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27章 一棄高層為脫禍,再丟百姓隻為逃
困獸猶鬥,何況是吐谷渾王伏允,他實在是一代梟雄。

伏允並非是棄械投降之輩,他接連組織了幾次抵抗,但吐谷渾士氣已衰,隋朝步步緊逼,再沒有留給吐谷渾喘息的時間。

兵貴速決,隋朝的大軍,馬不停蹄,人不下鞍,連戰皆捷。

曼頭城之戰,隋軍將吐谷渾的精銳,斬首三千級;赤水城之戰,隋軍再勝,攻陷了吐谷渾境內為數不多的城池;在丘尼川時,吐谷渾已經再無退路。

要麼投降,要麼滅亡。

吐谷渾選擇服軟,自王公,尚書,將軍以下,二百餘人,一日之內,全部向隋朝投降。

可以說,吐谷渾的中央權力層,已被一網打盡。

伏允為他的輕信,更為了其弱小之軀,本不堪承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但是,隋軍雖然贏了此次戰役,卻並未在根本上摧毀吐谷渾。

因為吐谷渾本來就是一個遊牧政權,在幾百年內,屹立不倒,並且成長為區域的霸主。

它們的核心精神和不死之道,在於其皇權,更確切地說是皇權的代表,只要皇室在,他們分分鐘都可以散而復聚,重新來過。

伏允老於謀算,他此次雖然被隋朝擺了一道,事已至此,追悔無及。

在認清自己已經無法正面抗衡隋軍,伏允為求自保,他決定給隋軍送禮。

他留下了很少的戰利品,還有四千個俘虜,當然,子民是他最核心的資產,他不可能無限度地拋棄。

他另外再準備了一份大禮,依照中原王朝的傳統,他將權力中樞的政府官員,也送給了隋朝。

他需要付出這個代價,才能阻止宇文述持續的追擊。

果然,宇文述覺得已經得到整個吐谷渾的行政幫子,大功告成,他認為吐谷渾已經被消滅,就不再持續追擊伏允。

這只是伏允的一個障眼法,他本人早已逃之夭夭,南走雪山,暫避隋朝的鋒芒。

並且,他將吐谷渾的真正力量,他的人口和民眾,早就轉移到安全之地。

實際上,他藏匿起吐谷渾國家的精粹力量,以待來日東山再起。

他沒有等待很長時間,隋朝雖然得到了吐谷渾的土地,但卻並沒有能力直接管理這麼遙遠而龐大的國家。

隋軍獲得勝利之後,攜帶戰利品,立即撤軍。

宇文述一退,伏允立即捲土重來。

歷史,似乎一如無數次的重複演練,中原王朝,也不過是耀武揚威,只能擄掠人口財富而已。

但時代真的變了。

楊廣想要徹底解決吐谷渾。

他制定了一個「西狩」的計劃。

這是一個龐大並且非常霸氣的計劃,既是對吐谷渾的征服,更是耀武揚威西域的行動。

但是,楊廣一生太過順利,他忘記了,或者說,他從來沒有記住兵凶戰危,世事難料這句話。

楊廣根據自己以往經驗,認為自己以大打小,以強凌弱,大軍一臨,對方便會舉旗投降,不戰自潰。

過於順利的征戰生涯,讓楊廣產生了一種錯覺,他覺得自己百戰百勝,他的軍隊也是天下至強。

這種認識,伴隨他一生。

即使在突厥背叛他時,看到雁門城外黑壓壓的突厥騎兵,或許在那一刻,他心中的信仰才稍有動搖。

但從他後來三征高麗,堅持禦駕親征的執著來看,楊廣對於自己,對於隋朝的軍隊確實是迷之自信。

也許,他從未真正見識過戰爭失敗的殘酷,也從未經歷過從底層一步步奮鬥而來的,所有伴隨著的失敗,痛苦,磨難和必須的堅忍。

楊廣欠缺這種歷練,這可能是他聰明一世,但仍然堅持犯同樣錯誤的原因。

因為,他認為那根本就不是錯誤。

楊廣自負才學,自認天下第一,就如他對大臣說過:『天下當謂朕承藉餘緒而有四海耶?」

然後,他自問自答,頗為自負地說:「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開科取士,選舉)亦當為天子矣。」

楊廣這種盲目的自信伴隨他一生,可謂治國由才,而亡國也由其才也。

西狩行動,最終大獲成功。

這大大加強了楊廣本已膨脹的自信心和野心,因為,這將是他一生的頂峰,也是大隋帝國最高的巔峰。

這是一場沒有多少懸念的征戰。

楊廣禦駕親征,他率領百官,宮妃,以及各路大軍,浩浩蕩蕩,一路殺向吐谷渾。

楊廣此行有二個目的,一是征服吐谷渾,二是在張掖接受西域各國代表的朝見。

楊文將此行目的合二為一。

首先,他將在軍事上,正面擊潰吐谷渾。

楊堅一朝的元諧可以做到,現在隋朝國勢國力,正處於鼎盛時期,自然更是輕而易舉。

事實證明,楊廣在征伐吐谷渾一戰,確實只是牛刀小試,正面的戰鬥,一戰定乾坤。

在戰鬥開始前,楊廣非常有閑心,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圍獵。

這種長達二百裡的超大獵場,實際上是一次戰前的總動員,也是一次總練兵。

當士氣達到頂峰時,楊廣同時也完成了,對於吐谷渾伏允的戰略大合圍。

在上次和隋朝的對決中,伏允輸得並不服氣,當時他根本沒有時間部署軍隊,也沒有必要的戰爭動員時間。

伏允對於自己的戰鬥力和士氣,充滿信心。

他自認是馬背上長大的民族,他們每個人,天生就是一流的騎士,他不相信,正面硬剛之下,會鬥不過中原的那些農夫們。

於是,伏允捨棄其機動性強的優勢,想依靠地利,在覆袁川和隋朝的軍隊決戰。

但上兵伐謀,楊廣並沒有立即在伏允的對面擺開陣勢,去貿然和他決戰,而是先給伏允紮好了一個口袋。

楊廣在伏允的四面要害之地,屯集重兵,準備甕中捉鱉。

伏允第一次見到隋朝如此規模的兵力部署,這才知道大國不可輕侮。

在絕對力量的壓製下,伏允立即認清了形勢,他只有充分發揮機動性強的特點,才可能逃出生天。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但在隋軍的包圍圈中,想逃跑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在上次和隋軍的戰鬥中,伏允捨棄他的王族和官員,以此為餌,吸引了宇文述軍隊的注意力,才成功逃逸。

這一次要想脫身,他需要制定更精細的計劃和付出更大的代價。

伏允殺伐果決,他確實是大才。

他毫不猶豫地丟下了一個大餌,一個讓隋軍無法拒絕的誘餌。

伏允先是命令名一個聲名在外的王爺,冒充自己退到車我真山。

為了讓這個消息更逼真,伏允捨棄了他賴以生存的族人,他將十萬吐谷渾民眾,也遷往車我真山。

吐谷渾族人,是伏允生存和競爭的核心基礎。

這種捨棄自己族人的行為,很難說會引來什麼無法預測的後果,但伏允手上已經沒有牌了,他只能孤注一擲,才可能贏昨一線生機。

同時,伏允仗著自己對地形的熟悉,率領幾十騎從小道跳出了隋軍的包圍圈。

這一切進行得神不知鬼不覺,伏允的目的達到了。

楊廣上當。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