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74章 飲馬泉一戰沉淪,長安城新王當立
李淵在渡河前有一個意味深長的頓挫。

他在等待。

河東是隋朝的軍事重鎮,主帥是屈突通,他是有隋一代,素著威名的耆老宿將,當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時,東都洛陽的軍事首腦就是屈突通。

屈突通的鐵腕,讓洛陽擰成一股繩。

楊玄感在大好情勢下,最後只能飲恨於洛陽城下,否則,楊廣當時遠征高麗,遠隔千裡,天下可能早就改旗易幟了。

屈突通雖有挽救天下於將傾的大功,但他的所做所為,得罪洛陽城中權貴過深,並且他在戰後的清算中,殘酷地執行了楊廣的清算命令。

這讓很多朝野的中堅力量,都遭遇到喪子喪親之痛。

這是解不開的冤讎,所以,他雖然功大於天,但洛陽卻不能再呆下去了,但屈突通實在是國之幹將。

楊廣心知肚明,雖然他需要屈突通為自己背鍋,但卻對屈突通寄予厚望。

因為,屈突通也是隋末為數不多的頗有節操的將領。

他曾經在牧馬事件中,一戰成名。

當時一千多人,都犯死罪,楊堅龍顏大怒,想將一千餘人一併斬首,當他盛怒之下,群臣沒有人敢犯楊堅的鋒銳。

但屈突通犯顏直諫楊堅道,「臣一身如死,望免千餘人命。」

在他的堅持下,楊堅將這一千多人,由死刑降一等定罪,屈突通以一己之力,救下了一千多條人命。

這讓屈突通在朝野之間,聲名鵲起,仕途從此順風順水。

因而,雖然屈突通並沒什麼大才,卻已是隋朝人望所在,他被楊廣寄予厚望,鎮守河東。

楊廣希望他在東西二京之間,成為穩若磐石的存在。

屈突通在,隋朝就在。

但隋末局勢,早已分崩離析,實在病入膏肓,屈突通雖然統領幾萬精兵,卻只能困守孤城,對於李淵的西進親中,無能為力。

他當然努力過。

李淵看得非常準,屈突通不過是個「守虜」而已。

當李淵大軍在黃河以東攻城掠地時,屈突通選擇了觀望的態度,他的軍隊雖然和李淵隻相隔五十裡,觸手可及,卻遙遙相對,並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李淵一針見血地指出「足驗(屈突通)人情不為之用。」

於是,李淵乘著勢如破竹之勢,想一鼓作氣地拿下河東城。

李淵本來以為可以手到擒來,但他過於看輕了屈突通,他吃到了太原起兵以來的第一次敗仗。

雖然這次敗仗並沒有傷到李淵的根本,卻讓李淵在對待隋朝舊有武裝的態度上更加慎重。

李淵看到屈突通隻敢遠遠追躡自己的軍隊,他做了一個決定,揮兵進圍河東城,他要掃清西渡黃河的最後一個據點。

在戰略上,這是正確的,因為河東城的存在,可以分分鐘讓渡河的軍隊陷入絕境,歷史上,渡河中流時被攻擊而全軍崩潰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

李淵登上高坡,俯瞰河東城,城內一切,歷歷在目,當他看到屈突通龜縮一隅,不敢正面應戰時,李淵信心滿滿。

在某一刻,李淵心中以為,河東城唾手可得。

但是,他失望了。

河東城城高牆厚,守軍在屈突通治下,訓練有素,呈現了和以往隋軍完全不同的戰鬥意志。

李淵親自見證了他部下一千多名勇士攀上城牆,在大雨中和守城隋軍肉搏。

這是一種刀刀見血,以命搏命的短兵相接,李淵作為攻城一方,承受了遠遠大於屈突通的損失。

這種殘酷的畫面,這種親身的經歷,讓李淵產生了退意。

他鳴金收兵。

李淵老於政治,他把這次失利,轉化為光榮的勝利。

他對部下大言不慚地說;「(屈突通)野戰非其所長,嬰城善為捍禦。我師常勝,人必輕之,驍銳先登,恐無還路。今且示威而已,未是攻城之時。殺人得城,如何可用?」

於是,李淵暫時和屈突維持一種互相觀望,互相製約的態勢。

李淵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河之隔,就是關中腹地,現在,是到各種勢力站隊的時候了。

太原以南,除了屈突通的河東城,已是所至皆下,盡入李淵版圖。

現在,就看河西各種勢力的選擇了,這種政治上的大勢,遠比拿下河東一城要重要得多。

李淵並沒有閑下來,他開始大肆招攬河西和關中的勢力。

他沒有等太久。

孫華第一個渡河而來投誠。

他是馮翊的反抗軍首腦,手下有四五千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年未弱冠的美男子,講話純樸淺顯而直接。

李淵老成持重,久居官場,孫華的年齡心性見識,都讓李淵心中頗有輕視之意。

孫華敏銳地感覺到李淵對自己的輕視,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李淵,讓他以實際的行動,建功立業,報效李淵。

李淵心中警惕,自己可能陷入了一種先入為主的認知怪圈。

他終於想通了。

李淵立即給孫華封高官,賜大賞,並且讓孫華自己給下屬也依次授官。

李淵知道,作為關中之地,第一個投誠的義軍,他有必要樹立一個標桿,才能讓後來者,如影隨形,多如過江之鯽。

千金買馬骨是也。

李淵的戰略非常明確,他傳遞的信息是「孫華尚且能做大官,那資歷更老的耆老故舊投降,就更會被重用。」

事實證明,李淵憑藉孫華這個標桿,盤活了整個關中局勢。

孫華大喜,造反本來就是掉腦袋的事,雖然他是官逼民反,但坐實了造反這一罪行,總有一天,他們會遭到殘酷的清算。

而現在,卻可能迎來光輝燦爛的後半生。

於是,孫華非常高興地回歸河西,全力準備李淵的渡河計劃。

李淵已深得人心和民望,黃河兩岸,船隻糧食民眾,盡相歸獻李淵。

渡河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而河東的屈突通也沒有閑著,他確實是知兵之人,也一心為楊廣盡忠,他雖然固守河東不出,也不過是在等待一個時機。

要想擊敗李淵,最好的機會,當然是等待他過河時全力衝擊。

屈突通選擇了正確的時機。

但他缺乏孤注一擲的勇氣,或者說是李淵的主力牽製住他,對他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在李淵派兵渡河之時,屈突通再一次顯示了求穩的心態,他只派了桑顯和去攻擊李淵的渡河部隊。

並且,桑顯河過於戀戰,而忽視了去毀滅李淵最重要的過河資產,船隻。

船隻一毀,李淵即使有通天之能,也只能望黃河而興嘆。

也許屈突通以為,以有備勝無備,李淵的渡河部隊守無可守,不可能承受自己騎兵的衝擊,他想將李淵的渡河部隊全殲。

也許,屈突通還想著等李淵失敗之後,再去收穫這批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畢竟,靠水吃水,船隻,可是黃河兩岸,最值錢的物資了。

屈突通差一點達到目的。

但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對面的將領是劉文靜,他帶來了一支神秘的軍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