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川東往事》第四十一章 眾人齊心修路,保商路通暢
話說馮大人和吳師爺將貢品成功送達後,又按照總督大人囑咐,給朝中大學士、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各送去了幾斤黎椒(花椒),順帶捎附了一封書信。書信大抵內容是想徵求幾位大人關於蜀地恢復蜀錦織造、疏通商道的意見,他想由朝廷出面,勒令清初外逃或被擄走的織錦藝人返鄉,繼續從事蜀錦織造;同時由工部出面修繕開闢一些商道,利於物資販運。幾位尚書看過書信,認為茲事體大,特別是疏通商道需要動用大量人力財力,需要好好思考再做定奪,於是讓管家告訴馮大人和吳師爺,讓他們在京中多呆幾日。

志遠和周傑在等待胡老闆備貨的這段時間,想到荔枝道上還有多處塌方和斷路,運糧大隊車馬要通過,恐怕會耽誤不少時間。於是想修書一封,找人帶回太平縣給李老爺,告知鄉鄰商隊已成功賣了蜀錦,正帶著運糧大隊往回趕,希望每家每戶都能出人出力修繕荔枝古道,方便糧食物資運輸。當聽到吳師爺一行人還在京城,正準備過兩日就走,想到他們騎兵隊伍行進得快,驚喜之餘就立即備了禮物前往拜會,想讓吳師爺把這封書信捎回去。故人相見,正是一別數載又重逢,歲染霜絲隱舊容。兩人互訴著分別後的各種事情,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志遠得知吳師爺跟著馮大人混得風生水起,也甚是欣慰,吳師爺問起志遠今後在太平縣的打算,志遠就把蜀錦織造、香菇木耳種植、梯田開墾、商道疏通、商隊組建、私塾建設等事宜,一一道來,吳師爺覺得都不錯,只要砥礪前行,終會有收穫。臨別已到三更時刻,兩人互道保重後,才依依不捨的惜別了。

三日後,胡老闆已經準備妥當相關事宜,安排了自家頭目負責押送糧食,一行人就帶著運糧大隊前往蜀地。一夜大雪,山川、田野、村莊,全都籠罩在白皚皚的大雪中,馬車艱難地在雪地上留下了一條條車轍印。雪越下越大,漸漸模糊了眾人的視野,遠處天和地的界線已然分不清,走到有坡地的地方,馬車打滑,一行人不得不停下,十來人用足力氣推著車子往前沖,好不容易推到坡頂,又得返回接著推另一輛。走走停停,一行人足足花了兩個月才到達了西安。這西安城裏票號、典當行林立,周傑趕緊帶著志遠兌換了銀兩,又找了一家可靠的鏢行,跟著運糧隊伍一起押送銀兩回鄉。

話說李老爺接到書信時,已經開春,看到要抽調人力修繕荔枝古道,不僅犯起了愁。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時值農忙時節,大家正忙耕地播種,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這時抽調人力去修路,還不知道鄉鄰們的意見,於是就趕緊派人通知了江浙各族族長,三日後在自家商議。三日後,待所有族長都到齊了,李老爺就拿出志遠那封書信,眾人看了後,都激動不已,不停地誇讚志遠和周傑能辦大事,不僅蜀錦賣得好,還運回了大家需要的糧食。這時,李老爺就提起了修路的事情:「這麼多糧食要運回來,只有馬車才行啊!志遠兄讓我們趕緊組織鄉鄰修繕荔枝古道,每家抽調一二人力,不知道大家意見如何啊?」。這時,家住竹峪的鄭家族長緩緩說道:「商道通暢,對於我們本地人來說,這可是一件長期有利的事情啊!物資可以互換有無不說,今後的蜀錦、獸皮、藥材等,就可以通過商隊賣掉,換些銀錢,對於我們這幫墾荒之人,也就有了生活保障,不至於靠天吃飯!苦一時甜一世的事,我們鄭家是絕對沒有任何意見的!」,話音剛落,眾人隨即附和道:「好,苦一時甜一世,我們都支持,沒有任何意見」。眾人當即決定每家都出一二人力,這樣算下來,也估計有五六百號人,只要齊心協力,疏通商道也不難。大家約定第二日就出發,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正在眾人討論得興高采烈時,土八哥也帶著一眾湖北當家之人趕來了,只見土八哥向李老爺作了個揖,然後說道:「你們這就見外了呀!商路通暢對眾人都有好處,為何不通知我們呢?我們湖北鄉鄰可不願意坐享其成、落人口實,今後矮人一等呀!」。土八哥的話,著實讓眾人敬佩不已,眾族長也拱手表示感謝。在後面的修路過程中,湖北人壯實力大,從不惜力,也獲得了眾人的認可,從此以後,湖北人與江浙人的恩怨逐漸消泯。

按照李老爺的建議,每家每戶出的勞力,跟著自家族長,分成了兩路,一路負責從竹峪沿途向鎮巴挺進,清理塌方和斷路,一路從太平縣向竹峪挺進,負責拓寬官道和清理落石雜草。眾人自帶乾糧、草席和棉被,風餐露宿,力爭個把月,就讓所有道路通暢無阻。

但是蜀地地形複雜,落石泥土雖容易被清除,但是被沖毀的斷路則不容易恢復。書林聽說後,趕緊下山去實地看現場,出謀劃策。他沿著竹峪的古道邊走邊看,發現塌方路段大抵情況分三種,一種是九倒拐地形,這種塌方往往是路基不牢,只要在塌方處層層墊下石頭鋪上泥土石灰填平即可;一種是臨近河道被河水沖毀,這種要恢復就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其這樣,還不如在附近另闢它徑繞過;最後一種就是山谷暴雨彙集地,這種路段時常被山洪沖悔,無論修多少次都不管作用,只有搭橋。但是搭橋大家都不會,這又難倒了一眾人,正垂頭喪氣之際,大家發現書林在翻隨身攜帶的古書,其中一本正是記載的歷朝歷代的造橋技藝。

考慮到如果要修建石橋,在這山中不便石料運輸和堆砌,書林就果斷放棄了。隨著古書一頁一頁的翻開,他眼睛一亮,突然發現了一種利用整根原木搭建浮橋的技術,這種橋利用木頭交錯承力的特點,只需要9根原木搭建框架,再在橋面上鋪上木材即成,有點類似現在的筷子搭橋原理。想到這種橋一是可以就地取材,方便後期維護;二是搭建簡單,易學易懂,書林大叫一聲「好」,當即就決定讓眾人就採用這一方法。果然不出書林所料,這種搭橋技術簡單實用,眾人一學就會,因此眾多山澗沒花幾天時間都搭上了這種木橋。

不久,整個商道基本通暢。眾人也隨即約定,以後每村每族負責維護自己所在地的商道,只要發現商道塌方沖毀等情況,各村長族長應儘快帶人疏通。後來,這一約定就慢慢演變成了當地人的習俗,無論是商道損壞,亦或是商隊有難,當地人都會積極伸出援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