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87章 一敗再敗河東危,時也命也世民起
背鍋之人需行背鍋之事。

裴寂雖然在李唐一朝貴盛無比,但起義元勛之間的鬥爭,傷筋動骨,牽涉甚廣,他需要遠避京城,遠離政治中樞,消停一段時間。

同時,作為這場政治鬥爭的附屬品,他也需要證明,在朝廷之中,另有一種武力,可以代替秦王李世民。

裴寂自願請行,征戰河東。

可惜事與願違,他的這場出征,也成了他有生之年,在李唐王朝唯一的一次領軍。

非專業人,不能做專業事。

軍事,不是裴寂的長才,他在河東一敗再敗,慘敗至不堪回首。

在介休,宋金剛和裴寂對峙。

裴寂犯了個大忌,他安營紮寨的地方缺水。

在他舉軍就水之時,宋金剛抓住時機,發起衝鋒,將裴寂全軍衝擊得七零八落,死傷略盡。

裴寂打仗沒本事,但他逃跑卻拿出了真功夫,一天一夜之間,他就狂奔到晉州。

這一戰的後果非常嚴重,此戰之後,晉州以東的城鎮全部落入劉武周的地盤。

更為嚴重的是,作為連鎖反應,太原終於出事了。

李元吉被裴寂慘敗的消息,徹底嚇倒了,況且,軍心軍情混亂之下,探子回報消息說,劉武周的後繼大軍將很快增加對太原的圍城。

裴寂的慘敗,讓李元吉第一次意識到,唐朝的精銳部隊,也並不是戰無不勝,太原城,也並不是那麼可靠。

再不走,太原城就是一座孤城,有成為俘虜的危險。

李元吉何時見過這種大陣仗,他慌了神,而他的僚屬們對於戰事的判斷,也並不樂觀。

於是,李元吉立即做了決定。

不抵抗,棄城逃跑。

但在逃跑前,他做足了樣子,李元吉欺騙他的司馬劉德威說:「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強兵出戰。」

然後趁著夜色,帶領心腹和嬌妻美妾,直奔長安。

李元吉走得確實非常及時,他前腳一走,劉武周後腳就趕到了。

主帥已逃,太原城也非常乾脆,他們不再做無謂的抵抗,當地豪強開門接納劉武周。

這座有著無上榮光的城市,太原城,竟然未做絲毫抵抗,自動投降了。

在長安城,看到狼狽不堪的李元吉的時候,李淵大怒。

他心中的怒火無以排遣,他需要有一個宣洩口,於是,對著李綱怒氣沖沖地說道:「強兵數萬,食支十年,起義興運之基,一朝而棄。宇文歆首為畫計,我當斬之。」

以直言直行事君的李綱表示反對,他不卑不亢地回復道:「賴(宇文)歆令陛下不失愛子,臣以為有功。」

李淵還沒有從太原失利的懊惱情緒中緩過神來,初一聽到李綱的話,他感到吃驚,趕忙追問原因。

李綱不慌不忙地說:「宇文歆論情則疏,向彼又淺,王之過失,悉以聞奏。且父子之際,人所難言,而歆言之,豈非忠懇?今欲誅罪,不錄其心,臣愚竊以為過。」

盛怒之下失去理性的判斷,人所難免。

但李淵畢竟還是李淵,隔夜之後,他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負面情緒。

第二天,他誠懇地向李綱說:「今我有公,遂使刑罰不濫。(李)元吉自惡,結怨於人。(宇文)歆既曾以表聞,誕亦焉能禁製?皆非其罪也。」

這一次,李元吉和他的僚屬都倖免於罪。

但李元吉所交非人,又過於我行我素,終有一天,他將付出他所不能承受的代價。

李元吉在長安城悠哉樂哉,而前線的裴寂正在承受更大的痛苦。

他把自己放到了一個不合適的位置之上,晉州失守之後,他也只能立即上表謝罪。

但前線需要位高望重的首腦主持局面,況且,臨陣換將,也是風險巨大的行為,李淵依然表示出對裴寂足夠的信任。

他讓裴寂退守河東,在這裡,裴寂即將迎來另一場慘敗。

宋金剛的騎兵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路南下,臨汾,晉絳之地,望風而下。

他的兵鋒直指河東,最遠攻下的城市是龍門,是滾滾黃河邊上,西入關中的老渡口之一。

當時,整個河東,已完全亂套了。

除了裴寂和宋金剛,還有二股勢力,一是王行本佔據蒲州,負隅頑抗,二是夏縣呂崇茂舉兵反唐,後三者聯合起來,互通聲氣。

李唐的局面陷入四面苦戰之局,連苟延殘喘都要燒香拜佛。

裴寂本來就不是統帥之才,這次趕鴨子上架,倉促之間,更無法應付如此複雜和嚴峻的形勢。

他準備以不變應萬變,採取守勢。

於是,他命令虞、秦二州之人,全部進入城堡,焚燒積蓄,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

但這同時也是雙刃劍,雖然這會讓宋金剛的隊伍,野無糧草,陷入困境,但同時,這會讓老百姓失去生活依靠,讓他們更加惶無依。

於是,更多的人,投向李唐的對立面。

唐朝在河東的局勢完全失去控制。

李淵無奈之下,召回裴寂,對於這個最為依仗的心腹和元老,李淵難得一見地向他提出直接的批評。

李淵有些不依不饒地說道:「義舉之始,公有翼佐之勛,爵亦極矣。前拒武周,兵勢足以破敵,至此喪敗,不獨愧於朕乎?」

雖然他也按照程式,將裴寂問罪,但很快李淵就繼續重用裴寂,他的王朝,需要裴寂,正如他需要另一個人。

經過這次嘗試之後,整個李唐王朝之中,能在外統兵,獨擋一面的,戰必勝,攻必克的大將,只剩下一個人,他就是李世民。

李淵沒有別有選擇,他只能重新對李世民委以重任。

剛剛經歷痛失劉文靜的李世民,心中五味雜陳,也許在這個時刻,他的心中,已經決定了一些最重要的事情。

從此之後,大將在外,敵寇如麻的亂世之中,李世民的勢力無法再被抑製。

即使是李淵,也對此感到無能為力。

而李世民作為李淵的第二子,並不是皇位的天然繼承人,這會和皇太子李建成形成尖銳的敵對關係。

野心和實力對比的失衡,將引發李唐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危機。

所有的一切,根源就在於劉文靜被誅之後,裴寂在戰場上的慘敗,讓李淵意識到,打仗,那也是需要天份的,當然,那都是後話了。

一代新人換舊人,李世民終於要出頭了。

如果說,在淺水原之戰中,一舉蕩平薛仁杲,那只是李世民初試鶯啼,那李世民在即將到來的柏壁之戰中,摧毀宋金剛,就是他大成之日。

從此之後,李世民已足以嶼立在名將之巔,笑傲同儕。

李世民必須、也只能站出來。

因為李淵看到劉武周的力量過於強橫,唐軍又接連慘敗,一時之間,難以與劉武周較量。

於是,他準備放棄整個黃河以東的河東之地。

他心有不甘地下了一個正式的命令,「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

可見即使在這個時刻,李淵也依然沒有啟用李世民之心,這應該和李世民在劉文靜一案中的表現有關。

爭天下,不進則退,況且太原是李唐的起家之所,在任何時候,也是無論如何不可拋棄。

往事已矣,李世民需要收拾心情,重新出發。

要想扎破牢籠,就要破局。

這是一個破局的大好時機。

於是,李世民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