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37章 麥鐵杖求仁得仁,宇文愷建橋失策
高句麗人非常狡猾。

他們利用了隋朝急於招降的心理,每當戰事吃緊,眼看頂不住時,就假裝投降。

前線諸將奉有楊廣的嚴令,當敵軍投降之時,不得縱兵進攻,於是,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好形勢從手中溜走。

當高句麗準備投降的消息,快馬加鞭飛報楊廣,再帶回楊廣的最高指示時,戰場情勢今時不同往日了。

高句麗已經乘勢修固城池,修好戰具,開始新一輪抵抗。

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高句麗鑽了這個空子,將隋朝玩弄於股掌之間,但楊廣始終堅持己見,白白錯失無數個可以攻克遼東城的機會。

但人的耐心,總是有限的。

楊廣終於耗盡了最後一點熱情和期望。

他第二次進入遼東,但這一次,他帶來了滿腔怒火和天子一怒,流血千裡之威。

楊廣親臨遼東城下,審時度勢,考察久攻不下的原因。

他召集所有重要的將領說:「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願來,恐見病敗耳。」

楊廣知道,此次征遼,他自己本人,也不過是偶然為之,滿朝大臣,並沒有幾個真心實意支持自己的征伐。

彈丸小城,久攻不下,想來肯定是諸位前線的將領,出工不出力。

天子親臨,怠惰易治。

楊廣有辦法,他展現了天子之威。

他接著非常冷肅地說道:「我今來此,正欲觀公等所為,斬公輩耳!公今畏死,謂我不能殺公邪!」

與會諸將一個個面無人色,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和恐嚇,他們聽出了楊廣的憤怒,看來楊廣要動真格的了。

眼看一場暴風雨就要到來,但此次征伐,決定戰役勝敗的關鍵並不在於遼東城。

因為,楊廣很快就接到了宇文述和於仲文潰敗於平壤城下的消息。

楊廣的第一次征伐,瞬間以一種慘不忍睹的方式,崩潰收場。

在征伐高句麗的戰略中,楊廣制定了水陸二路,分進合擊,會師於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的計劃。

水軍由來護兒率領,從東萊出發,七萬江淮水軍,舳艫數百裡,軍容鼎盛,戰意盎然,橫跨大海,一路無阻。

這是必然和可以預見的成果,因為相對於隋朝的水軍來說,高句麗的水軍處於可以忽略的水準。

只要不遭遇天災,隋朝的水軍,就足以橫行無阻。

來護兒的水軍,順利到達浿水(今大同江),此地距離平壤城,只有區區六十裡路程了。

高句麗立即派出一支部隊迎戰,在正面的遭遇戰中,高句麗又一次大敗。

來護兒看到高句麗如此不堪一擊,久經戰陣的他敏銳感到,平壤城的防守,當時應該正處於虛弱時期。

來護兒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獨自擊潰高句麗,以建立不世功業。

但是一些老成持重的將領,如副總管周法尚就反對來護兒單獨大膽而冒險的行動。

周法尚堅持要等到陸上的大軍相聚,按計劃一起發動總攻。

來護兒隻好做了二手準備,他讓周法尚率領一支留守部隊,在水面上接應自己,而他自己則將率軍直搗黃龍,他準備直襲平壤城。

來護兒差一點成功。

他並沒有看錯,當時平壤城的守軍,甚至沒有足夠的軍力去正面嚴正防守,而只能採取誘敵深入,然後奇襲的戰術。

來護兒精心挑選了四萬精銳,直趨平壤外城,他想不到平壤外城,竟然已成一座空城,無人防守。

來護兒大喜,以為唾手可得這份不世之功,但他卻忽略一點,高句麗久據平壤,這是苦心經營的大本營,高句麗的命脈也並不該絕。

時勢需要英雄來守護他們的城池。

當來護兒不費吹灰之力,進入平壤城時,志得意滿的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他在沒有完全控制和穩定局勢的情況下,開始縱兵燒殺擄掠,搶人搶錢搶糧。

勢頭一開,軍隊再也無法管束,於是,入城之軍,立即成為一盤散沙。

但平壤城中,還有一支高句麗的軍隊,在暗處,正虎視眈眈地注視著他們,擇機而噬。

這就是埋伏在羅郭之內空寺之中的軍隊,他們等的就是這一刻。

以有算對無算,這支虎狼之師對上隋朝渙散之眾,不言而喻,一場屠殺開始。

來護兒立即往海上逃命,隨同他回船的兵士,四萬精銳,也僅僅只剩下幾千人。

高句麗本想斬盡殺絕這支入侵的軍隊,但他們被周法尚整齊的隊伍擋在江灘之上。

無機可乘的高句麗人,也乘勢收兵,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吃掉隋朝這支殘缺的水軍。

遭此重創,來護兒被嚇破了膽,他怕夜長夢多,引來高句麗的援兵,讓自己陷入後退無路的絕境。

於是,他退兵到海浦,再也不敢,也沒有能力再派兵去接應隋朝即將到來的陸軍。

實際上,陸軍的遭遇比來護兒更慘。

以宇文述和於仲文為首的九道軍隊,是隋朝陸軍主力,他們和遼東城下的隋軍分道揚鑣。

直趨高句麗的第二道防線鴨綠水,非常奇怪的是,他們竟然在中途沒有遇到成規模的抵抗。

或者,高句麗已經制定了一個引隋軍深入的計劃,又或者高句麗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雙線作戰。

當宇文述的軍隊到達鴨綠水時,隋軍的行軍速度顯然驚動了高句麗的高層。

他們準備先觀望隋軍的軍容狀態,再決定是否需要服軟,進而從政治上去妥協,而避免一場本可避免的戰鬥。

高句麗深深地知道,他們可能贏得一場戰爭,但如果中原王朝將征伐高句麗作為一項國策時,從戰略上,他們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去長期進行一場消耗戰爭。

戰爭,就是一種消耗戰,看誰先撐不住。

和高句麗這種小國打耗時長,消耗重的持久戰,才是掌握了征服高句麗的密碼。

高句麗並不想進行一場持久戰,也許在當時,高句麗存在服軟的可能。

但隋軍卻明白無誤地展示出自己的致命弱點,高句麗上下知道,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將贏得這場戰鬥。

這是一種巨大的誘惑,沒有人可以抗拒,高句麗也不能。

當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來到宇文述的大營詐降時,他敏銳地察覺到了隋軍的致命弱點。

那就是隋朝的九支軍隊雖然人馬鼎盛,但卻因為遠離後方,他們的糧食供應已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戰線太長,後勤不暢,當時宇文述和九軍行進之時,曾經讓軍士自己背負足夠滿足軍隊人馬一百天食用的乾糧。

但有個現實的難題,兵士們有排甲、槍矛、衣資、戎具、火幕等等,每人負重三石以上,隋軍雖然都是久經訓練的精銳,但這依然是過於沉重的行李,而無法負擔。

士兵的解決方案非常簡單,他們直接將其遺棄。

於是,軍中發佈了嚴令,「士卒有遺棄米粟者斬!」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不被發現,士兵們偷偷在帳幕之下,掘坑掩埋。

於是,軍隊才走到一半,軍糧已盡。

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整支軍隊的士氣,乙支文德是個知兵之人,他敏銳地察覺到隋軍的糧食和後勤出了大問題。

乙支文德借口投降,本來就是想探聽隋軍的虛實。

這種級別的使者,不管他是不是真心投降,正常情況下,都會被扣留在隋軍的軍營,以免己方的情況外泄。

戰場之上,軍情第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