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54章 馭下之策法為上,如此君王如此臣
楊堅頭都大了。

他繼承了一地雞毛,亂成一團的政治遺產.

州多,縣多,官員多,不乾事,耗費國家資財的人更多。

這是毒瘤,是必須切掉的毒瘤。

楊尚希老於謀國,他既抓住了問題的癥結,也提出了八字解決方針。

「存要去閑,並小為大」,這是一種漸進式的治理方式。

但楊堅是一代雄才,他要重開天地,比肩秦始皇。

他準備從根本上切掉這個毒瘤。

楊堅採取了一種非常激進而徹底的方式。

他對於帝國的管理層級進行簡化,重新恢復秦漢的郡(州)縣二級管理體制,撤除郡一級行政機構。

這立即面臨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裁撤的幾百個郡,多餘的官員如何安排處置?

這是一個真正的難題。

稍微處理不好,社會的根基就會動蕩,新的王朝,就會風雨飄搖。

楊堅天才地採取了二種方式。

一是向上延伸,二是向下沉澱。

向上延伸,非常容易理解,郡雖然廢除了,但州卻依然存在,在二級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在戰術上可以增加州的數量。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吸納一部分,在社會上和鄉裡舉足輕重的人物,讓他們加入新的政權,他們依然能夠享受勝利的果實。

這是一種必須的過渡。

於是,隋朝的州從北周末年的211個,迅速膨脹,超過300多個。

這種情況,當時隋朝有識之士就曾直接批評「今州三百,其繁一也。」

認為雖然取消了郡,但卻過多地,不受控制地增加了州的數目,換湯不換藥,只是變了個名稱,一樣是擾民。

但這樣做的好處也非常明顯。

雖然增多了州的數目,但從根本上,完成了帝國管理體制的扁平化,這有利於直接控制基層的縣一級單位。

撤郡為州的運動中,還有一個更為龐大的人群需要重視。

他們就是刺史們辟屬的幕僚們。

他們數量巨大,如何讓他們支持新的政權,而又不至於引發動亂,需要更大的智慧。

因為這部分官員才是帝國真正的末端神經,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這個社會基層的鄉紳,豪強和傳統勢力的代表。

他們的職位,很多都是以武功或金錢交換而來。

他們在當地,有根有家,有財有勢,並不是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無關緊要人員。

楊堅給這部分人發明了一個新的辭彙「鄉官」。

他們沒有正式的編制,但依然可以在鄉裡呼風喚雨,依然可以享受到新政權的權勢和利益。

但這只是種過渡。

當天下大定,鄉官慢慢消融於最基層的社會,影響力日漸衰弱時,楊堅知道是時候恢復正式的二級管制了。

他頒佈了一道詔令,「罷州縣鄉官」。

於是,失去正式編制,又失去正式身份的這個群體,逐漸轉成鄉紳。

他們只能以宗法,道德,財富或家族的傳統,去維持其在鄉村的統治和影響力。

在後來的歷史之中,鄉紳自治,鄉村自理,實際上成為中國農村和基層的一種常態的政治態勢。

鄉紳和鄉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體現出了巨大的價值。

他們是這個社會賴以存在和穩定發展的,最基層最末端的因子。

楊堅經過二次跳躍式改革,完美地重新樹立了,國家的二級製管理,並且解決了官員過多,財政負擔過重的問題。

伴隨這個裁汰過多冗員的政治活動,楊堅進一步做了一個根本性和革命性的改變。

那就是如何處理功臣。

這同樣是一個二難的問題。

執照北周的傳統,關隴貴族集團以軍功換取權利,以達到和北周宇文皇族共治共享共理天下的目的。

這形成了一個弊端。

即不管一個有軍功的武將合不合格,他都可以取得實際的權力,甚至成為封疆大吏。

這個時候,他以前的英勇的戰場表現和無上的軍功,反倒可能成為他虐民的保護傘。

以軍功入仕的弘農燕榮,被任命為幽州總管之後,利用權利,為非作歹。

「每巡省管內,官人及百姓妻女有美色者,輒舍其室而淫之。貪暴放縱日甚。」

當時有軍功的武將,大多擔任刺史,也大多不稱職。

積習成弊,因沿成習,不可勝數。

這本來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但舊的傳統,總會有過時的一天。

在楊堅的新朝之中,這也是必須改革的弊端。

導火索是和乾子被任命為杞州刺史。

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柳彧,他立即上了一道奏疏。

他寫道:「其人年垂八十,鐘鳴漏盡。前任趙州,瘖於職務,政由群小,賄賂公行,百姓籲嗟,歌謠渠道。乃雲:老禾(和乾子)不早殺,余種穢良田。」

這反應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一是因為軍功,八十歲了依然還能被授予刺史,二是授予刺史後,沒有任何的考核和退出機制。

那些不合格的身懷軍功的官員,就可能禍害一個又一個地方。

柳彧接著提出自己的意見,他舉出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事。

「共治百姓,需任其才。昔漢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備知情偽,與二十八將,披荊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後,無所任職。」

「如謂優老尚年,自可厚賜金帛,若令刺舉(刺史),所損殊大。」

柳彧此言,合情合理,楊堅下令撤銷對和乾子的任免。

但在現實中,政策需要彈性,也需要過渡,楊堅並沒有一刀切,那可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但卻會引來事實上的麻煩。

楊堅在對待功勛武將的政策上,開始實行二元雙軌制政策。

即利用武將打天下,而將治天下之職,卻授予有專長的文官。

這種文武分治的政治理念,從此成為後世的濫觴。

但對於功勛武將,肯定還是要著意籠絡。

必須讓他們有相當的權勢和權威,才可以讓武官們心滿意足,繼續為王朝賣命。

因此,楊堅設立了勛官制度,「功臣正宜授勛官,不可預朝政。」

通過勛官制度,楊堅將中下層功臣武將階層,有效地納入體制之內,但又排擠出帝國的權力核心之外。

這是一種天才的制度,楊堅逐漸減低了這個群體左右政局的能力。

楊堅的中央集權製,日益強化,已接近達到大成之境。

但國家機器,制度再怎麼完美,核心還是人才。

社會,需要人才,去管理、執行和推動。

清除掉舊的官僚群體,確立以高熲為首的新的領導核心之後,帝國面臨的問題,是通過什麼途徑去找尋合適的官員人選。

楊堅沒有沿襲魏晉以降,通行於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

這是一套以門第和出身為選材標準的用人機制,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出身決定一切。

這一套制度,不是以官員本身的才能和品行,而是以家庭出身,以家族在帝國和社會的位置,決定官員的清濁和重要性。

毫無疑問,這也能選拔到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最大的問題卻是,官吏的任免,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社會和家族影響力,逐漸成為世襲,甚至於皇帝也被這種傳統的力量製約。

因為九品中正製真正的核心,就是和皇帝的分權和共治。

通過對政府權力和高級官吏的壟斷,支撐整個王朝的幾大傳統家族,和皇帝分享權力。

日積月累,高級官吏背後的家族,他們的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力量,會更加膠固而根深蒂固,成為左右朝局的力量。

甚至完全可以和皇權較量,抗衡,共治共享共理天下。

他們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關隴集團,更寬泛的概念是世家大族。

這並不只是一個概念,他們已經形成一個牢固的實體,左右北周、楊隋和李唐的朝局幾百年。

楊堅要重開天地,他想建立一個超越秦漢的新的帝國,就需要建立一個絕對的中央集權或者說是皇帝集權的政體。

楊堅在努力,但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取得成功,這種傳統而頑固的力量,很難靠行政力量,自然消化。

幾百年後,一場席捲南北大地的大起義大暴動,將他們成肉體上徹底消滅,才讓他們真正退出了歷史舞台。

楊堅自己也出自這個群體,他只能改良,而無法改革,更不要說革命了。

他採取了漸近的方式,逐步取消行政官員和軍事人員的世襲製。

於是,楊堅對於官員的選用,一樣採取了二元雙軌制。

九品中正製,雖然不是明面上的制度,但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因緣沿襲,同時,楊堅採用了推薦和考試製。

他開創性地繼承了發展了考試製,通過考試,固定的或指定的題目,來找到適合的人才。

這就是影響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的起源,也是文官集團的濫觴。

這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