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22章 天下大勢分必合,天生楊堅復漢業
楊堅的顧慮來自於他淺薄的根基。

雖然他矯詔輔政以來,控制朝廷,接管長安,平定三方之亂,每一步都像開了掛,就象是按劇本演出一樣,順利得讓人驚掉大牙。

但楊堅心裏非常清醒,他有著開創盛世的機會,但他的政權,也面臨著天生的本質上的虛弱。

他不想在舊朝當個補鍋匠,修修補補已無法滿足他的野心和慾望。

他想立即開創一個新的皇朝,然後大刀闊斧,將自己的弱點變成強項。

這個時代,等待這個新的皇朝,已經非常長的時間了。

長到已經足足等了三百年。

中原漢族皇朝自西晉永嘉之亂後,進入五胡亂華的至暗時刻,外族統治者依靠野蠻強大的武力和慘絕人寰的殘暴統治,對中原大地,實行了滅絕政策。

他們屠滅一次之後,又再屠滅一次,周而復始,長江以北,漢族差點被殺戮殆盡。

從二千多萬人口,直接被屠滅到四百多萬,一個六口之家,平均只剩下一個人。

北方漢族在無差異化的屠殺之下,差點滅族。

幸虧南渡的漢人保存了傳統的文化和對民族的信心,以及信仰。

這些外來的政權,都是野蠻的外族建立,根本談不上任何文化和文明的建設,他們不過是把中原大地,看成是一個大的遊獵場,把人當成一種移動的、活的的口糧,這是漢族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二腳羊」的時代。

但漢族在絕境之中,依然展現了驚人的生存力,頑強存活下來的北方漢族,因時因地製宜,和北方的胡族,相互融合互補,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胡漢合流的文明。

拓跋氏建立北魏,面對胡漢融合的社會現實,逐漸走上漢化的路線,毫無疑問,這種政策會侵犯到傳統的胡族既得利益者。

於是,北方邊境的「六鎮兵亂」開始。

叛亂的深入讓北魏分裂為東西二魏,他們是一體雙胎,實力和權力基礎都源於北魏以及六鎮。

進入關中的西魏尤其弱小,它草創之初,不過是依仗賀拔嶽區區二千人馬,在關中苦心經營,才勉強生存,賀拔嶽本人也在高歡的圍剿下,很快兵敗身死。

在北魏皇族和東魏高歡的強勢軍力圍攻下,西魏政權真正的創建和奠基者宇文泰橫空出世。

他天才型地選擇了軍政一體化的路線,一切以軍事為中心,一切以征戰為目的,武力決定他的一切行為方式。

唯其如此,西魏北周才能夠從苟延殘喘,偏安一隅,到最終統一中國北方。

這條路線,就是融合關中本土豪強,加上六鎮的核心力量,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以家族血脈傳承,婚姻及老鄉同學之間的關係,加上軍功大小來維繫西魏這個國家軍事機器。

為了增強其凝聚力,宇文泰開創了一種復古的鮮卑族文化,以有別於江南繼承東晉正統的漢族文化,和自詡繼承漢魏正朔的東魏文化。

西魏北周本質上是一個鮮卑化的胡漢融合,軍政一體化的政權。

外族在中原大地之上,統治太久,野蠻太久,蹂躪太久。

漢族,需要在苦難的呻吟中重新拾得自信,需要再次挺直腰桿,成為一個大寫的直立的人。

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政權,來恢復漢族昔日的榮光。

時代,選擇了楊堅。

楊堅,也不負於這個時代。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三百年間,一定有王者出現。

現在,時候到了。

楊堅,就是天命所選之人。

胡漢民族融合之下,漢族的人口在增加,文化在復甦,甚至在漢人的弱項——戰鬥力上,漢族都已經完全不輸於外族的士兵。

這當然也是機緣巧合下的歷史必然。

作為專職的士兵這個職業,在異族的統治下,一直都被外族所壟斷,有兵就有力,有力就有權,這有利於他們的統治。

沒有軍事力量,就無法反抗他們的統治,他們希望以這樣一種制度,讓漢族永遠成為柔弱待宰的羔羊。

但北周和北齊在殘酷的吞併和消耗戰中,出現了巨大的兵力空缺,漢族才迎來了在軍事領域的發言權。

當年,北周太祖宇文泰在邙山大敗,他的鮮卑族精銳部隊損失慘重,為了力圖生存,也為了再次集中力量對抗北齊,宇文泰發佈了一條面向全社會的無差別徵兵命令。

這條命令,讓關中的漢族有一半都成為了士兵,士兵基數大了,就一定會出現將軍,也會逐漸出現優秀的軍事統帥。

於是,漢族在朝野的力量快速增強。

時代,需要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王朝,一個強大強悍的中央集權,高效運作的漢人王朝。

時代,也要求恢復漢魏以來,漢族的榮光。

那是漢族最美好的年代,也是擁有無限光榮和夢想的年代。

但在王朝創建之前,楊堅還需要名正言順地走完一些規定的程序。

他創建一個全新王朝的條件,已經萬事俱備。

楊堅準備採取「禪讓」的傳統登基方式。

這種登基的方式,傳承自堯舜時代,表面上溫情脈脈,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伴隨的過程和結果,往往血腥而殘酷。

但中國的政治追求名正言順,合乎禮義,禪讓當然也有一整套標準的流程。

首先改朝換代必須「應天命」。

於是,庾季才粉墨登場,他提出「天不能無雲而雨,皇王不能無氣而立。今王氣已現,須即應之。」

庾季才非常精準地判斷二月甲子是禪讓的黃道吉日。

因為這一天,是漢魏二代強盛王朝的立國之日,也正好碰上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之時,可謂春雷一響,萬物復甦,符合新王朝滋潤生長萬物的氣魄。

新的王朝,自然需要萬象更新。

楊堅大喜,這是上天的吉兆。

第二步就需要「應人事」。

新王朝必須要得到朝野上下的大力支持和承認,耆老宿舊,功臣豪強就需要表態和效忠,以表示新王朝的建立深得民心。

要完成這一步不費吹灰之力。

幾大實權人物早已倒向楊堅,晉陽李穆家族,幽州於翼家族,北周帝國二大心腹要地的實權家族,早已把賭注,完全押到了楊堅身上。

楊堅的目光,投向了新**蜀的封疆大吏梁睿。

他的威惠和政績,聲名斐然於巴蜀大地,民夷悅服,但同時,他的聲望也讓楊堅頗為忌憚。

梁睿非常上道。

他立刻奉上勸進表,這雖然不是雪中送炭,但絕對是錦上添花。

梁睿的態度,同時也代表了北周朝廷中,絕大部分非楊堅核心圈子中人士的態度。

梁睿本人也曾經猶豫不決,但在當時名士薛道衡的勸說,「天下之望,已歸於隋」,才下定決心勸進。

有此三方面封疆大吏的明確支持,再加上楊堅的核心死黨圈子,其餘次一級的傳統勢力,都是牆頭之草,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去支持楊堅的改朝換代的大計。

禪讓的第三步就是「三讓」。

北周的舊皇帝照例要起草禪讓詔書,當然,這麼正規而重要的文件,肯定只能由才名冠絕天下的文膽李德林操刀,楊堅也必須照例推辭三次,才有滿滿的儀式感。

然後周主遜位,隋主登基。

周靜帝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只能乖乖搬出皇宮,為新的皇帝挪出位置。

楊堅接受皇帝璽紱。

戴上遠遊冠,接受冊璽,改服紗帽,黃袍,著袞冕。

然後登基大赦,改元「開皇」。

祭天祭祖。

複雜的登基儀式終於完成。

楊堅走向前台,他是歷史名君,也是一代雄主,他叫隋文帝。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