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1480之新世界》第四百八十一章:南巡與北巡(3)
【478因為有敏感詞一直審核,如果下午還未審核通過,我想辦法加更一章。】

明初,老朱曾言:「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為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諸國。」老朱是說到做到,從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四年,十一年間先後分封了24個兒子和一個侄孫為蕃王,他們的封地遍佈邊疆及內地的許多主要城市。

靖難之變後,朱棣推行藩禁制度。

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只能作為宗室享受正治待遇。爵祿也有明確規定,分六個等級,分別是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不具備親王、郡王頭銜的宗藩人員隔代降級,直至第六代都降為奉國中尉。具有親王、郡王頭銜的這類人的嫡長子、長孫都可被冊封世子,世孫。

隨著對這些宗室藩王的嚴格管控,高貴的藩王們幾乎完全是被圈養了起來,他們不能統兵參政,只能坐食歲祿,「生兒育女」逼迫成了這些人的唯一愛好。

明初,宗室人口統共才一百二十多人,到嘉靖年間,已發展至近三萬人。

《明實錄》記載,嘉靖三十一年的全國糧食收入是2285萬石,但各路藩王當年的消耗卻達到853萬石,幾乎佔據了當年全果稅糧收入的37%。

嘉靖帝本就是個愛花錢的主,每年讓他掏錢養這些宗室藩王,你想他能樂意嗎?

「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下部覆議,從之,至四十四年乃定宗籓條例,郡王、將軍七分折鈔,中尉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君及儀賓八分折鈔,他冒濫者多所裁減,於是諸王亦奏辭歲祿,少者五百石,多者至二千石,歲出為稍紓。」

嘉靖四十四年,意識到宗室問題的嘉靖帝出台了《宗藩條例》。宗藩條例中規定郡王、將軍七分折鈔,中尉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君及儀賓八分折鈔。宗室受祿年齡由十歲提高到十五歲,親王歲減500到2000石,並且宗室待遇全部銳減,「三分本色,七分折鈔」,於是減到郡王待遇只能領到300石了,實際上減少了百分之七十。

根據《徐光集:處置宗祿查核邊餉議》記載,隆慶初年(1568年)宗藩總數28000人,應發祿米扣除親王后為832萬石,則人均297石,相當於縣君的級別,也就是300石/人。

按嘉靖四十四年的宗藩條例,縣君祿米實領20.24%,則祿米實發832萬石乘以20.24%等於168.76萬石,加上親王祿米合計共185.08萬石。

185萬石,相當於當年明朝2660.8萬石米麥收入的7%。

這樣算下來其實還好,老朱制定的藩王「養豬」正策似乎在嘉靖朝得到了根治,其實有個難點易被人忽視,那就是藩王的莊田。

明廷一方面賜予宗室大量田地,另一方面允許宗室兼並田產來補貼自己,這些莊田享受免稅權,一時成了貪官汙吏上下起手的重災區。

這些田地由於是地方官吏控制和徵收。每畝地地方官一般可徵收得0.3到0.5兩銀子,但隻交給藩王0.015至0.03兩,地租收入絕大部分都被這些文官和當地大地主豪強們給瓜分了。例如萬曆皇帝的三兒子福王朱常洵有封地2萬頃(即200萬畝),但實際每年只能得到轉交的銀子4萬兩。萬曆皇帝的弟弟潞王有4萬頃(即400萬畝),是所有藩王中最多的,但每年總共也只能得到6萬兩銀子。

宋洲對明朝藩王「養豬」正策的批判,不光針對藩府成員,還有其寄生於宗番制度上的寄生蟲,可以說是無差別攻擊。

~~

對於第三個攻訐核心——對明朝貪官汙吏的諷刺。宋洲筆杆子們首次以一個杜撰架空的故事,將主角黃世郎如何攀附權貴,寄生朝堂,如何陷害同僚,置對手死地而後快,同時結黨營私,貪贓納賄,寫得是繪聲繪色,其中一些官場的秘聞描繪的大膽且直白,讓人看過,欲罷不能。

在明朝眾多讀者中,有一位仁兄初讀此故事,就覺得有些眼熟,其中因病辭官,為地方修志的經歷,就像是在說他自己。

這位仁兄不是旁人,正是在金陵城任吏部尚書的嚴嵩。

「老爺,這是最新分發的小報!」管家從轎簾處將幾張泛黃的紙遞了進去。

嚴嵩接過,瞟了眼內容,詢問道:「衙門查了這麼久,難道還沒查清是誰在散發這些民間邸報?」

「盧知縣那裏一直沒有答覆,想必還在派人調查。」管家小心應付道。

「不知他是真查,還是假查,區區一件小事都辦不好!」說完,嚴嵩便示意轎夫抬轎回府。

離停轎點不遠的勾欄瓦舍,一說書人正在講黃世郎巴結討好內閣首輔穆貴東的最新章節,聽說穆首輔冬天有腿寒的毛病,黃世郎豪氣將自己身邊兩個如花似玉的小婢送給對方做暖床之用。

「你們說這書中黃世郎到底映射的是誰?」

「誰知道呢,若是朝廷真有如黃世郎這樣的狗官,老百姓的日子只怕永無寧日。」

幾個台下的聽眾交頭接耳地議論道。

這時,有人偷偷摸摸散發起一張帶彩繪的宣傳海報,海報分成「春夏秋冬」四個主題,刻畫出農人從播種到收穫的場景。

幾人瞧著海報,迅速轉移話題。

「這畫就像是真的一樣!」

「什麼叫像是真的,明明就是真的!」

「你們說這畫裡究竟是什麼地方?」

「海外夷州唄!我跟你們說,我同鄉的二舅的三姑早年被那宋洲人擄去,你們猜人家現在過得如何?」

「如何?」

「人家磚瓦房三進住著,每日大米魚肉不缺,那過得是地主般的日子。」

「真有這樣的好事?」

「我也聽說就在六年前,我們隔壁村的王小二冒死跑去夷州,如今已在夷州安平成家立業,他還接待我們村跑海的船夫,好吃好喝了一頓。」

「王小二,是那個窮得連裹襠布都沒有的小子嗎?!」

「就是他!」

「夷州真有那麼好?」

「好不好,我不知道,現在跑海做買賣的都往那邊跑,想來必會不差!」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幾個落魄之人將此默默記在了心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