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24章 覆巢之下無完卵,小家大國推忠孝
在蘇威正式登上他的舞台前,楊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要做。

新帝登基,舊王何去何從?

這是楊堅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按照慣例,禪讓後,對於前朝的皇帝和王爺,例降一級,爵位為公,北周末代皇帝周靜帝被封作介公。

王或爵,只是一個名稱而已,這並不是問題,核心問題是如何對待和處理他們。

這是楊堅的煩惱,也是他的第一個重大考驗。

他有很多種選擇,事態也具備無限種發展的可能性。

虞慶則站了出來,他獻上了一個楊堅想做,但不好明說的建議:盡誅宇文氏。

這是看似必要而正確的決定,也是一種不得人心的選擇。

楊堅和宇文氏都屬於關隴集團的核心圈子,楊堅篡周立隋之所以如此順利,很大程度上這只是權力的內部流轉,只是莊家由宇文氏換成了姓楊的。

這並不涉及到遊戲規則的改變,大家手上的籌碼並沒有變少,遊戲還可以接著玩,甚至不少人還有額外的獎勵。

這雖然損害了宇文氏一家的利益,但保證了大家都能繼續玩這個遊戲,都能樂在其中。

況且江山代有才人出,王位的適當流轉,換另一家做莊家,也能帶來一些新氣息。

這是整個關隴集團支持楊堅的前提。

楊堅也是關隴集團核心分子,滿朝文武,和他非親即故,甚至大半都可以攀上二代三代的親戚。

如果楊堅舉起屠刀,即使隻限於誅滅宇文皇族,也必然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兩敗俱傷打法。

但如果不徹底清除宇文皇族,就會成為一顆釘子,始終插在楊堅的心頭。

他本來就根基淺薄,得位又不正,經不得政局上任何的風吹草動。

最大的危險,就是內外勾結,利用宇文皇族的力量和影響力,去造反。

宇文氏一家,雖然經天元皇帝胡搞亂玩而崩盤,但卻是名正言順,根深葉茂的大樹,難保不出幾個忠臣孝子,或是類似楊堅的陰謀家,用楊堅的方式來對付自己。

讓宇文氏存留於世,還是將他們徹底誅殺,以絕人望,這確實是個問題。

楊堅心中早已做了選擇。

寧可他對不起這個世界,也不要讓這個世界辜負他。

因而,虞慶則一提出這個提議,楊堅立即表態贊成。

而第二代領導核心層的高熲和楊惠(雄),明知不可,卻也不好阻止。

但有一個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就是楊堅找到的三個幫手之一的李德林,他好幾次堅決反對虞慶則的提議,並且和他展開辯論。

這惹惱了楊堅,因為虞慶則的建議其實就是楊堅自己的想法。

他感受到李德林的意志力,知道無法說服他,不由惱羞成怒地說:「君書生,不足與議此。」

於是,所有宇文皇族,全部立即伏誅,以絕天下之望。

但宇文一族,還有一棵獨苗。

他就是現在叫做介公的原周靜帝,他依然在楊堅的嚴密監視下,苟延殘喘生存了幾個月。

直到江南陳國的使者出現。

使者此行的目的,是向北周靜帝遞上國書,但走到長安時才發現,世界變了。

北周不在了,現在帝國叫隋朝,它的主人叫楊堅,使者傻眼了。

楊堅故作大方,他派人將陳國的使者送往介國的介公(周靜帝)之處。

這個意外的事件,提醒了楊堅,讓他下定決心,留著周靜帝,始終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隱患。

於是,在陳國的使者拜訪完周靜帝的第二個月,周靜帝非常配合地死於介國。

宇文皇族終於被滅族。

反對楊堅進行清洗的李德林也獨自承擔了後果,他雖然沒有被趕出朝廷,卻從此與權力中樞無緣。

但他畢竟是山東士人的代表,是帝國的圖騰之一,他依然屹立於楊堅的朝中,但逐漸成為一個邊緣化的大臣和重臣。

充其量,他就是半個宰相。

楊堅的第二代核心團隊楊雄、高熲、蘇威、虞慶則,加上半個宰相李德林,四個半宰相集團正式形成。

他們就是號稱「四貴」的宰相集團,虞慶則踏著宇文皇族的屍體,趕上了末班車。

四貴之中,最後一塊拚圖,就是蘇威。

他姍姍來遲,但最後出現的,總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蘇威一直追求理想中三個「正確」,正確的時代,正確的環境和正確的人,只有這三個條件全部滿足時,他才會出山施展自己的才華。

當北周權臣宇文護依靠強力,將蘇威招為女婿時,他為了避禍,逃入深山,以詩酒自娛。

他認為宇文護不是一個正確的人。

宇文護敗亡後,楊堅又有篡立之心,蘇威趕緊辭官,再一次逃歸鄉野。

北周將亡,新朝未定,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時代。

塵埃落定之後,隋朝氣象萬千,勃然成長,這是一個正確的時代,也是一個正確的環境。

於是,楊堅一紙召書,蘇威就再不猶豫,輕騎出山。

他知道,他遇上了一個正確的人。

他也確信,他自己的時代即將來臨。

事實證明他值得擁有這種自信。

蘇威深得其父和其家世代為官的精髓,楊堅和他一席相談後,對其大為傾倒。

因為楊堅本來就是其父蘇綽治下的官僚,因而,蘇威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框架,深得楊堅之心,君臣二人,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最重要的是,他們二人,都是天生的政治家,為政治而生,也可為政治而上下求索。

楊堅化家為國,是一個將自身所有思想和行為,物化成為整個國家的意志,並且想讓它滲透於國家日常的生活之中。

蘇威更是深得其中三昧。

他非常精闢地提出一個理論,他假託他父親蘇綽之名,說是蘇綽的經典傳世理論,「唯讀孝經一卷,足以立身治國,何用多為!」

這是一種以小家庭的孝道,化為國家層面的忠孝,是一種高明的洗腦思想。

治國先立本,本就是思想,蘇威提出,導孝為忠,化悌為順,形成絕對的父權和君權崇拜。

這就是楊堅求之不得的效果。

但是,這種軍政一體化的教條式管理理念,蘊含了對知識文化無比的輕視,理所當然地遭到當時名士的指責和反駁。

國子博士何妥當場就發現並指出,蘇威理論上的欺騙性和絕對性,他用了三個有名的思辨反問,去證明蘇威的荒謬。

第一蘇威所學,肯定不止孝經。

這本身就是欺君。

第二蘇威說,這是他父親蘇綽的教誨,如果是真實的,那蘇威就是不遵從他父親的教誨,因為他讀了別的書籍。

這就是不孝。

第三,如果蘇威之父蘇綽沒有此語,那蘇威編造此話,等同於欺君。

從邏輯上說,何妥的說法成立。

但他卻並沒有掌握楊堅認同蘇威談「孝」的實際的政治意義。

何妥的孝,更多的是孝本身的本質內涵。

而蘇威和楊堅一樣,是個純粹的政治家,他們所謂孝,是國家倫理層面的忠孝,目的在於培養一種絕對服從的社會道德,以利於中央的集權,特別是皇帝的集權。

蘇威和何妥都沒有錯,但顯然,楊堅更需要蘇威的理念。

楊堅,是北周出身的隋朝開國帝王;蘇威,是北周政治體制和政治理念奠基者蘇綽之子。

他們本就是同一路人,相同的政治理念,讓他們的相遇,碰撞出燦爛的火花。

蘇威終於在一個正確的時代,正確的環境和正確的人的領導下,大放異彩。

楊堅立即給蘇威委任了五大核心職務,以表示對蘇威的敬重和重視。

這五個職位都是實職要職,政務當然極為繁重,但蘇威安之若素,也沒有舉賢自代之意。

這立即招致了傳統力量的反對。

梁毗站了出來,他上書正面彈劾蘇威。

梁毗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代表了背後傳統的關隴貴族的聲音,楊堅立即感覺到了壓力。

楊堅壓力的渲泄管道,流向了高熲。

這是楊堅上任以來,第一次和關隴集團的交手,楊堅並沒多少直接的對抗經驗,也沒多少把握可以戰勝他們。

顯而易見的壓力,高熲心知肚明,為了讓楊堅多一些迴旋的餘地,也為了給楊堅贏得多一些時間,高熲迫於壓力,上表請求遜位。

關隴集團來勢洶洶,來意不善,朝野之中暗流洶湧。

楊堅,及其欽定的第二代領導核心,能不能坐穩江山,也成了一個問題。

他們,即將迎來幾場生死惡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