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95章 才不堪用勉為難,二代忠義報楊廣
曾經有一次機會,擺在李密面前,可以勝過李淵,但李密沒有把握住。

天道幽遠,人事怎可勝天?

東都洛陽,成為一個無法攻克的堡壘,把李密死死拖住。

逐鹿中原,必得洛陽。

李密對洛陽發動過三次大的戰役。

第一次他派遣孟讓和裴仁基全力攻城,但遭到東都守軍的頑強抵抗,全軍覆沒,二個人單身匹馬逃歸李密。

這其實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洛陽確實是天下堅城,除非其從內部分崩離析,如果只是正面強攻,無法被攻克

但以當時情勢,李密如果要西進長安,或是在中原爭霸天下,洛陽是必須攻克之城。

於是,李密發起了第二次戰役。

柴孝和提出了一個上上之策,他讓李密做二手準備。

柴孝和高瞻遠矚地說道:「秦地(關中)阻山帶河,西楚背之而亡,漢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裴)仁基守回洛,翟讓守望洛口,明公(李密)親簡精銳,西襲長安,百姓孰不郊迎,必當有徵無戰。」

也許,這是柴孝和在洛陽堅城之下,發現他們有可能攻不下這座城市時,想的退路。

也許,他確實具備前瞻的高超戰略眼光。

越過洛陽,直入長安,確實是最佳的選擇。

當時,李淵還沒有西入長安,如果李密能採納這個建議,那創立新朝的那個人,未必是李淵。

同時,柴孝和更進一步做了規劃,他滿懷深情地說道:「既克京邑,業固兵強,方更長驅崤函,掃蕩東洛,傳檄指偽,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競起,實恐他人先我,一朝失之,噬臍何及!」

事後來看,這是李密得天下唯一的機會。

作為當世戰略大家,李密其實早就考慮過這一個政策,但他也有不得己的苦衷,一如當日,他向楊玄感獻上三策,而楊玄感只能取其下。

時易時移,境遇一也,或者,這就叫天命吧。

李密顯然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君之所圖,仆亦思之久矣,誠乃上策。但昏主尚存,從兵猶眾,我之所部,並是山東人,既見未下洛陽,何肯相隨西入?諸將出於群盜,留之各競雄雌。若然者,殆將敗矣。」

李密說所確實是事實,這也是他和李淵相差的那個微弱一線。

他的顧慮並不是多餘,山東之士卒,如果沒有蕩平洛陽,那西入長安,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久處思動,難保不反噬李密。

這和楊廣當年南下江都,帶走關中驍勇,久而思歸,終於殺弒楊廣就可以得到明證。

並且,最核心的一點是,李密內部存在的隱患。

李密入關,所留群雄,不止是互不服氣,互相相鬥,即使李密親自留下,也還是需要和翟讓火拚。

歸根結蒂,就是李密最大的弱點。

他的根基不穩。

如果順風順水,那自然萬事大吉,但一有風吹草動,他的部下,難免出現分化。

但李淵的處境要優勝很多。

他所領導的軍隊,要更加純粹和乾淨,那是李密想求而不可得的局面,為了處理和平衡內部的關係,李密需要耗費巨大的心血和精力。

他這一生,最後的選擇,也直接取決於他軍隊的內部派系關係。

李密,成於瓦崗軍,也敗於瓦崗軍。

柴孝和站得高,看得遠,他堅持西入關中。

「誠如公(李密)言,非所及也。大軍既未可西出,仆(柴孝和)請間行觀隙!」

李密畢竟是一代梟雄,雖然他無法自己親自率兵入關,但是,他完全認可柴孝和的策略。

他採取了一個折衷的辦法。

這也是一個可能勝過李淵的方法。

李密想看看天命,他委派柴孝和全力經營關中。

於是,柴孝和率領幾十個親隨,作為李密的招降大使,一路向西,招降納叛。

李密當時已是眾望所歸,兵鋒甚銳,河南之地,可以說是所至皆下。

雖然他是第一次派部下西去招降,但登高一呼,應者雲集。

柴孝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萬多陝縣的山賊,全部歸降李密,這似乎是個夢幻般的開局。

但天不佑李密,他不是那個唯一的人,他也需要給那個真正的天選之子李淵,騰出位置。

於是,在李密親自指揮,全軍第二次進攻東都洛陽時,他遭遇了一生之中,從沒有過的慘敗。

當時,李密對於洛陽城勢在必下。

他屬下的部隊,戰意也非常強勁,李密所部屢次和洛陽的守軍短兵相接,近身肉搏,互相殘酷廝殺。

但當時洛陽並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們守軍還有二十萬人,他們內部,也並沒有出現分崩離析的狀況。

這源於楊廣留了一手好牌。

他雖然好大喜功,但確實頗有識人之明,更確切點說,楊堅留給洛陽的忠臣義士太多了。

楊廣留在東都的核心高層,全心全力輔佐越王楊侗。

人心齊,則大事可濟。

當此上下一心,有兵有將之際,僅僅靠著冷兵器殺敵一千,自損作百的殺傷,無法傷及洛陽的根本。

這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李密此次進攻,必定又一次無功而返。

洛陽,必須從整體上和戰略上著眼才可能被攻克,而洛陽城,絕不會屈服於具體的戰鬥,

更嚴重的是,李密在一次戰鬥中,竟然被流矢所中,只能臥床休息。

主帥臨陣受傷,大不吉利,於是,一時之間,謠言四起,李密部隊的軍心開始動搖。

洛陽守軍趁機乘勢殺出,李密軍隊潰敗,只能狼狽奔向回洛倉,遭到王世充五萬精銳的追擊。

戰有勝敗,在所難免,但在這次戰鬥中,李密最慘重的失敗,是他失去了柴孝和。

柴孝和在撤逃跑時,溺水而亡。

和柴孝和一起沉入冰冷江底的,是李密西進的唯一機會,那也是他做皇帝的雄心壯志,是他最後的希望。

從此之後,李密只能坐視李淵入關,也只能困守河南一地,雖然他還有更高光的時刻,但那都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正如李淵以透視眼般的冷靜,很早前做出的判斷,李密,不過是替他拖信了洛陽城楊侗和王世充的援軍。

天下之將,又有哪一個比李密更勝任這個工作呢?

有了李密高效的戰鬥,李淵才可以在關中得遂大志,才可以有時間和空間,掃平西部了西秦和西涼,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在河東和劉武周的決戰中,大獲全勝。

李密始終是那個命差一線的人。

李密雖然沒有做成皇帝,但他始終是一個英雄,也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但這世界之上,有英雄,就必有狗熊。

宇文化及,就是一隻最大的狗熊,或者說,他只是個沒有頭腦的蒼蠅。

江都殺弒,楊廣授首,隋朝事實上被宇文化及滅了。

但宇文化及並沒有什麼高尚的政治理想,更沒有濟世救人的悲天憫人胸懷,他只不過是被亂兵臨時推上前台的一個代言人。

江都弒逆的這群亂兵,是楊廣從北方帶去江都的幾萬驍果,他們戰鬥力非凡,都是關中人士,這既可保證了他們的忠心,同時也能保證對江南的統治。

畢竟這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力量,才能決定一切。

有這樣一支精銳軍隊,在江南,足夠橫行。

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

驍果們忠於楊廣,但那有個前提,他們能衣錦還鄉,畢竟,北方是他們的故土,也是他們的榮耀和魂牽夢繞的地方。

但他們發現,這個最基本的願望都達不到了。

因為,楊廣準備永遠呆在江南,呆在煙花三月,水軟風柔的江都,再也不回北方去了。

落葉歸根,人總會有濃濃的鄉土情結,就是要死,那也要回到家鄉去死。

在驍果們私自叛逃了幾次,都被楊廣無情剿殺之後,他們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挺而走險,舉兵造反。

殺掉楊廣,然後再回關中。

他們做到了。

楊隋在江都的整個皇族,還有很多大臣,都被誅殺殆盡,但宇文化及還是留下了秦王楊浩做個傀儡皇帝。

他被幽禁起來,畫畫押,聊備一格而已。

隋朝,事實上已經滅亡了。

驍果們達到了目的,接下來,何去何從?

這是一支非常強大力量,他們還握有十萬精銳,如果不是楊廣的倒行逆施,強盛如斯的隋朝,怎麼可能一朝之間分崩離析?

因為驍果的將領們威望,資歷不夠,他們要想真正成事,只能臨時推舉宇文化及作為領導者。

可是,他們所託非人,宇文化及實在不是這塊料。

他只不過是因緣際會,被他弟弟宇文智及趕鴨子上架,硬推上前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