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隋唐天字七書》第109章 萬歲空負萬歲名,李綱無愧剛正譽
楊堅給他的三兒子楊秀,下了一道非常嚴厲的詔旨,以蓋棺定罪。

在詔書中,楊堅痛斥楊秀犯了十惡不赦之罪。

他說道「凡此十者,滅天理,逆人倫,汝皆為之,不祥之甚也,欲免禍患,長守富貴,其可得乎!」

楊堅對楊秀失望透頂,他已經從心理上,完全和楊秀割裂了父子關係。

楊堅認為自己的決定無比正確,即使是他被別人當成了一桿槍去使用。

在「偶人案」大結局時,楊堅給楊秀留下了一句冷冰冰的話,「我不知楊堅,楊諒(五兒子)是汝何親?」

自此之後,楊堅就一直將楊秀幽囚,終生再不相見。

帝王之家,一旦生變,冷酷至斯,千載之下,猶有徹骨之寒。

楊堅的五個兒子,已去其三。

現在只剩下太子楊廣和第五子漢王楊諒了,但楊諒最終也沒能脫逃,兄弟相殘相害的宿命。

楊堅當年和獨孤伽羅立誓,一輩子不生養異生之子,他們確實做到了。

但他們卻並沒能逃脫為了皇權,血腥殘酷鬥爭的,罔顧父子兄弟之情的命運。

當然,這麼多年,楊堅身居帝位,他也並非完全不近聲色之人,難免有漏網之魚。

后宮深深庭院之中,因為獨孤伽羅的悍妒,不知有多少小孩子生下來就被放棄養育。

生而不養,應該是存大的。

或者此事過於有傷陰德,現世的報應,就落在他們親生的五個兒子身上。

當年楊堅得意洋洋地說:「前世皇王,溺於嬖寵,廢立之所由生。朕旁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孽子爭忿,為亡國之道邪!」

但他卻想不到,自己的五個兒子,雖然同母所生,但爭權奪利,卻並無不同,甚至更加慘烈,他自己本人也因為皇位,而死於非命。

楊堅自顧自地沾沾自喜,但和他同時代的有識之士,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當初,平定江南,天下歸一之後,所有人都覺得天下會從此太平,帝業永固。

每一個人都憧憬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日子。

中原大地,已動蕩太久,天下,也已經分裂太久,是時候休養生息了。

每個人,都期待大亂之後的大治。

但房彥謙私下對他的親信說:「主上(楊堅)忌刻而苛酷,太子卑弱,諸王擅權,天下雖安,方憂危亂。」

這顯然是種卓識,但更有遠見的卻是他的兒子房玄齡,。

房玄齡曾經秘密地對他的父親說:「主上(楊堅)本無功德,以詐取天下,諸子皆驕奢不仁,必自相誅夷,今雖承平,其亡可翹足而待也。」

事實上,隋朝二世而亡,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也。

解決掉楊廣登基路上,最大的二個競爭對手之後,楊素的權勢達到頂峰。

但朝臣之中,楊素並非沒有敵手,柳彧就被楊素記恨了一輩子。

柳彧以正直立身於朝,正氣凜然,曾經彈劾過高熲一家,不該門列二戟,也曾深入提出過武將不任文職的國策,當然,他也曾殷殷勸誡楊堅放權養壽之道。

柳彧是徹底一心為公,他是楊堅一朝的喉舌。

有一次,他因言獲罪,楊堅也立即將他官復原位,並且寄與厚望地柳彧說:「無改爾心。」

柳彧也一直以國士自許,他一生清貧,一心為公,楊堅給了他無上的殊榮,特意下敕為其整治宅院,並且號召群臣向他學習,「柳彧正直士也,國之寶也。」

楊堅以國士待之,柳彧在心中也向楊堅許諾了一生。

於是,柳彧成為楊堅手上一把剛而易折的劍,他的剛正,得罪了楊素。

有一次,楊素因為小事,被敕令送到柳彧主管的南台問話,對於楊素這種級別的官員而言,這實在只是走走過場的形式而已。

權勢達到巔峰的楊素,也認為這只是走個過場。

他確實託大,自認位極人臣,完全不當一回事,大大咧咧地坐在柳彧的床上,等待和柳彧話話家常,應酬了事。

但柳彧不吃他這一套。

當柳彧自外而來,看到楊素如此情態,便正襟正色,在台階之下,兩隻手捧著朝笏,對楊素說道:「奉敕治公之罪。」

楊素雖然託大,但這種級別的權勢,最顧忌明面上的臉面,他聽到柳彧搬出聖旨,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隻好趕快下床,立於庭中。

柳彧有心殺殺楊素的威風,便坐在幾案之上,讓楊素站立在庭院之中,幾番問話下來,楊素心中已是翻江倒海,想殺人的心情都有。

這個梁子,他們算是結下了。

楊素此時,早已權傾天下,但他對於這個「國之寶也」的柳彧,從未釋然,他終於抓到了柳彧的把柄,並且是個非常嚴重的罪名。

楊素給柳彧安了一個「內臣交通諸侯」的重罪。

事情的起因是柳彧曾經得到過一套當世大家的文集,但蜀王楊秀見獵心喜,或者也是為了籠絡他。

楊秀派人強討而去,作為回報,楊秀送了十個奴婢給柳彧。

這本來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情。

但楊秀失勢之後,這件陳年舊事就被翻出來了,楊素大喜,這是他夢寐求之不得的機會。

於是,柳彧被除名為民,被流配到極北之地,是周齊隋唐的源起,六鎮之中非常偏遠的懷遠鎮。

但柳彧和楊素的恩怨卻遠遠還沒有結束。

柳彧的被貶,意味著楊素在楊堅一朝,隻手遮天的權勢,同樣也意味著,在經歷了漫長的帝王生涯之後,楊堅終於失去了他登基初年的勃勃生氣。

那種龍精虎猛,朝氣蓬勃的政治局面,已經一去不返了。

楊堅累了,他也老了。

在經歷了廢立太子,和處罰楊秀事件之後,楊堅回首四望,他的兒子們,他的最忠心的大臣們,似乎都已經遠離他而去。

朝堂之上,只有楊素強悍的,不知疲倦的身影,反倒有些象登基之初的自己。

楊堅的心,已經老了。

如果說柳彧是因為主動得罪楊素而遭到清洗,那史萬歲就是自己撞到楊素的屠刀之下。

史萬歲,他是名震天下的敦煌戍卒。

他是在江南復叛之役中,轉戰千裡,前後七百餘戰,未嘗一敗的戰神。

他也是在平定南蠻時,越過諸葛亮紀功碑,挺進千裡,虜獲男女二萬餘口的天生猛將。

他更是被賀若弼視為隋朝第一騎將,能和楊素並列的優秀將領。

立即將死於非命。

史萬歲死得非常冤屈,完全是楊素一手造成。

當日,西突厥達頭可汗南下,和史萬歲率領的部隊遭遇,當達頭聽到領軍之將為史萬歲,這個在突厥中已被視為戰神的人物,不敢正面交戰,立即回馬遁逃而去。

史萬歲縱馬追擊百餘裡,大破達頭的殿後部隊,斬首數千級,將他們驅逐入磧北數百裡。

這當然是大功。

但楊素作為領軍次,一直有將功勞據為己有的習慣,並且他利用自己的權勢,有意壓製另外將領的功勞。

這可以得到實際利益,他可以為自己的部下爭取更多的錢財,因為他的戰法,需要大量的金錢,去買命和買勝利。

這一次,史萬歲運氣不佳,他撞上了楊素,倒了大霉。

主帥楊素在奏文中說:「突厥本降,初不為寇,於塞上畜牧耳。」

於是,史萬歲部的功勞全部被抹殺,陞官賞賜之類,更輪不到他們。

有功不賞,對於史萬歲這種,重榮譽重於性命的武將來說,絕對不能接受。

於是,史萬歲和他的屬下開始維權。

史萬歲一連上了好幾道奏表,申訴冤屈,但事涉楊素,他們這是直接和楊素對抗,史萬歲的維權之路,杳無消息。

維權之路,成了一條艱難之路,也成了一條不歸路。

史萬歲向朝廷的申訴,久久得不到回復,但史萬歲認死理,他並沒有放棄,他要當面向楊堅爭得他應得的榮譽。

致命的是,他選擇了一個最壞的,錯誤的時間,去面見楊堅。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