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34章 君無戲言必伐遼,道衡獻賦禍上身
裴矩再一次站了出來。

作為策動楊廣西狩的裴矩,還沉浸在吞併吐谷渾的輝煌燦爛心情中,不可自拔。

他當然比任何人都更知道楊廣經營四方的決心和意志。

於是,裴矩以一種一理通,百理通的居高臨下的姿態,指點江山。

非常可惜,他雖然是個西域問題專家,但當時對於僻處東北的高句麗,整個隋朝,卻連半吊子專家都沒有一個。

裴矩也不懂,毫不客氣地說,對於高句麗,他也是個門外漢。

這引發了一場可以預見的災難。

整個隋朝對於高句麗的認知,還僅僅停留於史書上的記載。

二國相爭,多勝算,少算不勝,何況不算乎。

隋朝,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的境地。

裴矩以一種偽專家的口吻說:「高句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為郡縣;今乃不臣,別為異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可不取,使冠帶之境,遂為蠻貊之鄉乎!」

裴矩每一句話都說到楊廣的心裏。

他先陳述高句麗自古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他的父親楊堅一直想回收,卻被楊諒誤事。

而楊諒,早就被楊廣掃進了歷史的塵埃。

這一件件一樁樁,都是楊廣所親歷親聞親見,楊廣內心充滿了渴望。

他渴望去超越,證明他遠勝他的父親,兄弟,他要單獨建立絕世而超卓的武功。

但是楊廣和裴矩,他們卻選擇性地遺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當年楊諒不過只是掛個虛名而已,征遼大軍的實際統帥,是久經戰陣,老成謀國的一代賢相高熲。

高熲當年做不到的事情,現在的隋朝又具備哪些不同的資格和條件,就一定能做到?

但君臣之間,盲目地自信和過往的成功,沖昏了他們的頭腦。

他們挾北巡突和攻滅吐谷渾的餘威,認為攻下區區高句麗,不過是小事一樁,高句麗在隋朝的兵臨城下之際,必然乖乖臣服。

沒錯,從這裏可以看出,楊廣的策略和初衷,僅止於讓高句麗臣服,並沒有想過直接攻滅其國。

所以,當楊廣在大勢已去,離開中原大地之時,回首前塵,無限感慨,才發出喟嘆「征遼亦偶然」。

楊廣君臣,遠遠低估了高句麗的準備和決心。

高句麗對於這場無法避免的戰爭,已經準備了很多年。

不管楊廣原來心態如何,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就再不為個人所控制,而被其反過來拖著走了。

隋朝君臣做出征伐高句麗的決定,其實有所依憑,並非純粹的盲動。

裴矩就做出了以夷製夷的戰略決策,他接著講出了自己的行動方案。

「今其使者(高句麗)親見啟民舉國從化,可因其恐懼,脅使入朝。」

裴矩給出的對策是讓高句麗派遣使臣,入朝臣服楊廣。

其實臣服中原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傳統。

高句麗經常向中原王朝進貢,高句麗王的稱號,也需要歷代中原王朝冊封承認,高句麗本身的漢化也非常嚴重,文化淵源始自中原,一脈相承。

高句麗可以說是一個縮小版的欠發達的中原王朝。

但和中原王朝不同,高句麗的核心區域位於朝鮮半島,三面被茫無涯際的大海困住。

他們的戰略空間只能往大陸方向發展,這就會和當時的天下霸主隋朝產生直接的衝突。

高句麗的戰略定位一直都非常清晰,他們和隋朝必有一戰,

因而,高句麗在深入學習中原文化的基礎之上,日復一日擴充自己的勢力,已經將它周邊的奚,契丹等少數民族逐漸納入他的勢力範圍。

非常有針對性的是,高句麗立國的最基本的政策,非常精準地按照農戰合一的方式,建立起其社會的生產和運作模式。

他們沿遼水修建長城,雖然和中原王朝抵禦突厥的長城不可同日而語,卻一樣成為第一線的防禦工事。

最重要的是,高句麗的全民皆兵的戰時性社會性質。

他們創建的山城運作模式,平時務農,戰時入城,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能轉化為全民皆兵,並且能起到堅壁清野,讓進攻者陷入後繼無糧的境地。

這是一種軍國一體化的機制。

這種制度,類似於南北朝時期中原大地的塢堡製。

當年,這種塢堡相連,互相相護的制度,即使在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跡近滅族之時,依然強悍地保留了漢族的火種。

可見,此種既獨立,又能相互呼應的防禦和作戰體制,具備頑強的戰鬥力和生命力。

高句麗師承中原,卻似乎比中原走得更遠了。

現在,戰爭一觸即發,導火線終於出現了。

高句麗支持契丹,直接進攻隋朝的營州。

再往前進一步,就一定是二個國家的直接武力對抗,在同一塊土地上,不可能出現二個霸主。

一山不容二虎,這是古訓,也是現實的需要。

隋高一戰,已經無可避免。

楊廣剛開始並未做好全面和高句麗開戰的準備,對於東北,楊廣其實並沒有更大的領土和吞併野心。

他的目的只是讓高句麗臣服,以滿足他萬國來朝,自己俯視一切的虛榮心。

楊廣的策略是以夷製夷。

這是一條有效的策略,也有過非常成功的案例。

這就是著名的韋雲起奇襲契丹事件。

當年契丹入寇營州,隋朝不發一兵一卒,只是派遣韋雲起前往突厥徵兵,啟民可汗拔出二萬人馬歸韋雲起指揮。

他是當世戰略大家,察事物於微末,而預做計劃與安排。

他的成名之作,就是在楊堅的面前,當面直指他最鍾愛重用的女婿,柳述缺乏實際的經驗,不是兵部尚書的合適人選。

「柳述驕豪,未嘗經事,兵機要重,非其所堪。」

言下之意,也是明言柳述不是楊堅託付國家的希望所在。

從仁壽宮事變,楊堅的蹊蹺死亡事件,以及他本人也被楊廣摒棄流放的結果而言,韋雲起可謂早存卓識。

而進入楊廣一朝,韋雲起更是主導了一起朝廷針對山東人士的朋黨案。

他曾經對楊廣進言:「今朝廷之內多山東人,而自作門戶,更相剡薦,附下罔上,共為朋黨。不抑其端,必傾朝政。」

這封奏文,讓楊廣順勢清理和敲打了山東籍人士在朝廷的力量,以平衡楊廣的用人政策。

韋雲起實在是出將入相之才,他站在更高的層次,好似開了天眼一般。

他雖然只有一人,卻足以當十萬之師。

韋雲起抓住契丹本是突厥臣屬,對突厥不設防的心理,決定施展奇襲。

他先在這去突厥軍隊中,頒佈了極為嚴格的行軍命令。

為了立威,他抓住一個不聽命令的突厥高官,殺一儆百,持其首級,巡視突厥軍隊。

這確實達到了震攝人心的立威的效果,在掌握生殺大權的韋雲起面前,突厥將帥拜見他,從此之後,都是膝行股慄,不敢仰視。

於是,這去軍隊,上下一心,令行令止。

突厥的騎兵完全聽命於韋雲起,形成了一支讓人生畏的鐵軍。

韋雲起同時也是一個關注細節的人。

他讓突厥派出使者,主動去欺騙契丹,說準備和鄰近的高句麗做交易,讓他們放鬆警惕。

於是,一切水到渠成。

當突厥的騎兵,距離契丹營地五十裡時,全軍發起衝鋒。

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鬥,契丹人沒有任何準備,戰鬥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韋雲起俘獲了契丹的男女,總計四五萬人口,然後,將其男性全部殺死,女子及契丹畜產的一半賜給突厥,當作其出兵的賞賜。

這是一起完美的借兵製敵案例。

楊廣顯然印象深刻,他著力表彰韋雲起,並且,在楊廣經營西域之戰,他還想故伎重施。

征伐吐谷渾時,楊廣也和啟民可汗約好,一起派兵征伐吐谷渾,但那次,啟民可汗竟然失約了。

這其實是一個不好的開端,有理由相信隨著啟民可汗年齡漸老,在突厥內部,他的絕對權威,出現了了挑戰者。

這種微妙的形勢,也延續到楊廣北巡之後。

楊廣並沒有做好全面和高句麗開戰的準備,他最初隻想打一場局部的戰爭,借用突厥的力量征伐高句麗。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