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208章 梟雄雖死英靈在,舊部猶存露鋒芒
千軍易得,一士難求。

此次李密復入河南,想攜帶賈閏甫同行,這個謀士,可以讓他冷靜,給他不同的啟發,經過和王世充第五戰役失敗之後,李密深刻領悟到,任何一個決策,都必須冷靜而理性。

任何微小的錯誤,都可能讓所有的努力,功虧一簣。

李密需要時刻能提醒他的人。

賈閏甫的風格和他互補,他相信是賈閏甫一定會成為他東山再起的得力幹將。

李淵也對李密寄予厚望,為了表示尊重和籠絡,他讓李密和賈閏甫一起和自己坐在禦榻之上,吃個餞行酒。

在酒席之上,李淵真情流露,他心懷期待地對李密說道:「吾三人同飲是酒以明同心,善建功名,以副朕意。」

同時,李淵也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他接著說道:「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有人確執不欲弟行,朕推赤心於弟,非他人所能間也。」

李淵這番話,既是對李密說的,也是對自己說的。

當此之時,他想成就一段君臣之美,「一言許人,千金不易」,這是他當時心態的真實寫照,只是,生為政治家,尤其是作為皇帝,又有多少真情,能經得起利益的誘惑。

李密終於上路了,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

事實上,當時中國雖大,群雄並起,跨州連郡,相互征戰,但真正具備雄才大略,能笑傲天下,揮斥方遒的,除了李淵,還是首推李密。

李密絕代梟雄,入關歸唐,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小概率事件,讓他投閑置散,安度一生,都已是他修來的福份。

如果真的讓他回到河南,他必定會死灰復燃,以其絕代梟雄之資,再加上群雄的輔佐,李唐的天下,未必會是李唐的天下。

所以,李密出關,他肯定無法順利到達河南。

他走的這條路,註定是一條死路。

當李密請求親自出關,招撫舊部時,從政治上說,他就已經死了,事實上,他的人生,在他提出出關時,也已經完結了。

李淵雖然某個時間點,同意他出關,但整個李唐王朝,都站在他的對立面。

於是,李密在華州時,就接到李淵的指示,讓他留下一半人馬在華州,隻帶一半人出關。

這只是一個開始。

李密的長史張寶德發現整個軍隊的氛圍不對,他為了免禍,秘密向李淵上了一道奏摺,認為李密必叛。

這道奏摺,只是確認了李唐王朝的判斷而已。

於是,李淵下了第二道命令,他讓李密的部將率領軍隊前行,召喚李密單人獨騎入朝述職。

即使在自己的地盤,李淵對李密依然深懷顧忌。

為了不激怒李密,李淵在詔旨中,加進了一條意味深長的指令,只是讓他的軍隊「徐行」,李淵最擔憂李密就地起兵造反,在當世軍事大家面前,結果很難預料。

事勢至此,已經非常明了,進退艱難,退一步,必死無疑;往前一步,也是九死一生。

李密在稠桑接到李淵的敕令,他心如明鏡地對賈閏甫說:「吾今若還,無復生理,不若破桃林縣,收其兵糧,北走渡河。比信達熊州,吾已遠矣。苟得至黎陽,在事必成。公意如何?」

顯然,李密也知道此行前途渺茫,但開弓沒有回頭箭,自己選擇的路,必須走完。

賈閏甫明確表示反對,他堅定不疑地說道:「此事朝舉,彼兵夕至,雖克桃林,兵豈暇集,一稱判逆,誰復容人!為明公計,不若且應朝命,以明無異心,自然浸潤不行;更欲出就山東,徐思其便可也。」

賈閏甫講出了冷冰冰的現實。

現在君臣名份已定,再生叛逆之心,既無人跟隨,也不具備現實的起兵條件。

但李密還做著和李唐分庭抗禮的美夢,他憤憤不平地說:「唐使吾與絳灌同列,何以堪之。」

李密將自己的背叛,歸結為李唐王朝對自己恩遇太薄,甚至是有意侮辱,這其實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角度問題。

錯就錯在李密是真正的梟雄,也根本不是久居人之下的大人物,即使李唐賜與他重位,恐怕以李密的心性,也難以長久全生。

李密,本來就不應該投降,隋末群雄,誰都可以投降,唯有他不可以。

他以絕世之資,求俗世之名,即使不成,也應該站著死亡。

而不是在絕境之中,發出如此小肚雞腸的不平之氣,李密入關之後,氣量氣概也下降了一個層次。

但是,他很快又恢復了睥睨天下的勇氣,他滿懷豪氣地繼續說道:「縱使唐遂定關中,山東終為我有。天與不取,乃欲束手於人!公,吾之心腹,何意如是!若不同心,當斬而後行。」

賈閏甫知道事情已無可挽回,他只能眼睜睜看到李密走向他宿命中灰暗的歸途。

一時悲從中來,再不可抑製,他流著淚對李密說道:「今海內分崩,人思自擅,強者為雄;明公奔亡逋爾,誰相聽受!且自翟讓受戮之後,人皆謂明公棄恩忘本,今日誰肯復以所有之兵束手委公乎!」

他進一步點出了李密最大的依靠,其料也並不可靠。

河南舊部,在他一敗之後,分崩離析,立即投降王世充,當然也和李密誅殺翟讓一事密切相關。

大錯已經鑄成,後悔再也無及。

當日李密親自在河南都可能做不到的事情,今時今日,再重頭開始,又哪有絲毫的機會。

賈閏甫最後表達了自己寧死也不再追隨李密的心意,「閏甫又何辭就戮!」

這實際上代表了李密此時已失盡部下之心,再也無能為力了。

看到賈閏甫拒絕跟隨自己,李密大怒,抽出刀來,準備拿賈閏甫祭旗。

但李密當時情勢,多殺一人,少殺一人,於大事無補,王伯當立即擋下了李密。

李密本就是不嗜殺之人,他轉頭看向王伯當,這個跟隨自己最久的最忠心的夥伴,他也會向賈閏甫一樣,棄自己而去嗎?

王伯當顯示了國士之風,他雖然知道李密此行必敗,但一時梟雄,一世梟雄,一時兄弟,一世兄弟,不管在哪裏,不管什麼時候,李密在哪裏,他王伯當也會在哪裏。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況且,他們未必也完全沒有機會。

王伯當誓死追隨李密,他斬釘截鐵地說道:「義士之立志也,不以存亡易心。伯當荷公恩禮,期以性命相報。公必不聽,今隻可同去,死生以之,然恐終無益也。」

他們竟然放賈閏甫離開,這是非常弔詭的事,正常來說,他們即使不殺賈閏甫,也必然扣押他一起走,以免走露風聲。

也許,在那個時間點,李密已經做好了捨身成仁的準備,他並不畏懼死亡,但他可以選擇自己死亡的方式。

將軍難免陣上亡,這是自己的宿命,也是自己最後的尊嚴。

事實上,賈閏甫逃到了熊州,他將成就一個人的聲名。

這是史萬寶的地盤,他不無憂慮地對行軍總管盛彥師說:「李密,驍賊也,又輔以王伯當,今決策而叛,殆不可當也。」

但盛彥師不以為意地說:「請以數千之眾邀之,必梟其首。」

史萬寶大感奇怪,李密聲名,威震於世,盛彥師如此胸有成竹,難道有什麼隱秘的事情瞞著自己嗎?

他追問道:「公以何策能爾?」

盛彥師故作高深地說:「兵法尚詐,不可為公言之。」

事實上,盛彥師確實非常輕鬆地完成了自己的諾言,他在李密必經之地設下埋伏,然後沒費吹灰之力,臨陣將李密和王伯當斬首。

或者,盛彥師真的天縱其才,猜中了李密的行軍路線,又或者有人,比如賈閏甫之流,透露了某些李密的習慣,而讓他捕捉到了戰機。

真實的原因,已經永遠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了。

在盛彥師準備埋伏的當口,李密正在下一盤大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