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66章 朝臣糊弄陳後主,建康王氣黯然消
巴東三峽巫峽長,巫峽地當長江要衝,自古是出蜀必由之路。

巫峽岐亭,地勢險極峻極,是一隻攔路惡虎,橫亙在楊素麵前。

守將呂仲肅使用了一種古老的戰法,叫鐵鎖橫江來對付楊素。

他在長江北岸,穿山鑿岩,固定住三條巨大的鐵鎖,橫穿長江,以阻攔上遊的楊素水軍。

呂仲肅決定死戰。

他是知兵之人,知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人財物,獎賞將士,表明自己死戰到底的意志。

主帥如此,上行下效,他的守軍,士氣高昂。

楊素吃了很大的苦頭。

鐵鎖橫江,硬闖無門。

楊素重施故技,他想在陸地上,用南北夾擊之法,擊潰呂仲肅的守軍。

但呂仲肅正養精蓄銳,布好口袋,靜待楊素的入圍。

這是一場非常艱苦的拉鋸戰,雙方以命搏命,寸土必爭,血戰四十餘次。

隋軍在這個小小的岐亭,付出了死亡五千餘人的代價。

這就是戰爭,是消耗戰,就看誰能捱到最後。

於楊素而言,他眼中唯一的目標,只有勝利。

楊素本身就是一個鐵血而冷酷的將領。

他的作戰方式是置之死地而求生,因而他的軍隊,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怕死。

因為怕死也沒有用,如果後退,也會被楊素冷酷剿殺,一樣是死路一條。

這就決定他的軍隊,只能一往無前,在戰場上,往往能以少勝多,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這一切根源於他的領軍作戰方式。

也一直被後世所詬病,他是真正實現了視生命如草芥,以戰場為棋盤的冷酷將領。

楊素行軍的典型方式,叫「血字三部曲」。

一是血祭。

在開戰前,選出有罪之人,少則十人,多則幾十人,列陣於軍隊之前。

然後,一聲令下,手起刀落,鮮血噴濺,人頭落地,達到真正的祭天祭地祭旗的效果。

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激起己方將士的血性和鬥志,讓他們提前進入生與死,鮮血飛濺的戰鬥狀態。

第二血戰。

非常簡單,楊素視敵我雙方將士生命為草芥。

他在正式戰鬥前,不管敵方有多少人,總會先選出一二百,或二三百戰士,正面硬剛,衝擊敵陣。這些士卒,謂之為敢死之士。

他們確實敢於去死,因為他們沒有選擇,不死也不行。

因為,他們沒有退路,一旦他們後撤,不論原因,楊素會一律將他們冷酷處死。

一批死士死完,楊素會再多派一倍人手,重新正面攻擊。

於是,一批批敢死之士,前赴後繼,直至最後的勝利。

在這種冷酷而嚴厲的軍法之下,在對方如此不要命的戰法之下,在對方如此不重視士卒生命之下,敵方的將士,一般撐不到幾個回合,就會戰意鬆動,心理崩潰。

楊素靠此一點,百戰百勝。

但楊素深諳人心和人性,光有大棒,不足以馭人,很容易受到反噬。

他準備了豐厚的胡蘿蔔。

這就是第三點,血酬。

非重獎,不足以買命。

他以重賞換取士兵的賣命和忠誠。

楊素不僅只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他更是政壇上的常青之樹,也是關隴集團中可以直接和高熲對抗的核心幹將。

因而,楊素的軍隊,雖然只有非常小的功勞,他也必然會上報朝廷,給予重獎。

楊素為了滿足他自己嫡系軍隊的撫恤和重賞,他利用自己在政治圈內的影響力,經常奪取別的將領的功勞和賞賜,據為己有。

如此操作之下,楊素軍隊可以做到微功必錄,小功必賞,重功則天下知聞。

因而,楊素治下的軍隊將士,也是升職最快,俸祿最厚的軍隊。

作為古代軍人來說,當兵,本來就是刀口添血,九死一生的職業。

陞官發財,養家餬口,是其題中之義,本來的面目。

於是,二者一拍即合。

楊素治下的軍隊,雖然傷亡較重,但在楊素的重賞之下,戰鬥力依然極為驚人。

楊素,可謂是百戰百姓的一代名將。

但他的理念和實踐,在中國的傳統上,卻一直不被接受,也不可複製。

中國歷史上,也只有一個楊素。

後人對楊素的一段評論,或者可以解釋為什麼楊素之後,再無楊素。

「自有兵以來,唯尉繚(子)言之,唯素(楊素)行之,蓋無它智略,唯忍於自殺其人而已矣。」

可見此項治兵要術,兵法大家尉繚子,雖然曾經有過論述,而普天之下,古今名將,卻只有楊素真正實行過這。

這個戰法的核心是嗜殺,殺人殺己,一視同仁。

可謂是不仁之至。

此術有用,有效,但也會引來嚴重的後果。

「人之不仁至於此極,而猶知有君之不可弒乎?猶知有子之不可弒父而己弗與謀乎?」

中國古代講究忠孝仁義,是舉世皆準的道德規範,而楊素此舉,卻是赤裸裸的不仁。

即使參照他自身實際的經歷,他最後也參與了奪位,殺君的行動。

這種治兵之法,過於嚴苛,行此法者,君不為君,臣乃不臣,最終必為亂臣賊子,而喪家誤國。

因而,楊素雖然百戰百勝,但楊素之後,卻再無楊素。

但當世猛將,卻沒有楊素之敵手。

呂仲肅雖抱必死之心,全軍全力抗擊楊素,卻終於抗不住自己兵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

區區岐亭之戰,隋軍死亡五千多人。

而他的敵手,陳國的呂仲肅部隊,當然也不會輕鬆。

冷兵器時代,自古就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之說,陳軍雖然佔有地利,但依然傷亡慘重。

呂仲肅有一個最不利的條件,他的軍隊人數並不多,並且缺乏後續的補充。

拚死作戰的戰士,每天看著自己身邊日漸減少的同伴,也看到楊素的軍隊悍不畏死,依然前赴後繼,可怖的戰意和決心。

這是種煎熬。

楊素是心理戰大師,他往這種極為壓抑的情緒上,點燃了最後一把火。

他釋放了陳國被捕獲的俘虜,楊素氣定神閑,大局在握,他仿效諸葛亮七擒孟獲之法。

將他們俘虜三次,然後又釋放他們三次。

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陳國軍隊堅守到底,血戰到底的勇氣,一泄千裡。

因為,他們之所以還在堅持的唯一理由,是因為知道自己殺傷殺死,那麼多隋朝戰士,投降也必然被清算,也只是死路一條。

但現在,當他們看到往日一同死戰的同伴,生龍活虎地立於自己眼前,再看看漫山遍野的隋軍。

他們崩潰了。

投降則生,堅守則死。

呂仲肅只能棄營而逃。

攔江鐵鎖終於還是攔不住出柵的猛虎,那個如江神般威風的隋朝戰神。

楊素好整以暇,他非常悠閑地斬斷攔江的鐵鎖,也斬斷了這個世間,可能鎖住他的,最後的鎖鏈。

從此之後,世間,再沒有任何可以攔住楊素的鐵鎖了,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

楊素,就是隋朝的天下第二人。

這也是隋朝此次南征最激烈和動人心魄的一戰。

在戰後論功行賞時,雖然楊素作為集團軍的統帥,受到南征軍團中,最高級別的賞賜。

但其神勇的打硬仗能力,足以在京城大興城中成為傳說。

楊素此後,勢如破竹。

他再敗呂忠肅於延洲,俘獲二千甲士,呂忠肅僅以身免。

呂忠肅是一代忠臣名將,但卻生不逢時,碰上戰神楊素,只能從此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信州刺史顧覺聞風而逃,倉皇放棄安蜀城。

荊州刺史陳慧紀聽到楊素將到,全部燒掉他的儲蓄。

一是避楊素鋒芒,二是想順江東下,合兵建康,卻被阻於武漢三鎮。

楊素一路高歌猛進,巴陵(今湖南嶽陽)以東,再無陳國一兵一卒之抵抗。

楊素非常完美而順利地,和秦王楊俊會師於漢口。

在這裏,他們和陳國的水師提督周羅睺,荊州刺史陳慧紀十萬水軍相持於武漢三鎮。

在彼此無法進退之際,他們都在等待一個消息,一個從下遊建康傳來的消息。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