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知宋事》第二十一章 辯易
中國古代,《易》的地位一直很高,是傳統的六經之一。

自伏羲八卦始,在夏、商、周三朝,就分別有《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

包含著中華文明開闢之初,到發展、升華的密碼。

文王演周易,孔子做系傳,是儒家《易經》傳承的正統。

有宋一代,不僅皇家重視,還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舉天下讀書人修習之,實在了不起。

當然,官家推崇《易經》,是將之當做治國理政的重要綱領,每有舉措,力爭合乎經義。

不過,《易》本身是個開放性系統,後世的人們往往各取所需。

比如用來做佔卜,推演未來吉凶,也曾十分流行。

老實說,崇簡能夠在後世了解一點易學知識,就是因為許多神棍聲稱能用八卦推演吉凶禍福,教人趨利避害。

一些特殊案件涉及到了這方面,作為特警總要做些知識預備。

但這一點可憐的儲備,完全不夠用。

在這個經筵上,恐怕他最多能與德芳小朋友一較高下,比德昭,以及行伍出身的趙家幾兄弟,都差得遠。

看趙二很有會心的樣子,崇簡深覺慚愧。

但是,有人卻不想放過他。

「我說這位小待詔,既然皇兄給你參加經筵的榮寵,總應該有所表現,可別做悶嘴葫蘆。」

趙小三突然向崇簡發難。

也別說,在這些兄弟子侄當中,趙小三的觀察能力最強,他敏感地發現了崇簡的窘態,怎肯輕易放過。

「表現,怎麼表現?」崇簡下意識反問。

「哈哈,自然是談談聽講的感受。難道還要你在這裡施邪法?」

趙小三陰惻惻地道,看來對上次吃的虧念念不忘。

「呵呵,聽說你在舊蜀宮中,慣與王公貴族唱和,像這樣的侍講也常參與,朕倒想聽聽你對經學一道的見解。」

沒想到趙二倒是贊同。

花蕊夫人!

崇簡左右張望起來。

「你看什麼看?徐尚宮沒來!」趙二笑罵道。

徐尚宮?

什麼鬼?

好在崇簡腦袋好使,飛速轉動之下,立即反應了過來。

花蕊夫人原本姓徐,前日聖旨詔其入尚宮局,主司言。

本該是個主事,但現在被官家稱為尚宮,顯然已升職。

五品女官,相對於花蕊夫人曾經的地位,實在不算個啥。

只不過升那麼快,卻體現了趙二的寵幸。

一念及此,崇簡不僅感慨良多,儘管他也知道,孟昶離世後,這是花蕊夫人最好的歸屬。

既然趙二這麼說,那就是承認關於崇簡過去的事,是從花蕊夫人那裡聽來。

這尼瑪比我自己都清楚啊,可得好生應付,別露了怯。

「這個,以前在舊蜀宮中,微臣僅是個書童,就是偶爾有詩文唱和,那都是勉為其難,其實學力很差,那什麼,歷史啊,經典啊,都知之甚少。」

崇簡小心翼翼地解釋。

「那倒是。當年孟昶以文章詩詞為能,宮中充滿奢靡之氣,這可不是富國強兵的好路子。」

一乾人,包括講經的趙孚,都雞啄米般地點頭。

崇簡更是鼓起掌來,恨不得來一萬個贊,還督促有些茫然的德芳跟著鼓掌。

趙二示意二人安靜,顯然意猶未盡。

「咱們皇室子弟,重要的是通曉經義,知道古今治亂得失,避免被有心之人利用就行了。至於文章詞賦嘛,原不必刻意追求。」

「對,對,對,陛下高見,微臣等望塵莫及。」

崇簡捲入政治權力中心不久,居然學會毫不臉紅地拍馬屁了。

「不過,今天是講經義,連德芳這個小鬼頭都參與了,你這蜀中才子,總得說些感想吧。」

趙二有些促狹地說,看來不肯放過崇簡。

這是全方位考察時期呢,搞不好會成長為帝師一類的人物,豈可掉以輕心。

好不容易發現一個與各方勢力無牽扯的好苗子,豈能輕易放過?

「這個,啊,對,剛才聽先生說道,天地感通,君臣相應,實在是獲益匪淺,茅塞頓開。易者,變也,窮則變,變則通,但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陰陽調和,上下相得,從而達至和合圓滿的境界。」

崇簡越扯越嘴順,差點要說出什麼小康、大同之類的話來。

「說得這麼空泛,實在看不出來有何意義。」趙小三冷冷道。

崇簡正要反駁,沒想到趙二也贊同。

「是太空泛了,你又不是經學大師,重要的是依經義處理朝野事務的見識。不然,與魏晉以來崇尚空談的玄學有多大區別?」

務求實效啊。

這個時期,實事求是,格物致知還沒有成為儒學主流,但趙二的態度就很說明問題。

看來,從漢學重考據向宋學重義理的轉變,追根溯源還在於從趙二開始皇帝的治學態度。

崇簡心中一動,暗道天助我也。

「這個,下臣對朝中事務還未入門,不好妄加臧否。隻好聯繫到近日蜀中動態稍加評議。」

「講來。」趙二介面道。

連講座上的趙孚也表現出濃厚興趣。

「剛才不是說到陰陽調和嗎?在軍國大事上,臣以為,如果陰主殺,陽主生,先前王師臨蜀,一戰功成,蕩滌蜀中頑抗勢力,這是殺。但陰殺之後,必然要輔之以生,行陽道,安撫蜀地,使之心向王化。」

崇簡回憶起爻卦的樣子,長的一橫是陽,兩根隔斷的短橫是陰,然後組成「乾、坤」等八卦,覺得大有深意。

「這樣才能陰陽相濟,天地感通,天人合一。」

經筵主講趙孚聽著,暗自慨嘆,覺得這小子雖然歪解經典,但見識不凡,屬於不學有術之徒。

「哦,繼續講來。」

趙二真正有了興趣。

「但攻蜀主將不顧官家的良苦用心,違背天道陰陽相濟之理,不但縱兵劫掠,逼得蜀中大亂時,又一味以殺戮立威,甚至將成都城中的二萬七千降兵全部坑殺。弄得天怒人怨,有傷天和。從此蜀中多事矣。」

在這個時代,《易經》等傳世經典,既類似於宗教教義,又是行為準則。

甚至相當於後世憲法,是萬法之法,媽媽法。

崇簡的思維,與這個時代畢竟有差異,但總算勉強以經義立論,沒有滿嘴跑馬。

儘管膚淺生硬。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