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三百七十二章:接待
東路起義軍在荊襄之地重新拉起隊伍後,略過德安府,再臨黃州,與明軍進行了大小戰數場,雙方互有勝負。

見明軍守勢頑強,胡二郎不敢久拖,立即率軍北上,又入河南汝寧府地界。

在汝寧府商丘附近,東路軍得到了短暫休整,關於接下來的進軍方向,軍中將領意見不一。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以齊彥名為首的霸州骨幹主張北上,而先遣隊主張迅速東進,與聯合艦隊匯合。

這個時候,關於西路軍的消息已經斷絕,不少北方將士由此產生了一股悲觀情緒。

同樣在此時,先遣隊聯絡小組意外收到了上級電報,得知西路軍撤離完成,聯合艦隊正在通州(南通)登陸,這讓先遣隊眾人情緒為之一振。

胡二郎與先遣隊緊急磋商,拿定主意,決定東進。

雖說是東進,但也不是直來直去的打法,胡二郎選擇戰術迂迴,讓明軍難以琢磨起義軍的意圖。

東路軍休整完成,殺了個回馬槍,三臨黃州,打了明軍一個措手不及,郤永不敵,退守蘄州。

取得黃州大勝,東路軍旋即向東進入南直隸安慶府,一路收納流民,回收商業網暗留的物資,而後繼續北上,過廬州府,進入鳳陽府。

至此時,東路軍扶老攜幼,民眾達到了17萬,並且人口增長的勢頭絲毫未減。

鳳陽府的百姓聽聞起義軍到來,不但不畏懼,反而爭相加入,隻為能混上一口飽飯。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無他,只能怪鳳陽實在太窮。

「鳳陽花鼓」中有一段家喻戶曉的唱詞: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按理說鳳陽是老朱的家鄉,當地百姓不可能太窮才是,但有些事不能按道理記。

明朝建立,老朱就下旨在鳳陽營建中都,後遭群臣反對,老朱隻好作罷,但他仍在鳳陽設置了中都留守司。

懷著俺做皇帝,不能讓家鄉父老再過苦日子的心態,坐上龍位的老朱開始了對鳳陽的折騰。

元朝時,鳳陽還叫濠州,隻管轄四個縣。老朱在打下濠州時,就將其升級為臨濠府。

洪武四年(1371年),老朱迫不及待的擴大臨濠府領地,由原來的四個縣變為九州十八縣,僅過三年,老朱改臨濠府為鳳陽府,下轄亳州、潁州、太和、潁上、霍丘、壽州、懷遠、蒙城、宿州、靈璧、天長、盱眙、泗州、虹縣、五河、定遠、鳳陽、臨淮等共十八個州縣。

有了地盤,還得有人才行。

明朝立果之初,鳳陽縣僅有16620人,整個鳳陽府九州十八縣,也僅僅有13萬人口,每平方公裡只有5人,處處殘垣,可謂十室九空,

老硃諭旨一出,前後6次強行移民,最大的一次移民,強行遷移了江南百姓共14萬人。這6次移民人口共計48.8萬人,其中民籍為三十萬,加上他設置的鳳陽府駐軍,八衛一所共有軍籍18.8萬(軍人與家屬),造成外來移民是本地土著的三倍之多。

從以上史料看,老朱的政令還算正常,但他的表演馬上就要開始。

洪武十六年(1383年),老朱受《劉邦傳》刺激,大筆一揮,寫到:「鳳陽,朕故鄉,陵寢在焉。昔漢高皇帝豐縣生,沛縣長,繼成帝業,而豐沛之民終漢世受惠。朕今永免鳳陽、臨淮二縣稅糧徭役,宜榜諭其民,使知朕意。」

注意,此項政策只針對鳳陽、臨淮二縣,而且是鳳陽縣和臨淮縣的原土著才能享受永久免除賦稅,後來的外來移民沒資格享受優厚政策。

同時,老朱專門開闢了一條鳳陽到金陵的驛道,並在鳳陽大搞水利建設,另外新建了皇陵、十王四妃墳、龍興寺等。不僅如此,老朱還大力建議退休的開果勛貴回鄉置業,大批淮西功臣也在鳳陽買田買地,建府建宅。為此,老朱還特賜給公侯們鈔一萬錠,銀五百兩,讓他們到鳳陽建豪宅用。

這番操作下,鳳陽由原來的十室九空,迅速變成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繁華景象,很多荒田也被開墾出來,甚至耕地數量高達40萬頃,被明廷評為上等富裕州府。

人為造成的短暫繁華過去,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上等優質良田被勛貴功臣們霸佔,中等一般的耕地被本地土著優先佔據,剩下些下等耕地,劣質耕地留給高達30多萬的外來移民。

其結果,外來移民為了養活一家老小,遂到處開荒耕種,毀林造田,圍湖造田,此舉讓鳳陽府環境急劇惡化,造成大批荒山禿嶺,嚴重水土流失,令當地環境陷入無限惡化的循環,甚至連後世也受其影響。

明中期,洪澤湖畔經常鬧水患,但因泗州是大明祖陵所在地,為了保朱家祖陵,明廷制定的治水策略是「首慮祖陵,次慮運道,再慮民生。」

在這種治水策略下,淮河兩岸的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長此以往,鳳陽府變得十年九荒,又因災荒養不活如此多人,很多百姓只能逃荒。

據《鳳陽新書》記載,單單鳳陽縣一地,在洪武年間移民後,人口就高達14萬之多,到了萬曆年間,該縣僅存13894人。

~~

鳳陽府,定遠縣,流民營棚綿延數裡。

劉七騎馬在營地巡視了一圈,不禁深深皺起眉頭。

他快步來到中營,找到胡二郎,向其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二哥,為何要讓那些流民入夥?他們的加入只會使我們糧草不足,並拖延我們的行動。」

胡二郎示意劉七坐下,反問道:「三弟,你說我們冒著殺頭的風險,起義是為了什麼?」

「自然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不受貪官汙吏的欺壓。」劉七順口說道。

「既然如此,那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正是在踐行我們的目的嗎?」

「二哥,可這……」

胡二郎擺手,打斷道:「我知你的意思,但眼下我們的困境並不是流民問題,而是該如何攻下金陵城。三弟,僅憑現在的人手,你可有把握攻下明朝南都?」

劉七猶豫再三,說道:「勝算不足二成!二哥,其實我心裏有件事老早就想提,但不知該不該講。」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