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五十九章 清平世界
「話說真宗年間,此有一地劉員外,某日他的愛女劉翠翠隨母到寺內進香,被該寺主持王和尚撞見,王和尚頓生邪念,將劉翠翠禁於寺內密室中。劉員外乃投狀開封府,府尹包拯包大人微服私訪被王和尚察覺,將包公擒拿,並吊在寺內大槐樹上進行毒打。消息傳到開封天波楊府,老太君派楊排鳳前往營救。楊排鳳與王和尚在金雞嶺上一場大戰,活捉王和尚,救出包公。呶,這棵古槐就是當年吊打包公的地方。」

馮過娓娓道來,說的活靈活現,猶若親眼目睹了「王和尚吊打包龍圖,楊排鳳大戰金雞嶺」。

這一日,馮沈氏開封府上廟燒香的「巡迴演出」排到了尉氏縣青雲禪寺。

本朝皇帝大多崇尚道教,一遇到瘟疫就要請天師,讓天師做法祈禳瘟疫。崇寧帝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不僅大興土木建造道觀,還給自己改名叫做道君皇帝,崇通道士林靈素,聽林靈素之言,寵道滅佛,當然最後不了了之。

相較於「三武一宗」拆毀佛寺、命令僧尼還俗等暴力手段,常佶的滅佛顯得「溫柔」而堅定,動作力度一點點加大,企圖從根本上將佛教拔起。首先,他規定道士的地位在和尚之上,為道士「正名」。這還只是虛名的方面,接下來常佶的措施對佛教就產生了實質的影響。他規定,官員和老百姓一律不得拜佛和供養僧人。他又下令將佛經中詆毀道、儒兩教相關的書籍全部焚毀。當時佛教與道教爭長,雙方難免有貶斥對方的語言。這次皇帝拉偏架,對佛教的打擊是明顯的。

接下來佛教受到的打擊更大。皇帝正式下令,將佛教納入道教。佛祖被連累而改稱大覺金仙,羅漢、菩薩改稱仙人、大士。不僅是佛教中的膜拜對象,現實生活中的僧尼也得改名。僧稱為德士,尼為女德。通過國家機器的力量,強製要求德士進入道學,學習道教知識。企圖一勞永逸地解決佛教。

這其中,林靈素「功不可沒」,聽聽他是如何給皇帝洗眼的:「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於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

這種說法讓常佶十分受用,因此得到了寵信,後來他更是直接稱呼皇帝為「聰明神仙「。

作為道君皇帝,崇寧帝自然希望自己無論在政治還是宗教方面都能統治所有的臣民,因此遊離於道教體系之外的佛教自然成為其改造對象。

再者,道教文化中講究萬物有靈,他們認為自然中的花鳥蟲魚就是天地間靈氣的精粹,這樣的說法與大藝術家常佶的藝術理念相吻合。他在《崇寧畫譜》中更是直接表達了自己對於道教藝術的喜愛,將其排在佛教藝術之前。相似的藝術理念也是其沉迷道教文化的重要理由之一。在《崇寧畫譜》中有這樣的說法:

「牡丹芍藥與鸞鳳孔翠使之富貴,松竹梅菊與鷗鷺雁鶩必見幽閑。……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物之有得也。」

至於抑製佛教一事,雖然可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更多的還是處於常佶自己的利益,他還是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認同其神仙的身份。

總體說來,他抑佛的手段較為溫和,似乎效果並不顯著。

「滅佛」自然是不可能的,現而今不僅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明顯帶有佛禪的意蘊,更出現了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趨勢,在家修行的居士信眾也開始出現。

各地寺院眾多,計有四萬餘所,僧侶更是不計其數。大型寺院的組織人數眾多,有些寺院中設置的職位多達四五十個。寺內僧侶組織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如住持、方丈、監院、首座、知客、維那等。

元佑間,杭州知府蘇軾疏浚西湖,經費不足,蘇軾為了早日完工,給當時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高氏上了一份《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在這份上書中,蘇軾懇求朝廷賜給杭州一百道度牒來開浚西湖,並承諾只要有這一百道度牒就可讓他「儘力畢志」,完成開浚西湖這項大工程。

度牒本是朝廷發給僧人的身份證明,為什麼蘇軾不問朝廷要錢糧,反而說只要一百道度牒就可竣工西湖開浚工程呢?僧人的度牒又為什麼這麼值錢呢?

大定建國後基本繼承了昌楚的度牒制度,一方面嚴厲打擊私度出家的僧人,規定「私剃度為僧者,所在官司點檢,許人陳告,犯者刺面,決配牢城,尼即決還俗。」但另一方面大定又進一步制度化了頒發度牒給僧人的途徑,而度牒之所以值錢也和度牒的頒發制度密切相關。

太祖時規定僧人只有能夠誦念佛經「五百紙」,然後每三百人中才能頒發一道度牒。太宗雍熙二年又規定:「僧、尼自今須讀經及三百紙,差官考試,所業精熟」方才允許頒給度牒。

因為佛教經典需要有較高文化水平以及耗費大量時間方能掌握,倘若不是真心出家少有人願意花費精力去準備這樣的考試,並且由於錄取人數少,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通過考試獲取度牒的難度是很大的。

每逢皇帝登基、誕辰等大慶典禮時,為顯皇恩浩蕩,皇帝和朝廷也會拿出一些度牒賞賜給沒有度牒的僧眾。

如太平興國元年,剛即位的太宗就下詔「普度天下僧眾,凡十七萬」。

真宗也曾下詔:「兩京諸州道釋,歲度十人者,特放一人不取經業」,也就是說,在規定的考試錄取十個的名額外,在各州道再額外賞賜一個恩度的名額。在封禪大典完成後,真宗又下詔:「以封禪行慶,詔天下宮觀寺院內,十人度一人,不滿十人者,亦度一人」。

這兩種獲得度牒的方法或是存在一定難度,錄取名額少,或是具有隨機性,普通僧人百姓也不一定有資格。但度牒確實具有實實在在免除賦稅徭役的價值,民間對此物也具有較大需求,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這種情況下,朝廷自然也意識到了出售度牒的可行性。

在給通過考試或者恩許獲得度牒的僧人所頒發的度牒上面是寫著個人信息的,而用來出售的度牒則是空白沒有名字的,這樣就使得度牒在日常使用時實際上已經類似貨幣了。

德宗元豐年間出售度牒時每道價格為一百三十貫錢,而到了如今就漲到了每道兩百二十貫。

當和尚固然不易,但是當上和尚後,就可以享受各種福利了,還可以吃肉喝酒、娶妻生子,還可以免地稅、徭役等,相當愜意!

汴京寺院約有九十所,如相國寺、開寶寺、天清寺、景德寺及龍興寺等。

尉氏縣莊頭鄉高廟范村東的金雞嶺突兀高聳、氣勢非凡,不知何時人們在最高處建了一座五嶽廟,昌初,佛教興盛,五嶽廟改為青雲禪寺,為開封大相國寺下院,規模宏大,星辰殿宇,極為輝煌。更為奇者殿內塑釋迦、老君、夫子,集佛、道、儒於一堂,祖師真人,天王金剛同一殿。

山門處六棵古槐漸次排開,鬱鬱蔥蔥,氣象萬千。

天王殿前的這株千年古槐卻氣度超凡,雖老態龍鍾,有的甚至中空,可任人由腹中上下,但古槐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大相國寺天下雄,天梯縹緲凌虛空,三千歌吹燈火上,五百纓縵煙雲中。」

大相國寺在鼎有六十四個下院,「下院」按那個時空的說法就是某個單位的下屬或者一個分支機構。位於東京開封府尉氏縣莊頭鄉西北十六裡處的高廟村的青雲禪寺就是大相國寺的六十四個下院之一。另外還有商丘的白雲寺、中牟的官渡寺、通許縣硃砂鎮的華嚴寺等等。

青雲禪寺內寺內有殿宇九間,佛像八十一座,石碑二十八方,雖是下院,亦是雄偉壯觀。

馮沈氏完美遺傳了母親馮老夫人的基因,吃齋素拜菩薩,逢廟必拜,虔誠實意。這些日子,她的足跡遍佈了開封大大小小的寺院,香火錢撒了一大把,大方爽快的緊。

馮過這日休沐,便陪著母上大人到了這五嶽廟上香。

一行人轉到寺院旁五嶽樓時,聽得前頭熙攘吵鬧。待走近時,便見了數個人,拿著彈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欄乾邊胡梯上。一個年小的後生,獨自背立著,把一個秀麗婦人娘子攔著道:「你且上樓去,和你說話。」那婦人紅了臉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調戲!」

馮過心中不由召喚了一聲綠色植物,暗自琢磨:這高世德莫非是個少婦控?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乾出這等勾當,那高太尉還真能一手遮天不成?

沒錯,那錦衣後生正是有過「一面之緣」的高衙內。

馮沈氏哪見過這等陣戰,縱然心下憤恨不平,也是不敢出聲,隻拿眼色掃著兒子。

方蘭芝卻是個性急的,最喜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覷得陸虞侯不在當場,「呔」了聲便要衝上前去。

恰在這時,有人怒叱一聲:「兀那賊廝,住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