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七十二章 粉墨登場
「一塊醒木上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塊轄文武,文武一塊管黎民。

聖人一塊傳儒教,天師一塊驚鬼神。

僧家一塊說佛法,道家一塊勸玄門。

一塊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勸世人。

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藝論家門。」

唱罷定場詩,又是一聲醒木聲。

醒木共分十三種,第一塊名龍膽,皇帝君主所用。第二塊名鳳霞,皇后所用。第三塊名運籌,丞相所用。第四塊名虎威,元帥所用。第五塊名驚堂,知縣所用。第六塊名醒誤,教師所用。第七塊名醒目(木),說評書人所用。第八塊名喚公,當鋪所用。第九塊名審慎,藥鋪所用。第十塊名茯苓,糕乾鋪所用。第十一塊名慎沉,醫家所用。第十二塊名如意,戲界所用。第十三塊名鎮靜,客店所用。十三塊之外,另有驅邪,僧道所用。

舞台上燈光漸亮,卻隻照亮一處,但見一人一桌一椅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在……說書。

說書吔,在青樓裡說書,竟有此騷操作?觀眾們表示有點懵,這是要做哪樣?就算是說書也上一位女先生呀,我們要看應素白,要小姐姐不要老臘肉……起鬨唄,將這說書老頭轟下台去。

大昌時,民問出現了一種稱作「說話的」曲藝,說的有《全相平話三國志》、《醉翁談錄》等故事。晚昌詩人李商隱有《驕兒》一詩寫到:「或謔張飛胡,或笑鄧吃。」說明當時喜歡說話這門曲藝的百姓是非常多的。說書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為了搏君一笑,最喜歡講述古代故事,百說不厭。

本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吳、蜀三分戰爭之像。本朝承平近百年,人民安康幸福。在這些條件下各種民間娛樂表演藝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並逐漸繁盛,這其中便包括「說書」。

大儒蘇志瞻在《東坡志林》中記載道:「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故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即快。」孟原老則在《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中記載道「霍四究,說三分」。說三分就是講三國故事,東京開封城說書藝人霍四究就是以說三國故事而聞名。

說書表演的歷史故事節目,並不是完全依據史實,而是大膽演藝,任意戲說,完全圖動聽,以吸引觀眾。時人在《白獺髓》曰:「有三市井人好談今古,謂戚彥、樊屠、尹昌也。戚彥乃快行,樊屠乃市肉,尹昌乃傭書。有無名人賦詩曰:『戚快樊屠尹彥時,三人共坐說兵機,欲問此書出何典,昔時曾看王與之。』」原注曰:「『與之』,乃說書史人。」足見著名說書人,影響巨大。當時許多市井之人把,說書家的演藝戲說創作出來的節目故事,都當成了真實的歷史。

臨安城還有說書家們所成立的會社,名叫「雄辯社」,其中有史蕙英、陸妙慧、陳郎婦、妙靜、雍燕、張小娘子、宋小娘子、陳氏、棗兒等有名的女說書人。

在這「瓊台」,花魁大賽哪,就算要說書,好歹也請史蕙英陸妙慧那等大咖登台呀,羅橋甘、吉陽馮,不是財大氣粗的嗎,捨不得出大價錢哪,大大的差評。

台上說書人絲毫不為所動,聲情並茂地往下說著:

「話說西湖景緻,山水鮮明。晉朝鹹和年間,山水大發,洶湧流入西門。忽然水內有牛一頭見渾身金色。後水退,其牛隨行至北山,不知去向……」

咦,說的好像有點意思哦。

說書人必須具備四項伎藝,曰得詞,念得詩,說得話,使得砌。正所謂是:「隻憑三寸舌,褒貶是非;略咽萬餘言,講論今古。說收拾尋常有百萬套,談話頭動輒是數千回。」

說書說書,若是開段不能吸引聽眾便已失敗,成名的說書人便有在最短時間內將聽眾帶入故事的本事。當然,更為重要的說的故事足夠精彩。

話本因內容題材有別,大致可分為小說、講史、講經、合生四家,又細分為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樸刀、桿棒、神仙、妖術八類。情節正式開展之前,即說書人開講之前,先有一段「入話」,或用詩詞,或講一個與正文內容相類似甚至恰恰性質相反的小事件,藉以自然過渡到正文。

台上這位「入話」的是靈怪情節,正騷中了聽眾的癢處,倒是將起鬨聲壓低了不少。

馮過「寫」的「白蛇傳」以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為藍本,結合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情節,增減添刪,原文的如林和靖及蘇東坡的相關故事自是有所規避,多少是有陣亡腦細胞的。

「……單說那子弟,姓甚名誰?遇著甚般樣的婦人?惹出甚般樣事?有詩為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啪」,醒木又一次敲下。

不知何時起鬨聲已然消失,觀眾們坐直了身子向台上的說書人行著注目禮。

「入講」開端的金牛、白猿、番僧,說明講的是志怪故事。末了,又帶出「俊俏後生」與「兩個婦人」,又「花街柳巷」、「風流話本」雲雲,更是引來會意的微笑。

這就對了嘛,既有異怪神話又有風流韻事,這才符合青樓的氣質。

更妙的是,在說到「山水洶湧」時,台上真的有相應的聲音傳出;說到番僧時,便有一個蹩腳的聲音說著中原官話;又有牛哞猿啼,活靈活現,異常逼真。

懂行的觀眾暗暗點頭,這說隔壁戲的是個行家。

所謂「隔壁戲」,便是口技,表演者用口、齒、唇、舌、喉、鼻等發聲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種聲音,如飛禽猛獸,風雨雷電等等,令聽者身臨其境。嗯,「雞鳴狗盜」其實就是口技集大成者的代表作。

而台下坐著的文人則被那首詩給震住了,是新詩啊。關鍵點是,據說話本是馮七郎寫的,那這詩也是他的手筆……這,好有挫敗感哪。

甘誠的感觸倒是不大,好友才高八鬥,他不也跟著沾光?反正他早就認命了,老老實實的做個捧哏唄:「小七呀,你這首詩色彩清淡,心境淒冷,讀來餘韻邈然,耐人尋味。而且全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話說甘公子也是秀才,雖然心思沒過多放在經史子集上,但鑒賞力是不差的,吧啦吧啦說了一大通,都是些誇讚溢美之詞。

末了,他還感嘆道:「此清明遇雨而作也。遊人遇雨,巾履沾濕,行倦而興敗矣。神魂散亂,思入酒家暫息而未能也。故見牧童而同酒家,遙望杏花深處而指示之也。」

看看,之乎者也都出來了,就不能好好說話嗎?

馮過全盤收下了這番讚詞,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而且,在那個時空,因為此詩廣為傳唱,「杏花村」便成了酒家的代名詞,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他又記起一事,隨口說道:「此詩尚可變體,如用《南鄉子》令可為——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

不遠杏花村。或可變為新式小令——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諸如此類,大致還能變體為三言、四言、五言詩。」

這番操作讓甘誠撫額長嘆:「佛祖啊,快快收了這妖孽吧。」

便是董小宛主婢也是美目瀅瀅,頻頻望向馮過。呃,別瞎想,人家只是單純的尊重才華。

說話間,舞台上有了變化,說書人帶著傢夥什兒悄悄的下台,深藏功與名,燈光亮了起來,將舞台照亮如白晝。

觀眾們注意到舞台上多了些佈景,兩排屏風相對而列,上繪街巷景緻。

「巷口」處是一家名叫「李氏生藥店」的「店鋪」,一個眉清目秀的後生獨坐嘆息,旁白的聲音響了起來,大致是說: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內,有一個宦家,姓李,名仁。見做南廊閣子庫募事官,又與邵太尉管錢糧。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他爹曾開生藥店,自幼父母雙亡,卻在表叔李將仕家生藥鋪做主管,年方二十二歲。那生藥店開在官巷口……這後生便是許宣。

旁白聲罷,只見一個和尚來到門首,打個問訊,道:「貧僧是保叔塔寺內僧,前日已送饅頭並卷子在宅上。今清明節近,追修祖宗,望小乙官到寺燒香,勿誤。」

許宣道:「小子準來。」

燈光黯淡下來(表示入夜了),許宣至晚歸姐夫家去。原來許宣無有老小,只在姐姐家住。當晚與姐姐說:「今日保叔塔和尚來請燒絪子,明日要薦祖宗,走一遭了來。」次日早起買了紙馬、蠟燭、經幡、錢垛一應等項,吃了飯,換了新鞋襪;衣服,把絪子、錢馬使條袱子包了,徑到官巷口李將仕家來。李將仕見,問許宣何處去,許宣道:「我今日要去保叔塔燒絪子,追薦祖宗,乞叔叔容暇一日。」李將仕道:「你去便回。」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