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八十二章 乘桴浮海
有馮過在,後廚自是打起百般精神烹製。

關於炒菜,在春秋戰國時期學會了用油煎東西吃,但是沒有明確記載說怎麼樣炒菜。南北朝時期有文獻直接記載了炒雞蛋的做法。所以說中國的炒菜歷史最早可以推到南北朝時期,但這不是絕對的。

炒菜在中國的歷史上姍姍來遲的原因有兩個——鍋和油。

古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做菜飯都是用蒸和煮、烤的方式,在《禮記·內則》裏就曾記載過「八珍」(烹飪的技巧和方法),即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膋,這是周天子才能享用到的,這其中,哪個有「炒」的概念呢?!比如淳熬、淳母,簡單說就是蓋澆飯。

《齊民要術》中記錄了炒雞蛋的做法:「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軍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鴨煎法: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雉,去頭,爛治,卻腥翠五藏(同臟),又凈洗,細創如籠肉。細切蔥白,下鹽鼓汁。炒令極熟,下椒薑末,食之。」

自昌之後,炒菜就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比如大昌時著名的羊皮花絲(炒羊肉絲,切一尺長),小天酥(鹿雞同炒);而大定出現了薄鐵鍋,使得快速加熱成為了可能,因此炒菜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植物油最初利用在東漢末年,三國。最初,人們只能用植物油點燈,甚至用來引火。不過很快,人們就發現了植物油所具有的香氣和可食用性,所以就烹飪出了風味獨的菜肴。

植物油進入普通百姓家常菜譜是以油料種植的擴大和油脂的製取技術的普及為前提的。六世紀時主要食用的就是芝麻油,大麻子油這二種。到了南北朝時代,隨著鐵鍋與植物油的普及,終於為中國烹飪的代表技法「炒「奠定了基礎。

雖說炒菜在大定發展迅速,但其實是比較單一的。

大昌仍保留著吃燒烤的傳統,將其稱之為「炙」,也就是灼燒、燒烤的意思。

大昌人很會吃,有道名菜叫做「渾羊段忽」,就是根據胡人的燒烤技術加以升級而成。

首先準備一隻鵝,將糯米以及各種調味品放入鵝腹,再將整隻鵝放入羊腹,用細羊腸縫合後,放在火上炙,等到羊肉烤熟了,裏面的鵝也就熟了,達官貴人隻吃鵝,羊肉賞給下人。

除此之外,大昌還有大型燒烤菜譜,名叫「燒尾宴」,其中不但講到了烤製雞鴨鵝鵪鶉以及各類飛禽的方式,還有如魚蝦、羊舌、鹿尾、熊掌、豹胎等等食材的燒烤方式。

除了燒烤之外,最普遍的飲食方式就是蒸或者煮。當然,也可以生吃,比如大昌流行「膾」,就是沾著佐料吃生魚片。

到了大定,東京汴梁城中的各大酒樓陸續主打炒菜,但炒菜對廚師的技術要求非常高,最重要的就是懂得火候的把握。

大定的官宦家庭中流行吃「五牲盤」的一道菜,它就是「火候菜」。羊、牛,兔、熊、鹿的肉在鐵鍋內清炒到熟,然後快速切片拌進調料即可上桌。這道菜的精髓就在於火候的把握,拿捏到位,肉片軟嫩合口。

而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熬肉、乾脯。玉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雞鴨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

可謂品類繁多,價格公道。

有美食,自少不了饕餮客,比如東坡肉、豆芽、火腿、火鍋,還有爆米花,堪稱不朽傑作。

東坡肉不必多說,這是大文豪蘇東坡的傑作。

火鍋算是大定人的一大「發明」。

「涮鍋」吃法:「山間隻用薄批,酒醬、椒料活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

羊肉精貴,能用火鍋涮羊肉堪稱奢侈,所以涮雞肉、鹿肉、魚肉倒是比較常見。就是蘸料比較寡淡,因為沒有辣椒。

不過簡單的豆醬、蔬菜醬或者肉醬也可以吃出唇齒留香的感覺了。

「火腿」也是蘇東坡創造的,而且他還寫文章傳授火腿的製作工藝。大定的豬肉因為沒有閹割所以腥臊味很重,而通過「蘇式」火腿技法加工後,豬肉變得異常鮮美,從此火腿便算是一大美食了。

而最流行的火腿吃法就是火腿切片與冬筍一同煲湯,那種鮮香,無與倫比。

豆芽,也是大定人「研發」的,除了黃豆芽、綠豆芽還有豌豆芽。豆芽的出現有效解決了冬季蔬菜短缺的問題,極大豐富了大定人的第三餐。

此外,爆米花已經是人們的小零食了。上元節時,大定人就有了家家戶戶吃爆米花的習俗。在瓦肆中,人們欣賞著精彩的娛樂演出,手中也一定會捧著一包爆米花,爆米花成為大定人消遣時的調味劑。

不過,此時人們吃的爆米花是小米製成的。嗯,玉米還沒傳入中國。

說起玉米這件事,馮過在信中特意叮囑仍在海外的甘誠留意這種農作物。

是的,他終於又收到甘誠來信了,在失聯一年之後。

羅橋甘氏卷進倒賣常平倉糧食案,傾盡家產方保得門口全族人性命。此事過後,甘炳炎成了族中罪人,被剝去族長之位,不得不搬至河東山,靠著幾畝水田和果園過活。從信州豪門落魄到要自己動手伺弄田地,甘炳炎這一支算是「廢」了。

昔日渾渾噩噩度日的富二代甘誠一朝醒覺,隨著外家堂舅汪大淵去了泉州,發誓要重振家聲。甘胖子發下宏願,若混不好絕不回來,再見時必是衣錦還鄉。

好友能有此等大志向,馮過自是樂見其成。都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出去走走怎知世界之大,眼界廣了心胸自也開闊了。只是汪大淵……跟著這麼一位航海家,冒險之旅一定是異常刺激充實的。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汪大淵,自幼聰明好學,喜歡了解未知的東西,父母非常喜歡他,被寄予了家庭厚望。他的名字,「大淵」是大海的意思。

中國自古就有「姓名學」之說,一個人的名字,就代表著他的命運。冥冥之中,一切如汪大淵父母期望。他長大後就跨海過洋,遨遊世界,終成了一名航海家。

他自幼在學堂裡,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不貪玩,喜歡博覽群書,。尤其,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嚮往,希望能夠像司馬遷一樣,遊遍天下的名山大川,看盡風土人情。他對《史記》裏的《貨殖列傳》百讀不厭,能夠對文章中表述的中國南北不同的地理、自然、物產、商業等情況熟記於心,經常一個人沉浸於書本上的神遊,而遊歷於江河湖海之中。

他收集的《嶺外代答》和《諸蕃志》這兩本海外地理遊記,深深地吸引了他,也在他內心種下了藍色的種子。

終於,二十歲的汪大淵,來到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福建泉州。

在這裏,港口裏各種膚色語言的人,琳琅滿目的中外商品,及世界各地大小般隻吸引著他。特別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講述的世界風土人情,更是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

最終,他忍耐不住自己渴望遨遊世界的心,就搭著泉州遠洋商船,從泉州港出海了,直到四年後才返回泉州。

這次航行,他們從泉州經海南島、佔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又橫渡了地中海,來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裡,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橫渡印度洋回到斯裡蘭卡、蘇門答臘、爪哇,再到澳大利亞,從澳大利亞又到了加裡曼丹島,又經過菲律賓群島,最終返回了泉州港。

又過了幾年,他準備第二次出海遠航,仍是從泉州出航,計劃遊歷南洋群島,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

甘誠去南昌汪家壟外祖父家時恰巧聽曉此事,甘家出事後便決定隨著汪大淵出海遠足。

他母親自是不舍,不知流了多少眼淚,倒是甘炳炎很是贊同兒子出去闖蕩,並拍板定奪。

在馮過看來,海洋如同星辰,最是令人神往。

孔子身後,留下一聲嘆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如此感嘆,最易打動少年心腸。

秦漢以來,南昌便是造船基地。漢武帝時,就有豫章大舡出海。昌楚時,景德鎮瓷器已多有出口。至大定,景德鎮窯便取代了龍泉窯,作為中國瓷業龍頭,而景德鎮本土的昌江,也就成了海上陶瓷之路的源流,從昌江入贛江,南昌就成了海通樞紐。

而泉州的港口,更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內停有大船約百艘,小船無數,大船以帆計,有十帆、三帆不等,帆以藤篾編織,其狀如席,船上,有水手六百名,戰士四百名,甲板四層,內有房艙,分官、商艙,官艙附有廁所,並有門鎖,且以木槽種植蔬菜鮮薑……

大定海禁時禁時開,其實已是形同虛設,沿海居民大多以出海捕魚為生,又哪是說禁便能夢的?遠航販賣貨物更是發家致富之徑。

當然,大海多兇險,非大勇氣者莫能至也。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