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八百二十六章:狂生(上)
湖廣,麻城小縣。

寺院中,一儒生正在開壇講學,台下聚集而來的聽眾,除了和尙,還有樵夫、農人、販夫走卒、甚至不少女子也推開了羞答答的閨門,跑來聽學。

能有如此影響力,此儒生自然不是尋常角色,而是大明鼎鼎的狂生李贄。

提及李贄,首先得介紹一下其背後的泰州學派。泰州學派是「陽明學」的支流之一,被後世稱為華夏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

泰州學派的創始人名叫王艮,王家先世原居蘇州,後落戶於泰州安豐場,以燒鹽為生。王艮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其家世代為灶戶,王艮「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十一歲時家貧輟學,隨父兄淋鹽。十九歲時隨父王守庵經商至山東,在孔孟之鄉拜謁孔廟時,得到啟發,認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聖人者可學而至也」。於是日誦《孝經》、《論語》、《大學》,置書於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

王陽明巡撫江西,講「良知之學」聚徒眾多,王艮趁此機會,拜王守仁為師。

王艮初名銀,王陽明特意為他改名為艮。艮有性子直;說話生硬之意,王艮字汝止,號心齋,不難看出王陽明對他的器重。

王陽明死後,「陽明學」支流眾多,而王艮出身於底層灶戶,長期在小生產者中講學,其所創的泰州學派後來居上,超過了浙中王學、江右王學等六派(由姚江學派分化),其信眾上至上層官僚、文人士子,下至市井百姓。王艮平生之努力,也的確沒有辜負王陽明的期望。

明中晚期,泰州學派影響極大,人才輩出,主要傳人有王棟、徐樾、趙貞吉、顏鈞、何心隱、羅汝芳等,這裏面自然還有深受其學派影響的李贄。

李贄祖上在元代是泉州巨賈(其家族詳情後世存在分歧,這裏不多做介紹),到其父李鍾秀一輩,家道中落,靠李鍾秀教書為生。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其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信MSL,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這從他十二歲就寫出《老農老圃論》,把孔子視種田人為「小人」的言論大大挖苦了一番就能看出。

二十六歲時,李贄考中舉人,後來會試落榜,和海瑞一樣放棄了科舉,選擇為官,當上了豫地輝縣的教諭。

蹉跎十餘年,李贄才混上了西南邊陲姚安知府一職。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李贄卻寫了一幅楹聯:「做官無別物,隻此一庭明月,兩袖清風。」

十餘年的清官生涯,李贄就攢下了一輪明月,兩個女兒因飢病(有可能是長期營養不良)夭折,而他自身窮的掉渣,辭官後,吃飯住宿還靠朋友接濟。據說,李贄平生最大的一筆收入是祖父去世,官場同僚湊得一筆弔唁費,扣除奔喪花銷外,他將其餘全留給了妻女買田養家。

萬曆九年(1581年),五十五歲的李贄從姚安辭官,來到湖廣黃安好友耿定理家暫住,白天在天台書院,講學論道;晚上與耿定理作古論今,順便教授耿家子弟。

這種悠閑的日子也不是古井無波,李贄視禮教為無物,兒子去世,就勸說兒媳不必守節,改嫁他人;他辭官致力追求學術後,行為更為大膽,破例招收女弟子,提出個性自由與真情實感的「童心說」。耿定理對此沒什麼意見,但耿定理的兄長刑部左侍郎耿定向卻看不慣李贄的「狂言狂語」,時常與其進行口舌之爭,雙方水火不容,導致耿家分成兩派,甚至到了用武力決定誰為真理的地步。

萬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李贄搬離耿家,移居麻城,投靠了另一位知己周思敏。李贄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擔心自己的觀點過於驚世駭俗,沒有選擇住在周思敏家,而是獨自住進了寺院,第二年派人將家眷送回泉州,自此「既無家累,又無俗緣」。

李贄在寺院裏一住就是好幾年,一邊講學,一邊潛心讀書著說,倒也清閑自在。其流傳於後世的《初潭集》、《焚書》等著作,以及《童心說》、《贊劉諧》、《何心隱論》及與道學家耿定向反覆論辯而撰寫《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和詩共六卷,便是在這段時間完成。

(註:「道學」一詞在哲學範圍等同於「新儒家」。道學(或理學)是宋明時期思想界的最重要的學術流派。「道學」二字連用,最早見於儒家典籍《禮記·大學》「如切如磋,道學也。」《宋史·道學傳》將「聞道」早晚作為排列傳主的重要依據,以周教頤「聞道甚早」居首。)

李贄所著書籍核心為揭露道學家們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等人。

其中《焚書》最為驚世駭俗。之所以起名《焚書》,是因為李贄知道自己的觀點不容於世,極有可能會被禁毀。《焚書》一書直指佔統治地位的儒家傳統說教,對程朱理學提出大膽懷疑和猛烈批判。

這對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衝擊,被當地的傳統讀書人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將他驅逐出麻城縣。但李贄公開宣稱作品是「離經叛道之作」,「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堅持到底毫不畏懼。

好在李贄身處的是明中後期,各種新思想本就層出不窮,李贄的言論傳播後,徹底火了。工部尚書劉東星邀請他去山東著書,文壇巨子袁氏三兄弟親自登門求教,連傳J士利馬竇都三次登門與他交流,全果各地邀請他前往講學的書信不知凡幾。

遠在南太平洋諸島的宋洲儒士聽聞了他的故事,也找上外務部請其出面,能否將他請來宋洲講學。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