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29章 萬邦齊集會張掖,白吃白喝始作俑
隋軍第一次遭遇失敗。

在車我真山的戰鬥中,隋軍欺負吐谷渾兵少,前鋒張定和竟然不披鎧甲,衝鋒陷陣,被吐谷渾伏兵射殺。

但這並不能改變戰局的走向,這股隋軍的次將柳開建,接過指揮權後,輕鬆擊殺吐谷渾幾百戰士。

但伏允的目的達到。

吐谷渾名王拖住隋軍主力,已經為伏允贏得足夠的逃跑時間。

再堅持戰鬥下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吐谷渾名王率領部落十萬男女投降隋朝。

隋軍如夢方醒,此戰最主要的目標人物,竟然從天羅地網中悄然溜走。

伏允沒有伏法,就很可能東山再起,這次戰役,也很難說是徹底成功。

窮寇必追。

楊廣沒有猶豫,他下達了追擊到底的命令。

事實證明,在流動中作戰的伏允,展現出了驚人的實力和影響力。

他剛跳出隋軍的包圍圈,立即聚齊了一支有足夠戰力的軍隊,並且,擊殺了追擊他的隋軍大將梁默和李瓊。

但隋朝的軍力,讓伏允望而興嘆。

一軍滅,更多的軍隊尾隨而來。

好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後繼追擊伏允的軍隊,一路之上,緊追不捨。

戰爭就是一種消耗戰,幾次戰鬥之後,伏允的實力不斷被消耗,且戰且走之際,隋軍已經追躡伏允,到了吐谷渾的王城。

伏俟城,遙遙在望,但伏允已是強弩之末。

伏允遙看那矗立的王城,他知道,很長時間之內,那將再也不是他的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伏允夢想再象往日一般,當對手退卻之後,他還是吐谷渾永遠的王。

但現在,伏允只能如上次一般,再次率領心腹,拍馬逃往偏遠地區黨項的地盤,尋求庇護。

吐谷渾之戰基本結束。

楊廣來真的。

他在吐谷渾的故地設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沫四郡。

這四個郡,實際上包括了原吐谷渾的領地,作為一個國家的吐谷渾,事實上已經滅亡了。

「其故地皆空,……東西四千裡,南北二千裡,皆為隋有。置郡縣鎮戍,發天下輕罪徙居之。」

楊廣將吐谷渾納入了隋朝的版圖。

這是不世之功,是楊廣時代全盛的武功,對於青海地區實際上的郡縣統治,其意義非常深遠。

後世都將在楊廣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而望得更遠。

楊廣除了吞併吐谷渾的土地,遷徙漢族居民,入駐其地戍守外,為了加強統治,他還開展了傳統的屯田活動。

這是一種軍政合一的制度。

這是必要的手段。

因為,吐谷渾地廣人稀,物產較少,所遷漢族居民,又不能像原住民一般,靠遊牧養活自己。

這出現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如何養活,並且保護,遷徙過來的漢族居民。

這關係到一個最重要的命題,土地佔領之後,能不能立得住腳。

從遊牧轉向農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想繼續維持對青海的統治,就需要隋朝的鄰近青海的諸郡,運輸糧食才能支撐,但這同樣引起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因為交通不便,道裡懸遠,途中寇盜縱橫,死亡相繼。

長此以往,就成了隋朝的巨大負擔,西方吐谷渾四郡,迅速消耗掉隋朝鄰近幾個郡的精力和財力。

可以想見,吐谷渾的殘存勢力,必然就地轉化成為馬賊,對於他們化整為零,來去如風的作戰方式,隋朝統治者非常頭痛。

在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前,引發的直接後果是,隋朝在青海的統治基礎非常薄弱。

這可以從一件事情得到印證。

當時,隋朝對吐谷渾的統治實施了二手準備,用了二套並行的方案,其中一個方案是對於原住民,實行以夷製夷。

在隋朝的都城大興城,吐谷渾在隋朝有一個人質。

那就是伏允的兒子慕容順,按照慣例,在吐谷渾滅國之後,楊廣要扶植一個傀儡政權,於是,楊廣封慕容順為吐谷渾王。

為了增強其實力,讓其順利統治吐谷渾,楊廣以降隋的吐谷渾大寶王尼洛周為輔相,派兵送他們出玉門,去統領吐谷渾的原住民。

但這個政策遭到徹底的失敗。

因為,尼洛周還沒有達到吐谷渾故地時,竟然被他的部下殺死了。

慕容順久居隋都大興,遠離吐谷渾故地,勢單力薄,也不得民心,他已無力再西進統領吐谷渾餘眾。

可以想見,由隋朝冊立的傀儡王,並不能讓吐谷渾民眾心服,他們降隋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在他們族內,還有強大的反隋力量,這需要更徹底的征服,隋朝才能順利經營這片土地。

但終楊廣一朝,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這種光榮,要留待以後的李唐王朝,他們將繼寫輝煌。

當吐谷渾事實上被滅亡後,楊廣進行他此行的第二項任務。

那就是張掖之會。

這是裴矩的高光時刻,也成就了他的傳奇。

裴矩在張掖搭建了一個國際化的舞台,讓楊廣成了這個舞台的中心。

裴矩多年經營西域,現在已經到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他抓住了事件的核心,西域諸國,處於東方的隋朝和西方的波斯,大食的中間地帶。

這是地利,東西二地,遙隔萬裡,音訊語言,物產不相聯通,他們作為中間地區和中間代理人,就能贏得巨大的利益。

他們天生就是一流的商人,他們有一個整體名字,叫西域胡商。

這來自於他們對於東西方之間貿易的熱情和投入,他們對於利益的追求,更大於政治的需求,西域諸國本質上是商業型的社會,一切以經濟利益為紐帶。

因而,他們尊奉強權,必須依靠區域性的大國,才能保證其經濟社會的有序進行。

自從漢武帝時代,張騫鑿通西域以來,西域早就和中原頗有交通,隨著東西貿易的發展,西域的胡商,在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間架起了橋樑。

西域的花花世界,光怪陸離的傳世珍寶,奇技淫巧的工藝,深深地吸引了楊廣。

他對所有這些未知的世界,有著藝術家迷戀般的執著和熱切的探索慾望。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自居天下第一,自認是世界中心,楊廣的膨脹感和狂妄表現慾望,讓他深陷泥淖。

他是大隋的天子,居天下之中,對於那些幾千戶家庭,就組成一個國家的西域群國,他有一種盲目自大,不可一世的心態。

他就像是一個家財萬貫的主人,以炫富鬥狠般的心態,想讓世界拜倒在他的腳下,這註定從一開始,他就非理性地制定了對待西域諸國的政策。

他將享受萬國來朝,臣服腳下的虛榮。

並且,這種盲目的誇示,似乎成了一種傳統,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實,楊廣忽視了,西域諸國,本質上只是一種商業型社會。

在商言商,商人重利。

楊廣沒有以經濟的眼光考慮這個純粹的經濟問題,更多地夾雜了政治上的訴求。

楊廣在和西域諸國的生意場上,敗下陣來,雖然他做為大國的天子,享受了可憐可悲的少得可憐的自尊。

盲目地誇示,意味著他將在錯誤的路線上越走越遠,並且無法自撥。

張掖之會,是一場楊廣的個人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