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31章 鶴蚌相爭漁人利,故伎重施立傀儡
北齊突然的敗亡,讓突厥傻眼了。

他們正厲兵秣馬,準備南下大幹一場時,竟然聽到了這個讓人無法相信的消息。

在接到北齊的求援後,突厥本來已準備直接出兵,武力乾預北周的統一戰爭。

想不到北周以勢如破竹的攻勢,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北齊。

這給他們留下了一個難題。

混亂而分裂的中原,才最符合突厥的利益,因而,他們的國策,最先是支持弱小的北周,轉而又支持混亂的北齊,他們一直實施分裂和平衡戰略,目的是恢復到南面二國,爭相巴結賄賂他們的局面。

但這次和以往歷次的持久戰不同。

北周武帝竟然非常迅速地拿下了北齊龍興之地晉陽城,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晉陽城一直是北齊的第二都城,也是其軍事力量的核心和源起之地。

突厥的驚訝和震驚並不是故作姿態。

因為,在多年的拉鋸戰中,晉陽從來就是一座橫亙在北周面前,無法逾越的山峰。

北周武帝有過很多慘痛鎩羽而歸的教訓。

最慘的也是最近的一次,他甚至差一點被北齊軍隊俘虜而遇害。

但就在北周君臣破膽,全都舉雙手贊成,正式考慮撤軍之際,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唯獨宇文忻勃然大怒,他跳出來,明確反對。

他慷慨激昂地說:「昨日城破,將士輕敵,微有不利,何足為懷,丈夫當死中求生,敗中取勝。今者破竹,其勢已成,奈何棄之而去?」

北周武帝本來就是一代梟雄,驚恐初去,雄心復起,無論如何也要給自己撈回場子,成王敗寇,在此一舉。

他完全同意宇文忻再戰的意見。

於是北周整軍再戰,一戰破晉陽,乘勝而進,再戰就蕩平了北齊的都城鄴城。

北齊滅亡。

此戰之迅速,甚至讓突厥人都無法做出反應。

他們的迷惑可以理解,在不久之前,突厥還曾經應邀幫助北周去討伐北齊,還在晉陽城下見識了北齊精銳的恐怖戰力。

在突厥可汗親征的情況下,十萬突厥騎兵,也不想和北齊的軍隊正面決戰,他們高高掛起了免戰牌。

現在,北齊還是那個北齊,北齊的軍隊還是晉陽城中那支軍隊。

為什麼就突然就崩潰了?

一個偌大而強悍的軍事強國,竟然被北周以摧枯拉朽之勢攻滅,真是天道輪迴,世事難料。

北齊的君臣,很難在九泉之下面對北齊的奠基者神武皇帝高歡。

高歡在北齊是神一般的存在,在他的治下,維持了對關中政權的高壓。

北齊處於絕對的優勝地位,關中在他面前,需要非常努力拚命,才可能活著,但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

高歡當年親自率領大軍,攻入都城長安附近的沙苑;他也曾經在邙山一役中打得宇文泰丟盔棄甲,差點全軍覆沒。

但邙山之役,高歡沒有將宇文泰徹底剷除,這成為他一生之痛,甚至在彌留之際,他心中依然念念不忘,難以放下。

他對著病榻之前的繼位者高洋說:「邙山之戰,吾不用陳元康之言,留患遺汝,死不瞑目。」

也許當日,高歡已經預見,現在國家雖然家大業大,但他的對手屢次大難不死,必然浴火重生,自己的後代,恐怕遠非他們的敵手。

高歡非常有洞見性,只是他無法預測到,他的敵人雖然越挫越勇,但最後的得益人,卻並非鮮卑宇文氏,而是漢族藉機迎來了民族的大復興。

邙山之役後,宇文泰手下精銳的鮮卑族士兵折損過大,如果想要生存,要進行大規模決戰,就急需大量的兵員。

宇文泰不得不發佈一道改變傳統,也改變國運的政策,他改變了鮮卑族為戰士,漢人專事農耕的國策,從漢人之中,大規模徵兵。

「是後夏人(漢人)半為兵矣。」。

這實際上是宇文氏自掘墳墓的行為。

此一政策一開,漢人在朝野力量的增長,以不可抑製的速度蔓延。

鮮卑族政權的倒台,只是時間而已,後來的歷史進程也驗證了這種論斷。

只是北齊真的太不經打了。

他們以一種始料不及的速度滅國之後,突厥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茁壯成長。

他們必須培植另一個敵對的政權和北周抗衡。

於是,北齊宣帝高洋的第三個兒子高紹義,就成了突厥對付北周的一顆棋子。

突厥佗缽可汗對高紹義愛重有加,他認為高紹義足以和原北齊的英雄天子高洋相提並論。

佗缽可汗幫助高紹義糾合北齊殘餘勢力,在突厥的原北齊之人,也全部隸屬於高紹義麾下。

建立流亡政權之後,突厥需要為高紹義在中原地區建立可以抗衡北周的根據地。

為了名正言順地對抗北周,高紹義需要建立一個以中原人為主體的政權。

突厥服務做到家,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高紹義拉攏盤踞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的高寶寧,讓他獻書勸進。

在突厥的直接支持下,高紹義稱帝,他成了傀儡政府的首腦,他的首要任務是復國。

高紹義的復國行動剛開始時,順風順水,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但這只是一種錯覺,只是迴光返照而已。

北周武帝得知高紹義在突厥立國之後,他知道斬草必除根,這是需要立即、現在、首要處理的政治事件。

周武帝非常乾脆,他對於這種分裂和割據的行為零容忍。

他第一時間在雲陽集結大軍,準備把高紹義趕盡殺絕。

但天不遂人意,在北征途中,周武帝遇疾暴崩。

出師未捷身先死,內部權力的鬥爭,勢必會讓北周陷入短暫的混亂。

這是千載難逢的可以喘息和發展的時機,對於高紹義的復國行動而言,這顯然是個吉兆。

東北邊境,騷然欲動。

范陽盧昌期也舉兵奉迎高紹義為主。

一時之間,在河北的東北部,趁著北周內部出現的混亂,形成了原北齊勢力全面復辟的大好局面。

但這只是看上去很美好的一種形勢,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周武帝雖亡,但北周的國家政策卻並沒有改變,繼位者延續了周武帝的高壓政策。

宇文神舉肩負起平叛的重任,他的兵鋒所到之處,叛亂勢力如春陽融雪,了無殘痕。

重鎮范陽(今北京附近)重新被北周佔領,盧昌期的軍隊被全殲,他本人也兵敗身死。

但宇文神舉也無力再擴大戰果,他派往幽州的精兵,折損過半,成為高紹義和高寶寧軍隊的刀下亡魂。

高紹義也只能困守一隅,無力南下。

雙方陷入攻守二難的處境,維持了一種動態的均勢。

高紹義的復辟行動宣告失敗,但高寶寧在河北東北部依然維持了割據的勢力。

高寶寧有足夠的本錢做山大王。

他這種割據勢力,手上握有實際的軍事力量,加上聯合突厥和高麗,契丹等外族,始終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是中原王朝經營東北部,必須清除的障礙。

但這需要等到一個強大的王朝出現,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復辟失敗,無路可退的高紹義,卻沒有基礎,他只能再次退入突厥。

但他已經避免不了在政治上被拋棄和清洗的命運。

因為北周王朝絕對不會讓這樣一個名正言順的北齊王朝繼承人存在,這是一顆定時炸彈,會隨時點燃原北齊降將的反叛意志和決心。

高紹義必須被解決,他的命運已被決定。

北周決定談判。

談判是戰場實力和結果的延續,北周和突厥做了一筆政治交易。

北周決定用千金公主和親的政策,換取突厥的支持,而突厥在直接支持高紹義失敗後,已無力再扶植他們在中原的傀儡,也願意接受北周的和親條件。

中原王朝會賠上一筆非常豐厚的嫁妝,這是可以獲得的實際利益。

北周直接乾脆地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交出高紹義。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