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九十八章 開印大吉
所謂「封印」,可不是傳說中的神秘封印,而是官員在春節前舉行的一項暫停辦公的儀式,非常隆重,便是將官印封起來。

是日,各部署衙門從上級到下級,一級一級逐級封印,至最下一級時天色已晚。

封印大堂,燈籠、火把、香燭點燃,印章置於案上,跪拜,封印畢,放爆竹,鳴禮炮。

考慮到封印期間可能會發生緊急事宜需要應急處突,封印之前,需要準備幾張空白的紙蓋好印簽備用。這些蓋好印章的白紙,只能在封印的一個月裡,在發生緊急情況下才可以使用,比如臨時需要發佈公告或者簽發許可等。而且,這些白紙上還要有四個硃筆大字,以表明這是在封印之前蓋的章。如果在封印期間發出的文書上沒有硃筆大字,掌印的官員會受到處罰。

官員雜役們勤勉操勞十一個月,可以放假公休一個月,大小文武官員盡情享樂,互相宴請,邀請戲班搭台唱戲,或攜家眷遊山玩水,或好友鄉賢雅集闊論。

是日,所有衙門的人全部去京中各酒店聚會暢飲。萬騎齊發,前門一帶,擁擠非常,園館居樓,均無隙地矣。

官府封印這麼一搞,最開心的其實還不是餐館酒店的老闆們,而是滿街溜達的乞丐、無賴們。

因為官方封印,標誌著年前官府基本上不辦事了,除了大案、要案,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是以,印封之後,乞丐無賴攫貨於市肆之間,毫無顧忌,蓋謂官不辦事也。亦惡俗也。

正月二十,是各級衙門「開印」復工的大日子。儀式同樣隆重熱烈,只不過是從下級往上級逐級開印,最底層的一般凌晨三四點就要開始。

長吏撕掉印匣封條,將大印恭敬請出置於案上,主印官三跪九叩,然後在一張印著「開印大吉」的紅紙上蓋上四個印,貼到府衙大堂門上,炮聲齊鳴。

夜間還要演戲慶賀,不啻於盛大節日,其實也確為公職人員的一個盛大節日。

節日氛圍尚未散盡,京中各級衙門的大官小吏又得開始上班辦公嘍。朝九晚五?想多了,是朝五晚七。朝廷給爾等如此高的福利待遇,還不得……「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

好在,馮過並非朝官,不用上朝。

本朝因太祖比較勤政,下令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參加朝會,這樣,上朝人數一下子增多。朝會分為三種:大朝,朔望朝,常朝。

參加上朝的官員,官職有大有小。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是一品和二品,六部侍郎是三品,這些官階都比較高。一些官階低的小官,也可以上朝,像六部給事中是七品,都察院禦史也只是六七品而已。而地方官,只有四品以上才有資格上朝。

官員上朝,需要佩帶出入宮廷的牙牌。參加早朝的大臣,必須起的很早。大約凌晨三點,就要到達皇城東門外等候。

起初上朝時,群臣爭先恐後,擁擠不堪。後來便制定了入朝順序:「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

東門上設立有鐘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第三通鼓響過後,也就是卯時,百官則按照次序排隊,等到鳴鐘之後,再由掖門依次入內。文官由左掖門進入,武官由右掖門進入。

皇帝坐上寶座之後,鴻臚寺官員「唱」入班,文武大臣則分兩班,齊頭並進步入禦道,行一拜三叩之禮,禮畢,才昭示著早朝的開始。

首先,鴻臚寺官員先出列,上報入京謝恩、離京辭官的人數。這些官員,都需要提前報備給鴻臚寺。如果這些大臣有位高權重或者有功勞者,皇帝如果召見,那麼他們便會入殿覲見。否則,則只能在外面行五拜三叩之禮。

如果當時邊關有軍事活動,接著便是上奏邊關戰報。

接下來,便進入主題,上奏政事。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要奏事的,要不然,早朝時間不夠。有事啟奏的官員,需要提前寫好奏本。上奏時,先邁步出班,然後到禦前跪下,這時才可奏事。奏事時,還要用官話,大聲朗讀奏章,讀完之後,才可回到班列。

整個早朝期間,會有專門的糾察禦史在一旁監督,只要是有人咳嗽、吐痰、衣冠不整、儀態不雅都會被記錄下來,上報處理。

等各官員奏事完畢之後,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然後皇上退朝,其次百官才可陸續退朝,回各部門衙門處理政事。

嗯,如此種種,絕非是馮過道聽途說。他雖說不夠資格值常朝,大朝會還是有參加的嘛。感想總而言之就是兩個字:繁瑣。

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昭顯上朝的重要性以及身份地位。

凌晨時分起床,直到午時方能散朝,而後還需回各衙門辦公,委實是體力活。一日兩日倒還罷了,時日稍久便會頂不住。要知道,能位居高官者年歲皆是不低,原本就精力不濟,哪還吃得消天天上朝?「告老還鄉」、「乞骸骨」雲雲,有時是臣子辭官之詞,但更多也確是因年老多病的無奈之舉。

不過,皇帝大多數時候會體恤老臣,給予「賜座」的禮遇,比如老太師、前內閣首輔蔡京蔡元長。

蔡太師畢竟是年逾古稀的老者了,精力體力都下降的厲害,說是「老眼昏花」也不為過。

由於年邁,他不能辦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兒子處理。凡是蔡京所批,都是蔡眥所做,並替蔡京上奏。蔡眥每次上朝,侍從以下都拱手相迎,低聲耳語,堂吏數十人,懷抱案卷跟在後面,於是他恣意為奸,竊弄威權,立即用他的妻兄韓木呂為戶部侍郎。他們一起密謀,挑撥是非,陷害和驅逐朝士,建宣和庫式貢司,各地的金帛及庫藏,都被搜刮來充實它,作為天子的私財。

但即便是這樣,權傾天下、數度貶復的蔡京又起複了,仍為內閣首輔,改封魯國公。

嗯,趙挺之表示很受傷。

這已是蔡京四度入閣,每次被貶再復出都更上台階。第一次因星變,被言官彈核「專權」和「倡豐豫亨大之說」被罷。不到一年,又復出。但天空再現異象,遭禦史張克公等人同劾蔡京十多事,第二次被罷相。二年後復太師。至政和六年,蔡京三上章乞致仕,帝不允,以蔡京總治三省事,以正公相之位。崇寧二年,因專政日久,皇帝令他辭官退休。三年,憑藉朱勔的勢力,再度復出。去年,又被罷貶,但此次僅三個月便再度復出。

崇寧帝為何如此看重蔡京呢?

事實上,蔡京可謂是崇寧帝藝術上的「知音」、政治上的「導師」、生活上的「良伴」。

蔡京在京城做官的時候,每次進到衙署,都有兩個衙役手持白絹團扇給他扇風消暑,嘴裏還念念有詞:「老爺,看您滿頭大汗的,我們給您扇扇」,對他特別恭敬。時間一長,蔡京也覺得挺感動,有一天一時興起,就把這倆衙役手裏的白絹團扇要了過來,在上面各題了一首杜甫的詩。

第二天,蔡京再來上班時,一看這倆衙役靴帽鞋襪穿戴一新,從上到下整個換了一身行頭,而且是一臉的高興。蔡京問:「你們怎麼回事兒?發財了?」二人回答說:「確實是發財了。我們把您題字的那兩把扇子賣了,足足賣了兩萬錢!」蔡京又問是誰買的,他們說是某位親王給買走了。那位親王就是端王,也就是後來的崇寧帝。

端王肯出兩萬錢買蔡京這兩把題了字的扇子,可見蔡京在書法藝術上造詣之深。常佶做了皇帝、蔡京成為內閣首輔之後,君臣談到這件事,常佶還非常感慨地說,你當年題詩的那兩把扇子至今藏於內府,可見皇帝對這兩把扇子的珍愛。

「定四家」一般指的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但是原來其中的蔡襄應該是蔡京,只因為世人認為蔡京人品不佳,所以便用蔡襄來代替。但不論從年齒上,還是書法的水平上來講,「定四家」中的「蔡」應該指的是蔡京才對。

蔡京曾經問米芾,當今天下,誰的書法最好呢?米芾說道:自從大昌的柳公權死後,就屬你蔡京和你的弟弟蔡卞了。

他的書法早年學習歐陽詢和沈傳師,他曾經與蘇東坡一起在錢塘學習徐浩書法,深得昌人書風之精髓,形成了一種沉著痛快,骨力雄勁,且筆力驚人的書法風格,極為體現大定書法當中的「尚意」精神——

「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於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絕佔今,鮮有儔匹。」

其實,蔡京不僅書法寫得好,在為官上,也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事。

比如說,中國最早的「社會救助制度」便是蔡京一手推行起來的。此外,他是「興學運動」的主導者,全國各級的學校,包括縣學、州學、太學三級相聯繫的學製系統便是他一手所創。

正因為蔡京的「興學」之舉,平民子弟才具備讀書上學的便利性,從而增加了跨越階層的可能性。

講真,他多多少少還是為國為民做了些好事實事的,也確有才能,否則皇帝也不會對他「愛恨交加」屢貶屢用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