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32章 復國夢灰飛煙滅,二十年長孫五策
既可佳人在抱,又得財富盈筐,再加上二國修好,可以掌握外交上的主動權,這是三全齊美的好事。

北周優厚的條件,讓佗缽可汗無法拒絕。

二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不存在永遠的敵人,當時代需要你拋棄,那些你所珍視的人或事物時,你只能默默地躺平接受。

但是,對著這個有著盟約之義,又是自己一手扶植的高紹義,佗缽可汗並沒有展現出一個政治家應有的決斷,他內心之中,還存有草原之上,英雄同生共死的義氣。

這種感覺讓佗缽可汗感到不安。

他內心有愧,覺得有賣友求榮之嫌。

實在下不了手的佗缽,不忍心直接出手抓捕高紹義,但這件事情,已經無法回頭。

他採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也想給高紹義最後一個希望渺茫,或者可以說不是機會的機會。

佗缽可汗假借和高紹義打獵為名,將他護送到和北周約定的地點。

當高紹義遠遠看到北周的騎兵漫山遍野飛奔而來時,他向佗缽投出了怨恨的目光,他知道自己被出賣了。

但他已經沒有時間去感嘆人情淡薄,世事無常。

他立即策馬反方向逃跑,高紹義希望能出現奇跡,自己可以逃脫北周騎兵的追剿。

佗缽可汗勒馬,目送高紹義消失在地平線的遠處,一直消失到視線之外。

有備而來的北周軍隊,並沒有讓奇跡發生,他們在馬邑追擒高紹義,並將他帶回長安,然後流放到巴蜀之地。

北齊宗室最後一支力量,從此消逝在歲月長河之中。

在高紹義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是沒有原諒突厥的背信棄義,在生命最無聊的那些日子裏,他在寫給自己王妃的一封信中,依然憤憤不平地說道:「夷狄無信,送吾於此。」

巴蜀之地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也走不了的地方。

高紹義最後客死蜀中。

楊堅在和突厥的這次交易中,敏銳地察覺到突厥並非是鐵板一塊,也並非不可摧毀,他們一樣存在弱點,可以利用並征服。

楊堅在等待一個了解突厥,也能製服突厥的人。

那個人很快就出現了。

他就是長孫晟,一個被上天選定的人,一個神一樣的男人。

楊堅篡周立隋之後,千金公主傷其宗祀覆滅,日日夜夜在枕頭邊向沙缽略可汗哭訴,要他替自己復仇。

千金公主引誘沙缽略說,中原王朝的富庶,是他無法想像的處處黃金,遍地流油。

千金公主雖為一介女流,但她卻有著並不輸於男人的志向和意志,她除了想向楊堅的隋朝復仇,她還立志要為宇文氏復國。

沙缽略仔細算帳。

楊堅隋朝初立以後,就已經不再像北周和北齊一樣,向自己朝貢,每年損失一筆巨大的財富,那可是每年數十萬匹的絹帛,那是突厥進行戰爭和奢侈型享受的保證。

他似乎沒得選擇,即使千金公主不請求他出兵,他也必須和楊堅一戰。

草原上的規矩就是想要的東西,就自己憑本事去拿。

但沙缽略還是保持了一種比較克制的進攻。

楊堅登基的第一年,沙缽略就做出了試探性的進攻。

但做即使強盜,也要有理由,他對外明確宣佈:「我周家親也,今隋公(楊堅)自立而不能製,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北周千金公主)!」

沙缽略選擇了楊堅鞭長莫及的東北地區進攻。

他聯合營州的割據勢力高寶寧,從河北東北部攻陷重鎮臨渝(今山海關)。

這次進攻讓沙缽略信心大振,漢人的中央政權,沒有任何力量去製衡反擊他們在邊疆的胡作非為。

沙缽略決定聯合各族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入侵,楊堅即將面臨他登基以來最嚴重的挑戰。

但楊堅並沒有意識到危險。

新朝初立,內憂外患紛至遝來,他當時最大的任務是坐穩皇帝的位置,而對於突厥的威脅,他並沒有力量和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正面對抗。

但是,突厥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他對於採取哪種應對方式心存疑慮,因為傳統的方式,不外乎修長城備邊,屯重兵備守,效果當然有,但也有限。

但即使知道效果有限,楊堅依然必須作出反應,他派出了幾萬精兵,分道防守突厥的進襲,但這種守株待兔式的被動防禦,從來就不會取得真正的戰果。

只是聊勝於無而已。

楊堅想徹底解決突厥問題。

直到他見到了長孫晟,他才知道,這就是他一直等待的那個人。

長孫晟等待這一刻已經很長時間了。

他提出了在心中醞釀很久的八字長策,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孫五策」的首策。

楊堅一朝堅定執行了長孫五策,而突厥最終也完全臣服於楊堅。

當然,任何的策略,背後都必須有強大的實力做支撐。

楊堅一朝承襲北周的軍國政體,本身就是一架高效的戰爭機器,具備和突厥硬扛的資本,有此軍事力量和財政支持,再加上長孫晟的的謀略,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長孫五策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也才能讓隋朝成為世界性帝國的中心。

長孫晟對著楊堅的面,堅定而緩慢地說出了八個字「遠交近攻,離強合弱。」

楊堅側耳傾聽。

長孫晟是真正的突厥問題專家,他認為突厥在目前階段,控弦之士四十萬,軍力鼎盛,但內懷猜忌,外示和同,難以力征,易可離間。

他在楊堅面前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了如指掌。

楊堅茅塞頓開,深深被長孫晟的見識和謀略所折服。

長孫晟更進一步闡述了具體的離間之計,這是針對突厥大可汗沙缽略,離間四可汗的組合策略。

「今宜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沙缽略)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霫,契丹,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

長孫晟非常自信地說出了自己的判斷,「(突厥)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楊堅完全贊同這個殲滅突厥的「一舉空其國」的政策,並將其作為處理突厥關係的國策。

此一策略的核心,在於巧妙利用突厥各可汗之間互爭雄長,互不服氣的心態,進一步離間其關係,挑起其內鬥。

針對大可汗沙缽略,形成包圍圈,以左右夾擊之勢,從而達到四虎相爭,四敗俱傷,讓突厥形成互不統屬,四分五裂之局面,隋朝得漁人之利之目的。

此策略排名長孫五策之首,實乃天下一等一的陽謀。

此一策略對於戰略,戰術,時間,結果,無不做了精準的預測。

歷史也證實了長孫晟的高超預判。

楊堅將很快將見證長孫五策的巨大威力,隋朝和突厥的戰爭也進入另一種層面的競爭。

二個大國,終於要正面對抗了。

在塞外長城上的烽火台,巨型的狼煙,已經衝天而起。

突厥在經過了初期的試探性進攻後,舉全國之力,率領四十萬騎兵,厲兵秣馬,磨刀霍霍,洶湧而來了。

楊堅,將要和突厥在戰場上見真章。

長孫晟,也將在戰場上親自見證自己所提「長孫五策」的神奇。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