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26章 有心無力弱處羅,立國立威崇鐵勒
吐谷渾的建國曆程頗富傳奇。

吐谷渾是國名,同時,也是個人名,他們屬於遼西鮮卑的一支,是鮮卑族建立的八個政權之一。

當年,吐谷渾雖為長子,但卻是庶出,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制度,王權旁落於其弟。

這埋下了隱患,吐谷渾在和其王弟的相處中,頗有南轅北轍之惑。

吐谷渾知道是時候離開,獨創門戶了,否則兄弟二人,必是火拚,自相殘殺的悲劇收場。

於是,他告別他的王弟,並且非常有志氣地揚言,「當去汝於萬裡之外。」

吐谷渾說到做到,他率領一千七百戶屬下,跨越千山萬嶺,一路向西。

在他死後,他的族人又持續不斷地往南,往西遷徙,終於找到了一處安身立命,並且立國的上佳之地。

那就是以青海湖為中心的風水寶地。

其了東西四千裡,南北二千裡,水草豐茂,牛羊成群,他們以始祖吐谷渾的名字建立國名,逐漸成為雄霸一方的遊牧政權。

到楊堅時代,北方大草原的突厥是隋朝最主要,也是最急迫的威脅,因而,楊堅的國策,傾向於舉全國之力應付突厥。

而僻處西方的吐谷渾不過只是區區一個小國,從來就沒有正式進入楊堅的大戰略之中。

但隋朝和吐谷渾畢竟相鄰,鄰居無好事。

掠奪和搶劫是遊牧政權的題中之義,二國相爭相鬥,相磨相擦,在所難免,隋吐之間,其實早已發生了無數的故事。

當楊堅篡周自立之際,吐谷渾國主誇呂,就趁著隋朝國內政局未穩,屢屢出兵騷擾隋朝邊境。

誇呂認為隋朝初立,是軟柿子,容易被欺負,但他忽略了楊堅徹底繼承了,北周軍國一體的強悍的國家機器。

楊堅的應對,既明確又迅速。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既然欺負到頭上,那就必須打。

也只有打,才能立威,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於是,他指派元諧為元帥,率領幾萬兵馬,出征吐谷渾。

但楊堅卻在詔令之中,明確隋朝此次出兵的目的,並不是開疆拓土。

他在給元諧的敕書中說道:「本欲自寧疆境,保全黎庶,非是貪無用之地,害荒服之民。王者之師,意在仁義。」

但戰場之上,形勢瞬息萬變,卻並不是文縐縐的幾句話可以掌控。

誰的拳頭硬,誰就更有道理。

隋朝就是靠這一戰之威,讓吐谷渾熄滅了大規模東進的野心。

元諧首先在豐利山,大敗吐谷渾二萬大軍,最後又在和吐谷渾的主力,五萬勁騎的決戰之中,逆戰大勝。

元諧狂奔追擊三十裡,斬敵首級一萬餘級。

這對狂妄的吐谷渾,無疑是敲打了當頭一棒。

經此一戰,吐谷渾終於認清了隋朝的真實戰力,戰場之上的勝利,對於戰後的招撫打下堅實的基礎。

面對隋朝拋出來的招撫的橄欖枝,吐谷渾的各部落大臣名王,就坡下驢,統統在名義上歸降並臣服於楊堅。

這種歸順,僅僅是名義上臣服。

因為,隋朝並沒有象正常的戰勝國一般,佔其土地,移其民眾,空其國土,而拓地開疆,而是採取了羈縻的統治方式。

隋朝就地撫育其土著民眾,並且選用吐谷渾族內,素得人心的移茲裒,封他做了河南王,以統禦吐谷渾的民眾。

但強龍不壓地頭蛇,吐谷渾是誇呂的吐谷渾。

他很快捲土重來,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回了吐谷渾的土地和人民,但吃一塹,長一智,他吸取了教訓,不再組織大規模的針對隋朝的軍事行動。

而楊堅因為國內面臨的各種問題,也採取了寬鬆的懷柔政策,他甚至拒絕接納背叛投隋的,誇呂兒子的投降,而讓其自生自滅。

誇呂由於在對隋作戰中失敗,他的政權失而復得,一樣需要應付國內複雜的政局,也沒有精力再去進攻隋朝。

於是,隋吐二國,在邊境之上,小打小鬧,小勝小負,時有發生,但大體上,卻又彼此相安無事。

誇呂死後,作為羈糜的手段,楊堅甚至將宗室之女光化公主,嫁給吐谷渾國主世伏。

世伏死後,按照吐谷渾風俗,兄死妻嫂,吐谷渾的新主伏允又立光化公主為妃。

但楊廣繼位之後,時代已經變了。

在楊廣看來,吐谷渾雖然無罪,但懷璧其罪。

因為吐谷渾擋了楊廣前進的道路。

它像一顆釘子一樣,鍥在隋朝和西域的中間,楊廣要想經營西域,必須要撥掉這顆釘子。

楊廣和楊堅的懷柔戰略不同,楊廣的戰略非常明確,他需要開疆拓土,建立不世功業。

吐谷渾不過是區區一個小國,它將成為楊廣豐功偉績背景板上的點綴。

小故不可敵大,弱故不可以勝強,當楊廣真正想要西進時,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攔這隻巨獸。

吐谷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世代放牧的故土,即將成為隋朝的郡縣,他們將要迎來亡國的命運。

渾厥可滅,裴矩進獻的四字國策,讓吐谷渾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裴矩的戰略計劃之中,明確指出,吐谷渾除了放牧,最主要的財政來源,其實是因為控制了絲綢之路。

青海位於東西交通和貿易的要道,作為強大的地方政權,壟斷了對沿境的控制權。

吐谷渾通過對過往商旅收費,並提供保護,做的是一種無本萬利,生生不息的生意。

楊廣也想做這種生意。

他想取代吐谷渾,為西方和西域的商戶提供保護,讓他們不再接受吐谷渾的控制和苛刻徵收,他想要見到全世界最光怪陸離的美好而奇妙的產品。

但吐谷渾擋了楊廣的路。

楊廣沒有猶豫,他要踢掉這個攔路的政權,即使楊廣並不了解吐谷渾,但擋他楊廣的路,再厲害的人或政權,也必將被他消滅。

二國即將開戰。

最早,最直接的威脅,來自於吐谷渾對張掖的不斷騷擾,而張掖,實際上是裴矩經營西域時的最重要的橋頭堡。

裴矩最早的策略,是想以夷製夷。

裴矩想藉助外力將吐谷渾製服,當時能和吐谷渾抗衡的勢力,在西方,只能是西突厥。

裴矩找到了這個機會。

西突厥處羅可汗由於內部鐵勒的叛亂,勢力大損,當其進退無據之時,裴矩誘使處羅可汗投降隋朝,作為投名狀,他承諾將替隋朝征伐吐谷渾。

這顯然是個一石二鳥的好計,楊廣立即同意了裴矩的計劃,並且派了一個專使去說服處羅可汗。

這個專使是崔君肅,他頗有策士風采,但他的遊說之路,剛開始並不順利。

處羅可汗畢竟身為西突厥可汗,長久經營西域,在西方居萬人之上,現在雖然落難,但虎落平陽,也未必被欺,何況是在他自己的地盤。

處羅可汗對區區一介隋使,並沒有多大敬意,處羅可汗甚至不肯起身接受詔書。

但崔君肅心中早有定計,他手中握著二張王牌。

於是,他對處羅開展攻心之術。

一是利誘,以東突厥啟民可汗降隋之後,榮華富貴,重振族群風采的實例來吸引處羅。

二是威逼,他說道「今啟民舉其部落,兵且百萬,入臣一輩子,甚有丹誠者,何也?」

然後,崔君肅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但以切恨可汗而不能獨製,故卑事天子以借漢兵,連二大國,欲滅可汗耳。」

崔君肅明白無誤地說明啟民可汗是藉助隋朝之力,重現輝煌。

最後,崔君肅甩出了最後一張王牌,那是一張感情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