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80章 三請四願為智者,吳語軟儂非他鄉
江南迎來了最好的十年。

晉王楊廣主政江都(揚州)的十年,是奠定揚一益二,讓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都市的開始。

和楊素的武力平叛,暴力征伐不同,楊堅安排晉王楊廣文治江南。

一文一武,一張一弛,東南社會展示了噴薄而出的朝氣和活力。

揚州,自此成為風流蘊藉,濃妝淡抹的水墨鄉關。

始作俑者就是楊廣的江南十年。

如果楊廣一生止於揚州任上,沒有成為隋煬帝,那他將是中國歷史上,近一千多年江南文化中,神仙級別的存在。

楊廣生而為江南,死亦為江南。

他是一個多情的詩人,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一個對文化和文明,有著天然熱愛的鑒賞者和創新者。

可惜,他不是一個好皇帝。

揚州十年,楊廣可以拿滿分。

他一改此前秦王楊俊以征服者心態的高壓政策,轉而實施懷柔為主的文化整合政策。

但他面臨一個難題,江南自晉室南渡,自詡衣冠正朔,對於隋朝的北方軍國政體,不屑一顧,認為他們不過是北方夷狄,一介武夫而已。

因而,在政治軍事上,必然是以北統南,但在文化上,楊廣無法以北統南。

但更不能立即以南統北。

既然不能超過,也扛不過文化上的歧視,楊廣的政策很簡單,那就加入他們,然後南北混融。

楊廣是實行文化融合政策的天然合適人選。

和他不學無術,並且輕視文化和文人的父親楊堅不同,楊廣是貨真價實的才子和藝術家。

他曾經不無得意地說:「天下謂朕承藉餘緒而有四海焉?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

楊廣自詡天下第一,倒不是純粹的盲目自大,楊廣確實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可以如此自負。

有隋一世,楊廣傳世的詩文,足以和當世文宗,薛道衡相抗衡。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評價楊廣「詩文具博」,而魏徵雖然看不起楊廣,認為他是亡國之君,但對於其才藝,也頗有讚譽。

楊廣一生,流傳至今的有44首詩歌,文情並茂,拋開他帝王身份,他確實是隋朝一流的詩人。

唯其對於文化的真心摯愛和高深修養,所以,他在江南的文化政策,才更得人心。

並且,楊廣的身份有助於他在江南立足。

他的皇后蕭氏是梁國蕭巋的女兒,是正宗的皇族公主。

這種政治聯姻給楊廣帶來了身份上和文化上的認同,他等於也是江南的女婿,是半個江南人。

並且楊廣在江南的文化政策是切合實際而謹慎有效的。

當時,江南陳國的政權已經傾覆,但朝野之間,真正的文化力量,其源有三。

儒釋道三教併流,都具備相當強的社會基礎,楊廣因勢利導,對三教都尊而重之,並且用實際的行動,支持三教的發展。

只有得到江南儒釋道三教之心,才可謂之得江南之心。

楊廣先拉攏世俗的儒家勢力。

他網羅了一大批江南的名士,他們大都是世家大族或是名重當世的時望之選。

楊廣將他們招入王府,給他們職位和奉祿,並且給予他們榮譽。

這一招攏絡人才的政策,從執政的政權層面,立即確立了江南主流文化人群的優越感,以及尊嚴和歸屬。

楊廣並不只是將他們作為吉祥物。

要想達到好的傳播效果和形成社會的合力,就需要一起做點事。

畢竟,口碑和感情,都是做出來的。

楊廣非常聰明地利用隋朝政府的經費和資源,集中這一百多個江南知名文士,去完成一件名垂青史的大功德。

這就是編撰120卷的《江都集禮》。

國之大事,唯祀與禮。

禮,是封建社會的行事規則,在這個大部頭的文化名典的編撰過程之中,楊廣贏得了很高的私人聲譽。

為《江都集禮》作序的江南名儒潘徽就在序言中讚揚楊廣「允文允武,多才多藝」。

楊廣顯然以其私人的才藝,而成為了江南儒家文化的最大支持和贊助者。

贏得了主流的儒家系統的認可後,楊廣對於佛教和道教,也極力拉攏。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流派,當時還沒有發展到具備嚴格的宗教教義和森嚴的組織體系,但從它創立伊始,為了生存和發展,就有二個內容切合統治者的需求。

一是煉丹以求長生不老和白日飛升,同時又通過服食丹藥,而直接強壯身體機能。

長壽和壯陽,這對於皇帝本人有著極大的誘惑力。

另一個是其神秘主義的教義,以及清靜無為的追求,可以緩和社會的矛盾,並且產生了一種專業的玄學文化,是新時代文明和審美的精粹之一,同樣為時所重。

但在當時,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很多知名大道士,他們的俗家本來就是當世的世族大家,這又存有糾纏不清的利益牽扯。

因而,對於道教的大家,將之併入政府的意識形態控制之內,可以攏絡其下屬的龐大人群。

楊廣的政策很簡單,他以政府的名義,在江都(揚州)設立了四個道場。

二個是佛教的慧日,法雲道場,另二個是道教的玉清、金洞二玄壇。

搭好了舞台,就要迎請主角來唱戲。

楊廣對於道教的延攬非常順利。

當時江南最知名的道士叫王知遠,出自南朝第一高門琅玡王氏。

少年時就博覽群書,又拜師當世大道士陶弘景,可謂根正苗紅,是家世學業皆精的道教人士代表。

他也確實無愧於當世第一名道士,就以他的年齡來說,就足以成為神話,他活到了126歲。

在入唐之後還指點過唐朝的開國君主李淵,並且高瞻遠矚,順便點化過秦王李世民如何去爭奪帝位。

當時李世民剛剛蕩平洛陽王世充,還只不過是區區秦王。

但當時李世民已有衝天之志,奪宗之心,他想看看自己的天命所屬,便和房玄齡微服私訪王知遠。

或者是身份沒有隱瞞好,或者是雙方互相唱了一曲雙簧戲。

王知遠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此中有聖人(天子),得非秦王乎」

對於道教的神秘主義,中國歷代信奉不疑,李世民本來就有奪宗之心,這次拜見,更堅定了他的決心。

有王知遠這個當代活神仙的認可和加持,自己當皇帝,做天子是順天應命。

天與不取,必受其咎。

當李世民如願當上皇帝之後,王知遠已過百歲,又發生了一件道教的神秘事件。

王知遠竟然返老還童了,他不僅童顏,他的鬚髮竟然又重新返黑了。

李世民想用重位挽留王知遠在朝做官,但王知遠心知肚明,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

因而,他固請歸山,他要縱情岩泉山水之間。

李民民見他去意已決,便降下璽書,還親自過問王知遠茅山道觀的修建情況。

他說道:「朕昔在藩朝,早獲問道,……不違高志,並許置觀,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屆江外,所營棟宇,何當就功?」

李世民表現出皇帝崇高的敬意,他專門委派太史薛頤等人專程去探望王知遠,這個當世的仙人神道。

王知遠是道士,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一個政治化的道士。

在陳國時,當朝皇帝就曾經想利用他的影響力,召令王知遠在重陽殿當面講論,滿朝驚嘆傾慕。

這種利用也是相互的。

王知遠同樣可以依靠皇帝和皇權的支持,擴大自身及道教的影響力,二者相互滋生髮展,相得益彰。

所以,當王知遠被楊廣徵召時,他欣然應邀。

王知遠主持江都玉清玄壇,本身就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道教在傳統上為皇權服務,所以,知名的道士,一定需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領。

當王知遠應晉王之召赴江都時,他露了一手,震懾住了楊廣。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