)不等。雖然高雨量區面積不大,但發展勢頭很強。

多變的氣候,帶來了該郡農業發展的多樣性。這裡是小麥、大麥、高粱、玉米、花生、萵苣、土豆、西紅柿等四季糧蔬的生產基地。也是水果主產地之一,盛產香蕉、柑桔、蘋果、菠蘿、芒果、鱷梨、葡萄和西瓜等。同時也是牲畜主要養殖基地之一,牛肉產量位居本土第二。更重要的是,這裡是本土唯一的蔗糖生產地。

「目前進駐本郡的甘蔗種植企業有61家,農場種植規模在60-450公頃……」

中樞支持的東角郡製糖業開發已過了一個年頭,如今發展的如何,任元勇尤為關心,在其到達朝歌城(後世凱恩斯)後,他就單獨要求郡裡安排自己一行人去下面看看。

當地的榨糖季從6月開始,到目前尚未結束。後世甘蔗除了拿來榨汁,做糖之外,還能用蔗渣、廢蜜和濾泥等製成紙張、纖維板、碎粒板、糠醛、飼料、食用品培養基、酒精、乾冰、酵母、檸檬酸、賴氨酸、冰醋酸、味精、甘油、水泥、肥料等。當然,現在宋洲技術還不成熟,自然沒能將產業延伸這麼長。

任元勇等人來到一家製酒廠,聽取了廠裡製酒的生產情況。

「我們廠生產的產品,一部分用來做醫用酒精,另一部分做成了高度酒,定向出售給楓林灣,明年依據上遊甘蔗的種植情況,可能還會擴大規模。」製酒廠廠長一臉欣喜,介紹道。

「農業生產離不開技術與資金的支持,看到你們投資能這麼快取得回報,我心裡很高興,一個良好的經營循環已經形成,未來值得期待。」任元勇肯定道。

出了製酒廠,一輛小火車拖著幾掛車廂,將上遊製糖廠的廢料糖蜜拉進廠內。

半軌鐵路從前在礦區用過,後來經過改造,都已逐步與鐵路網接軌,想不到還能在這裡見到這些「老古董」。

陪同幹部自豪道:「製糖業各類企業合資修建的半軌鐵路現在總長已達80多公裡,不光連接了上下遊,還打通了鐵路網與港口,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任元勇頷首,讚許道:「如何保證本土農業發展穩定,事關生產、運輸、儲存三個環節,你們在運輸上面下得功夫,值得其他郡學習。」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