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52章 莫須有蘇威失勢,四連斬終斷臣心
蕭瑀的對策,切中了問題的實質。

突厥的根本在漠北,他們最大憂患也誕生其內。

突厥在啟民時代,已經離開大草原太久了。

他們在長城內外遊弋放牧,休養生息時,在其漠北起家之地,已經出現了幾個非常強勢的種群。

一鯨落,萬物生。

這幾個族群,雖然還無法主宰漠北,但足以成為讓突厥也頗為忌憚的力量,他們是攪局者。

而在漠北,隋朝還有一個盟友。

那就是始畢可汗的可賀敦,也就是隋朝的義成公主,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資源。

養兵千日,用兵一朝,現在是義成公主盡忠的時候了。

蕭瑀老於政道,他提出了一個攻心為上的方案,「突厥之俗,可賀敦預知軍謀,且義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國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無益,庸有何損。」

這是一種高明的策略,但同時,蕭瑀也知道,如果不能堅守雁門,那即使義成公主能幫得上忙,楊廣也早已成為俘虜。

因而,最重要的事情,必是先自救,然後別人才可救自己。

但要想在孤城雁門堅持防守,求能春暖花開,最核心和唯一能倚仗的只有軍心。

只要士氣昂揚,萬眾一心,據堅固民,足以以一當十。

奮戰到底,雁門城就足有一戰之力。

於是,蕭瑀非常有針對性地接著說道:「將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還事高麗,若發明詔,諭以赦高麗,專討突厥,則眾心皆安,人自為戰矣。」

楊廣在戰場上見識過,突厥騎兵追亡逐北的效率和殘酷,那是一種心有餘悸的恐慌。

因而,楊廣本能地選擇守城。

大難當頭,行將末路,這一次,對於臣下的提議,楊廣完全採納,重壓之下,生死關頭,楊廣終於體現了一回民主。

楊廣畢竟久在行陣,他重披鎧甲,親自巡視守城將士,鼓舞他們說:「努力擊賊,苟能保全,凡在行陣,勿憂富貴。」

楊廣並不只是口頭說說,他直接用重賞去激勵死戰的戰士,皇帝親自獎賞,反正已是必死之局,奮力一搏,或者還有一絲生機。

在楊廣以身作則,和財富榮譽的激勵下,隋軍士氣瞬間達到頂點,這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隋軍雖處絕境之中,但卻迸發出頑強的戰鬥意志,大戰小戰,無日不戰,無時不戰,攻守雙方都死傷慘重。

突厥顯然低估了中原王朝皇權的號召力。

傳統的集權製王朝,只要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合法性仍然存在,只要皇帝或是最高統帥能夠激勵士心,臣民必定以身相許,以死相赴。

這種不怕死,敢於為國死命的精神,在任何時候都會迸發出極為頑強的戰鬥力和生命力。

這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堅韌,只要有一人存在,只要還有一寸土地存在,精神永不死,總有東山再起,捲土重來的一天。

突厥三十萬精銳,就被這種不怕死的精神拖在小小雁門城下,始終無法再進一步。

並且,時日越久,突厥突起發難的戰略優勢也逐漸消失殆盡。

因為,從全國各地趕來勤王的軍隊,已經開足馬力,全部向雁門城蜂湧而來。

突厥並非不敢和隋朝正面開戰,但正面的決戰和他們的戰略目標完全不相吻合。

他們此次南來,主要目的是突襲楊廣的行營,看能否俘獲楊廣這個最大的獵物。

和隋朝全面開戰,他們還沒有做好準備,並且,現在並不是最好的時間,當他們在漠北再一次崛起時,那就是他們全力南進的時機。

他們有耐心,知道自己一定能等到那個最合適的時間。

最重要的是,漠北傳來了消息,他們的後院起火了。

義成公主隻傳來了四個字「北邊有急。」

這個消息,讓始畢可汗沒有更多考慮的時間,相對於和隋朝無謂地對抗,穩定和鞏固自己的後方,才是重中之重。

於是,始畢可汗退軍。

並且,他留下二千老弱殿後,這當然是送給隋軍的禮物,讓隋軍的追擊部隊獲得一點安慰獎。

雁門城解圍。

楊廣出城,他頭也不回地一路往南,或者,他心中隱隱有一種感覺,北方,終將成為突厥的北方,這個地方,再不會是他的地盤。

楊廣的心思,早已遠飄萬裡。

那裏陽春三月,煙飛草長,吳語溫柔,那裏是他龍興之地,那裏是他開心之所。

江南,江都,也許,那才是他真正的歸宿。

但楊廣想逃避現實,避往江南,並不是那麼順利。

楊廣心中,充滿了失敗的挫折感。

雁門被圍之後,楊廣知道,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將面臨突厥更為強勁的挑戰,他的世界帝國夢想,一再敗於高麗,再度挫於突厥,已經支離破碎了。

楊廣準備接受現實。

北方他似乎是呆不住了,他只能南下,有二條路線擺在他的前面。

一是蘇威建議的君臨關中,再圖振作。

蘇威還清晰記得,當年隋文帝楊堅,定鼎關中,他們一幫老臣,盡心竭力,全心輔佐,開創了大隋如日中天的盛世。

現在,天下雖然局勢已亂,但還有一線生機。

蘇威對楊廣說:「今盜賊不息,士馬疲弊,願陛下亟還西京(大興城),深根固本,為社稷計。」

楊廣剛剛經歷雁門之圍,痛苦的挫折,或者喚起了他心中久遠的雄心。

他自己當年也曾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楊廣在心中,一直排斥都城大興,那裏有他不堪回首的記憶,那是有關於他父親楊堅的一些遙遠的記憶。

也有他雖然貴為天子,卻沒有真正融入,或者是沒有被傳統權貴從心裏認可的惱怒。

但楊廣畢竟是楊堅之子,身上流淌著歷史上一代名君的血脈,楊廣本人也一直心懷大志,在某一刻,他被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所喚醒。

但他很快回到現實,京城大興,從來都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地盤和歸宿。

從廢立太子楊勇,一路走過來的宇文述,非常清楚楊廣的心意。

他立即勸諫楊廣,「從官妻子多在東都(洛陽),宜便道向洛陽,自潼關而入。」

楊廣這才從幻想中清醒過來,東都洛陽,才是他的根基。

他一入洛陽,就再不會西入關中了。

楊廣見到街衢之上,人流熙來攘往,似乎繁華不減往日,他心有所感,對著侍臣說:「猶大有人在。」

言下之意,對於楊玄感之叛,殺的人還不夠多,處罰還不夠嚴,還給自己留下了太多可能挑戰的敵人。

也許,在那一刻,楊廣心中想起了一句話,斬草未除根。

這或許也源自於突厥的坐大,他的父親楊堅,對突厥有再造之恩,但他卻遭到反噬,差點成為突厥的階下之囚。

而在自己的地盤,在洛陽,他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再出現。

但楊廣立即發現,他還有一個非常棘手的現實問題要去處理。

雁門之圍雖解,楊廣卻在陣前許諾了守城將士高官厚祿,現在到了兌現的時候了。

楊廣選擇食言。

或者說是言而無信,他隻兌現了自己諾言之中,很小的一部分。

並且,由於其過於偏執的性格,楊廣竟然又在朝堂之上,商議再次討伐高麗。

這徹底激怒了將士之心。

本來,在經歷楊玄感反叛和殘酷的清洗之後,朝廷重臣,大部分都有痛喪親友之慘厲。

楊廣已經和朝中絕大部分的權貴,心生嫌隙。

當楊廣在雁門事件中,深失威望之時,朝中權貴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那就是大隋王朝,不再是堅不可摧了。

楊廣察覺到空氣中湧動著不安的因子。

他非常敏感。

洛陽,他精心經營的東都,似乎也呆不安穩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