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07章 有心無力枉做賊,偶人案困死楊秀
這需要一個契機。

誅殺楊勇十子事件,謀劃策動者為宇文述,但其中卻有一個二面三刀的小人,逆勢而助成此事,他就是雲定興。

他就是讓廢太子楊勇,惹禍上身的雲昭訓的父親。

雖然他在楊勇得勢之際,多承其便,作威作福一時,但楊勇一倒,他就迅速倒向並巴結,楊勇的政敵宇文述。

這是一個沒有任何立場的厚顏無恥的小人,但他卻是一個富有才華和有大名於世的妙人。

雲定興頗有心計,也頗有巧思,他經常賄賂宇文述,一來二去,就混得一個臉熟。

雲定興除了直接送錢送物直接賄賂宇文述外,他還有一種特別的本事。

雲定興「雅賄」宇文述,事實上成就了歷史上一段佳話。

這是一種需要技巧和實際本事的高深的拍馬屁功夫。

雲定興做了幾件雖小,但影響深遠,讓宇文述之名,譽滿天下。

宇文述本來就是根正苗紅的傳統豪傑,加上他作為新的太子楊廣的代言人,在長安的高效率操作,為楊廣掙得了一個大大的天下。

這是天大的功績,作為帝國新的太子的嫡系,宇文述一躍成為長安城中最炙手可熱的權貴,甚至於他的一舉一動,都被無數人跟風仿效。

宇文述無意之中,成了長安城中的潮流先鋒。

這可以從二件小事,得到證明。

雲定興特別為宇文述定做一個馬韉,但他稍微做了一個改進,他將馬韉的後角上,有意留缺三寸,特意露白,這為宇文述贏得了一個特別的名聲,叫「許公缺勢。」

這種定做的馬韉,竟然被當世輕薄子弟,富家公子爭相仿效。

宇文述的驕傲之心膨脹,因為他將再一次站在這個帝國的前台。

這次是由雲定興為他發明的護耳之具。

雲定興的馬屁拍得非常到位,當他看到長安的冬天苦寒,他對宇文述說:入內(皇宮)宿衛,必當耳冷。」

於是,雲定興特別為宇文述定做了一種頭巾,深深地包裹住耳朵。

這又成為一件引導潮流的新玩意,還取了一個非常文雅的專有名字,叫「許公袙耳」。

宇文述顯然對於雲定興這種雅賄的功夫,大為滿意。

他由衷地讚揚雲定興說:「雲兄所作,必能變俗。我聞作事可法,故不虛也。」

因而,雲定興已經成為宇文述麾下一個有用有利可以寄託的心腹。

凡此種種,和宇文述權傾一時的身份相配合,一時之間,宇文述風靡京城,炙手可熱,可謂領導潮流的先鋒。

宇文述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這種聲望,不是他可以用金錢和地位能攫取的。

但雲定興耗費巨大的心血精力,並不僅僅止於取悅宇文述,當照時機成熟,他就露出他真實的目的。

求官,雲定興請求宇文述賜給自己功名富貴。

這當然是舉手之勞,宇文述並不反對,但畢竟雲定興身上有廢太子楊勇的深深的鉻印,這不可不防。

成為自己的心腹幫閑,當然可以,但要想在楊廣麾下,佔據要位,就必須要立個投名狀,並且需要一個巨大的,以表誠心的投名狀。

宇文述決定給雲定興這個機會。

他試探著對雲定興說:「兄所製器仗,併合上心,而不得官者,為長寧兄弟(楊勇的兒子們)猶未死耳。」

這句話必有所指。

長寧王楊儼,是雲定興的外孫,是他的女兒雲昭訓為楊勇所生的長子,也是楊堅的長孫,這個身份,非常微妙,理論上說,也是帝國的合法繼承人。

雲定興聽出了宇文述的話中之意,為了自己的前途,他早說將氣節和良心,拋於腦後。

雲定興非常上道地回答說:「此無用物,何不勸上殺之。」

宇文述等的就是這句話,因為楊勇雖死,他的兒子們卻並沒有被斬草除根,從政治上說,這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作為廢太子楊勇是楊堅的長子,長寧王楊儼,也是楊堅的長孫,是必須被除去的政敵,雖然為至親,也是必須放棄的棋子。

這正合宇文述的心意,他立即上書煬帝楊廣,「房陵(楊勇)諸子,年並成立。今欲動兵征討,若將從駕,則守掌為難;若留一處,又恐不可。進退無用,請早處分。」

於是,楊勇十子,命運已定。

長寧王楊儼被鴆殺,而他的兄弟們則被發配到遙遠的嶺表,但他們永遠也到不了嶺表。

他們在中途被使者追上,被斬盡殺絕。

楊勇直系,全部被誅滅。

帝王之家,權力之爭,從頭至尾,都流淌著鮮紅的血液,哪裏有半絲父子兄弟親情可言。

楊廣沒有停下他清理的步伐。

他還剩下二個親兄弟,那也是有可能威脅自己皇位的存在。

現在該輪到他的四弟蜀王楊秀了,他久鎮於蜀,到楊勇被廢,楊廣繼立,心中憤憤不已,認為楊廣得位不正,而自己文武全才,才是真正的天命所歸。

楊秀自認有這個資本。

他膽氣魄力俱佳,容貌瑰偉,並且武藝高強。

純以武功論,楊秀肯定在楊堅五子之中,排名第一,楊秀和他的名字一樣,早就木秀於林,名重朝廷。

楊堅卻並不看好他。

他很早就對獨孤皇后下了斷言:「(楊)秀必以惡終,我在當無慮,至兄弟必反。」

楊堅精於政治,頗有識人之明,知道問題所在,卻無解決之道。

楊秀一步步地邁向楊堅對他的設定之路。

他先是想壯大自己的勢力。

第一步就是想加強自己的私人力量,但被楊堅毫不留情地駁回。

蜀土富饒,楊秀久鎮蜀中,如果徐圖發展,未必就沒有機會。

但楊秀並無大才,他在劉噲征討西爨的戰役中,重用嬖人,讓楊堅對他失去了最後的耐心。

楊堅對大臣說:「壞我法者,必在子孫乎?譬如猛獸,物不能害,反為毛間蟲所損食耳。」

楊堅徹底對楊秀失去了信心,作為優秀而卓越的政治家,楊堅很早就開始佈局,以防備楊秀的造反。

他開始主動而有意識地,削弱楊秀所統領的兵力和地盤,這是最後的警告。

但楊秀並未深刻領會到楊堅的真實用意,他依然我行我素,終於做出大逆不道之事。

蜀土安樂,楊秀久居高位,也逐漸有享樂之欲,他的車馬被服,比擬於大興城的天子楊堅,可謂是十足的土皇帝。

但土皇帝並不滿足,他的最終目的,是做真正的皇帝。

楊廣以陰謀奪得太子之位,他內心之中,一樣覺得他的兄弟們,並不會服所,更不會臣服自己。

為了不留後患,楊廣對楊秀,採取了直接毀滅他政治前途的方法。

這是兄弟之間,內部的矛盾和鬥爭,當然不可能派兵直接去討伐,只能暗中採取手段去對付楊秀。

這個重任,又落到了楊素的肩頭。

楊素從來沒有讓楊廣失望過,這次也不會。

他暗中收羅了楊秀無數的僭越罪證,全部上呈給楊堅。

事情的結局一如楊廣所需所料。

蜀王楊秀被楊堅徵召回京師,但這件事情卻一波三折。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