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葬狼谷》第二十五章 臥龍洞驚現臼老怪2
2.

張景聖依然將手上的松燈高高舉在空中,盡量讓亮光所照空間擴大一些,然後饒有興趣地告訴兒子說:這地方叫煙雲澗臥龍洞,據說由遠古時代千年海水沖刷侵蝕而成,猶如鬼斧神工般神奇而壯觀。本地張姓先祖有幸早早發現了它,並人為改造加以利用,主要用來秘密研製的和存儲家製的青銅器,以此作為歷屆張儺大祭專用祭器的補缺儲備。

張石憲隨父仔細觀看,清晰可見作坊底部安放有大型的長方形底范,同時殘留幾條灰色發亮的流面。張景聖告訴兒子,這是銅液流經的槽道,將澆包安放在地面上,鑄造時捅開,銅液即可由槽道注入安於棚底的鑄型。

張石憲走近細看,發現熔銅爐缸呈鍋底狀,爐壁平整垂直,內壁燒結成流狀,外壁為紅燒土,封閉爐頂平面設一圓筒型煙道,與洞頂一條不規則的天然深壕巧妙銜接,經三曲九拐十八個彎道,將煉爐煙塵滲透吸收之後,渾然融入洞外藍天。

問及父親哪來的製作工藝,張景聖告訴兒子,他是按照嶽父臨終的交代,在此秘洞深處找到製作秘籍,然後按照秘籍圖文反覆揣摩古代傳統工藝,並熟練掌握備泥、製模、製范、裝配、澆鑄、去范、打磨、做銹等一整套高仿青銅鼎的製作步驟。

張景聖見兒子一臉懵懂的樣子,就麻利地挽起衣袖,現場指點加示範地告訴兒子如上製作程序,並將他入洞以來精心打造出的一溜八件九龍鼎復仿製品一一展示給兒子。

該批複仿製品均為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中空。紋飾以雲雷紋為地紋,足部飾獸面紋和弦紋。耳的外廓飾一對龍紋,龍口相向,中有一妖首,似被龍所吞噬。鼎腹四隅皆飾扉棱,扉棱中央顯赫部位鏨雕一條大龍紋飾,與周圍八條小龍融為一體,形成九龍。八件分體九龍鼎上所雕大龍飾圖分別為:贔屓、蒲牢、狴犴、睚眥、螭吻、蚣蝮、狻猊、椒圖。八鼎之上八條大龍遙相呼應,顧盼生姿,縱橫恣肆,意蘊無窮。整體外觀莊重大方,摹古而不泥古,率性卻不隨意,而且做舊如舊,形神逼真,堪稱當代青銅器復仿製品中的上乘之作。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還差「饕餮」一鼎始成整套九龍寶鼎完美陣容。

張石憲跟著父親將八件分體九龍鼎一一看過,嘖嘖驚嘆之餘,不解地撓撓頭皮說:「八件已經不少了,一場大祭為啥要用九件寶鼎呢?」

說到這裡,張景聖頗為自豪地引經據典道:鼎作為古代重要的禮器,一向都是有等級之分的。據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張姓家族上啟炎黃,當然要用九鼎祭祀。

「不光是九鼎,最主貴的是九龍。」至於鼎身為何雕飾九龍,張景聖向兒子講述了一個由其嶽父口授給他的傳說故事。

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大龍子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二龍子蒲牢,形似坤龍,性好吼;三龍子狴犴,虎形有角,有威力;四龍子睚眥,口犀利,性好殺;五龍子螭吻,形兇猛,性好鬥;六龍子蚣蝮,形柔順,性喜水;七龍子狻猊,形似獅,嗜煙喜火;八龍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禁閉;九龍子饕餮,形似狼,性貪婪,厚蓄薄發,威武兇猛。

九龍子怎麼會與人間結下不解之緣,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邊的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龍王因年老體弱且事務繁忙,遂委派膝下九個兒子代行公務。

龍之九子個個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他們跟隨劉伯溫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並輔佐燕王朱棣繼承霸業,穩固皇室。

當龍之九子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以修築紫禁城為名,借用劉伯溫的斬仙劍對其施壓,強加挽留。龍之九子大發雷霆,執意不從。朱棣設計招來龍之長子贔屓說:「我知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把先祖這塊聖德碑馱走,我就放你們回去!」贔屓見是一塊小小石碑,便毫不猶豫地試圖將其馱在背上,誰知任憑他用盡法力也不能將石碑挪動半步。原來,這塊聖德碑因其所載「真龍天子」生前無量功德,加之兩代帝王欽賜玉璽印章,豈是一般大力之神所能馱得動的!其他八子眼見老大被壓在碑下脫身不得,便決定一起將外形留在皇廷,其神靈隨劉伯溫返回天廷。朱棣以其卑鄙手段所得到的龍之九子,僅僅是九尊神獸表象而已,全無半點神力。失去龍之九子輔佐的朱棣從此變得殘暴昏庸,失道寡助,最終為滿人所滅。而龍之九子的非凡功績已深入百姓心中,他們獨特而美好的形象被廣泛雕飾於建築或器物之上,成為勞動人民除妖降魔、驅邪避災的美好寄託。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