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五十七章 風聲鶴唳
除了高托山及張迪之亂,又有青州張仙、濟南府孫列、沂州武胡、大名府楊天王、鄆州李太子、密州徐進、水鼓山劉大郎等人揭竿而起,這些起義規模從十幾萬人都幾萬人不等,其餘小規模的農民暴動更是數不勝數。

朝廷依然慣伎重演,一方面任命宦官梁方平為河北、京東製置使,率領劉光世、張俊、楊惟忠、辛興宗、王淵、韓世忠等將領,分頭鎮壓;另一方面,又採取招安政策,對農民軍進行分化瓦解和誘降活動。

崇寧五年十二月皇帝下詔:農民軍「如能出首,應已前罪犯,一切不問,並與釋放,……內有系首領人,當議優與補授官資。」

崇寧六月正月的詔令中又說:農民造反是由於政府「用非其人,政失厥中,徭役薦興,使民不能自存。」表示農民軍只要不殺人放火,「餘一切不問,並與放罪」,還可以免除崇寧五年農民未交納的各種賦稅,只要投降,義軍首領還可「具名聞奏,當授以官爵」等等。

在大定政府的軍事鎮壓和政治誘降下,農民軍內部一些意志薄弱者便動搖了。

高托山在望仙山「起義」,率部活動於青、徐、沂、密等州,眾至三十萬,聲勢極盛。崇寧帝以內侍梁方平為河北京東製置使率兵鎮壓,楊惟中、王淵、張俊、辛興宗、韓世忠等皆預其役。僅半月,高托山戰敗投降。

河北青州張萬仙號「敢熾」,率領起義軍號稱十萬人。二月,在擂鼓山戰敗後,便失去鬥志,接受招安,向大定朝廷投降,崇寧帝也下詔「補官犒設」。

活動於山東的起義軍賈進,有眾十萬,曾南進抵達淮上,朝廷遣使招安,率不生還,勸降使者全被殺死,定將辛昌宗率兵圍攻,也被打得軍敗身沒。但後來這支隊伍也沒有堅持到底,三月,在張仙被招安之後不久,賈進與五十多位首領也投降了,十多萬農民軍從此瓦解。

另,兩浙地區也不安寧。

在鎮壓方臘起義的過程中,大定官軍為了取得首級報功領賞,他們進入起義地區後,不問是否起義軍,見人就殺,甚至有的士兵還闖入農民家裡,將全家殺死。因此,「是役也,用兵十五萬,斬賊百餘萬,自出師至凱旋,凡四百五十日,……所殺平民不下二百萬」。

官軍的大屠殺,激起了人民的更大憤怒,許多人逃入深山,決心與大定統治者鬥爭到底。

另外,在鎮壓方臘起義之後,崇寧帝很快又恢復了「應奉局」,讓宰相王黼和宦官梁師成兩人主持,繼續對江南人民進行勒索。在東南地區作惡多端的朱勔,因方臘之亂一度被撤職,這時也被起用,重新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總之,在鎮壓方臘起義之後,東南人民所受封建壓迫剝削依然很重,階級矛盾並未得到緩和。因此,農民的反抗鬥爭自然也沒有停止,只不過化整為零罷了。另外,不堪壓迫剝削的農民,還發動了一些新的「起義」。

比如淳安縣鹹平洞一帶農民,為了報仇,他們又「集結死社」,並「侵掠州縣」,浙西安撫使慌忙調集嚴州(原睦州,方臘起義失敗後改名)禁軍二百人及土豪方庚等前往鎮壓。永平鄉管村農民管孫眾等人也嘯聚報怨,他們打進地主唐三十六家,殺死了這個惡霸地主,並毀其房屋,剿了他的家。農民徐橫、徐機、徐公愛等人,也各有紙甲器刃,結集賊眾,搶了一家汪姓地主的錢米,並與前來鎮壓的土軍、團丁等進行戰鬥。

總之,各地民亂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難以遏製。

嗯,造反福利好,大夥湊熱鬧。

一時間,大定朝野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大定君臣焦頭爛額、疲於奔命,大定江山動蕩不安、風雨飄搖。

值此多事之秋,馮過也無法獨善其身。

蓋因威勝軍也出了位造反達人——「河北田虎」張迪!

僅僅半月余,張迪便如蛟龍出海般攪動風雲,其勢也洶湧,風頭之盛一時無倆。

張迪者,人送綽號「河北田虎」,本是威勝州沁源縣一個獵戶,有膂力,熟武藝,專一交結惡少。本處萬山環列,易於哨聚。又值水旱頻仍,民窮財盡,人心思亂。

張迪乘機糾集亡命,捏造妖言,煽惑愚民。初時擄掠些財物,後被通緝遁入山林,不知所蹤。

但自崇寧六年正月末始,張迪糾集聚攏數萬流民侵州奪縣,官兵不敢當其鋒。

那張迪不過一個獵戶,為何就這般猖獗?

蓋因文官要錢,武將怕死,各州縣雖有官兵防禦,卻都是老弱虛冒。或一名吃兩三名的兵餉,或勢要人家閑著的伴當,出了十數兩頂首,也買一名充當,落得關支些糧餉使用。到得點名操練,卻去僱人答應。上下相蒙,牢不可破。朝廷費盡金錢,竟無一毫實用。到那臨陣時節,卻不知廝殺,橫的豎的,一見前面塵起炮響,隻恨爺娘少生兩隻腳。倒也有幾個軍官,引了些兵馬,前去追剿田虎,那裡敢上前,只是尾其後,東奔西逐,虛張聲勢,甚至殺良冒功。百姓愈加怨恨,反去從賊,以避官兵。

是以,僅二十天時間,流寇亂軍便佔去了四州五十二縣。那四州:一是汾陽,二是昭德,三是晉寧,四是蓋州。那五十二縣,都是這五州管下的屬縣。

張迪攻下汾陽後,在此起造宮殿,偽設文武官僚,內相外將,獨霸一方,稱為晉王。兵精將猛,山川險峻。

張迪作亂有他成長的土壤,天災、民窮、人心思變、妖言惑眾,地理優勢、關鍵還有朝廷和官府的腐敗、欺壓良善、殺良冒功等等行為,造成朝廷「失道寡助」的局面。

老百姓不管那些,他們管不了,他們只能管得了自己。當他們賴以生存的一畝三分地受到侵犯的時候,並且性命還不保的時候,他們就會走上反抗之路。「官逼民反」便是社會現實。

張迪亂軍雖號稱有三十萬之眾,但多流民,實無多少戰力,卻能席捲四州之地,本地廂軍都是吃乾飯的不成?

山西並無禁軍屯駐,只有廂軍。

太祖創禁軍更戍***流更戍他地,更戍以指揮為單位,通常一次以三年為期,家屬不得隨行,到期回原駐地,揀選精壯士兵補充上一級禁軍,淘汰老弱士兵降充下一級禁軍或廂軍或退役。禁軍更戍分為屯駐禁軍、駐泊禁軍與就糧禁軍。

屯駐屬正常更戍,大多派往內地州、府,屬當地地方長官知州、知府等管轄。地方州、府都設有兵馬都監或監押,具體負責屯駐禁軍及廂軍等的管理、訓練、調遣,以及當地的治安及處理軍民糾紛等,屯駐禁軍帶有朝廷派駐地方的治安部隊性質。以後禁軍大增,大量禁軍常駐於外地的某一地方,也依更戍法而被派往其他地方,三年或二年、一年回原駐地。

凡是更戍到邊防地區如河北、陝西等地,當地設有駐泊都部署(都總管)或部署(總管),管轄駐泊禁軍,帶有朝廷派往邊境地區的邊防軍性質,凡是武臣專任的駐泊都部署或部署,對於邊防事務可自行處理而不必與知州等地方長官商議。

就糧禁軍有三種情況:

一、在當地揀選鄉兵、廂軍中的精壯士兵為禁軍,如陝西「保捷」禁軍,就是「三邊之兵,間因事宜升為禁軍者,是為就糧(禁軍)」,是長駐當地的禁軍。

二、如「就糧者本京師兵而便廩食於外,故聽其家往」,是以就糧禁軍的名義長駐外地。

三、是臨時將禁軍從缺糧地方移屯糧食豐收地區,情況改變後回原駐地。如「俟將來歲豐,令還京師」。

本朝初將各地軍隊中精壯者抽調朝廷成為禁軍,余留本州備役使,謂之廂軍。以後廂軍主要是招募饑民,部分來自流放的罪犯。禁軍武技不合格者亦降為廂軍。雖間或出戍外地,但很少進行軍事訓練,主要從事工役或雜役,廂軍因而也稱「役兵」,地方廂軍屬各州、府管轄,廂軍隸屬於宣徽院。廂軍的兵籍歸樞密院,元豐改製後歸兵部。作為地方軍的廂軍,名義上由侍衛馬軍司、步軍司管轄。

首都的廂軍,服工役、雜役於首都開封的步驛、諸城門等的,屬開封府;服役於朝廷的諸司庫務司、東西八作司、金明池雜役、作坊、內酒坊等七八十個部門的,分別隸屬於三司、各提舉司;元豐改製後,則分屬太常、太僕、太府、光祿、司農諸寺和軍器、少府等監,以及侍衛步軍司、樞密院、兵部等,承擔著從造酒到修城等各種工役、雜役。

地方的廂軍,大多以其所從事工役作為軍號,如橋道、開河、開道、采造、裝卸、司牧、作院、水磨、酒務、壯城、牢城等,都是專門的役軍。也有以壯武、武捷等眾多軍號命名的廂軍,則主要是作為地方軍,需要時也從事雜役、工役。

當然,廂軍有時也參加戰鬥,尤其是是邊境州、府的廂軍,廂軍雖然只是地方軍、役兵,但畢竟是有組織的軍事群體,比之普通民眾,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員的重視,率以抗敵。沿邊地區的廂軍,至真宗時期經常作為邊防軍,不只是如守城時參加防守戰鬥,其精銳的部分有時還可替代原先駐防的禁軍,故而廂軍也是禁軍主要的來源之一:或是補充原有禁軍的缺額,或是建立新番號的禁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