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92章 雙頭製隱患難除,絕代雙驕成水火
問鼎天下,必先據洛陽。

現在洛陽附近主要有三大勢力,幾乎無日不戰。

一是李密,二是隋朝越王楊侗,三是楊廣派來剿匪的王世充。

楊侗是地主,李密要造反,而王世充名義上是楊侗的支持和守護者,但情勢的發展,卻讓他發展成獨立的勢力,再不可被壓製。

王世充是楊廣的心腹愛將,楊廣認為他既忠誠,又有用。

當時中原告急,洛陽危在旦夕,楊廣舉目一看,偌大一個帝國,整個南方,還能拿得出手的將領,只有王世充了。

於是,機會降臨到王世充頭上。

當然,在此之前,他等待這個機會,已經蟄伏了很多年。

王世充確實是個人才。

他本來是個胡人,但自魏晉以來,胡漢合一,他的出身並沒有受到歧視,相反,自他爺爺早死之後,他奶奶攀上了一門王氏婚姻的高枝,於是他父親和他自然就改姓王氏。

王氏是當時的顯族大姓,這是一個天大的機緣。

很顯然,在講究出身和名望的現實世界,王世充靠著王氏家門的影響力,打開了進入隋朝政界的大門。

但他自身也具備足夠的實力。

王世充頗涉經史,並且特別喜歡兵法,他最大的優勢在於他還是一個法律專才。

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除了精研法律條規之外,他還是一個天才的演說家和陳詞者。

這讓他贏得了全國性的聲譽。

面對那些和他辯論的人,王世充總是降維打擊,當他進入狀態時,妙語如珠,口沫橫飛,別人雖然知道他講得有些是歪理,卻找不到可以駁斥他的方法。

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他也許可以成為隋朝第一大狀。

但王世充有更遠大的追求,當他看到隋末局勢動蕩,人心思動時,便開始早做謀劃。

他有優勢。

他假公濟私,對於入獄的盜賊,枉法樹立私恩,替他們開脫,讓他們無罪釋放,並且開始暗中結識各地豪雄,在他周圍也聚集了一批亡命之徒。

這讓他在黑白二道都形成了一個自己的圈子。

但他本來只是個文吏,要想真正領兵打仗,執一方之牛耳,還需要莫大的機緣。

王世充做了一個二級跳,先給自己爭取到了討好楊廣的機會。

他當時任江都郡丞,楊廣也長駐江都,近水樓台先得月,王世充全力發揮他的另一項本事。

那就是他非常善於揣摩楊廣的喜好和意圖。

於是,他刻意賣弄,曲意奉迎,每次奏事,都精心準備,他所講的話都切中楊廣內心深處的想法。

這讓楊廣對他印象深刻,但這當然還不夠。

於是,王世充準備來點實際的。

他同時兼職了江都宮監,他挖空心思,裝飾亭台樓閣,搜羅天下珍奇,貢獻給楊廣。

這滿足了楊廣好大喜功,務精務奢的心態,楊廣在心裏認定王世充,這是一個可以辦事的人。

如果在安穩的世道,王世充充其量只不過是個陰謀家而已。

但王世充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很快等來了領兵的機會。

事情起源於楊玄感之亂,普天之下,南北大地,紛紛揭竿而起。

江南劉元進也趁亂攻城掠地,楊廣雖然派了二個大將圍剿他,但他們看到江南亂勢已成,知道不是短時間可以肅清,於是,他們準備採取穩紮穩打的戰術。

這惹怒了楊廣。

他在江都做過十多年藩王,江南被他認為是自己的大本營,他要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再加上禦史們見風使舵,上奏說這二個將軍,一個怯懦無能,一個戰敗無用。

這讓楊廣有了口實,他本來就覺得小小盜賊,隋朝的正規軍一臨,對手自然是土崩瓦解,手到擒來,但江南的戰事,遲遲沒有結果,楊廣懷疑是將軍們養寇自重。

於是,他大手一揮,二個將軍,一個被問斬,一個被召回京城,在回京的路上,剩下的一個也憂憤恐懼,竟然一命嗚呼了。

這給了王世充機會。

楊廣決定啟用淮南兵來對付江南的叛亂,並且,為了證明自己知人善用,他準備啟用新人。

於是,文官王世充因緣巧合,成為統兵的將領。

王世充完美地抓住了這次機會,他深知楊廣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的心態,立即率軍渡過長江。

換帥如換刀,相對於兵油子,王世充的好處是顯而易見。

他是真打。

在江南,他敏銳地捕捉戰機,並且每一次都用盡全力去戰鬥。

而反抗軍不過都是一群農民,雖然人數眾多,但戰鬥力不可能比得過隋朝正規軍,毫無疑問,王世充連戰皆捷。

楊廣非常開心,覺得自己英明神武,真正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但王世充知道,僅僅是打幾次勝仗,遠遠不能滿足楊廣之心,他需要快速撲滅這次叛亂,但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敵軍好象殺不完,將他們打敗一次,但下次他們的人數似乎更多了。

王世充當然不會,也沒必要去追究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他的目標,是解決這種情況的發生。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

他先選擇了一部分率先投降他的叛軍,在通玄寺佛像之前焚香立誓,和他們約定:投降不殺。

這是一招狠招,也是誅心之計。

因為自南梁以來,江南之人,篤信佛教,佛前立誓,就需要敬天愛人愛己,是一種非常虔誠的自我許諾,具在極高的道德約束力,在老百姓之間,已形成樸素的認識。

於是,王世充不殺降者的消息傳遍江南,相對於以往隋朝官員,抓住反叛者就地正法的嚴苛,王世充似乎給了大家一條活路。

那也是生的希望。

叛亂者們本來就是官逼民反,能求生,為什麼非要找死?

於是,他們紛紛放下武器,向王世充投誠。

王世充的招降取得了完滿的結果,有三萬多義軍歸降。

但等待他們的將是悲慘的命運。

王世充在這裏展示出他做為一個胡人的狡詐反覆和殘酷冷血,他將曾經的誓言,只是當成一種達到自己目的的欺騙。

誓言只是一場作秀,也只是一種手段,對於弱者而言,那是保證,但對於強者而言,早已跳出誓言的約束。

他們一切以結果為導向。

黃亭澗,這是一個充滿詩意,但也充滿血腥的地方。王世充選擇在這裏,將這三萬人全部坑殺。

劉元進在江南的叛亂,就這樣被王世充一舉蕩平。

如此短時間,就能建此不世之功,王世充讓楊廣耳目一新,認為他才堪大用。

王世充以戰功征服楊廣,這是能力。

同時,他也抓住機會,表現出對楊廣的忠誠。

當年楊廣北巡,在雁門被突厥幾十萬大軍圍困,眼看就要做俘虜,情勢緊急之下,召集各地之兵,北上勤王。

王世充表現突出,這也是他的另一項特質,他有非常強的表演天賦。

他徵發全部江都之兵,星夜兼程,趕往雁門,一路之上,蓬首垢面,悲泣無度,鐵甲隨身,藉草而臥,隨時準備戰鬥。

這種憂國憂君的赤誠,讓王世充收穫了楊廣的信任,也將得到他的重用。

於是,王世充當了隋朝的救火隊長,活躍在江淮之間,馬不停蹄地平叛。

這是王世充的高光時刻,他戰無不勝,聲譽鵲起。

以致於楊廣認為王世充確實是國家的棟樑,隋朝的忠臣,他曾經親自端著酒杯,向戰勝歸朝的王世充賜酒。

這是一種殊榮,也代表楊廣對王世充徹底的認同。

到洛陽圍急,越王楊侗向楊廣請求救兵之時,王世充成了當仁不讓的首選。

他的歷史即將到來。

但他還要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苦逼生活,因為他將遇到他一生的苦手。

那就是李密,現在叫魏公,他將在王世充的見證下,達到他的頂峰,又瞬間跌落神壇。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